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钱学森观后感

合集下载

《仰望星空》影片观后感(1100字)

《仰望星空》影片观后感(1100字)

《仰望星空》影片观后感(1100字)科学之帜,民族之魂——纪念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记实电影《仰望星空》观后感当仰望星空成为一种信仰,当为国效力成为一种使命,他默默吞咽下美国对他接踵而至的政治迫害。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给祖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使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树起科学兴国的旗帜,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用行动向我们展示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国为重,家为轻。

两弹一星航天泰斗功勋铸,千秋万载旷世奇才美名传,而他,却仍是在名利蜂拥而至时默默地投入科研中,只说自己是做了一名“祖国的儿子”应该做的事情。

如今当我们说“神舟”谈”长征“,分享着“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的喜悦,我们心中应始终不能忘怀以钱老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的努力,不能忽视其中的辛酸与血汗。

犹如当年的钱学森,他在美国加州理工、麻省理工等几所高校辗转之后,终于获得了学校甚至美国军方的认可,恰逢一个人一生中最骄傲、最踌躇满志的时候,却终是放下了优渥,放下了安逸,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从***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悟出航天事业的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地位的重要意义。

航天事业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小部分人的事。

钱老只是那个年代英勇奋战的一个缩影,还有王淦昌、邓稼先、钱三强、郭永怀、朱光亚等诸多前辈。

让人心酸的是,在授予勋章时很多人已经过世,而钱老也已经卧病在床、口齿不清,却仍是在与中央领导对话时惦念着当前我国航天发展的现状,含混着说道:“我再也没有机会了……”,闻者潸然。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每一个在观影荧幕下的北航人在心中沉痛的同时,也愈加感到肩上重担的沉重。

也许我们将来不会都从事于祖国的飞天事业,但我们心中却都有一个伟大的飞天梦,都应该在北航这四年的感染中形成一种强烈的爱国意识,有一种民族责任感。

观仰望星空有感

观仰望星空有感

观《仰望星空》有感《仰望星空》这一部电影讲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这位两弹一星的元勋,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

他非常热爱祖国,在美国留学并取得非常大的成就时,他仍心系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落后的祖国。

优秀的人到哪里都有人需要,当时的美国政府不批准他走,软禁了五年。

软禁期间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和妻子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利用这段时间,将自己的所学整理汇编成书。

最后他回到祖国的怀抱,也带来了丰富的知识理论,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科技不断强大,不断走向辉煌。

钱学森是一个有强烈爱国心的知识分子,在他读大学时,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争时期,当他看到敌方有飞机、导弹等先进武器,而我们却落后受辱挨打时,他就立志要为中国的航天科技做出贡献。

他将当时主修的专业改成空气动力学,从开始它的探索求知之路。

当美国政府问他是否忠于美国时,他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是中国人,我只忠于中国。

”历经很多磨难,软禁五年也没能动摇他回到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的决心。

钱学森是一个勤奋好学有恒心的学着,它的求学之路坎坷,但他从没有动摇过决心,坚持走下去。

他每天都要读书,从晚饭后到晚上十二点,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即使是新婚后的每一天也是如此。

对于一个热爱科学的人来说,时间总是不够的,遨游于知识的海洋是那样的充实与自在。

学习于他来说是快乐的,他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正由于他的勤奋好学,努力思考以及有恒心坚持下去,他才会逐渐强大,并超过他的导师,成为当时美国的核心科学家。

钱学森是一个有情趣和对生活一丝不苟的人,在读大学期间,他几乎听完了所有乐队演奏的乐曲。

他会吹笛子,他的夫人是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他们经常一起单独合奏,以及为亲朋好友们演奏,成为最受欢迎的夫妻组合,那一段时间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他的书籍整理的整整齐齐,出门前认真整理好自己的头发及着装,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对生活细节一丝不苟也是对科学严谨的基础。

