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学习目标:1.掌握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酶诱导剂和酶抑制剂、恒比消除和恒量消除、半衰期、稳态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等概念。
2.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概念。
3.了解其他内容。
基础知识一、药物的跨膜转运:(一)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滤过、易化扩散。
(二)主动转运。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
(一)吸收 :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给药的途径:1.口服给药:首关消除(首关效应、首关代谢、第一关卡效应):口服药物在从胃肠道进入肠壁细胞和门静脉系统首次通过肝脏时被部分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3.直肠给药:4.皮下注射及肌内注射:5.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6.吸入给药:7.皮肤、粘膜给药:(二)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血浆蛋白结合率、局部器官血流量、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体液PH值、体内屏障(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血眼屏障)。
(三)生物转化(代谢):进入机体内的药物发生的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生物转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
1.生物转化的意义:灭活和活化。
2.生物转化的方式:i相反应: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n相反应:结合反应。
3.药物生物转化酶系:( 1)微粒体酶( 2)非微粒体酶4.酶诱导与酶抑制( 1)酶诱导:酶活性增强。
药酶诱导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增强或合成增多的药物。
( 2)酶抑制:酶活性降低。
药酶抑制剂凡能使肝药酶活性降低或合成减少的药物。
(四)排泄:药物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经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
1.肾排泄: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肾小球重吸收。
2.胆汁排泄:肝肠循环(肠肝循环):药物随胆汁流入肠腔内重新被吸收入血。
3.乳汁排泄:4.其它:唾液、汗腺等。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概念:(一)药物消除动力学:1. 恒比消除(一级消除动力学):单位时间内消除恒定比例的药物。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

药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PK)和药效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PD)是药物研究中的重要分支,用于评估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对生理系统产生的效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消除过程,而药效动力学则关注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的科学。
它对于理解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和作用机制至关重要。
1. 药物吸收药物的吸收过程是指药物进入机体循环系统的过程。
吸收方式有经口、经肠道、经皮肤、经肺等多种途径。
药物的溶解性、脂溶性和分子大小等因素会影响其吸收速度和程度。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过程是指药物通过血液循环系统进入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流动力学、药物亲和性和生物膜透过性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发生代谢,药物代谢酶如细胞色素P450系统则起到关键作用。
药物代谢会影响药物的活性、毒性和药物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肝脏、肠道、肺等途径离开机体的过程。
主要排泄方式有尿液排泄、胆汁排泄、呼气排泄等。
二、药效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药物与生理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对受体的结合、信号传导和引起的生理反应等过程。
药效动力学研究可帮助我们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 药物作用机制药物作用机制是指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引起药物效应的过程。
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抑制或激活受体的信号通路等方式产生作用。
2. 药物剂量-效应关系药物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药物剂量与生理效应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可以确定药物的剂量范围、给药频率以及最佳剂量等。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同时存在时,彼此相互影响或改变对生理系统的作用的现象。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概念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代谢的过程,包括药物分子的转化、消除和降解等过程。
药物代谢的速度和途径取决于许多因素,如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剂量、给药方式、个体差异、环境因素等。
药物代谢动力学可以用一些参数和模型描述和评价。
常用的参数包括药物的清除率、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
药物清除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体内药物的消除量,可以反映药物代谢的速度。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可以反映药物的停留时间。
生物利用度是指经口给药后进入循环系统的药物与静脉给药下,进入循环系统绝对生物利用度的比值,可以反映药物在肠道和肝脏的代谢情况。
药物代谢动力学涉及许多代谢途径,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酰基化、硫酸化、葡萄糖醛酸化等。
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药物经过肝脏的代谢可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毒性、促进药物的排泄等。
此外,药物代谢还可以受到药物相互作用、遗传因素、疾病状态等的影响。
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对于合理用药和预测药物效果、副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药物的代谢规律,可以选择适当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是指身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药物在体内的效力和毒性与其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药物代谢动力学主要研究这些过程的速率、途径和影响因素。
药物吸收和分布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是药物代谢的第一步。
药物进入体内,首先会通过口腔、胃肠道或皮肤等方式吸收。
其中,胃肠道是主要吸收途径。
吸收过程一般分为被动扩散、主动转运和被动扭曲等方式。
药物吸收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整个身体,但不同药物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
一般来说,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低的药物可以更容易地通过血液-脑脊液屏障和胎盘,进入神经组织和胎儿体内。
药物代谢和药物成分药物代谢是安全和有效用药的必要操作。
药物代谢通常指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
在药物代谢过程中,药物会被转化成一些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可以分为两类,即生物转化和体内消除。
药物生物转化包括氧化、还原、羟化、脱甲基化、脱乙基化和酰化等反应。
其中,最常见的是药物氧化反应,通过这种反应,药物可以被细胞内的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成水溶性代谢产物。
药物体内消除相当于垃圾清理。
药物体内消除是从体内排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包括肝脏和肾脏的代谢和排泄。
肝脏扮演了药物代谢的主要角色。
药物通过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并由肾脏或胆汁排出体外。
