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油矿地质学》期末复习题一、井别判断(每题1分,共5分)1. CFD18-1-A2井;2.中12-J411;3.塔参1井;4.渤89井;5.宝108井;6. 前115井;7.中10-J413井;8. CB-B-15井9. 渤108井; 10.北2-3-J11井; 11. 苏参1井; 12. 濮1井; 13. SZ36-1-A-12井1. 海上开发井;2.检查井;3.参数井;4.预探井;5.评价井;6.评价井;7.开发检查井;8.海上开发井;9.评价井; 10.开发检查井; 11.参数井; 12.预探井; 13.海上开发井二、名词解释与比较(每题5分,共15分)1. 定向井与水平井答: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方位的井。
水平井:为定向井的一种,按设计最大井斜角的分类,其最大井斜角为85° α<120°。
2.隔层与夹层答:隔层为具有一定厚度、横向上连续较稳定的非渗透层,垂向上隔离上下两个砂体;夹层为砂体内部的、横向上不稳定分布的、较薄的非渗透层。
3. 油水过渡段与油水过渡带答:垂向上油底与水顶之间的层段为油水过渡段,可动水与可动油共存,表现为油水同出。
平面上内外含油边界之间的区域为油水过渡带。
4. 取心进尺与岩心收获率答:取心进尺是岩心录井的设计取心长度,岩心收获率是实际取得的岩心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百分比),反映岩心录井资料可靠程度和钻井工艺水平。
5. 层间非均质性与平面非均质性答:层间非均质性反映纵向上多个油层之间的非均质变化,重点突出不同层次油层(或砂组、油组)之间的非均质性,包括层系旋回性导致的储层纵向分布的复杂性、层间渗透率差异程度、层间隔层分布、层间裂缝等;平面非均质性主要描述单油层在平面上的非均质变化,包括砂体几何形态、各向连续性、连通性、平面孔隙度、裂缝和断层的平面分布、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变化及方向性等。
6.油层静止压力与井底流动压力答:在油田投入生产以后,关闭油井,待压力恢复到稳定状态以后,测得的井底压力就称为该油井的油层静止压力;井底流动压力(简称井底流压)指油井生产时测得的井底压力,它代表井口剩余压力与井筒内液柱重量对井底产生的回压。
油矿地质学复习材料增补版

油矿地质学复习材料名词解释(5×3=15分)1岩心:在钻井过程中用一种取心工具,将井下岩石取上来,这种岩石就叫岩心,是最直观、最可靠地反映地下地质特征的第一性资料2岩心录井:以岩心为资料来判断井下地质及含油气情况3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4地层压力(孔隙流体压力):作用于岩层孔隙空间内流体上的压力,所以又可称为孔隙流体压力。
5流动单元:一个纵横向连续的,内部渗透率、孔隙度、层理特征相似的储集带6储层结构模型:储层及其内部构成单元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的模型,是储层地质模型的骨架,也是决定油藏数值模拟中模拟网块大小和数量的重要依据7油水系统: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气)水界面的油(气)水聚集的基本单元,亦即一个单一的油气藏及其底部或边部水体的组合8地层测试:为了认识和鉴别油气层,掌握油气层的客观规律,为油气田开发和开采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找到油气层后,还有获取油气层产量、压力、产液性质、地层渗透率、流体样品等资料的一类工作9控制地质储量:在圈闭预探阶段预探井获得工业油(气)流,并经过初步钻探认为可提供开采后,估算求得的、确定性较大的地质储量,其相对误差不超过±50%10流动系数(P71):是地层系数和地层原油粘度的比值,它是评价油层好坏最为重要的参数钻井地质:在钻井过程中,取全取准直接和间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的资料数据为油气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此工作是整个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示功图:当光杆往复运动,带动负荷记录笔作弧形运动,把光杆受力随着形成的变化情况记录下来的曲线。
动液面:油井在正常生产时,油管和套管环形空间有一个液面。
相分析:研究地层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以恢复古地理的方法。
断点组合:在单井剖面上确定了断点后,通过断点的研究,将属于一条断层的各个端点连接起来,以了解断层的空间形态和展布特征。
油矿地质期末考试复习题

因此,从区带全局着眼,首先把预探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含油气远景最好的重点三级构造上,迅速查明其含油气性,见油后,再在整个区带上全面铺开。
7. 试论述预探井布井系统?(概念、主要依据、原则、分类及适用的对象。(稀井广探)
(3)区带勘探是指经区域勘探确定出有利的生油凹陷开始,一直到优选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的整个过程。主要任务是在区域勘探阶段优选出的有利生油凹陷及其邻近地区,通过地震普查与详查,进一步划分二级构造单元,控制二级构造带形态,研究其基础地质特征、石油地质特征、圈闭分布特征,通过对区带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确定其成藏条件与成藏模式,并通过油气系统分析与模拟,提交区带资源量,指出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为圈闭勘探提供战场。
1.(区域概查、盆地普查、区带勘探、圈闭勘探、油气藏评价)勘探阶段的主要地质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每一个阶段从……到 ….)
