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简明指导手册

合集下载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1)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机电学院第一章牛头刨床总体设计(作图法)任务书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训练,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其基本目的在于:(1)、进一步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对于机械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设计有一较完整的概念。

(3)、使学生得到拟定运动方案的训练,并具有初步设计选型与组合以及确定传动方案的能力。

(4)、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算、绘图、表达、运用计算机和查阅技术资料的能力。

二、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机械的主体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以及其他机构)进行设计和运动分析、动态静力分析,并根据给定机器的工作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凸轮、齿轮;或对各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要求学生根据设计任务,绘制必要的图纸,编写说明书。

三、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方法大致可分为图解法和解析法两种。

图解法几何概念较清晰、直观;解析法精度较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设计主要应用图解法进行设计。

1设计题目:牛头刨床1.)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在空回程时刨刀快速退回,即要有急会运动,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2.)为了提高刨刀的使用寿命和工件的表面加工质量,在工作行程时,刨刀要速度平稳,切削阶段刨刀应近似匀速运动。

2、牛头刨床机构简介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4-1。

电动机经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右行时,刨刀进行切削,称工作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低并且均匀,以减少电动机容量和提高切削质量,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作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手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

2. 学习并应用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工具,如CAD、SolidWorks等,进行三维模型设计和工程图纸绘制。

3. 掌握机械设备的运动原理和动力传递方式,能分析并解决简单机械系统的问题。

技能目标:1. 能够独立完成小型机械装置的设计,包括方案构思、详细设计、图纸制作等。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项目分组,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3. 提升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对现有机械设计提出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增强对工程学科的认识和热爱。

2. 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注重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环保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通过机械设计的实践过程,锻炼学生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耐心,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良好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高年级的实践性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通过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熟悉基本的工程图纸阅读和制图技能,具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科学系统地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力学分析、材料力学性能、公差配合等基础理论知识,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械设计方法:介绍设计流程、设计规范和设计创新方法,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3. 机械设计软件应用:教授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和高级应用,完成教材第三章的学习。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江西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的目的机械制造工艺部分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了机械制造技术、进行了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下一个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设计获得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课程进行工艺和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并为以后作好毕业设计进行一次综合训练和准备。

工艺部分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是进行后续部分课程设计的基础。

学生通过机械制造工艺部分课程设计达到下列要求:(一)能熟练运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本理论以及生产实习中学到的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一个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保证零件的加工质量。

(二)提高结构设计能力。

学生通过设计夹具(或量具)的训练,应当获得根据被加工零件的加工要求,设计出高效、省力、既经济合理又能保证加工质量的夹具的能力。

(三)学会使用手册及图表资料。

掌握和本设计有关的各种资料的名称出处。

能够做到熟练运用。

(四)能够熟练运用目前常用CAD或者PRO/E软件。

二、设计的要求机械制造工艺部分课程设计题目一般定为:设计某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设备。

生产纲领为中批或大批生产。

要求完成下列内容:零件图 1张,毛坯图1张机械加工工艺卡片 3张,(或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综合卡片 1张)工艺装备设计1套工艺装备主要零件图1张某零件在CAD或者PRO/E中的造型、毛坯、刀具和机床的定义、数控加工刀位轨迹的生成及仿真、后置处理及数控程序的生成。

课程设计说明书一份课程设计题目由指导教师选定,经教研室主任审查签字后发给学生。

按照教学计划规定,课程设计总学时数一般为1周,其进度和时间大致分配如下:熟悉零件,画零件图约占10%选择加工方案,确定工艺路线和工艺尺寸,填写工艺卡片(或填写工艺过程综合卡片)约占25%工艺装备设计(画总装图及主要零部件图)约占2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占10%答辩约占5%三、课程设计方式1. 在教师指导下,在校内的专门教室及机房进行;2. 教师授课2学时,提出设计任务,介绍设计方法,发给学生设计指导书,推荐参考资料;3. 在教师指导下,开展设计工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pdf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pdf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pdf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2. 学习并运用机械设计的相关软件工具,如CAD、SolidWorks等,进行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3. 掌握机械设备的传动系统、控制系统及传感器的选型和设计原则。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机械部件的设计与计算,包括但不限于齿轮、轴、联轴器等;2. 能够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简单的机械装置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提高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能力;3. 能够运用机械设计软件进行模型的构建,提升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形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2. 通过课程学习,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解机械设计在工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培养社会责任感;3.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理解团队合作在机械设计过程中的必要性,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操作,将知识内化为具体的设计能力。