其中,药物代谢产物很少有活性,从而减轻了药物对身体的毒性。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因素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具有种种影响因素。
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助于了解药物代谢动力学。
下面列举了一些主要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之一,每个人的生理和代谢过程都有可能不同,这也导致了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不同。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的药理学反应与成人不同。
2. 用药途径。
不同的用药途径和方式会对药物吸收和分布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3.生物利用度。
生物利用度指药物的口服剂量吸收的百分比。
这个值对于药物的效果和毒性有很大的影响。
4.药物代谢速率。
药物代谢速率指药物体内代谢的速度。
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的一门学科,它是药物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分支,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更好地使用药物,防止药物的不良反应,并为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
药物有很多来源,它们可以从食物、空气、水、药物等各种渠道进入我们的体内。
因此,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和复杂。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对于药物的疗效、毒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三个主要的步骤:吸收、分布和消除。
吸收是指药物吸收到人体内的过程。
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经过血液和其他液态组织的输送,从而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的过程。
消除是指药物经过代谢和排泄等过程被从人体内清除的过程。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是由肝脏和肾脏来完成的。
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它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化学反应将药物代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些代谢产物可能是无活性或具有活性,有时它们可能具有比药物本身更强的效力或毒性。
肾脏则通过尿液排泄药物及它们的代谢产物。
药物代谢的动力学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与许多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包括药物本身的性质、剂量、给药途径、进入通道、药物的代谢酶和其他因素。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不仅对于药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药物代谢动力学也为药物的开发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研究可以帮助药物研发人员更好地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设计药物,并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不仅如此,药物代谢动力学还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即根据患者个体的代谢剖面来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更少的不良反应。
总之,药物代谢动力学是药物学中重要的一个领域,它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对药物的临床治疗和药物的研发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使用药物,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代谢过程。
药物代谢动力学

36
人类细胞色素P450家族
目前已证实的人CYP家族:
CYP 1-5, 7, 8, 11, 17, 19, 21, 24, 26, 27, 39, 46, 51
功能:
CYP 1, 2A, 2B, 2C, 2D, 2E, 3 外来物代谢 CYP 2G1, 7, 8B1, 11, 17, 19, 21, 27A1, 46, 51 内源性类固醇 激素的代谢 CYP 2J2, 4, 5, 8A1 脂肪酸代谢
8
解离性和离子障 (ion trapping)现象
解离性是指水溶性药物在溶液中溶解后 可生成离子型或非离子型。非离子型药物疏 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容易吸收。 离子型分子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不易跨 膜转运,被限制在膜的一侧,形成离子障(ion trapping)现象。 临床应用的药物多属于弱酸性或弱碱性 药物,它们在不同pH值的溶液中的解离状态 不同。
P.O 门静脉入肝脏 如硝酸甘油不宜口服 药物浓度
首过效应愈强,药物被代谢越多,其血药 浓度也愈低,药效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19
药物的首过效应
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到达肝脏,一部分药物将在代 谢酶作用下被代谢
20
① ②
舌下给药(sublingual) 直肠给药(per rectum) 注射给药 静注(intravenous injection,iv) 静滴(intravenous infusion)
30
四、药物代谢
指药物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各种酶以及 体液环境作用下,可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 导致药物化学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称生 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药物发生转化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 肠黏膜、肾、肺、体液和血液等组织的酶参 与某些递质和药物的转化或灭活作用。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

$item5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6
$item6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同时或先后使用时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的 现象。
细胞培养法
通过使用特定的细胞系或组织细胞,模拟药物在体内 的代谢过程。
计算药物代谢动力学方法
房室模型法
将体内药物分布看作是一个或多 个房室,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 的动态变化。
统计矩法
通过计算药物的分布容积、清除 率等统计矩参数,了解药物在体 内的动力学特征。
生理药代动力学模
型
结合生理学参数和药代动力学参 数,模拟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 ,预测药物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 表现。
特点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涉及多 个学科领域,如药理学、生理学、生 物化学等,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实 践性等特点。
研究目的与意义
目的
通过对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为药物的合理使用、新药研发和临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
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为患者提 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 时间,是衡量药物作用持续时间 的重要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Vd)
表示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容量,是 衡量药物分布广窄的重要参数。
吸收速率常数(Ka)
表示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是衡 量药物吸收快慢的重要参数。
药理学 第2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等量等间隔多次给药血中积累药物总药量
t1/2数
给药后的
经过半衰期药量
1
100% A0
50% A0
2
150% A0
75% A0
3
175% A0
87.5% A0
4
187.5% A0
93.8% A0
5
193.8% A0
96.9% A0
6
196.9% A0
98.4% A0
7
198.4% A0
99.2% A0
常用药动学参数
1.. 血浆半衰期:
Half-life (in Conc.-Time Curve)
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
Half-Life The amount of time required to rid the body of half of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drug.
