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化妆品乳状液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长 期 保 持 稳 定 的 乳 状液
、
,
雷要 全面 地
。
乳化 荆 的 分 于 构 里
“
乳 化 荆 的 亲水 性
乳化器 材 等 因 紊
。
选择乳
,
化 荆主妥 可 以 使 用
/W
”
HLB”
“
法
”
、
“
P
T r
”
法 和 有 机概 念 图 法 三 种
,
在化壮 品 中
“
除
型
、
里和
w r
/o
型 乳状 液 外
现
已 开 发 出较 新型 的
却 能形 成
”
。
/w 型
—
“
定 向楔
理 论 不 相 符 相 体 积对 乳状液 类 型 的影 响 和
。
“
定 向锲
理 论 都属 于
乳 状液理论 的早 期研 究
。
,
故 内相 为水 相
。
,
非极 性 头较大
:
朝 向外相
故 外 相为 油 相
,
所以形
,
成 油 包水 型 乳 状 液 如 图 l 所示 乳 化剂分 子 在界 面上 的 定 向排 列 就象 木楔 一 样插 向内相
由 此提 出 乳 状 液类 型 的
“
定 向楔 型还是
”
理论
“
为 了有 利 于 乳化 剂 分子 在 油 水界 面 上 的定 向 紧 较 大横 截 面积 的基 团 指 向外相
, :
油 和 水 两 个不 相 混溶 的
,
相 组成 一个分 散 体系 时 两相 间的界 面 面积大 大增 加 因此 体 系的 界面 能也 大大 增 加 就 孺要在 乳状 液体 系 中加入 第三 组分 面 上吸 附
乳状液(emulsion)

——界面张力差理论 一个界面膜必有两个面,故有两个σ。σ较 大的相易成为分散相。因这样可减少该面的面积,结果是在高σ这 边的液体就成了内相(分散相) ——乳状液制备工艺 例,玻璃类亲水性容器中乳化易形成O/W 型,塑料类亲油性容器中,易形成W/O型 ——相体积理论 量较多者易为分散相。界限:0.7402
(2)乳化炸药的主要组分 )
——无机盐的水溶液 热溶解于水形成 作为分散相,提供氧化剂,一般由硝酸铵加
——碳质燃料 作为分散介质,提供还原剂。粘度合适的石油产品 均可选作碳质燃料。选择原则:既要形成稳定的W/O乳状液,又要 使乳化系统在确定的温度下变得稠厚,不能流动:柴油、重油、机 油、凡士林、复合蜡等。多与乳化剂一起溶解后,再与氧化剂乳化 2012-5-2 13
关于答疑与考试
2012-5-2
14
请弹技02级全体同学 请弹技 级全体同学 接受江棂和白晨艳的衷心祝愿
祝大家 身体好,学习好,素质高 今后能为祖国的强盛,为自己美好的前 程努力工作
2012-5-2
2004年6月16日全部结束
15
2012-5-2 8
●电破乳 常用于W/O型乳状液的破乳:高压电场中,极 性乳化剂分子转向而降低界面膜的强度。同时,水滴极化后相互吸 引排成一串。当电压升至一定强度(一般在2000V/cm以上)时,小 液滴瞬间聚结成大水滴而破乳 ●表面活性剂破乳 是目前工业上最常用的破乳方法。选择 能强烈吸附于油—水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如异戊醇,顶走原来的 乳化剂,在油—水界面形成新膜,但新膜的强度比原乳化剂形成的 膜降低很多,因而容易失去稳定性而破乳。这种表面活性剂叫破乳 剂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离心法、超声波法等。实际是多种方法 并用。如原油破乳,加热、电场和添加破乳剂三者同时进行
胶体化学之乳状液

导电法
O/W的导电性比W/O的要好。但使用离子型乳化剂 是,即使是W/O型乳状液,或水相体积分数很大的 W/O型乳状液,其导电性也颇为可观。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
乳状液特点:
多相系,相界面积大,表面自由能高,热力学不稳定系统。
1、表面张力的影响。
。
三、乳状液的破坏
乳状液的完全破坏叫破乳。
破乳的机理: 1.絮凝:此过程中,连续相在液滴与界面间排泄出来, 分散相的液珠聚集成团,但各液珠皆仍然存在,这 些团常常是可逆的。在液滴与界面之间“接触”面 的周界上的界面最薄。 2.聚结:此过程中,膜发生破裂,各个团合成一个大 滴,导致液滴数目的减少和乳状液的完全破坏。此 过程是不可逆的。
界面膜的强度和紧密程度是决定乳状液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①使用足量的乳化剂。 ②选择适合分子结构的乳化剂。
3、界面电荷的影响―乳状液稳定的电理论。 4、外相粘度的影响。 5、固体乳化剂对乳化液的稳定作用。
选择乳化剂的一般原则:
