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

合集下载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孢子囊是蕨类植物孢子体上产生孢子的多细胞无性生殖 器官。孢子囊常成孢子囊群(sorus),也有2-3个聚生,或单 生于孢子叶的叶腋,孢子叶再密集于孢子体分枝的顶端形成 球状或穗状,如伏地卷柏。 蕨类植物的孢子为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而形成的单细胞 结构,其形状,大小和结构因种类而异。一般为同型孢子, 大孢子萌发产生雌配子体,小孢子萌发产生雄配子体。还不 能完全适应陆生环境,一般生活在沟谷和阴湿环境。
六 、 生 活 史
蕨类植物的生活史均具世代交替,孢子减数代交替,配子体虽微小,但大多可独立生 活。
蕨类植物的生物史
孢子
孢子囊
精子器 原叶体
精子 孢子体 合子 卵
颈卵器
卷柏背腹面 Dorsal and ventral MC
卷柏茎的横切面
桫椤
桫椤为乔木
紫萁
紫萁为多 年生草本
蕨类植物大多仅具根状 茎。
叶 的 类 型
孢子囊
孢子囊切面
孢子囊(8胞期)
孢子囊(16胞期)
孢子囊(64胞期)
成熟的孢子囊
孢子果(示满江红孢子果)
水生蕨类的孢子囊群生 在特化的孢子果内。
槐叶萍孢子果
孢子叶球
蕨类植物的孢子囊,在 小型叶蕨类中是单生在 孢子叶的近轴面叶腋或 叶子基部,孢子叶通常 集生在枝的顶端,形成 球状或穗状,称孢子叶 球或称孢子叶穗。
颈卵器 精子器 蕨配子体
性生殖器官和受精条件
精子器 蕨类植物的有 性生殖器官为多细胞 的颈卵器(雌性器官) 和精子器(雄性器 官)。但和苔藓植物 相比,蕨类植物的颈 卵器相对退化,颈卵 器的腹部埋入配子体 组织中,内有1卵, 颈部较短,颈沟细胞 也少。精子器多为球 形。精子均具鞭毛, 除石松类的精子具多 条鞭毛并呈螺旋形弯 曲的精子。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

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简介蕨类植物(图一)蕨类植物是植物中主要的一类,是高等植物中比较低级的一门,也是最原始的维管植物。

蕨类植物也称为羊齿植物,它和苔藓植物一样都具有明显的世代交替现象,无性生殖是产生孢子,有性生殖器官具有精子器和颈卵器。

蕨类植物大都为草本,少数为木本。

蕨类植物孢子体发达,有根、茎、叶之分,不具花,以孢子繁殖,世代交替明显,无性世代占优势。

通常可分为水韭、松叶蕨、石松、木贼和真蕨五纲,共约12000种,大多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

多数蕨类植物可供食用(如蕨)、药用(如贯众)或工业用(如石松)包括了原始的脉管类,例如蕨类、木贼和石松。

这三种植物,有同样的发展史,都是在泥盆纪开始出现。

繁殖过称中,所有的蕨类植物都需要静止的水,新生的植物只能存活在肥沃的地方。

因此,不容易在整年干燥的地方或四季变化极大的地点看见它们的踪迹。

但是蕨类植物的孢子体远比配子体为发达,并且有根、茎、叶的分化和由较原始的维管组织构成的输导系统,这些特征又和苔藓植物不同。

蕨类植物产生孢子,而不产生种子,则有别于种子植物。

蕨类植物的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这点和苔藓植物及种子植物均不相同。

总之,蕨类植物是介于苔藓植物和种子植物之间的一个大类群。

峨眉耳蕨鳞毛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高25~35cm。

根状茎短,边同叶柄有疏生鳞征。

叶三至四回羽状细裂,末回裂片狭细并仅有小脉1条。

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生于海拔800~1500m处的溪边潮湿岩石或树干上。

荷叶铁线蕨铁线蕨科,多年生草本蕨类。

高5-20cm。

根状茎短而直立。

叶椭园肾形,宽2-6cm,上面深绿色,光滑并有1-3个同环纹,下面疏被棕色的长柔毛,叶缘具圆锯齿,长孢子叶的叶片边缘反卷成假囊群盖。

这些常见的蕨类植物,你认识几个?

这些常见的蕨类植物,你认识几个?