三、药物的分布: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3.体液pH; 4.组织亲和力; 5.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Plasma protein binding)
D+P
DPc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可饱和性(Saturable)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由毛细血管 壁和N胶质细 胞构成
Blood Brain Barrier
四、生物转化 (transformation / metabolism)
又称为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的 化学变化,药物经转化后成为极性高的 水溶性代谢物而利于排出体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专一性酶:肝细胞微粒体的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统,主 要存在于肝脏的内质网,又称肝药酶。 最主要的肝药酶是细胞色素P450 (cytochrome P450, CYP)酶系。与药物代谢密切相关的:CYP1A2, CYP2A6, CYP2C9, CYP2C19, CYP2D6, CYP2E1, CYP3A4。
2. 多次给药负荷剂量(DL)的确定:
t1/2:药物的血浆半衰期,即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此时为常数。
一级消除动力学 按血药浓度定比消除
特点:1)半衰期恒定,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2)停药后,约经5个t1/2,药物从体内消除;按相同 剂量,t1/2间隔时间给药,约经5个t1/2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①停药后,At=A0•e-kt, k=0.693 / t1/2 , t=n • t1/2 At=A0 •e-0.693•n = A0 •(1/2)n n=5时, At = 3%A0 ②每隔 t1/2给药一次( A0 ),体内药量, At=A0(1-e-kt ) = A0 [1-(1/2)n] 当n=5时, At = 97%A0
dt
V
max
按恒速进行,符合0级动力学过程。
米氏消除动力学
混合型消除:高浓度为0级;低浓度为一级。
2. 半衰期(t1/2):=0.693/K 包括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分布半衰期等。 消除半衰期是确定给药间隔的重要因素。
3. 生物利用度F
4. 表观分布容积Vd 5. 清除率(Clearence) CL = KeVd 清除率CL并不是实际的药物消除速率,而是消除速率 (RE)与血药浓度(Css)之间的比例因素(RE=CL•Css), 是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是一个独立 于给药剂量的药动学参数,反映肝肾清除某种药物的能力, 并受肝肾功能的影响。 利用清除率CL可计算维持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剂量Dm, 以设计合理的给药方案。
二、连续多次给药血药浓度的变化
1.连续多次给药 临床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是多次给药:固定剂量、固定间 隔。 1)非静脉滴注时:在一级动力学药物中,当每次剂量 和用药间隔时间均相同时,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可逐次叠加, 药时曲线先成锯齿型逐渐上升。 Ct=C0(1-e-kt), t以t1/2记时 ( t=n* t1/2 ), 则:Ct=C0(1-e-0.693 * n), 即:Ct=C0[1- ( 1/2 ) n], 求算体内药物累积量 当n=5时, Ct= 97% C0 一般需5个半衰期,体内药物及血药浓度由于积蓄而逐渐 趋向稳态,即达坪浓度。
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环磷酰胺等代谢减慢。 临床意义:药物毒性反应增加。
2.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包括两相反应 • 第一相反应: 氧化、羟化、还原、水解等。 形成的药物代谢产物极性加大,活性降低或消失,但 有些原药经此形成的产物活性可大大增加。 • 第二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 药物分子中的极性基团与体内的化学成分如葡萄糖醛 酸等经共价键结合,生成易溶于水且极性高的代谢物排出 体外。
二、弱酸、弱碱性药物的吸收和环境pH有关
*弱酸性药: HA
Ka
H++A-
Ka
[ H ][ A ] [ HA ]
[A -]
两边取对数: pH-pka = lg 则解离度 = [A -] [HA]
[HA]
= 10pH -pka
弱酸性药物在pH值增高时解离度、吸收
*弱碱性药: BH+
Ka
B+H+
[H+][B] Ka = [BH+] [BH+] 两边取对数: pka-pH = lg———— [B] [BH+] 则解离度= ———— = 10 pka --pH [B] 即:弱碱性药物在pH值低的环境下解离型增加。
当药物解离50%时, 弱酸性药物:
10pH -pka = 1 = 100
dt
Km C
Km为米氏常数,等于反应速度为Vmax一半时的药物浓度
•当Km >>C时(小剂量),体内药量远低于机体消除能力,上式可写 为:
dC V max C dt km
仍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
•当C>> Km时(大剂量),体内药量超过了机体消除能力,上式 可写为: 此时药物代谢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 dC
碱性药物
奎尼丁
