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合集下载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 的涵义
个 体 的 、内在 的 专业 性 的提 高 和 前 在 新 课 程 改革 和教 育 信 息 化 的
信 息 技 术 高 速 发 展 .经 济 全 形 成 自己 的专业 精 神 、 知识 、 能 背 景 下 ,现代 教 育 技 术 广 泛 应用 技 球 化进 程 日益 加快 ,教 师的 专业 发 展 日益 成 为 大 众 关 注 的焦 点 。 教 师专 业 化 是 指 教 师职 业 具 有 自 己独 特 的职业 要 求 、 职业 条 件 , 有
一十
+ -一— +一一 一一— -+ —+ 十一
-+
-+
- +
一+
一+
一十
一+
一+

是 教 师 的 义 务 , 而 且 是 教 师 的 权
北 京景 山 中学 2 0 0 0年 5月 派 教 师
不断提高和完善教 师的知识和能力 结构体系 。
利 , 丰富 教师生 命 内涵 的重要 途 到 上海参 加 了智能 机器 人培训 后 . 是 径。 每位教师 都具有 自我发展 的能 就在初 中和高中开设 了智能机器人 力。 自我专 业发 展 意识 是 教师 发 展 小组活动 。 目前 , 许多智能机器人公 的最 主要 动力 。 教师应 重视反 思和 自我修 养 ,在教 师 的专业发 展 中 . 提倡 “ 自我更新 ” 的价值取 向 圈 参 加机 器人 教育 的相关 培训
参考 文献 : 【 彭绍 东. 机 器人 教 育( [. 教 育研 究, 0 ,. 1 ] 论 上)1 1 电化 2 26 0
[ 张剑 平, . 器人 教 育: 状 、 2 ] 王益 机 现 问题与 推进 策略 中 国电化 教 育,பைடு நூலகம்0,2 2 61. 0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参与工作后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

以下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措施和计划的汇编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1.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教师,应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有效利用、获取、筛选、创新和评价信息,具备开发和利用数字信息的能力,具备信息化和教学设计的能力,具备课程整合备课的能力。

教师应从教学内容、学生、信息技术等角度考虑整个教学过程。

,让所有元素都可以组合融合在一起,课程才能真正“融为一体”。

同时,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转变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它可以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此外,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和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将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

二、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教师专业发展新形势下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校本研究要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研究活动主题化、系列化,营造良好的校本研究氛围,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研究促进教学、教师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作为一所学校,我们不仅要做好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更要注重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

一方面,要认真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加强与教师的信息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要组织主题鲜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的教研活动,让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和课改先进教育理念,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抓住课堂教学中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辩论、讨论、研讨。

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何为教育技术能力?在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是这样定义的,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面对信息时代技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师唯有自觉主动地发展,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才能不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为社会培养出符合要求的新型人才。

一、时代需要教师不断成长信息化带来教师职业状态的新变化,无论是教学的环境设施、信息资源的形态与数量,还是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的工具、工作的方式、教师的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

信息时代的技术、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都与以往不同,教师职业状态的变化引发信息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时代要求凸显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专业发展直接目标包括: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协作;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

要达成这些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形成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产生新认识,探索研究课改新策略,促进专业的发展成长。

二、教学需要现代技术支持媒体是指关于记录、存储、传输、调节和呈现信息的所有材料、实物、设施的总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体技术相应发展迅速,这为教育技术提供了众多的技术产品,这些有形的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技术的发展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容,相应的影响了教育技术观念的演变。

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技术对推动教育技术从直观教学向视听传播发展所起的作用,对教学方式、方法的变化,相关思想的变化等所起的作用。

运用媒体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是历史潮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对新技术、新工具、新方法持开放接纳、尝试融合的态度,自觉主动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查找、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水平,提升信息素养。