目标设定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也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包括机械设计概述、设计原则与步骤、力学分析基础、材料力学性质及选用;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第二章 机械设计原理与步骤,第三章 力学分析基础,第四章 材料力学。

2. 机械设计常用软件工具:介绍CAD、SolidWorks等软件的基本操作,进行三维建模和工程图绘制;教材章节:第五章 计算机辅助设计,第六章 三维建模与工程图绘制。

3. 机械传动系统设计:包括齿轮、蜗轮、带传动、链传动的设计与计算;教材章节:第七章 传动系统设计,第八章 齿轮设计,第九章 蜗轮设计,第十章 带传动与链传动。

4. 控制系统及传感器设计:介绍控制系统原理,传感器选型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教材章节:第十一章 控制系统,第十二章 传感器及其应用。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书南昌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教研室前言本指导书是总结最近几届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编写的。

目的在于指导学生在设计中根据给定的机器工艺、功能,正确进行机械运动简图的型综合及尺度综合,进一步提高学生机械运动简图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设计内容基本覆盖了主要教学内容。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工科机械类学生入学后第一次接触到的大型综合设计,设计时间紧,内容多。

从教学角度出发,既需要活跃学生思维,又必须保证设计工作有序进行,这也是编写本指导书的另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完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工作,殷切希望参加设计的学生通过设计提出宝贵的改进意见。

机械设计及理论教研室2005年12月一、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目的1.学会机械运动简图设计的步骤和方法。

2.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掌握机构分析与综合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使用技术资料,计算作图及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小平面刨削机运动简图设计及分析三、机器的工艺功能要求和原始参数1.刨削速度尽可能为匀速,并要求刨刀有急回特性。

2.刨削时工件静止不动,刨刀空回程后期工件作横向进给,且每次横向进给量要求相同,横向进给量很小并可随工件的不同可调。

3.工件加工面被抛去一层之后,刨刀能沿垂直工件加工面方向下移一个切削深度,然后工件能方便地作反方向间歇横向进给,且每次进给量仍然要求相同。

4.原动机采用电动机。

四、机器的工艺动作分解及要求根据机器的工艺功能要求,其工艺动作分解如下:1.刨刀的切削运动:往复移动,近似匀速,具有急回特性。

2.工件的横向进给运动:间歇移动,每次移动量相同,在刨刀空回程后期完成移动,要求移动量小且调整容易。

工件刨去一层之后能方便地作反向间歇横向移动进给,同样要求反向进给量每次相同且易调整。

3.刨刀的垂直进给运动:间歇移动,工件刨去一层之后刨刀下移一次,移动量调整方便。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引言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要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设计概述1.1 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1.2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机械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环节。

1.3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包括设计功能、性能、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材料、成本、可制造性等因素。

二、设计步骤2.1 问题分析对设计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确定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2.2 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2.3 详细设计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计计算、选材、零部件设计等。

学生需要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和软件工具,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4 制图根据详细设计结果,进行制图工作。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符号,绘制各种视图、剖面图和装配图等。

2.5 设计报告完成设计后,学生需要撰写设计报告,包括设计任务的概述、设计过程的描述、设计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三、设计注意事项3.1 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3.2 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选择材料、结构和工艺,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3.3 成本和制造工艺学生需要在设计中兼顾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式,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

3.4 环境和可持续性学生需要关注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资源推荐4.1 课程教材推荐使用《机械设计基础》等经典教材,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是对学生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课程设计的指导,旨在引导学生规划好课程设计并按时完成,达到培养高素质机械工程师的目的。

设计好的指导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有一个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帮助老师在课堂上更好地教授知识。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本课程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和应用机械制造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加强学生的课程实践能力,并为学生将来从事机械工程师或相关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1.题目课程设计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课题,以便于学生能够在此课题上有所研究和操作。

题目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使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操作,同时还需要考虑到选题的难易程度和可操作性。

2.内容课程设计的内容需要围绕题目展开,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涉及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如材料的选择和加工、机械的组装和调试等。