①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可以降低表面张力,在形 成的乳化液外相中,有良好的溶解能力。 ②在油―水界面上,能够形成稳定的、紧密排列的界 面膜。 ③能够适当增大外相的粘度,减小液滴的聚结速度。 ④水溶性乳化剂和油溶性乳化剂混合使用,具有较 好的乳化效果。 ⑤应该满足乳化体系的特殊要求。 ⑥应该用最小的浓度和最低的成本达到乳化效果, 并且乳化工艺简单。
乳状液的应用:
乳状液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以及生理现象中 有着广泛应用。
1. 控制反应 许多化学反应是放热的,这会使温度急剧 升高,促进副反应的发生。如果将反应物制作成乳状液, 不仅可以利用其界面大、接触充分的特点提高反应效率, 而且大界面有利于散热,从而可以提高产率。 2. 农药乳剂 将杀虫药等制作成乳状液,可以使之均匀 地铺展在植物上,用量少且效率高。如顺式氯氰菊酯微 乳液就在农药上有了较好的运用。 3. 纺织工业 天然纤维与人造短纤维在纺前要用油剂处 理从而增强纤维的机械强度、减少摩擦和增加抗静电性 能等。 4. 乳化食品 乳化食品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日 常喝的牛奶、豆浆等都是天然的乳化食品,人造的有人 造奶油等等。 5. 制革工业 在皮革的加工上,我们常常要“上油”。 这里的“油”,便是乳状液。将它涂在表面上,可以提 高皮革的牢固度、柔软性和拉伸性能。
(完整)表面活性剂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概述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在加入量很少时即能明显降低溶剂的表面张力,改变物系的界面状态,能够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增溶及分散等一系列作用,从而达到实际应用的要求的一类物质。
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按离子类型和亲水基的结构)离子类型:a。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b。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两性表面活性剂)亲水基:羧酸盐型、磺酸酯盐型、磷酸酯盐型、胺盐型、季铵盐、鎓盐型、多羧基型、聚氧乙烯型第二章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原理❖表面活性、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剂?因溶质在表面发生吸附(正吸附)而使溶液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被称为表面活性,这类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是一类表面活性物质,其在浓度极低时能明显降低溶液表面张力的物质。
❖表面活性如何表征?假如.是水或溶剂的表面张力,为加入表面活性剂后溶液的表面张力,则表面(界面)张力降低值可表现为。
,在稀水溶液中可以用表面张力降低值与溶液浓度的比值/c来衡量溶质的表面活性。
当物质的浓度c很小时,—c略成直线,每增加一个–CH2,/c增加为原来的3倍。
❖表面活性剂的两大性质是什么?如何解释?两大性质:降低表面张力和胶束的形成降低表面张力:是由亲水、亲油基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性质,表面活性剂分子吸附于液体表面,用表面自由能低的分子覆盖了表面自由能高的溶剂分子,因此溶液的表面张力降低胶束的形成:达到吸附饱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再增加,其分子会在溶液内部采取另一种排列方式,即形成胶束。
❖什么是临界胶束浓度及其测定方法?开始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写为cmc)。
测量依据:表面张力、电导率等性质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变化,上述性质发生突变的浓度。
1、表面张力法: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开始时随溶液浓度的增加急剧下降,到达一定浓度(即cmc)后变化缓慢或不再变化。
特点:简单、不受无机盐的影响;但极性有机杂质干扰大。
表面活性剂试题+答案

《表面活性剂化学》课程自学考试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粉状洗涤剂可分为 A 洗涤剂和 C 洗涤剂。
A B C DA、民用B、军用C、工业D、农业2。