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论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学习效果 ; ③是一种成人教育 ,增进教师对其工
作 和 活动 的 了解 ,不 只 是 停 留 在 提 高 教 学成 果 上 ;④
是 利用 最 新 的教 学 成 效 的 研 究 .以 改进 学 校 教 育 的一
种手段 ;⑤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种 目的 ,协 助教师在
受 尊敬 的 、受 支 持 的 、积 极 的 气 氛 中 ,促 进 个 人 的专
师提 出 了新 的 要求 和挑 战 。现 代 教 育 媒 体 在 教 学 中 的 使用 和 普 及 ,正 为 现代 教 育 技 术 发 展 带 来 革 命 性 的 契 机 ,而 现 代 教 育技 术 也 为 教 师专 业 发 展 提 供 了 一个 崭 新 的平 台 ,它 为 教 师 的专 业 发 展 提 供 了更 多且 有 效 的
业 成长 。 ”
机会 ,也 为 教 师的 专业 发 展 开辟 了新 的道路 。
l 教师 专业发展 的概念
目前 ,关 于 教 师专 业 发展 概 念 主要 包 含 以下 三 个 观点 :① 教 师 专业 发 展 是 教 师专 业 成 长 的 过 程 。 如霍
伊 尔 ( yeE)提 出 : “ 师专 业 发 展 是 指 在 教学 职 Hol, 教
Ke r sTe c e rfs ina e eo me t y wo d : a h rp oe so l d v lp n;Mo r d c to e h oo den e u ain tc n lg y
现 代 社 会需 要 高 素质 人 才 .而 高 素 质 人 才 的培 养
师专业 的促进作 用 , 以及促 进教 师专 业发展 的现代教 育技 术手段。 关键 词 : 师专 业发展 ; 教 现代 教 育技 术

现代教育技术激活教师的专业成长

现代教育技术激活教师的专业成长
信息化进程 , 知识传播 达到了空前的 使 高速 度 、 大范 同、 高效 率 。 传统 的学习 以经验学习为主, 以学习者的亲身经 是
历 和 体 验 进 行 学 习 , 时 间 和 空间 范 围 在 L 有 限 和 狭 小 的 , 网 络 学 习 则打 破 是 而 了 时 间 和空 问 的 局 限 。网络 不 仅 是 一 种
利 用现 代 教 育技 术 的学 习 氛 嗣越 来 越 浓 厚 , 业 水 平 在 不 断地 实 践 应用 之 中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专
到进 一 步提 高 。
在课题研 究中成 长
“ 师 成 为研 究 者 ”已成 为教 师专 教
学习途径 , 也是 学习资源和学 习环境 , 它使学习时空发 生 l深层次 的变革。现 『 在教师对网络的需求 已经不仅 限于查找 资料 、 收发电子邮件 等一般性 的功能,
丰 富、系统 而复杂 的工 作 , 它建立 在教 师 自主寻求发展 的基 础上, 其本质力量 来 源于教师 内在的 自我更新。运用现代 教育技术 , 有利于教师打开相对封闭的 教学环 境和模式 , 更新教育理 念, 教育
教学 行为也会随之 得到最优化 。 此, 因
为教师搭建一种开放的 、 心理相容 的合作学习交流平台, 使教师在彼此的 交流 、 碰撞中得到启示, 产生新的思想火 花和新的理念, 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的有效途径 。 因此, 我们在创设丰富的教
定 计 算 机 应 用 能 力 的带 头 人 。然后 组
在网络学习中成长
传 统 的 知识 流通 主 要 是 通 过 教 育 、

境和 方式 , 引发了整个教 育观念的巨大
织她们在园内上展示课, 让全体教师从
变化。 随着电子技术、 传播技术 、 信息技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Ke y wor s: o e ea d u ie i e c e ;rfsinld vlp n ;u lt;d c t n e h oo y d cl g nv r t ta h r poe s a eeo me tq ai e u ai a tc n lg n s y s o y ol