3、设计思路设计水平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

设计思路是课程设计的核心,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其在设计时具有透彻的思路,合理的分步骤操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实验及操作实验和操作是课程设计最为重要的一环,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的机械制造技术,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设计时需考虑到操作的时间、场地和操作所需的专业知识。

5、内容撰写内容撰写是课程设计的最后一环。

必须按照学校的格式规范要求,将整个课程设计报告的内容进行逻辑性、完整性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的评估,保证内容的简洁、清晰和优美,对具体操作和方法进行了掌握,同时,表达出你的独特看法和思考,总结出你对此课程设计所得到的经验和收获。

三、参考书目为了保证课程设计参考书目的价值和可行性,学生应该事先进行资料调查和搜集,将有用的学习资料整理为清晰、有序的参考书目,便于学习和研究。

四、课程设计方案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需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时间表,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管理和安排自己的时间,掌握好课程设计进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1)根据工作要求和条件,选用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封闭式结构,电压380V,Y型。
2)电动机容量
电动机所需功率 kw, ;
因此 kw,由电机至运输带的传动总效率为 式中: 分别为带传动、轴承、齿轮传动、联轴器和滚筒的传动效率。取η1=0.96,η2=0.98(滚子轴承),η3=0.97(齿轮精度8级,不包括轴承效率),η4=0.99(齿轮联轴器)η5=0.96,则 ,
其误差< ,故允许。
(4)验验算带速v
V= = 6.78m/s,在5~25m/s范围类,带速合适。
(5)确定带长和中心距a
初步选取中心距a=650mm,可得带长
L=2a+ ( )+ =2 650+ (90+224)+
L=1799.9由普通V带的基准长度系列选出L=1800
由下式计算实际中心距为
a= = =650.1(6)验算小带轮包角 ,
一、概述
Ⅰ、机械课程设计的目的、内容
1)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规定,每个人必须完成一个课程设计。这是机械设计课程最后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我们把学以致用。
(1)培养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和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查表6.3,得ZE=189.8【锻坯】;取Zε=0.88【平均值】
实际传动比 =5.28,可得: =50.6,取 =50
(8)模数 = / =50/25=2,按标准取m=2;分度圆直径d1=mz1=50, d2=264
中心距a= =157 ;
齿宽b=ψd.d1=50,根据经验,取 =55, =50;
(5)选取载荷系数K由表6.2查得KA=1.3;取KV=1.1,Kα=1.1,Kβ=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简明指导手册==================一、进度安排二、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第一周 周2)● 由于是专用减速器,计算各轴的功率、转矩时,按所需功率计算,不是按照电机的额定功率计算。

● 电机的转速按满载转速计算。

● 电动机为Y 系列,转速选1000rpm ,1500,3000rpm 。

● 传动方案:V 带+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减速器● 带传动传动比:2~3比较合适,总传动比大时取大值● 两级齿轮传动比分配:高速级传动比i1与低速级传动比i2应满足:21)35.1~3.1(i i ● 计算结果制成P19表2-6形式,交给指导教师检查。

三、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第一周3)● 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参考课本。