活性剂的分为A,阳离子, B,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负离子3。
乳状液的类型包括水包油型, C 型, D 型.A、园圈B、哑铃C、油包水D、套圈4。
润湿过程主要分为三类,沾湿, A ,和 C 。
A、浸湿B、涂布C、铺展D、扩展5。
洗涤过程可表示为:物体表面+污垢+洗涤剂+介质=物体表面﹒洗涤剂﹒介质+污垢﹒洗涤剂﹒介质A、硅胶B、硅氧烷C、固体颗粒D、天然油脂6.液体洗涤剂分为重垢液体洗涤剂、 A 洗涤剂,餐具洗涤剂和 D 。
A、轻垢液体B、个人用品C、轻型液体D、洗发香波7。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胺盐型、、和鎓盐型。
A、咪唑盐型B、季胺盐型C、磷酸酯盐型D、杂环型8。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 B 、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9。
含硅表面活性剂的分为,.A、硅烷基型B、硅碳氧烷基型C、硅氧烷基型D、硅碳烷基型10.絮凝包括被分散粒子的作用和粒子的相互聚集。
A、去稳定B、稳定C、稳定D、去稳定11。
洗涤剂的主要是设备洗涤剂。
A、民用B、类型C、配方D、工业12. HLB值越高,亲水性越强;HLB值越低,亲水性越弱。
A、不变B、越强C、越弱D、越低。
13。
破乳的方法有机械法,, 。
A、化学法B、物理法C、理论法D、实践法14。
通常人们习惯将润湿角大于90叫做.小于90叫。
A、浸湿B、润湿C、乳化D、不润湿15。
用于洗涤剂的表面活性剂有三大类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和两性表面活性剂。
A、阴离子B、非离子型C、正离子D、阳离子16.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羧酸盐型、、硫酸酯盐型、.A、磺酸盐型B、咪唑盐型C、磷酸酯盐型D、磷酸盐型17。
两性表面活性剂主要分为、咪唑啉型、氨基酸型、。
A、咪唑盐型B、甜菜碱型C、氧化胺型D、杂环型18。
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

表面活性剂复习问答题问答题1. 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结构特点及亲水亲油基的组成?答:表面活性剂由两部分构成:a.疏水基团,由疏水亲油的非极性碳氢链、硅烷基、硅氧烷基、或碳氟链构成; b.亲水基团,由亲水疏油的极性基团构成。
2. 表面活性剂按离子类型分类,常见类型有哪些?答:表面活性剂按离子分类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其中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又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苄基三甲基氯化铵)及两性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甜菜碱)。
3.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结构?答: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浓度较低时零散地分布在液体表面,随着浓度的不断增加,分子疏松的定向排列在表面,当浓度接近cmc时,表面活性剂分子紧密地定向排列在液体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单分子界面膜,并在内部开始形成胶束。
4. 影响表面活性剂吸附界面的物理化学因素?答:(1)表面活性剂亲水基:亲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2)疏水基:疏水基小者,分子横截面积小,饱和吸附量大。
(3)同系物:一般规律是随碳链增长,饱和吸附量有所增加,但疏水链过长往往得到相反的效果。
(4)温度:饱和吸附量随温度升高而减少。
但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低浓度时吸附剂量往往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5)无机电解质:对离子表面活性剂,加入无机电解质对吸附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5. 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的功能?答:表面活性剂在溶液表面吸附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使增加气液界面的过程容易进行;二是形成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紧密定向排列的表面吸附层。