这些常见的蕨类植物,你认识⼏个?在⽣命的进化和发展史上,蕨类植物是⼀个奇迹。

蕨类植物是最早登上陆地的植物类群,迄今为⽌已有3亿多年的⽣存历史。

蕨类植物是恐龙的主要⾷物来源,如今恐龙灭绝了,蕨类还在;蕨类植物是裸⼦植物的祖先,现在许多裸⼦植物都成了孓遗植物,蕨类仍旧⽣机勃勃;蕨类植物是有花植物的始祖,在花满原野的今天,蕨类依然欣欣向荣。

起源与分类蕨类植物(Fern)也叫⽺齿植物。

在古⽣代,蕨类植物中的鳞⽊、芦⽊都很⾼⼤,是煤形成的重要原材料。

现代⽣存的蕨类植物,除了世界上唯⼀幸存的桫椤是⽊本外,其他都是草本。

蕨类植物没有花,也没有果实和种⼦,是以孢⼦来繁殖的。

它⼤致可以分为松叶蕨、⽯松、⽊贼(以上为拟蕨类)和真蕨(真蕨类)4个纲。

蕨类植物的地下茎年年能随处长出叶⼦来,嫩叶上部卷曲着,外⾯被有⽩⾊的茸⽑,古时叫它为“拳菜”或“蕨拳”。

叶⼦渐渐长⼤,叶柄上⽣有深绿⽽美丽的⽻状复叶。

野⽣在⼭地的蕨朴素⽽茁壮,主要依靠它那叶⼦背⾯的褐⾊或黄⾊的孢⼦散落在潮湿的地⽅,经过繁杂的过程,发育成为新的蕨。

蕨类的嫩叶蕨类植物的叶根据功能⼜可分成孢⼦叶和营养叶两种。

孢⼦叶是指能产⽣孢⼦囊和孢⼦的叶,⼜叫能育叶;营养叶仅能进⾏光合作⽤,不能产⽣孢⼦囊和孢⼦,⼜叫不育叶。

有些蕨类植物的孢⼦叶和营养叶不分,既能进⾏光合作⽤,制造有机物,⼜能产⽣孢⼦囊和孢⼦,叶的形状也相同,称为同型叶,如常见的贯众、鳞⽑蕨、⽯韦等;另外,在同⼀植物体上,具有⼆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叶。

即营养叶和孢⼦叶,称为异型叶,如荚果蕨、槲蕨、紫萁等。

蕨类的孢⼦囊群峨眉贯众槲蕨紫萁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万种。

蕨类植物⽤途很⼴。

很多种类可供⾷⽤,嫩芽作蔬菜,如蕨菜,清⾹可⼝,有“⼭珍之王”的美誉。

许多蕨类的根状茎含有⼤量淀粉,可酿酒或制糖。

观⾳座莲的地下根茎重量可达20~30公⽄。

许多种类是有名的药⽤植物,如⽯松、卷柏和贯众等。

满江红和槐叶菊等是饲料,⼜是肥料。

常见蕨类植物数据库完整版

常见蕨类植物数据库完整版

代表植物图片同种相似植物产地分布鹿角蕨鸟巢蕨乌毛蕨银脉凤尾蕨鱼尾蕨金毛狗蕨波士顿蕨峨眉耳蕨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在郁闭阴湿的林地溪边、瀑布涧或依附于树干、岩石上或群生于山谷、峡底,或缠于古树上,中国南部各地山地林源均有发现。

肾蕨铁线蕨卷柏翠云草狼尾蕨松叶蕨海金沙原产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各地山地林源有野生。

常地生多腐殖质土壤或溪边阴湿杂草中,以及岩洞内,湿石上或石缝中。

凤尾蕨石蕨肿足蕨粉背蕨石韦瓦韦小石松属铁线蕨生于流水溪旁石灰岩上或石灰岩洞底和滴水岩壁上,分布在我国中部、南部及热带亚热带石灰岩或钙性土壤地区。

是我国石灰岩或钙性土壤指示植物。

金毛狗蕨乌毛蕨芒箕乌蕨鳞毛蕨复叶耳蕨线蕨生于山沟及溪边林下酸性土中,分布在我国南部及热带亚热带酸性土地区,是我国热带和亚热带酸性土指示植物。

中华水韭绒紫萁沼泽蕨生长我国华南在人迹罕至的浅水池沼、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潮湿或沼泽地区是一种沼泽指示植物。

卷柏旱蕨粉背蕨波士顿蕨中国华南各地山地林源有野生。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

少数耐旱的种类能生长于干旱荒坡、路旁及房前屋后。

类别观赏性类指示性类食用水蕨食用观音座莲蕨莱紫萁西南风尾蕨生池沼、水田或水沟的淤泥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上。