作为大一新生的我们,刚从紧张的高中生活到相对宽松的大学生活,有点不适应,有点不知所措。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钱学森诞辰100周年》观后感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领导人对青年学子的讲话强调的是要爱国,青年爱国这是当然没有问题的,甚至于比任何年龄的人更加爱国,但是,爱国一词,在很多庸俗政客的口中简单地等同于“维护稳定、专心读书”,媒体挑选的青年学子的发言往往是千篇一律:“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踏踏实实地做事,要把爱国热情化为行动。

现在的任务是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祖国”,仿佛思考问题、谈论国事,特别是批评政府和社会就是不踏实、尚空谈。

他们的潜在前提是青年学子思想简单、容易冲动,所以容易出事、容易被坏人所利用,在这些人的心中,青年学子是对付的对象、是教育的对象,是所谓的“小资产阶级”,而不是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人。

他们“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也只有一股热情而已。

而电影《仰望星空》,让人想起了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

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

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

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

”“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彼老朽者何足道,彼与此世界作别之日不远矣,而我少年乃新来而与世界为缘。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在为这首诗做介绍时,温总理引用了他在同济大学的演讲。

笔者认为,在大学讲“关注天空”,是反对学术上的急功近利,反对校园内追名逐利的浮躁,提倡踏踏实实从事基础科学的研究,绝不是倡导人们关注虚无缥缈的事情,也不是倡导坐而论道的空谈清谈。

一段时间以来,在我国大学和科研院所中,弥漫着一种浮躁的空气。

搞科学、做研究不是为了追求真理,而是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出书、出名、职称晋升、职务提拔。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观后感

《仰望星空》观后感今天看了纪录片《仰望星空》,描写科学家钱学森的一生。

说实话,我真的被震撼了,心潮澎湃、不能平息。

我以前一直认为每篇准则第一条的爱祖国、爱人民等等都是形式大于实际的空话,人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就可以了。

但今天的观影,使我脑海中一直回想着电影中的画面。

一个人怎么会这样伟大?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

不愧为国家脊梁!这是一部回忆钱学森的纪录片。

看了钱学森从童年到晚年的所有经历,我非常感慨。

他是一个那么优秀的人,对科学无尽地追求,对祖国极其地热爱。

在国外生活了整整20年,在那样一个年代,你无法想象一个华人过着怎样的生活,我还很幼稚地问同学,他怎么和周围的人交流?用英语吗?在国外生活,能用当地的语言和周围的人交流无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但是钱学森会为此感到困难吗?不会,我想,因为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热情都投入到他挚爱的学习中了,他主动地拜访当时最优秀的力学和航天学家,和这些一流的人才在一起,完全沉浸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这就是最大的幸福和满足,生活的琐事根本不会给他带来烦恼。

新中国建立之初,钱学森特别想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做一些贡献,我记得上高中写作文的时候经常举这个例子,说钱学森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历经重重阻挠才回到了祖国,今天看了电影才深刻地了解了这所谓的重重阻挠。

5年的时间,他被软禁,没有完全的自由,曾经坐过牢,他感觉自尊心被践踏了,心中的悲痛和愤懑曾让他一度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可想而知那是怎样一段屈辱和悲伤的经历。

回国后他积极投入工作,卫星、导弹、航天飞机,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当他被评为感动人物时,他说:不敢当,我只是恰如其时地做了一些我能做的事。

这句话最打动我。

钱学森的夫人回忆说,每天晚上吃完晚饭他都会躲进书房,看书直到12点,这成了他一生的习惯,从未改变。

感动于钱老的爱国精神,这份爱国既是建国初期一名普通中国人的本能的爱国,很真挚,也是一名高级知识分子的理性的爱国,很强烈,影响很深远,而钱老在美国的特殊工作与身份,让其“学成归国,报效祖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甚至几经审问、监视与软禁,一度失去自由、尊重与信任,钱老身上体现出来的老一辈中国人对于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新中国的爱,对这片远离故土的深情,深深感动了我。