6. 影响表面活性剂在稀溶液吸附的因素?答:A.吸附质影响(吸附质分子结构与性质将影响它们分子间及其与溶剂、吸附剂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吸附性质)(1)吸附质为同系物若为极性分子,随有机物碳原子数增加吸附量增加;非极性的物质在水中易吸附非极性的或极性小的。
化妆品配方与制作工艺

《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本复习资料用途:用于《化妆品配方设计与制备工艺》考试,以及《化妆品配制员》职业资格考试。
但是本资料只是两门考试的部分内容,不是全部。
本复习资料目的:列出两门考试与化妆品配方与制备工艺相关知识的要点,便于各位同学记忆。
乳化体第一章乳化体理论1. 孚L化体(或叫乳剂):是一种或几种液体以小液体或小液珠的形式分散于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之中,形成有相当稳定的多相分散体系。
2. 乳剂的种类:水包油型乳化剂(O/W、油包水型乳化剂(W/0)、多重乳化剂(W/O/W 0/W/0)、微乳化体。
3. 液珠大小与乳化体外观的关系液珠大小外观大液珠可分辨两相存在大于1 jjm乳白色乳化1 ~ 0.1 ⑴体(约)蓝白色乳化0.1 —0.05 体m灰色半透明0.05 m以下液透明液4. 乳状液颗粒大小的测定方法:浊度法、计数法、光散射法、显微镜法5. 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1)外相的黏度2)内相的黏度3) 内相的浓度4) 乳化剂及界面膜的性质5) 液珠大小及其分布6) 电黏度效应6. 影响乳状液黏度的因素乳化体的增稠的办法:加入高分子聚合物,增加内相的比例,增加油相的熔点。
注意:不能通过加盐的办法来增加黏度。
7. 乳状液类型的测定方法:稀释法、染料法、电导法、滤纸润湿法8.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相体积、乳化剂的分子构型、乳化剂的亲水性、乳化器材料性质9. 影响乳状液稳定性的因素:界面张力、界面膜的强度、界面电荷的影响、黏度的影响10. 乳状液不稳定性的三种表示方式:分层、变型、破乳11. 影响絮凝和聚结速度的主要因素:电解质、电场、温度12. 选择乳化剂的原则(1) 当选用两种乳化剂配成混合乳化剂时,HLB 值不要相差过大,一般不超过5为宜,否则所配乳化体的稳定性不好。
(2) 选用多个HLB值呈等差变化(如HLB值分别为6、8、10、12、14、16)的乳化剂组成混合乳化剂,所配乳化体稳定。
( 3) 混合乳化剂中各组分用量要主次有别,以保证乳化体的类型及其稳定性。
乳化理论_精品文档

HLB 的加和性例题
混合乳化剂中存在甲、乙、丙三种组分,其 HLB 分别是8、14、16,其用量为 3.0、0.5、 0.5 ,求混合物的 HLB 值。 解:
3.0
8
0.5
14
0.5
16 9.75
3.0 0.5 0.5 3.0 0.5 0.5
3.0 0.5 0.5
例题:配方中HLB 的计算和选择
稳定性
室温
50℃
○
×
○
×
○
×
○
×
○
×
○
×
○
×
○
○
○
×
冻、熔点 × ○ ○ ○ ○ ○ × ○ ○
乳化剂在化妆品中的用量
乳化剂质量 油相质量 乳化剂质量
10%~20%
高纯度化乳化剂 非烃乳化剂 囊体乳化剂 液晶乳化剂 天然系乳化剂 其他
乳状液的基本性质
外观和液珠的大小? 粘度? 稳定性?
化妆品工艺学理论部分
第一节 乳化理论
乳状液基本类型 乳化剂 乳状液性质 乳状液制备
乳状液定义及分类
1. 乳状液
乳状液是一个非均相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 液体以液滴的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分 散的液珠直径一般大于 0.1μm。这种体系都 有一个最低稳定度,这个稳定度可因有表面 活性剂或固体粉末的存在而大大增加。
容器性质对乳状液类型的影响
水相
油相
煤油
变压器油
液体石蜡
容器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玻璃 塑料
蒸馏水
O/W W/O O/W W/O O/W W/O
油酸钠溶液(0.1mol·L-1) O/W 两种 O/W W/O —
—
磺酸钠溶液(0.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大家!