分布华南大部分地区,也广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各地。

药用乌毛蕨石松金毛狗肾蕨槐叶萍乌蕨生长于较阴湿的水沟旁及坑穴边缘,也生长于山坡灌丛中或疏林下或溪沟边。

分布于广东、广西等地。

也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日本至波里尼西亚。

工业石松满江红小石松属生于低海拔林缘、疏林下,路边、山坡及草从间。

主要分布在中国台湾、湖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使用性类常见蕨类植物。

第五章蕨类植物

第五章蕨类植物
㈦ 孢子同型或异型。形态上可分为两类---单裂缝的肾形 孢子,为两侧对称的两面型孢子;三裂缝的圆形或钝三 角形孢子,为辐射对称的四面型孢子。
㈧ 配子体又称原叶体,多为具有背腹之分的叶状体,在 腹面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
㈨ 有些种类有无孢子生殖和无配子生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生于孢子叶背面的孢子囊群
孢子囊
孢子
原叶体
紫萁属 孢子体根状茎粗短,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 叶。孢子叶和营养叶分开或不分。孢子囊生于 羽片边缘。
紫萁属:孢子叶与营养叶异型。
紫萁属:不分孢子叶与营养叶。
五、 真蕨亚门
孢子囊起源于1个原始细胞,孢子囊壁为 1层细胞,孢子囊群生于孢子叶背面、边缘。 囊群盖有或无。除水生种类外,均为同型孢 子。
㈠水龙骨目:陆生种类,孢子同型。
石松的孢子囊
配子体为不规则的 块状,有假根。精 子器和颈卵器生于 配子体顶部。 精子具两根鞭毛, 游入颈卵器中与卵 结合,受精卵发育 成胚。
石松的配子体
一、 石松亚门
㈡卷柏目: 植物体常匍匐,有背腹面。匍匐茎上生有
根托。根托先端生有不定根,叶为小型叶,有 叶舌。孢子叶通常集生成孢子叶球。有大、小 孢子之分。
蕨的生活史
五、 真蕨亚门
㈡苹目:孢子囊生于特化的孢子果内,孢子果壁 由羽片变态而来。孢子异型。
苹 草本,茎匍匐,双韧维管中柱。叶有长柄。叶片由4
片小叶组成。孢子果幼时绿色。密生细毛,成熟时棕 黑色,无毛。内生多数孢子囊群。大、小孢子囊群生 于胶质环上,孢子果成熟后,第2年或第3年开裂。孢 子分别形成雌、雄配子体。
松叶蕨 孢子体分根状茎和气生枝,仅具假根。体内
有共生菌丝。气生枝多次叉状分枝。叶鳞片状,小型 叶,无叶脉。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

常见蕨类植物图鉴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常见蕨类植物图鉴石松亚门 Lycophytina?垂穗石松 Palhinhaea cernua石松科别名:筋骨草、小伸筋、过山龙,石松科垂穗石松属。

主要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及华南、西南地区山溪边或林下荫湿石上。

全植物试管内能抑制某些细菌;在非洲,煎剂用以治疗腹泻、痢疾。

??卷柏 Selaginella tamariscina?卷柏科别名:还魂草、长生不死草、长生草、佛手柏等,卷柏科卷柏属。

卷柏根能自行从土壤分离,卷缩似拳状,随风移动,遇水而荣,根重新再钻到土壤里寻找水份,因其耐旱力极强,在长期干旱后只要根系在水中浸泡后就又可舒展,故而得名九死还魂。

往往生长在干燥的岩石缝隙中或荒石坡上。

翠云草 Selaginella uncinata?卷柏科别名:百叶草、翠云卷柏、地柏叶、分筋草等,卷柏科卷柏属。

产中国中部、西南和南部各省,多生于海拔40-1000m处的林下阴湿岩石上,山坡或溪谷丛林中;多腐殖质土壤或溪边阴湿杂草中,以及岩洞内,湿石上或石缝中。

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

??水韭亚门 Isoephytina?中华水韭 Isoetes sinensis?水韭科别名:海枝草、华水韭,水韭科水韭属。

分布:适于温和湿润,春夏多雨,冬季晴朗较寒冷的亚热带气候区。

主要生长在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分布于长江下游局部地区。

中华水韭为中国特有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它是经第四纪冰川后残存下来的孑遗植物,没有复杂的叶脉组织,在分类上被列为似蕨类(小型蕨类),因此它在系统演化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此外,它还是一种沼泽指示植物。