● 小带轮半径不大于电机中心高。

● 在高速级齿轮传动设计完毕后,应根据实际传动比来调整低速级齿轮传动的传动比,确保总传动比误差不超过3%~5%。

● 由于功率较小,为了方便绘图,齿轮传动一律采用软齿面斜齿轮传动。

● 软齿面齿轮传动按齿面接触强度设计,校核齿轮的弯曲强度即可。

● 齿轮传动不需要变位。

● 要求中心距圆整,为了绘图方便,要求两级齿轮传动中心距之和一般不大于280。

● 为了避免中间轴大齿轮与低速轴干涉,应保证中间轴大齿轮直径比低速轴大齿轮直径小20毫米以上。

● 为了便于中间轴大齿轮甩油润滑,中间轴大齿轮的直径与低速轴大齿轮直径的差值不能超过50~60mm 。

具体参看P30表4-2。

● 采用斜齿轮,螺旋角范围:8~20°。

● 为了使中间轴上齿轮轴向力相互抵消一部分,两齿轮的螺旋角方向应相同。

● 齿轮计算时,螺旋角应精确到秒,分度圆直径、齿顶圆直径等应精确到0.001mm 。

● 齿轮的模数不小于2mm 。

● 带传动的关键数据(i ,d1,d2,a ,型号,根数(不大于5),带轮宽度)和两对齿轮传动的参数填入P22表3-1(有关变位部分删除),交给指导教师检查。

四、减速器箱体关键尺寸的确定(第一周4)● 仔细阅读第4章减速器结构,根据齿轮有关参数,填写表4-1。

● 注意:表中83025.0≥+=a δ 表示如果83025.0<+=a δ就取:8=δmm 。

● 注意,螺纹应选标准直径系列,不同的螺栓对应不同的扳手空间。

五、装配草图第一阶段(第一周5~第二周1):1) 严格按照《课程设计》顺序画图和计算。

2) 仔细阅读《课程设计》第5章。

准备一张大的白纸(做草图用)。

3) 参照P34的步骤,按1:1比例绘制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装配草图(图5-2),相关尺寸严格按要求选取。

其中:)12~8(212+++≥C C l δ太大,可取:)5~3(212+++=C C l δ。

4) 由于齿轮速度较低,轴承的润滑一律采用脂润滑,3∆按图5-3b 选取。

5) δ>∆26) 按纯扭转强度估算轴的最小直径,直径应满足《课程设计》P112表14-28要求,长度仅供参考。

7) 高速轴外伸端直径不可以过小,一般不小于电机轴径的0.7倍。

8) 推荐选用深沟球轴承,当轴向力较大时(齿轮螺旋角大于15度)采用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优先采用轻(2)系列或(1)系列的轴承。