答:(1) 区域概查是从基本的石油地质调查开始,到识别和优选出有利的盆地过程。区域概查基本任务是“择盆”,确定普查的方向,即从众多的盆地中优选出规模大、地质与地面地理条件较好、具有较好勘探前景的盆地。大区概查的目标是通过盆地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所处的板块位置、古纬度、古气候、古地理的分析,结合盆地构造类型、盆地基底与沉积充填特征,开展盆地类比分析和油气资源远景的早期预测。
2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超过1500-2500m,进入后生作用阶段前期,有机质经受的地温升至60-180度,相当于长焰煤—焦煤阶段,促使有机质转化的最活跃因素是粘土矿物的热催化作用。在此阶段干酪根中的大量化学键开始断裂,从而形成大量的烃类分子,成为主要生油时期,为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阶段。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钻井地质1. 地质井:在区域勘探的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及浅层油气情况,在盆地浅部地层或盆地边缘地层而钻的井。
又叫剖面井或构造井。
2. 参数井:又称区域探井,在区域勘探的区域详查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3. 预探井: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4. 评价井:又称详探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油气藏边界、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5. 开发井: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密度和井网方式所钻探的井6. 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7. 调整井:油气田开发一段时间,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探的井井型直井、定向井8. 定向井: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其特点是井眼轨迹是倾斜的。
9. 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10. 补心海拔:方补心顶面至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补心高度与地面海拔之和。
11. 井斜角a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12. 井斜变化率K a :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度变化的快慢程度13. 井斜方位角©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14. 固井:在井壁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以防止井壁坍塌,影响钻井安全,也可以起到分隔油气层和其他地层的作用15. 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在钻井井场的不同部位或者井下钻柱中,通过人工操作或者安装传感器,录取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和钻井工程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信息、油气信息、钻井工程信息16. 套管程序:钻井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钻进、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17. 岩心编号: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如4总表示第4次取心中共有51块岩心,此51块为第5块。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

石油地质学复习资料绪论一、简答题1、什么是石油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是矿产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科学??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下的油气生成和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原理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的地质原理第一章一,名词解释1,石油地下天然形成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2,天然气广义,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狭义,天然气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在岩石圈中蕴藏的可燃气体3,油田水指在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二、简答题1,石油可以分为哪几种族组合?石油的族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2,石油中包含有哪几种主要的元素与次要的元素?主要元素:碳83%〜88%,氢10%〜14%,次要元素:硫,氮,氧,3,石油中包含哪几种烃类化合物和非烃类化合物?烃类化合物:烷烃,环烷烃,芳香烃非烃化合物:含硫化和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4,天然气中含有哪些主要的烃类气体和非烃气体?烃类气体:甲烷,重烃气(湿气重烃气>5%,干气重烃气<5%)非烃气:氮气,二氧化碳,硫化氢5,在苏林分类中,地层水被分为哪几种类型?油田水主要为何种类型?说明不同类型的地层水反映的地层封闭条件地层水分为四种类型:硫酸钠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氯化钙型不同类型的水反映不同的地层封闭性:氯化钙>碳酸氢钠>氯化镁>硫酸钠第二章一,名词解释1,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包括沉积岩中的分散有机质也包括煤中的2,生油门限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和温度的升高,干酪根开始大量生烃的温度称为干酪根的成熟度或生油门限3,氯仿沥青“A ”4,油型气由腐泥型母质即I型或II1型干酪根形成的天然气5煤型气由腐殖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6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转化为大量的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生油时期,在国外称为“生油窗”7,未熟—一低熟油:①密度总体偏高,但也有轻质油②富含高分子量饱和烃③正烷烃具有奇数碳优势二、问答1、历史上有哪些主要的油气生成学说?