松叶蕨亚门 Psilophytina?松叶蕨 Psilotum nudum?松叶蕨科别称:松叶兰、铁石松、铁刷把、石寄生、石龙须,松叶蕨科松叶蕨属。

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
第五章 蕨类植物(Pteridophyta)
第一节 维管植物概述 第二节 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 第三节 石松亚门 第四节 水韭亚门 第五节 松叶蕨亚门 第六节 楔叶亚门 第七节 真蕨亚门 第八节 古代蕨类举例 第九节 蕨类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第十节 蕨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第一节 维管植物
的孢子果中; 孢子果由羽片变态而成; 孢子异型; 配子体在孢子内发育。
图5–29 苹
A. 植株; B. 孢子果; C. 孢子果纵切面; D. 孢子果开裂, 伸出胶质环, 其上着生孢子囊群
1. 胶质环; 2. 孢子囊群; 3. 叶轴
槐叶苹属,槐叶苹科,槐叶苹目
飘浮水生植物; 孢子囊异型,生于孢子
配子体为原叶体 孢子体和配子体都能独立生活
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合称维管植物 比苔藓植物更适应陆地生活
1、孢子体
根:主根不发育,主要是不定根
茎:地上的气生茎和地下的根状茎(高等仅 具)
叶:
进化:小型叶和大型叶
形态:单叶和复叶
功能:营养叶和孢子叶
维管组织:分化程度不高
孢子和孢子囊
2、配子体
孢子体 孢子叶穗
2 N 孢子体世代
幼孢子体
孢子囊 孢子母细胞
RD
N 配子体世代
孢子
胚 合子
孢子体发达
卵 精子
颈卵器 精子器
配子体退化
配子体









灯笼草
2、卷柏属(Selaginella):卷柏目
孢子体有根、茎、叶分化, 茎中轴上有根托,根托先端生不定根, 茎分化成表皮、皮层和中柱; 小型叶,有叶舌;
共生真菌
配子体两性,与真菌共生,气生部分有叶 绿体;

三十二种蕨类植物介绍赏析

三十二种蕨类植物介绍赏析

三十二种蕨类植物介绍赏析一、狼尾蕨狼尾蕨(Dauallia bullata)又名龙爪蕨、兔脚蕨属于水龙骨目( Polypodiales) 骨碎补科( Davalliaceae) 蕨类植物[1] ,骨碎补科骨碎补属植物。

根茎裸露在外,肉质,长约6-12厘米,表面贴伏着褐色鳞片与毛,如同兔脚,花农因此称它为兔脚蕨或狼尾蕨。

其叶形优美,形态潇洒,根状茎和叶都具极高的观赏价值,是非常流行的室内观赏蕨类;也可以作为景观植物配植于假山岩石边。

其根状茎还能入药,有祛风除湿,清热凉血的功效。

中文学名:狼尾蕨拉丁学名:Dauallia bullata别称:龙爪蕨科属:骨碎补科阴石蕨属二、圆盖阴石蕨圆盖阴石蕨(学名:Humata tyermannii)为骨碎补科阴石蕨属下的一个种。

别名: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其长长的根状茎上密被绒状披针形的灰色鳞片,常自然弯曲,如狼尾,因而又称狼尾山草。

植株直立,高约20厘米,其叶阔卵状三角形。

分布于中国华东、华南及西南地区,越南也有。

中文学名:圆盖阴石蕨拉丁学名:Humata tyermannii别称:毛石蚕、岩蚕、白毛岩蚕温度与环境:生长适温21~26℃,冬季室温应保持在5℃以上,即可越冬而叶色不变。

最喜明亮的散射光,夏、秋季遮光60%,冬、春季遮光30%为宜。

畏强光,光线过强时易叶片泛黄。

圆盖阴石蕨主要用分株和扦插、两种方法繁殖。

扦插时,将根状茎切成10厘米左有的段,在伤口上涂上草木灰,然后斜插入干净的腐殖土中,保持一定的湿度并认真遮萌。

春季扦插的,约一个月就可发芽居叶。

分株常在春季分盆时,将根状茎分切开,每段留2-3片叶或芽,放在土表或稍加覆土,使其固定,置阴湿处,待新根长出后再逐步移至半阴处。

三、银脉凤尾蕨银脉凤尾蕨,又名白羽凤尾蕨、白斑凤尾蕨。

是凤尾蕨属、凤尾蕨组剑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

与剑叶凤尾蕨(原变种)区别在于:该种羽片中央沿主脉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

四、阿波银线蕨阿波银线蕨,凤尾蕨科凤尾蕨属,这种原始而古老的植物,曾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原产于热带、亚热带、甚至寒带地区,分布极其广泛,品种繁多,大多数热带品种较适合室内栽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蕨类植物(一)松叶蕨多年生附生草本,地下茎匍匐,二叉分枝,仅有假根。