如果分散相均为大小一致的不变形的球形液滴, 最紧密堆积的液珠体积只能占总体积的73.02%, 如果大于74.02%,乳状液就会破坏变型 若水的体积小于26%,只能形成W/O型乳状液 若水的体积大于74%,只能形成O/W型乳状液 若水的体积介于26%-74%之间,则O/W型和W/O 型的两种乳状液都有形成可能。
因此,如果水滴的聚结速度远大于油滴的 聚结速度,则形成O/W型乳状液,反之形成 W/O型乳状液。 如果两相聚结速度相近,则体 积分数大的相将构成外相。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三、乳化剂的分子构型
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处发生单分子层吸附时,极性 端伸向水相,非极性端则伸入油相。若将乳化剂比成 两头大小不同的“楔子”,那么截面小的一头总是指 向分散相,截面大的一头总是伸向分散介质。 经验表明:Cs+、Na+、K+等一价金属离子的脂肪酸盐 作为乳化剂时,容易形成O/W型乳状液,因为这些金 属皂的亲水性是很强的,较大的极性基被拉入水相而 将油滴包住,因而形成了O/W型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而Ca2+、Mg2+、Al3+、Zn2+等高价金属皂则易生成W/O 型乳状液,因为这些金属皂的亲水性比Na+、K+等脂肪 酸盐弱。 这些活性剂分子的非极性基(共有两个碳链)大于极性基, 分子大部分进入油相将水滴包住,因而形成了水分散 于油的W/O型的乳状液。 只有定向楔排列才能是最紧密堆积,故一价金属皂得 O/W型,而用高价金属皂则得W/O型乳状液。
水 油
W/O型
例外:一价银皂类,作为乳化剂形成 例外:一价银皂类,作为乳化剂形成W/O型乳状液 型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五、双界面张力
一个界面膜必有两个面,故有两个界面张力,即γ膜-水 和γ膜-油,在形成乳状液时,界面会倾向于向界面张力 高的一边弯曲以降低其面积,从而降低表面自由能。
因而,当γ膜-油>γ膜-水时,得到O/W型乳状液, 当γ膜-油<γ膜-水时,得到W/O乳化剂溶解度的影响
定温下,将乳化剂在水相和油相中的溶解度之 比定义为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比较大时,容易得到O/W型乳状液, 分配系数越大,O/W型乳状液越稳定。 分配系数比较小时,则为W/O型乳状液,分配 系数越小, W/O型乳状液越稳定。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七、润湿性
对于固体粉末作为乳化剂的稳定乳状液时,只 有润湿固体的液体大部分在外相时,才能形成 较为稳定的乳状液。 当接触角θ<90°时,固体粉末大部分被水润湿, 则易形成O/W型乳状液; 当θ>90º时,固体粉末大部分被油润湿,则形成 W/O型乳状液; 当θ=90º时,形成不稳定的乳状液。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四、楔子理论 楔子理论
乳化剂在界面层,呈“大头”朝外, “小头”向里的几何构形,使表面积最 小,界面吉布斯函数最低,界面膜更牢 固。
水 油
一价碱金属皂类,形状 亲水端为大头,作为乳化 剂时,容易形成O/W型乳 状液;
O/W型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二价碱金属皂类,极性 基团为小头。 作为 乳化剂,容 易形成W/O型乳状液。 大头朝外,小头向内, 表面活性剂可紧密排列, 形成厚壁,使乳状液稳定。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二、聚结速率理论
1957年Davies提出了的一个关于乳状液类型的 定量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当油、水和乳化剂一起振荡或 搅拌时,形成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油滴的聚结 和水滴的聚结两种竞争过程的相对速度。 搅拌停止后,油滴和水滴都会发生聚结,其中 聚结速度快的相将形成连续相,聚结速度慢的 相被分散。
§7.4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7.4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乳状液是一个复杂的多分散体系,影响其类型 的因素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相体积 二、聚结速率 三、乳化剂分子构型 四、楔子理论 五、双界面张力 六、乳化剂的溶解度 七、润湿性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一、“相体积”理论 相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