无机成因学说:碳化物说(门捷列夫),宇宙说,岩浆说,高温生成说,蛇纹石化生油说有机成因论:早期成因论原始物质成岩作用早期石油和天然气晚期成因论(干酪根热降解成因论)原始有机质成岩作用早期干酪根成岩作用中晚期石油和天然气未熟一低熟油早期成因的石油煤成油(集中有机质生油)2、生物体有哪几类主要的有机化合物组成?类脂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木质素和丹宁3、干酪根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不同类型的干酪根的结构有什么区别?美国绿河页的干酪根结构特征:1)三维网状系统;2)含有多个核;3)核被桥,键和官能团连接;4)含脂肪族链状结构黄县褐煤干酪根结构:芳香结构多,脂肪族链少4、干酪根中主要包括哪几种主要的显微组分?腐泥组,壳质组,镜质组,惰质组5、干酪根有哪几种基本类型?1型干酪根:原始氢含量高,氧含量低,H/C约1.25~1.75。
石油地质学总复习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有效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绝对渗透率:单相液体充满岩石孔隙,液体不与岩石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测得的渗透率称为绝对渗透率K。
5.相对渗透率:对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称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
6.盖层:指在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岩层7.圈闭:是储层中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8、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9初次运移:是指生油层中生成的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油层向储集层(或输导层)中的运移。
是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又称为排烃。
10、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11储集层:凡具有一定的连通孔隙,能使液体储存,并在其中渗滤的岩层,称为储集层。
12、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13、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14、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15、油田水矿化度:即水中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
16、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
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为气源岩。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答案).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油气田:指受构造或地层因素控制的,同一产油面积上的油气藏总和。
2.干酪根: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
3.异常地层压力:通常我们把偏离静水柱压力的地层空隙流体压力称为异常地层压力。
4.油气初次运移:石油和天然气自生油层向储集层的运移,称为油气初次运移.5.油层有效厚度:指储集层中具有工业产油能力的那部分厚度。
6.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中的液态可燃有机矿产,是成分十分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混合物。
7.断点组合:把单井的断点联系起来研究整条断层特征的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8.储集单元:一个储集层为一个储集单元。
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10.压力梯度:指每增加单位高度所增加的压力。
11.地温级度:地温每增高一度时深度的增加值。
12.可采储量: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采出来的石油储量。
13.天然气:指在地下岩层中存在的,以烃类为主的气体。
14.圈闭:指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运移,并使油气聚集的一种场所。
15.探明储量:是在油气田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16.油气聚集带:指受背斜带等同一个二级构造单元控制的,具有相似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聚集条件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
17.生油岩:凡能生成并提供具有工业价值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
18.储集层:由储集岩构成的地层称为储集层。
19.空隙结构:指岩石当中空隙与连通它的喉道所组成的复杂的孔喉网络的形状,大小,孔喉配置关系及分布状况。
20.标准层:作为划分和对比层位用的特征明显而稳定的地层。
21.地质储量:地下油层中石油的实际储量。
22.折算压力:折算压头产生的压力。
23.油气藏:是地壳中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位,是油气在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界面的基本聚集。
油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10、试述有机质是如何向油气转化的?其演化阶段有何特点。
四、论述题
1.何谓含油气盆地?论述含油气盆地内大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2.试述油层对比的依据、方法步骤及对比过程中井下断层的识别标志。
3.试述碎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及影响其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4.何谓异常地层压力?试分析异常高压的形成原因及其在油气初次运移中的作用。
3、绘制地质剖面图时,选择剖面线的原则是什么?