叶退化,极小厚革质。

产于秦岭南坡以南广大地区;泛热带其他地区,喜高钙环境。

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蕨类植物。

全草药用,治跌打损伤、内伤吐血、风湿麻木。

(二)华南马尾杉附生草本,高达40cm。

产于西南、华南、台湾;中南半岛和日本。

附生于阴湿的林下树干或石壁。

植株内含有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石杉碱甲。

(二)华南马尾杉附生草本,高达40cm。

产于西南、华南、台湾;中南半岛和日本。

附生于阴湿的林下树干或石壁。

植株内含有治疗老年性痴呆的石杉碱甲。

(三)小石松矮小草本,主茎匍匐地面。

叶钻状密生,覆瓦状排列,通常单一。

产于广东、福建、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加尔格达、马达加斯加、非洲西部、北美洲。

生于湿地、溪边。

是湿地中非常少见的植物,孢子粉可做润滑剂。

(四)七指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壮。

产于广东、海南、云南、台湾;亚热带其他地区。

生育低海拔潮湿处。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嫩叶可做蔬菜;根状茎入药,可治疗咳嗽、哮喘、外敷治毒蛇咬伤。

濒危种(五)带状瓶尔小草附生植物,根状茎短,肉质粗跟。

产于台湾、海南、热带亚洲、大洋洲、夏威夷、马达加斯加等地。

附生于热带雨林中的树干上。

单种属植物。

濒危种(六)福建观音座莲大型草本,根状茎直立,块状,状如莲花台。

叶簇生,叶片阔卵形,二回羽状;顶生小羽片与侧生小羽片同形。

产于香港、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福建、日本南部。

喜生于阴湿的林下沟谷和溪边。

是现存的真蕨类植物中较原始的类群,株型美观,多做园林植物。

(七)尖叶原始观音坐莲中型陆生植物,叶簇生,叶柄长,淡绿色,叶片阔卵圆形,远短于叶柄。

产于海南五指山、越南北部。

生于山谷密林下溪边阴湿处。

极危物种,该属是莲座蕨科的进化类群,以中国为分布中心。

(八)粤紫萁草本,根状茎短粗,直立。

叶簇生,坚硬,叶片卵状长圆形。

产于广东、香港,喜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水边。

极危物种,本种为香港、深圳特有种。

是薄囊蕨纲植物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

(九)二歧莎草蕨陆生直立小型植物。

根状茎匍匐。

叶簇生,细长,线形,二叉分枝,上部有狭翅,绿色。

产于海南、台湾、热带亚洲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生于海岸林下或灌丛中。

濒危物种。

我国是本种最北的地理分布界限,全株药用。

(十)广西长筒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而横走。

叶簇生,光滑,叶片长卵圆形,产于华南、越南、泰国。

生于沟边岩石上。

(十一)蚌壳蕨树状蕨类植物,根状茎粗大而直立,有密的金黄色长茸毛,形如金毛狗头。

顶端有叶丛生。

产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区,热带亚洲其他地区。

生于山地林中。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根状茎供药用,入药能补肝肾、强腰膝、除风湿、利尿通淋(十二)刺桫椤树蕨,茎直立,叶螺旋状排列在茎顶端;叶柄棕色局刺状突起;产于华南、西南地区;中南半岛及日本南部。

生长在山沟的潮湿坡地和溪边。

濒危物种。

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株形美观别致,可供观赏(十三)大黑桫椤树蕨,主干粗壮。

大型3回羽状复叶,羽片多数,互生。

产于华南、西南;热带亚洲其他地区。

生于较阴湿的密林下、沟谷或溪边。

濒危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十四)粗齿黑桫椤中型蕨类。

主干短或横卧。

叶簇生于茎顶,披针形,三回羽状深裂。

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区;日本。

生于阴湿的密林下,沟谷或溪边。

濒危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十五)黑桫椤树椤,主干粗短,1-2回羽状复叶簇生茎顶,羽叶多数,互生,叶纸质。

产于广东、广西、云南、浙江、福建、香港、台湾;中南半岛。

生于密林下,沟谷或溪边。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十六)笔筒树树蕨,茎直立,叶螺旋状排列于茎端,长矩圆形,三回羽状深裂。

