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才最爱无理取闹

合集下载

家长感悟怎么写

家长感悟怎么写

家长感悟怎么写【篇一:家长感悟怎么写】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就教育孩子的问题来共同探讨一下,一是把我教育孩子的那些好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二是想吸取一下大家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更好的经验。

以下是小编为各位准备的关于教育孩子的家长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家长心得体会一、敢于放手,做个“懒”家长。

我相信所有的家长都非常爱孩子,但爱孩子要有个度,过度的爱就是溺爱,就是束缚孩子的手脚。

适度地爱孩子,就是让孩子尝试孩子力所能及份内的事情,而不能替孩子包办一切。

我女儿5岁多上学,刚开始走入学校,我也向所有的家长一样特别关注担心孩子会不会记作业,会不会整理书包,会不会削铅笔,会不会做值日等诸多问题。

但我虽然关注和担心,可是并不当面过问孩子作业的事情,只任她自己做作业,自己削铅笔,自己整理书包,她的事情就由她自己处理,我只履行家长签字的义务而已,也不给她检查作业,以免她平时作业不认真,光等着家长检查出错误来改,这样会助长她马虎的小毛病。

我女儿8岁开始就能自己做饭菜招待小伙伴,也能自己独自走回家,自己坐公交车去学特长。

孩子的事情就应该有她自己来处理,大人过问多了,孩子就有了依靠,你催一点孩子就做一点,这样一来孩子的家庭作业就变相地是家长的作业了,家长头疼,对孩子还不利。

每个孩子都很优秀,要充分的相信孩子会做好他份内的事情,做个“懒”家长。

孩子的学习、生活能力都是这样慢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习惯也是平时一点一滴形成的。

二、要时时鼓励孩子,做到正面激励。

孩子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哪怕取得点滴的进步,都要趁机给予孩子鼓励,及时肯定孩子的成绩,让孩子有充分的自信心去征服他前面的征程。

“你能行”,“别人做到的你也能做到”。

只有努力才会有成绩。

慢慢向孩子灌输这些人生准则。

我孩子从小就很谨慎,对没有安全把握的运动项目不敢冒然尝试,但又不甘落后,有一次上体育课跳鞍马,总是不敢跳,回家后就让我当“鞍马”练习,我也顺势引导鼓励孩子。

这届运动会,我孩子竞然破天荒地被选作运动员,她特别地兴奋,很努力地练习,还为班级争得了荣誉,趁这个机会,我鼓励她只要有勇气有胆量,就会做得更好。

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应对

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应对

孩子无理取闹怎么应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理取闹的行为,这给父母带来了不少困扰和烦恼。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合,如何妥善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是每位父母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方法,帮助家长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行为。

首先,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是因为情绪受挫或者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

当孩子表现出无理取闹的行为时,家长应该首先冷静下来,并试图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

有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些关注或者表达他们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利用倾听和沟通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例如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与他们进行对话,或者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支持。

其次,建立明确的规则和边界是应对孩子无理取闹的重要手段。

孩子需要在一个有秩序和边界的环境中成长。

当孩子的行为超出了家长的底线时,家长需要及时制定相关的规则和边界,并坚定地执行它们。

这将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从而减少无理取闹的发生。

同时,家长还要明确告诉孩子规则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增强孩子对规则的遵守性。

另外,在应对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需要运用适当的技巧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当孩子开始无理取闹时,可以尝试给他们提供其他吸引注意力的活动或者玩具,从而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例如,给孩子一本绘本或者一些拼图玩具,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专注于其他事物。

此外,鼓励孩子参与体育运动或者艺术创作等活动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释放情绪并保持身心健康。

此外,家长还应该耐心教导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

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通常是由于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有效表达自己和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讲述自己的感受,并帮助他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例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为什么感到沮丧或者愤怒,并与他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将逐渐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从而减少了无理取闹行为的发生。

最后,家长在应对孩子无理取闹时应该保持冷静和耐心。

【育儿知识】孩子的无理取闹的巧妙应对

【育儿知识】孩子的无理取闹的巧妙应对

【育儿知识】孩子的无理取闹的巧妙应对在和两岁左右的孩子打交道时,父母最好能蹲下身子和他平视,并用他的语言与之沟通,所取得的效果常能出乎意外。

案例:2岁的军军最近特别喜欢去附近新开的玩具店,在那里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展台上的小火车。