4、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5、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地质因素。
6、容积法计算石油储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含油面积参数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7、试对井下地层的重复与缺失进行地质分析。
8、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9、油层对比的依据是什么?简述油层对比方法及其步骤。
2
20
22.882
水
1.0
3
20
18.8984
油
0.8
4
20
19.80
水
1.0
图一1、2、3、4井钻穿地层剖面图
图二 某油层顶面构造图
5.指出图一中1—8的油气藏类型。(4分)
6.根据断面构造图(构造等高线距为50米)和各井同一套地层顶面标高,绘该地层顶面构造图(构造等高线距为50米),完成断点组合,见图二。(6分)
18、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的性质有关,而且与流体的性质有关( )
19、容积法计算油气储量的实质是计算地下岩石孔隙中油气所占的体积。( )
20、促使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 )
三、简答题
1、简述压力降落法计算天然气储量的应用条件。
2、何谓油气初次运移?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哪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第一章:钻井地质1.地质井:在区域勘探的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触关系,及浅层油气情况,在盆地浅部地层或盆地边缘地层而钻的井。
又叫剖面井或构造井。
2.参数井: 又称区域探井,在区域勘探的区域详查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 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3.预探井 :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4.评价井 :又称详探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 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油气藏边界、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田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5.开发井 :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密度和井网方式所钻探的井6.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7.调整井: 油气田开发一段时间,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探的井井型 直井、定向井8.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其特点是井眼轨迹是倾斜的。
9.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10.补心海拔:方补心顶面至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补心高度与地面海拔之和。
11.井斜角α: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12.井斜变化率K α :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度变化的快慢程度13.井斜方位角φ: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14.固井: 在井壁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以防止井壁坍塌,影响钻井安全,也可以起到分隔油气层和其他地层的作用15.录井: 在钻井过程中,在钻井井场的不同部位或者井下钻柱中,通过人工操作或者安装传感器,录取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和钻井工程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地质信息、油气信息、钻井工程信息16.套管程序: 钻井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钻进、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17.岩心编号: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如5154表示第4次取心中共有51块岩心,此块为第5块。