产于台湾、厦门、广州、香港;菲律宾及日本。

喜空气湿度大、土壤湿润的环境。

濒危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极具观赏价值(十七)荷叶铁线蕨(荷叶金钱草)多年生草本。

叶簇生,叶片圆肾形。

产于四川、湖北等局部地区。

喜生于微碱性的岩石缝中极危物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我国特有种,全草入药,清热解毒。

(十八)水蕨草本,植株柔软多汁。

根状茎短而直立,叶簇生,二形。

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大部分省区;广布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各地。

生于池沼、水田或水沟的淤泥中,有时漂浮于深水面。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水蕨科,我国仅有2种。

(十九)泽泻蕨陆生中小型植物。

根状茎短,直立。

叶簇生,叶片卵形。

产于台湾、海南及云南、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地。

生密林下湿地、溪谷石缝或灌丛。

濒危物种。

我国是该种分布的北界。

(二十)毛子蕨常绿中型林下阴生植物。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略斜生,无鳞片。

叶簇生,叶脉羽状。

产于两广、福建、台湾、越南。

生沟谷密林下阴湿处。

(二十一)细辛蕨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

叶远生,叶片阔卵形。

我国台湾和海南特产。

生林下溪边石上或沙土中。

濒危种,中国特有种另一种日本特有,对研究中国与日本植物区系的联系有一定价值。

(二十二)狭翅巢蕨复生植物。

根状茎短而直立,叶辐射状丛生于根状茎顶部,叶空如鸟巢。

产于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中南半岛。

生于石灰岩峭壁或山谷雨林树干上。

是园林中常用的观赏植物。

(二十三)苏铁蕨多年生草本,状如苏铁。

根状茎粗短,直立。

叶簇生于主轴顶部,一会羽状复叶。

产于广东、广西、香港、台湾、贵州、福建、云南;柬埔寨、老挝、越南。

喜光亦耐半阴,生于山地疏林或灌丛中。

易危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单种属,具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二十四)单叶贯众常绿草本,全株有披针形的棕色鳞片,单叶簇生,三角卵形。

产于贵州、云南、海南等地。

生于林下疏松、湿润的沙壤土货石灰岩石缝中。

濒危物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我国特有种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全株药用。

(二十五)罗曼藤蕨(美丽藤蕨)攀援植物,根状茎攀援于树干上,木质。

叶远生,叶柄长。

产于海南、台湾、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攀援在密林中的树干上。

易危物种。

该属主产于热带亚洲和热带非洲,我国是该属的分布区北界,对研究蕨类植物的区系地理有意义;可供观赏。

(二十六)华南舌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

叶簇生或近生,二形,不育叶披针形,近无柄或具短柄。

能育叶略短而狭。

产于台湾、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华南、贵州;日本。

生于谷岩石上或潮湿树干上。

有重要科研价值。

(二十七)华南条蕨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叶远生或近生。

叶片披针形。

产于广东;菲律宾及南洋群岛。

该种极耐干旱长生于林下石缝中。

在分类上是一个孤立的类群对研究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有一定的科研意义。

(二十八)中华双扇蕨地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木质,叶远生,叶片纸质。

产于广东、云南、贵州和广西;中南半岛和缅甸。

生于中海拔灌丛中。

濒危物种。

对研究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有一定意义(二十九)双扇蕨根状茎长而横走,木质,坚硬,叶远生。

产于云南、海南、台湾;热带亚洲。

生于密林中。

濒危物种。

我国是该种分布区的北界,非常稀有,对研究该科植物区系地理有重要的意义(三十)燕尾蕨根状茎粗壮,横走,木质,叶近生,二形。

产于台湾、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及日本。

生于林下石上。

单种属,与双扇蕨科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对研究蕨类植物的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三十一)扇蕨多年生常绿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等省区。

生于林下和沟谷旁。

易危物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我国特有种。

根茎可入药(三十二)多羽瘤蕨(长叶茀蕨)多年生土生草本,根状茎长而横走,肉质。

产于云南、海南、台湾、香港等地;中南半岛、日本。

常生于湿地灌丛中。

该属以我国西南地区为起源中心,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三十三)鹿角蕨产生于附生草本。

叶2列,二型。

产于云南、中南半岛、马来半岛。

常生于热带雨林中的树上。

濒危种。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本属的种类组成广义水龙骨科中的一个单系类群,有重要的科研意义;其形态高雅,富有热带雨林气息,为常用的观赏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