看电影观后感

看电影观后感

观看(仰望星空)有感今天晚上,我们系组织了全部入党培训学员看了关于钱学森的(仰望星空)这部电影,看着看着,有许多感人的地方,让我感动。

在电影里,有两个地方让我感动:一天上午,东方二号导弹开始发射,刚到半空的时候体内零件发生故障,导弹在空中冒烟,笔直的坠落下来,落在了离这儿不远处的地方。

官兵们一看,都很伤心,这个实验失败了,可钱学森说:这一次失败没事,下一次一定能行,能行的。

在这里,我感受到钱学森也是很痛心的,但他知道,在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如再来一次导弹试验。

他不仅用这句话安慰自己,还安慰官兵们,让他们鼓起勇气,又重新开始。

第二个片段是关于他被美国软禁的事。

从我体会到,即使他被软禁,他也要坚持回到祖国,他可以报效祖国,我们也用十一个战俘换回钱学森。

在美国那样发达的国家,他可以在那儿住下,可钱学森没有那么想,他想尽自己全部力量,来增强国家的力量,保护国家,保护人民。

为了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想而矢志追求的一生,为了祖国的尊严,主动放弃在美国的名利与前程不计个人利益与荣辱得失,面对重重阻力毅然决定回国,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所做出的卓绝努力和无私奉献。

钱学森有一颗赤诚的爱国心,虽人在他国,却心系祖国,日日夜夜的关心中国的情况,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全意得投入到航天事业中,就是为了报效祖国!在中国的航天事业中闯出一片天,不让他国耻笑。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在当今社会,能够抛弃自己名利地位而去报效祖国的人已经是少上加少。

美国人想尽各种办法留下钱学森这个能威胁美国安全的第一人。

回国,1955年,在经历了5年的软禁于监视之后,通过钱学森的个人智慧与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从此开始了他更加辉煌和值得自豪的以科学服务于伟大祖国的光辉之旅。

钱学森从小就立志要改变中国人的命运,他要创中国的航天事业。

所以从小就发奋读书,努力钻研一切关于航空的讯焦,最终才取得了这样伟大的成就。

看完(仰望星空),我深深地记住了,钱学森夫人的一句话:但是我想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但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们要勤奋学习知识,虽然不能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但也要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仰望星空》为纪念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以反映钱学森人生故事为主要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一)为了纪念钱学森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今天,老师让我们全体同学在班里的电脑屏幕上观看了《仰望星空》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钱学森在美国遇到重重重阻挠,无法回国,后来,终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到了祖国的故事。

钱学森的这些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感动于他回国的执着,感动于他学习的刻苦,更感动于他那善良美好的心灵。

钱学森生活在战争时期,被迫签下不能回国的不平等条约,而且每天都要到政府签字说明自己还在美国······他每天都在受着对祖国的思念之苦,以及不能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的深深自责之中。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里每天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而我们的前辈却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生活,忆往昔,看今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学习呢?看完这部《仰望星空》,每当想起钱学森爷爷所受到的欺负,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为维护和平而努力!《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五篇(二)星空,充满神秘感,令人有无限想象空间、是人们无比向往的地方,那里是我们无数科学家无时不刻想探索的地方,那里隐藏着无数人的梦,无数人的理想。

仰望星空,这不禁让我想起钱学森那为了梦而追逐的一生。

在他一生中,体会到了他那爱国情怀,理想与祖国并存着。

李四光说:“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

”钱学森不就是这样的吗?早年他在美国学习和工作,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拥有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但在他听到新中国成立时,他决定要以自己的科学成就为过服务,却因此引起了美国的不满,并被美国非法逮捕、软禁。

尽管受到如此的折磨与打击,他回归祖国的决心一如既往,并在软禁的期间为回归祖国做准备。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5篇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5篇

仰望星空观后感范文5篇仰望星空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钱学森在美国遇到重重重阻挠,无法回国,后来,终于在周总理的帮助下,回到了祖国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仰望星空观后感星空是一个深邃而令人遐思的地方,因为那里有着我们的梦—中国航天事业的梦。