18.井壁取心:用井壁取心器,按指定的位置在井壁上取出地层岩心的方法。
19.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20.迟到时间: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21.空隙性含油:以岩石颗粒骨架间分散空隙为原油储集场所,含油级别可根据岩石新鲜面含油面积、含有饱满程度、含油颜色、油脂感等划分为饱含油、富含油、油浸、油斑、油迹、荧光六级。
22.荧光录井:石油等有机物质受紫外光照射时,会发出各种颜色和不同强度的光,这种光线称为荧光,荧光录井就是应用石油这一物理性质发展起来的一种录井方法。
23.钻井液:钻井过程中以其多种功能满足钻井工作需要的各种循环流体的总称。
24.完井:指一口井按照地质设计的要求钻达目的层和设计井深以后,直到交丼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下套管、固井、选择完井方法等。
25.完井地质总结:在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将钻井过程中得到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以反映一口井的地质特征全貌,使之成为油气勘探开发必不可少的基础地质资料的汇总。
26.完井地质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前言、钻井简况、主要地质成果、结论和建议、问题讨论等组成部分。
27.气测录井:利用专门的仪器检测从井底返到井口的钻井液所携带上来的烃类气体的组分和含量,以发现油气显示、判断地层流体性质、识别油气层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录井方法。
28.地层测试:是对已发现的油气层进行产量、压力、产液性质、储层参数的测试,并收集地层流体样品的一系列工作。
29.压力卡片:指随测试时间变化的压力曲线,它记录了整个测试过程的压力变化。
30.产能试井(稳定试井):是通过调节生产井的控制手段,改变井的产量和生产压差,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记录相应的一系列产量、压力数值,以推测产量随压力变化的状况和井的最大生产能力。
31.产吸剖面:采油井产出剖面和注水井吸水剖面的合成。
32.示踪剂:指那些易溶,在极低浓度下仍可被检测,用以指示溶解它的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存在、流动方向和渗流速度的物质。
33.井间示踪剂测试:向井内注入携带有示踪剂的流体,然后再用流体驱替这个示踪剂段塞,并在邻近的生产井中检测示踪剂的开采动态,如示踪剂在生产井的突破时间、峰值的大小及个数、注入流体的总量等参数。
第二章:地层测试第三章:油层对比34.地层对比:是确定不同地区或者不同井之间地层单元的对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对应关系,即等时地层关系。
35.地层对比包括:世界地层对比(全球范围的地层对比)、大区域地层对比(跨盆地大范围的地层对比)、区域地层对比(沉积盆地内或油区范围内全井段的地层对比)、油层对比(油区范围内的短时段地层对比)四种级次。
36.油层对比:主要是指在一个油田范围的含油层段内部,确定不同井之间的等时地层关系,建立等时地层格架,从而为油藏地质分析(构造、储层、流体、压力分布)、油气储量计算、油藏开发设计及动态分析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37.油层对比:是在油田范围内进一步按照油层分布的特点及其岩性和物性的变化将含油层段细分为更小的等时地层单元。
38.单油层:是组成含油层系的最基本单元。
39.砂层组:由若干相邻的小层组合而成,是一个储层集中发育层段,内部具有一定的连通性。
40.油层组:由若干个油层特性相近的砂层组组合而成,以较厚的泥岩作为盖层或底层。
41.含油层系:由同一地质时期内沉积的不同岩性、电性、物性和不同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的油层组组合而成,是上下由区域性盖层所封隔的一套油气储盖组合。
42.标志层:是指地层剖面上特征明显、分布广泛、具有等时性的岩层或岩性界面。
43.沉积旋回:是指在纵向剖面上一套岩层按一定生成顺序有规律地交替重复。
44.基准面:是指相对地球表面波状升降的、连续的、略向盆地方向下倾的抽象的非物理面,是沉积物搬运或沉积的能量平衡面。
45.岩性特征:是指岩石的颜色、成分、结构、构造等基本岩石学特征,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
46.岩性组合:是指地层剖面上的岩石类型及其纵向上的排列关系。
第四章:油田地下构造47.断点组合:将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多井各个断点联系起来,确定整条断层的分布,就称为断点组合。