酸性糖蛋白
洋地黄 白蛋白 安定
普萘洛尔 华发令
脂肪酸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 活性及转运能力暂时丧失。有可逆性、饱和性、竞争性, 导致药物相互作用。
华发令 华发令
华发令
华发令
保泰松 保泰松 华发令
华发令
华发令
保泰松 华发令 保泰松
2. 药物的分布 指药物通过血液和各组织屏障转运至各组织的细胞间液和 细胞内液。分布过程使血药浓度降低,是药物自血浆消除的 方式之一(另两种为转化和排泄)。 药物分布的一般规律 • 再分布现象(Redistribution):药物从血流量相对较多 的组织器官向相对较少的组织器官转移的过程。 • 药物的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有选择性。
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大多数药物的转运方式。
特点: 顺浓度差、不耗能、无饱和性、无竞争、可平衡。
影响因素:分子量、脂溶性、极性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部分药物的转运方式。 特点:可以逆浓度差、耗能、载体对药物有选择性、 单向 性、转运能力有饱和性(同类药竞争性抑制)。 *其它
A(m g) Vd C(m g / L)
Vd的意义: 不代表真正的体积,仅为血药浓度与体内药量的联系参数。 普通成人体重60kg,总体液36L,血浆2.5L,组织间液约8L, 细胞内液约25L。如digoxin的Vd=600L,为该药亲组织性的表现。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 器官血流量与血管通透性; 与组织的亲和力; 组织屏障:
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F ):血管外给药后能被吸收进入 体循环的分数或百分数。是衡量剂型优劣的重要指标。
血药浓度
A MTC
B
C MEC
时间
AUC ( 血管外)
绝对生物利用度=
AUC (血管内)
×100%
(AUC:Area under th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教学目的:掌握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与影响因素; 理解首过效应、肝药酶、肝肠循环、半衰期、表观 分布容积、生物利用度、血浆清除率和血药稳态浓 度等概念;掌握零级动力学和一级动力学消除的特 点;了解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的 因素;了解多次恒速给药稳态血药浓度、负荷量, 维持量的计算。 课时数:3 课时。
pH=pKa
弱碱性药物:
10 pka -pH = 1 = 100
即:pka在数值上等于药物50%解离时溶液的pH值。
当pH =pka时,弱酸性药和弱碱性药均有50%发生解离。 1) pka等于药物解离一半时溶液的pH值,它决定于药物本 身的性质, 与环境pH无关。 2) 对于pka在3-7.5的弱酸性药物和pka在7-11的弱碱性药物, 其解离度受环境pH的影响很大。
1. 速率过程 一级速率 当进入体内的药物较少且均匀分布,机体的消除能力未饱和, 血药浓度呈恒比消除,则有: dC/dt = -KC 积分后得: C(t) = Coe -k t , lnCt=lnC0-kt, (logCt = logCo K/2.303 . t) 当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时,即 Ct = 1/2Co ,t1/2 = 0.693/K(Ke为消除速率常数)
药物
吸收
转 化
分布
效应
排泄 ---------药动学过程--------
药效学过程
ADME系统
指药物体内过程的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及排泄(Excretion)。可概括为药物的转运和 转化。 作用:制定合理的临床给药方案;比较新药的生物等效性的等。 药代动力学: 一门用时间函数来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
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相关
大多数药物的效应大小与血药浓度直接相关,因为 血浆是影响受体部位内环境组成的最直接的途径。
以水杨酸为例:
血浆浓度(mg%) 5-10 >25 35-40 55-85
效 应
160-180
镇痛 抗风湿 抗炎 轻度中毒 致死
第一节 体内过程
一、药物的转运和吸收过程
六、药物的排泄
排泄或分泌器官: 肾、肺、肠、胆道、乳腺、汗腺等。 1. 肾排泄:
2. 胆汁排泄:抗 菌药有利于对肝 胆系统感染的治 疗。 肝肠循环 ( 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的临 床意义:药物作 用时间明显延长。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及常用参数计算
一、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意义
1) 血脑屏障
2) 胎盘屏障
五、药物的生物转化或代谢
除少数几种极性大的强碱和强酸性药物之外,大多数药 物在体内均要发生一种或多种形式的化学变化,即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使大多数药物的活性降低或消失,亦有部分药 物活性增强,还可形成毒性中间体。
1. 药物代谢的酶系
催化酶主要有两类: 专一性酶: 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
第二个e-从 NADPH-细胞色 素P450还原酶或 NADH-细胞色素 b5还原酶途经传 来。
选择性低 变异性大 被诱导或抑制
诱导剂:巴比妥、乙醇、保泰松、苯妥因钠、利福霉素、灰 黄霉素等
影响对象及后果:洋地黄毒甙、类固醇、口服降糖药、 抗凝 药代谢加快。 临床意义:药物敏感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