1 高校 教 师 专 业发 展 的 内涵
1 1 高 校教 师专 业发展 的意 义 .
个专业 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犹如一棵向 日
葵的脸盘 , 中心部分代表了关于这一专业的知识 , 周 围部分代表了为了这一专 业的知识 ”2。由于 “ l J 怎
么教 ” 的知识 不 是 必 备 的知识 , “ 什 么 ” 而 教 的知 识 不是 教师 职业特 有 的知 识 , 此从 专 业 职 业 的特 征 因 来看 , 师职业 离成熟 专 业 的标准 还有一 定 差距 , 教 教
中图分类号 G 1 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0 0 0一S 19 2 0 ) 1— 0 8一o K 4 ( 06 0 0 2 4
Us o e n Ed c t n l Te h o o is t m p o e e M d r u a i a c n l g e o I r v o P o e so a v l p e to h l g n i e st a h r r f s i n De e o m n f t e Co l e a d Un v r i Te c e s l e y
W a e qo ng Ch ng ing
( u h uSi t hE gne n oai a oeeG i n G i o 5 0 8 G i o c — e n ier g Vct nl lg , u ag,u hu5 00 ) z c i o cl y z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的现 代教 育技 术能力,最后提 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教 师专业 发展的三条途 径。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专 业发展 ;信 息素 养
中 图分类号 :G 7 2 4
文献标 识码 : A
教 师 教 育信 息 化 既 是 教 育信 息 化 的 重要 组 成 部 意识 ,养成跟 踪学科前 沿 的行 为 习惯 ;借助先 进的技 分 ,又 是 推 动 教 育信 息 化 建设 的 重 要 力量 。在 信 息 术手段进行学 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技 术快 速发展 的今天 ,必须加 大信 息化建设 力度 ,加 快 教 师教育信 息化进程 ,全面 提高教 师的教 育技术 能 ( 二 )重视教 师信 息素 养的提 高 随 着信 息化在 教育领域 的深入 ,要求教 师必须具
( 一 )教 师 角 色的重 新 定位
和方法 ,是信 息素养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包括传统 文化 素养、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 息技 术知识 。 三是信 息能 力。指教 师有效利用信 息设备 和信息
信息 时代的 到来改变 了教师 的思 维方式 、工作方
式 和学 习方式 。在传统 教育模式 中 ,教 师是 整个教学 资源获取 、加 工处理信 息以及 创造新信 息的能 力。教 过 程的 主宰 ,学 生则处 在被动接 受知识 的地位 。而信 师只有掌 握 了这 些技能 ,才能 充分开拓 教学空 间 ,教 息化条件 下的教 育 ,学 生可 以利 用各种 信息 工具 和学 会 学生 自主地去 检索和 获取所需 知识 ,提 高信息 的使 习资源进 行学 习 ,教 师不再是教 学过程 中的主体 ,而 用价 值 ,从 而推 动 自己的各项 教学工作 。 是 由单 一的知 识传授者 转变成为 :
力 ,帮 助教 师运 用现 代教育技 术获取新 知识 ,更新 已 备一定的信息素养 ,主要 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 有知识 ,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 是 信 息意 识 与 信 息伦 理 。 信 息时 代 的 发展 极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东光三中周娜娜内容摘要: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老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自身的课堂教学能力。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转变自身的角色,由传授式教学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对话者。

教师应不断学习现代教育信息技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专业发展信息技术教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也逐渐发生变化。

信息技术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成长与发展的平台。

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教学,促进了教师角色、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促进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

首先,教育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发布者,处于权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

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课堂教学,学生课下可以查阅各种资料,了解与课堂相关的内容,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对教师而言,老师给学生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启发,教学相长。

”[1]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进行综合处理,并用于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

老师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因材施教,有针对性的讲解、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

这一角色的转变也使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教学中由于老师对知识的“垄断”地位,老师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要做到师道尊严,就要严格、严厉的教育学生。

老师是严师、长辈。

但是现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学生学习不再是唯师独尊。

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合作、交流、对话的方式向老师学习,师生之间关系变得平等、融洽。

其次,教育信息技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人们不仅需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更需要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重新审视和指导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摘要: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首先介绍了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然后分析了教师专业发展应具备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最后提出了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三条途径。