可那天刚去玩具店,什么都还没有玩呢,他突然就不高兴起来,暴怒得脸都红了,大声嚷嚷,想说什么又说道不明白。

这时,军军妈妈站著身来,和儿子维持同一视线,就用他最能够认知的方式和口气对他喊:“你现在太兴奋了!你想要玩玩火车、你不敢回家!你在说不跑!就是吗?”说道这些话时,军军妈妈变得对儿子特别高度关注,并紧紧抓住儿子的手。

没想到,孩子一下就安静下来了。

专家点评:军军妈妈与儿子平视,并且用孩子语言进行沟通的方法,常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他想听妈妈究竟说了什么。

持续关注可能比语言更有力量,声音里传递的情感指数常会抓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明白你的真实用意。

研究发现,安静的、善解人意的孩子对情感指数要求要比容易暴怒的孩子低。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

这个方法需要反复操练,才能使孩子很快从疯狂的状态中回转过来。

小孩多用右脑生活医学研究显示,成人惯用左脑解决问题和进行语言表达,而孩子更多的是用右脑生活,因为他们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完成右脑的“看”和“认识事物”的任务,却无法完成左脑的用“语言表达感受”的任务。

所以,他们越生气,左脑反而关闭,只能原始地用本能表达:哭泣、踢打、尖叫等。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父母尽管努力地用坦诚的态度对待他,也无济于事。

因为他根本听不到父母在说什么。

任何耐心和温柔的劝诫也无法在他的大脑里留下痕迹。

提示信息:如果父母能够学会采用孩子语言,必要时与孩子一起呼喊、抗议等,孩子可以更能够认知,这样父母就和孩子之间存有了可以共同沟通交流的解码器了。

用孩子语言来应对2岁的孩子很矮小,也很虚弱,又不太会骂人,只有使这般小的孩子晓得父母能够明白他必须干什么,才能获得他的信任。

爱孩子的十种方法

爱孩子的十种方法

爱孩子的十种方法卢勤(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副总编辑)一、要用爱的目光注视孩子。

爱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最重要养分,温暖孩子的心灵。

与孩子交流时,爱的目光,往往胜过语言。

三分之一的少年犯从小缺乏这种爱的目光。

假如你的孩子变得烦躁不安,你可以想一想,是不是孩子缺少了爱的目光?假如你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你是不是扪心自问,对孩子爱的目光足够吗?二、要用爱的微笑面对孩子。

爱的微笑是爱的语言,今天,很多爸爸妈妈和老师都不会笑了。

对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面部表情非常重要。

微笑能照亮所有看到它的人,它像穿过乌云的太阳,带给人温暖。

孩子们都喜欢爱笑的人。

笑,是爱的语言。

你冲他微笑,这表达了你内心的感情:“我爱你!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

我很高兴见到你。

”从小在微笑中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乐观、积极的心态。

作父母的再忙、再累、再烦,也不要忘记把微笑送给孩子。

三、要用爱的眼睛发现孩子。

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发现。

发现什么?孩子的长处。

谁会以自己的短处作为生存条件呢?人应当扬长避短。

如果经常展示自己的长处,别人就会认为他行,他就朝更行的方向努力。

我们只有用爱的眼睛去看孩子,才能发现孩子的长处。

正像北京前门小学钱红石校长说的那样:“只要看重您的孩子,就会让蒙尘的金子闪光发现孩子的长处,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有什么不一样。

孩子是需要发现的。

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发现自己的孩子。

发现孩子的长处,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一)发现不同点就像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世间也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

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不同”。

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

(二)发现闪光点孩子天天在进步。

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孩子,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三)发现动情点孩子的内心是纯洁的,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

孩子任性的原因

孩子任性的原因

孩子任性的原因1、父母缺少规则意识培养在孩子的眼中世界是无序没有规则的,孩子倾向于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制定规则,这就使得孩子很容易做出伤害他人或者妨碍他人的行为举止。

缺少规则意识培养,让孩子行为缺少分寸而不自知,这就是孩子任性的原因。

2、无原则的纵容、娇惯由于现在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很多的家庭环境都已经好很多了。