当第一颗导弹腾空而起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梦的光环,中国在国际上强大的梦。

《仰望星空》是为了中国伟大的科学家纪念钱学森诞生100周年而创作,电影中真实的记录了钱学森一生的思想与作为。

钱学森将毕生的都献于学术和科研中,始终将个人前途命运融入国家、民族发展之中,始终保持着对党的事业的高度忠诚、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深情,他的事迹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学森先生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和祖国的命运关联起来。

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钱学森考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铁道机械工程。

之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取了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留学生的资格,他选取了航空门这仅有的一个名额的专业,专修航空工程理论,旨意是为了提高我国的国防能力,保卫我们国家的安全,开辟中国的航天先锋之道。

正当钱学森先生在麻省理工大学蜚声中外,同时极有造诣的时候,他了解到那时的中国悲惨的现状,他立即萌发了一个念头-----回国,向通过自己的才学而改造中国当前的悲惨现状。

他完全抛弃了集于一身的荣耀和荣华富贵,满腔都是爱国情操,一心想着如何改变被人压迫的祖国现状。

可是被美国政府部门制止了,钱学森先生被软禁起来了,在软禁的五年中,他从没有动摇过回国的念头,始终关注着祖国的信息,默默的在被软禁的住址进行着自己的研究工作,以便回国之后可以更好的为祖国服务。

当前我们处于复杂而纷繁的社会中,有越来越多的诱惑,很多人禁不住诱惑,踏上不归之路,尤其是一些官职比较大的官员,禁得住诱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范。

观钱学森纪录片有感

观钱学森纪录片有感

观《钱学森纪录片—仰望星空》有感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五年回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钱学森本来就读于交通大学,攻读铁路机械专业。

但1932年1月28日发生的一·二八事件改变了他的求学方向。

中日军队在上海交战,成群的飞机飞过学校上空,几乎没有空中力量的中国军队的被动挨打深深震撼了钱学森,从此他立志学习航空,为中国的发展而奋斗。

这样伟大的志向怎能不让人佩服?当代青年也应该有这样的抱负,为中国的富强而读书,做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钱学森热衷于自己的事业。

据蒋英回忆,60多年里,钱学森一直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天晚上吃完饭,自己倒一杯茶,躲到书房看书去了。

吃完晚饭到十二点这段时间必须读书。

后来,她懂得了,这个有着伟大梦想的人永远觉得自己的时间不够用,他恨不得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研究上。

再想想我们自己,都把时间用在哪了?真该反思一下了,把每天闲聊、上网、逛街的时间用在学习上不好吗?不该再这样“悠闲”地过下去了。

该想想自己的未来,国家的未来了。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了,就应该勇敢的承担起自己身上的重任。

钱学森是一个非常爱国的科学家。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学森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决心回国。

但是美国当局不肯放钱学森回国,将其扣留,软禁了5年。

5年里,他每天被特务监视,过着屈辱、痛苦的生活。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回归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终于,历经磨难,1955年,钱学森回到了祖国,为祖国的导弹和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心血。

再看看现在的留学生,有几个能像钱学森这样的?有的留学生甚至拿着国家的钱去国外留学,结果却一去不返,为他国效力。

国家出资让你们学得更多,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儿感恩的心吗?不要说什么国外的研究环境好,那都是在为自己找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

你们需要祖国时她无私地将你们送到更好的环境深造,可当祖国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在哪里?难道你们就不觉得汗颜吗?钱学森为中国导弹和航空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主持了中国导弹研制工程,主持了中国最早的卫星和航天科研计划,并设计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路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仰望星空》、《钱学森》观后感
《仰望星空》和《钱学森》两部影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同一位伟人——钱学森的一生。

伟人,是的,这是他无愧的称谓。

他是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他还是令人敬仰的人格导师,他的奉献精神,纯净的心灵,独特的个性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

他更是心系祖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宁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他的一生走得坎坷,但无论路途如何曲折,爱国都是这一路不变的主旋律。

年少的钱学森有着富庶的家境,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和当时的有志青年的一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用科技使衰没的中国强盛起来。

在以第三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交通大学后,一场空袭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面对几乎没有空中力量,任由日军飞机狂轰乱炸的现实,使他决心投身航空事业。