关键词:教育技术;专业发展;信息素养
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帮助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新知识,更新已有知识,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价值指向和发展趋势受教育信息化背景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被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信息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是对教与学方式变革、教师角色变化以及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新要求。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

而信息化条件下的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各种信息工具和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而是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
一是学生学习指导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承担“领航员”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制定达成目标的最佳学习路径与策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形成高效的学习能力。

二是教学科研协作者。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之间乃至师生之间,应善于通过网络协作交流分享经验与智慧。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协作,把自己融入到教学科研团队中,奉献或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是课程开发者。

教师必须把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以保持课程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四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的行为习惯;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习,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二)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随着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深入,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是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

信息时代的发展极为迅速,教师必须具备超前的教育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预见能力。

同时,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传输过程中一定恪守信息道德与伦理,自觉抵制信息污染,以身作则地教育和影响学生。

二是信息知识。

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文化素养、信息的基本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三是信息能力。

指教师有效利用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获取、加工处理信息以及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技能,才能充分开拓教学空间,教会学生自主地去检索和获取所需知识,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从而推动自己的各项教学工作。

二、教师专业发展应具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巩固原有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开展教育教学的能力。

具体表现为:
(一)能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应用和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使教学内容多样化、直观化,丰富了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等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学习的方式呈现多样化。

教与学环境的改变,促使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具备驾驭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能力;促使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包括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资源开发、知识呈现方式、教学策略选择、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环境的构建等。

(二)具备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评价和反思能力是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网络信息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要求教师通过学习掌握有关技术和方法,能够及时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及专业能力进行评价和反思。

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反思、评估、总结自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效果,分析其中的不足,探求问题解决的策略,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方式适应信息化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

(三)具有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是教育信息化的促进者,肩负着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社会责任。

这一责任具体表现为:向学生传授技术利用、信息利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知识的责任;为社会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和促进学生公平享受这些教学资源的责任;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终身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以促进自
身专业素质结构不断完善的责任。

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背景下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很多,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认为以下三种方式对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更为有效,更加切实可行:
(一)远程培训
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山东省教育厅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齐鲁师范学院开通了“山东省教师教育网”,有效地解决了广大教师的工学矛盾,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是解决了工学矛盾。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和观念,但由于工学矛盾比较突出,迫切需要一种能够自主选择时间和地点的学习方式,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模式正好能满足这种需要。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满足了个性化学习需求。

基于网络的教师培训,打破传统的教师培训方式所表现出的“场所封闭、计划预设、教材固定、教法单一”等方面的局限,提供了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自主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内容,或者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

(二)案例研究
以某一个具体课例为研究对象,利用微格教室的即时摄录和播放功能,将其记录下来,然后在一定范围内播放,大家一起观看本节课的课堂实录,尤其请部分有经验的老教师与大家一起探讨,重在对课例不断“改进、优化和提高”,提高教师的合作意识和教学反思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例如“三人同上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师培训模式,教授同一学科的三位教师共同执教某一节课。

第一位教师上完课后集体评议,大家肯定优点,找出问题和不足,指出具体改正措施。

第二位教师通过观摩第一位教师的授课体会和专家评议,对自己原先设计好的教案进行调整,然后上课并录像,再进行评议。

第三位教师根据前两位教师上课的优缺点和专家评议情况,再对自己的设计重新调整,最后上课、评课。

这样,同一内容三位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每位教师始终以研究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教育博客
博客是一个远程技术协作平台,针对特定的专业领域而开设的网站,通常都是由该领域造诣较深又热衷于技术和网络、乐于奉献的学者充当博主。

教育博客是教师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教学心得,上传教学设计、课堂实录、优秀课件,推荐精美博文,让所有的教师有发言的场所。

在博客里,所有教师都可以随时访问其他教师的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分享他人的经验,
升华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是一种高效、民主、平等的新型教研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网上家园,是知识共享、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的平台,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的普遍欢迎和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的高度重视,成为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助推器。

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时代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要不断探索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方法,切实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纪望平.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3]冯学斌,赵建民.现代教育技术简明教程[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