9) 低速级的轴承不能小于高速级的轴承。

10) 同一轴上的轴承的规格必须相同。

11) 轴承的安装尺寸查有关表格,详见《课程设计》第17章。

12) 《课程设计》图4-2中,D 2的尺寸的确定:对凸缘式端盖:32)5.5~5(d D D +=,其中,D 为轴承外径,也就是安装轴承的孔径。

d 3是轴承端盖螺钉直径,由表4-1决定。

对嵌入式端盖:25.12+=D D 。

13) 推荐选用弹性柱销联轴器或弹性套柱销联轴器,详见《课程设计》第19章,根据转矩选择联轴器的型号,同时保证孔径满足要求。

14) 确定轴的结构,绘制相应的装配草图(类似于图5-15,但是为二级的齿轮减速器)。

15) 确定轴的结构时,除参考5.3节外,还可以参考P72,P96。

16) 参考课本,校核低速轴的强度、轴承的寿命(至少2-3年)、键联接的强度。

17) 在装配图上,小的过渡圆角和倒角都可以不画,但铸造圆角和拔模斜度必须绘出。

六、装配草图设计第二阶段(第二周2)1) 仔细阅读《课程设计》第6章。

2) 小齿轮采用整体式或实心式结构,大齿轮采用腹板式结构,由于是单件小批量生产,采用自由锻造式毛坯,没有拔模斜度。

3) 当小齿轮齿根圆直径小于轴径时,应以滚刀半径过渡。

滚刀半径如表所示。

4) 齿轮结构相关的经验数据参看机械设计课本。

5) 轴承端盖结构尺寸参见《课程设计》P282。

注意,如果采用凸缘式端盖,所有端盖的凸缘厚度应一致,轴承端盖螺钉规格一致。

端盖宽度较大时,参看图6-7。

一个减速器,不可以凸缘式端盖与嵌入式端盖混用。

端盖相交后,砍去相交部分,并留2-3mm 间隙。

6)采用角接触球轴承或圆锥滚子轴承时,必须考虑到轴承间隙的调整,参考图6-4、6-5。

7)轴承端盖和套筒(或轴肩、挡油环)的直径应满足轴承的安装尺寸(查轴承相关表格)要求。

8)由于环境多尘,不能采用间隙密封,宜采用毡圈密封,相关尺寸查表18-13。

9)毡圈式密封,透盖与轴间有明显间隙,透盖通孔直径查P203表18-13。

10)挡油环的结构与关键尺寸参看图6-8、6-9。

11)齿轮的啮合区画法:12)深沟球轴承和角接触轴承的简化画法:七、装配草图设计第三阶段(第二周3)1) 仔细阅读《课程设计》第7章,按要求设计箱体和附件。

2) 箱体的高:72)50~30(2∆++≥a d H ,其中(30~50)可以小一点。

3) 附件的结构尺寸参看《课程设计》第23章。

4) 机盖、机座肋厚加强筋的厚度:δδ85.0,85.011==m m 。

5) 定位销直径:2)8.0~7.0(d d =,圆锥销的锥度为1:50。

6) 有关油沟:由于轴承采用脂润滑,不可以将油沟开向轴承。

同时由于在剖分面上可以采用水玻璃等手段密封,且密封效果良好,因而在剖分面上可以不开回油沟槽。

7) 窥视孔的大小和位置应保证手能伸进去,同时能看清两对齿轮的啮合情况。

8) 油标能否取出,油标孔是否正确? 9) 放油螺塞位置与画法是否正确?示意图 10) 外伸轴上的键应装上,特别注意键的画法。

11) 螺栓可采用简化画法,每一种类型的螺栓需剖视一个以表示连接关系,其余螺栓大多可以不画出;螺栓连接处大多要有沉孔。

12) 剖分面上螺栓应画出剖面线。

八、草图得到指导教师认可后,方可抄到正式图纸上,注意铅笔应满足制图要求(第二周4)。

九、装配图设计第四阶段(第二周5~第三周1)1) 仔细阅读《课程设计》第8章,完成装配图。

建议的顺序是:先画剖面线,标注尺寸,再加深,然后写技术特性、技术要求。

最后对零件进行编号、绘制标题栏和明细表。

2) 剖面线特别注意,同一零件,不管在何处出现剖面线,其方向和疏密程度应完全一致。

箱体与箱盖的剖面线应不相同。

轴承内外圈是两个零件,剖面线应不相同。

3) 需要标注的尺寸有:外形尺寸;特征尺寸(减速器中心高、齿轮中心距及其公差表21-9);安装尺寸(安装孔的位置、轴外伸端长度和直径及其配合公差);重要的配合尺寸(轴与齿轮、轴承、带轮、联轴器、毡圈等的配合尺寸)。

4) 图纸规格按国家标准执行,需要留装订边,见表14-16。

5) 标题栏和明细表的大小采用表14-17,为了节约时间,标题栏的内容可以大大简化,可以参考P69标题栏的内容制表和填写。

标题栏和明细表位置在右下方,与图纸内边框相接。

6) 技术特性:输入转速为齿轮减速器高速轴的转速,输入功率为齿轮减速器高速轴的输入功率。

十、零件工作图(第三周2,3)仔细阅读《课程设计》9.1,9.2,详细了解零件图绘制中应注意的问题。

绘制低速轴和低速轴上的齿轮的零件工作图各一张(1:1比例,2号图纸)。

轴与齿轮的尺寸和结构应与装配图完全一致。

特别注意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的标注,所有公差必须自己查有关表格。

齿轮的工作图可参照《课程设计》P86。

其中: 1) 齿顶圆公差与端面跳动查表21-16; 2) 齿轮的表面粗糙度查表21-17; 3) 阅读表21-1,了解齿轮公差的定义;4) 图纸右上方齿轮公差组的项目由表21-5决定,再耐心地在相应表格中根据齿轮的精度等级与尺寸查出相应共查数据; 5) 公法线长度可由下式计算]inv )5.0([cos t n n z k m W απα+-=其中,跨齿数: 5.0180+︒=nvz k α,t t t ααα-=tan inv,βααcos tan tan n t=6) 齿厚偏差可由表21-15决定;7) 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由表21-13下面的公式计算决定。

轴的工作图可参照《课程设计》P92。

其中: 1) 阅读20.2,了解形位公差的含义。

2) 与轴承配合处的公差和粗糙度由轴承的配合决定(《课程设计》17.3); 3) 与齿轮等配合处形位公差由表20-18查出; 4) 轴其它表面粗糙度可参考表9-2。

十一、编写计算说明书(第三周4)仔细阅读《课程设计》第10章,严格按照要求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注意格式。

应确保设计说明书的数据与设计任务书和设计内容一致,不可抄袭。

设计计算说明书的内容约为6000-8000字。

十二、答辩(第三周5)按《课程设计》10.4要求准备答辩。

2012年6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