于是,远渡重洋,开始了漫漫求学路。

身处异乡的钱学森深刻体会到没有受到尊重的滋味,活在屈辱中是痛苦的.他化悲愤为力量,努力学习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

他将爱国的炽热情感化为学习的动力,先后取得了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或许是如今大学生所缺少的精神领悟。

少了对知识发自内心的渴求,多了功利的出发,这应该是我们要反思的吧。

生活在美国的几十年里,他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将之用诸祖国,是中国变得像美国一样强大,他刻苦钻研,一步步地紧追知识的步伐的同时,仍时时刻刻的关注着中国的发展状况。

在收到曹日昌教授邀请他回国支持国内建设的信件时,他毅然的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决心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中,投身于祖国的重建中。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界。


然而,“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抵得上五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回国”。

临行前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此后遭受无理羁留达5年之久。

他不屈不挠、顽强斗争,即使有无数的美国间谍监视着他的私人生活,但他依然没有向恶势力低头,依然坚持着自己回国的信念和执着。

即便在那段梦魇般的日子里,他依旧继续着科研总结,完成了四十万字的《工程控制论》一书。

最终,在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我国政府的严正交涉和国际友人的热心援助,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于1955年10月回到祖国。

他带着一身傲骨,两袖清风,满腹学识,并立即投入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

为此,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的爱国,他的坚定,他的创新。

他是如此的爱国,面对他人的诬告,他在美国的法庭上用他那洪钟般的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

我的根在中国!”;面对敌人多年的软禁,他丝毫没有屈服,而是寻找时机,争分夺秒地暗自研究,他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受了多少苦,多少难;这一切只不过是报效祖国!“爱国”两个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此简单而又清晰:爱国,就是时刻把祖国放在自己心上,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爱国,就是用尽所能的为祖国奉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丁点儿也好!几十年来,他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自觉把个人志向与民族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论遇到多少艰难困苦,都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

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他始终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新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我也从一次次的尝试中明白了坚定就是一种信念,在动摇时鼓励自己坚持下去。

现在,从钱学森的故事里我更体会出坚定这个词语的新解:执着地做事、为民族做事、为祖国做事!
回国后,为了新中国的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为了新中国亿万同胞的安全,他一直在坚持着科学研究。

他坚持带领科技人员学习导弹技术。

他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坚持在前线指导工作。

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

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

在现场的聂荣臻元帅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1966年10月27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

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

我国的
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为了抵制侵略,保卫国家:“手中无剑”和“有剑不用”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能保证有一天,别人的核弹不会投到中国的头上”,“我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精髓就在这里。

遭受打击,承受挫折,扛过艰难,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我们这代人能坚持下来吗?这或许是我们应该提高的地方。

在敬仰钱学森大师崇高的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被钱学森与妻子蒋英相互欣赏、相互扶持、相濡以沫、情真意切的忠贞爱情所感染。

青年钱学森被美国当局关押入狱,饱受囚禁之苦,但蒋英没有丝毫迟疑,始终坚定地守护在他身边。

在钱老为祖国国防事业日夜操劳时,她放弃自己大有前途的歌唱事业,无怨无悔地照料家人。

最后当钱学森问她是否有遗憾时,她的回答是如此让人感动:“中国可以缺少一个歌唱家,但不能没有你这样的科学家,为你而牺牲,这辈子没有遗憾,只有光荣!”这恰好验证了那句话: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样质朴却真诚的感情是建立在金钱权利基础上所无法相提并论的。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渐发展壮大的新中国。

我们有很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任何大风大浪,任何苦难。

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还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爱国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责任,而身为及时大学生优势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们,更是应该以国家发展为己任,挺直我们“民族的脊梁”。

那么,让我们以科学武装自己,将爱国之歌在生命中唱响,谱出绚丽华章,轻舞飞扬;让我们以信念为桨,将爱国之帆在生命中扬满,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让我们坚定不屈意志,将爱国之剑在生命中磨亮,披荆斩棘,不怕前路漫漫!
总结钱学森的一生,或许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写的:“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