48.分级控制:是指在地层对比过程中遵循油层对比单元从大到小顺序进行逐级对比的思路。
49.井位投影:为了提高剖面精度,充分利用剖面线附近的井资料,就需要将这些井投影到剖面线上去,这项工作就叫井位投影。
50.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当含油层的有效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达到一定界限时,油层就具有工业产油能力,这样的界限被称为有效厚度的物性标准,也称下限值。
51.构造剖面图:是沿构造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能反映构造在某一切片上的形态、地层产状及厚度变化、接触关系及断裂情况等。
第五章:油气储层(考)1.储层非均质性:储层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在三维空间上的不均一变化2.储层分布的非均质性:储层分布的层次性:层系规模、砂体规模、层理系规模、纹层规模、孔隙规模储层分布的复杂性:1)多层储集体系(储层与隔层):主要表现在多层储层分布的复层程度和隔层分布。
复杂程度可以用分层系数(钻遇砂岩总层数/统计井数)、砂岩密度(垂直剖面上砂岩总厚度/地层总厚度)隔层:垂向分隔不同砂体的非渗透层。
泥质岩类、盐岩等。
2)单层储集体与侧向隔挡体的差异分布、侧向隔挡体:侧向上隔挡两个储集体的非渗透岩体。
a砂体的几何学特征:几何形态(席状砂体、透镜状及扇状砂体、带状砂体、不规则砂体)、砂体规模与连续性b砂体组合样式:千层饼状、拼合板状、迷宫状c连通性:用一下指标描述:a砂体配位数b连通程度c连通系数d连通体大小3)储集体内部单元与夹层的差异分布。
夹层:储集体内部的、横向不稳定的非渗透层。
(类型:细粒沉积、泥质砂岩、成岩胶结条带)夹层发育程度:夹层频率:单位厚度夹层的数量、夹层密度:砂体中夹层厚度与砂体总厚度之比3.储层非均质性分类1)层系分类层系规模、砂体规模、层理系规模、纹层规模、孔隙规模2)weber 分类3)邱泽南:层间非均质性:多层规模的垂向差异层内非均质性:单层规模的垂向差异平面非均质性:单层规模的平面差异微观非均质性:孔隙规模的微观差异4.沉积微相分析沉积相标志、沉积相测井响应、沉积相地震响应5.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储层质量: 储层储集与渗滤流体的能力(要素:孔隙结构:岩石中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
岩石物性:孔隙度、渗透率、储层流动单元、储层裂缝溶洞)1)空隙与吼道类型:孔隙结构的表征:压汞法:r d)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50) 孔喉半径中值(S min) 最小非连通孔隙体积百分数(P d)排驱压力(P50)中值压力6.储层物性分类:孔隙度:特高孔隙度、高孔隙度、中孔隙度、低孔隙度、特低孔隙度渗透率:特高渗、高渗、中渗、低渗、特低渗储层物性的控制因素:(1)沉积因素(2)成岩作用(3)构造因素7.储层物性差异分布及非均质程度1)垂向韵律2)平面差异分布特征:各种河道沉积砂体渗透率沿古水流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多形成高渗透率条带,天然堤决口扇,滩坝砂体没有明显高渗透率带。
3)储层物性非均质程度变异系数、突进系数、渗透率级差、4)渗透率各向异性8.储层流动单元:具有相似渗流特征的储集单元9.储层裂缝裂缝:岩石中天然存在的宏观面状不连续体裂缝组: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产生的方向大体一致的多条裂缝的组合裂缝系:同一时期、相同应力作用产生的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裂缝组裂缝网络:多套裂缝组系连通在一起的裂缝组合类型:剪裂缝(剪切缝)、张裂缝、张裂缝构造成因:构造裂缝、区域裂缝、收缩裂缝、卸载裂缝、风化裂缝、岩溶裂缝、层理缝裂缝基本参数:裂缝宽度、裂缝大小、裂缝产状、裂缝充填、裂缝溶蚀、裂缝间距、裂缝密度第六章:油气藏流体与油气层(考)1.油气水系统:单一油气藏及其底部或者边(底)水体的组合2.分类1)块状底水油气水系统2)层状边水油气水系统3)透镜状油(气)藏3.含油气边界的确定:1)油(气)水界面:垂向上油气水的分界面油水界面:利用试油及测井解释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利用压力梯度资料确定油水界面利用压力及流体资料确定油水界面2)岩性边界: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的界面尖灭线边界:砂岩与没有砂岩出的中点有效储层边界:砂岩尖灭线距有效砂体井点的1/3处;干层井点与有效砂体井点的一半。
4)断层边界有效厚度的划分的步骤:1.在单井中确定有效储层和干层;2.针对有效储层确定油气层和水层,并进一步针对油气层顶、底界限并量取厚度;3最后在油气层内划分并扣除夹层,并从油气层厚度中扣除夹层的厚度,即为油层的有效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