再加上现在的家庭因为担心生活压力,所以很多的家庭就只生一胎或者两胎。

这更加导致因为孩子比较少,所以把所有的爱都分给孩子,造成了孩子娇生惯养,越来越任性了。

3、父母欠缺细心孩子一任性,父母逐渐还坚持实事求是,可当孩子再次肆无忌惮时,父母感觉烦,觉得“总之教了他也不容易听”、“孩子还小,不听话,等他变大当然就会更好的”,而不会再坚持不懈。

这种父母实际上不清楚,孩子的自控能力都还没覺醒,他们大多数都期待对着自身的含意去做,因而父母务必坚持实事求是。

4、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

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

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

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这也是孩子任性的原因。

任性的孩子怎么教育1、严格要求孩子父母疼爱孩子,是很正常的,但是溺爱并不是疼爱。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也会一味地迁就,不愿让孩子受委屈,这样做,并不能给孩子真正的幸福。

因此,如果父母真的爱孩子,想为孩子好,那么,就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严格地求他、训练他,不让他养成“任性”的坏毛病。

但父母严格要求孩子,并不是要打骂孩子,而是不要过分地宠爱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要放纵和娇惯他,对于他的“胡作非为”,要严格禁止;对于他的不合理要求,坚决不能满足。

相信父母只要坚持严格要求孩子,孩子会慢慢地变得懂事的。

2、纠正祖辈观点,一味满足孩子并不是爱面对孩子们的需要,应该有原则性的满足,要做到爱而有度,爱而有则。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 文档

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及教育对策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任性行为。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懂事了,多数孩子的任性行为也会被慢慢克服直至消失。

但如果幼儿有严重的任性行为,将会阻碍幼儿正常的心理发育和发展,也将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他们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正确看待幼儿出现的任性行为,及时关注和矫正,对孩子身心和谐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幼儿任性行为的心理解析由于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对许多事物缺乏基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幼儿通常都会有点任性。

一般从3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加强,孩子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要表现自我,孩子的心灵会面临着对社会的顺从与体现自我的矛盾和对立中。

为了确立自我意识,对成人的安排、建议和指令会常常不听从,“闹独立”,力图摆脱约束,固执己见甚至开始反抗,这就是“第一反抗期”的表现,这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的一个必经阶段,是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凸显的一个阶段,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个叛逆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就会产生情绪上的剧烈变化,发脾气、大哭、大闹,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许多父母因不了解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而走入了教育上的“误区”。

.据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的研究表明,孩子的任性是心理需求的表现。

并指出,幼儿随着生理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的“视野”不断地扩大,接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感兴趣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幼儿常常会有独立的倾向,一切事物都想亲历亲为,容易被大人认为不听话。

其实,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正是孩子独立性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

因为幼儿还不具备自我约束的能力,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水平、社会规则的认识水平都比较低,不能正确地判断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更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反复分析后,再做出处理决断,只凭着一种本能来要求大人,所以这种亲历亲为的心理常常会在不合实情下表露出来,尽管这些事物往往对他们不宜,甚至是不利或者有害的,他们都会以自身的兴趣与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

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攻辩辩论稿

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攻辩辩论稿

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攻辩辩论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可是个大热的争论点,关于“不听话的孩子更有出息”。

哎,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戏剧化?想象一下,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像是一群小疯子,左冲右突,不按常理出牌。

但是,话说回来,正是这些小调皮鬼,往往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

大家有没有发现,那些听话的孩子,乖乖地坐在书桌前,认真写作业,表面上看似很乖巧,实际上有时候只是被压抑住了他们的好奇心。

想想看,那个在课堂上安静得像小鸟的孩子,回家后是不是在偷偷摸摸地玩游戏,或者幻想着当一个超级英雄?可那些不听话的孩子,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追求自己的梦想,反而活得更潇洒。

比如,我们身边那些活泼的小家伙,天天吵吵嚷嚷,跟大人顶嘴,结果长大后却成了成功的企业家或者艺术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再说说学习这块。

乖孩子们一心只想着考试分数,拼命地刷题、做题,根本没时间去探索那些有趣的东西。

他们的世界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而那些不听话的孩子呢,他们不爱死记硬背,反而会寻找自己的兴趣,做一些跟学习无关的事情,像是画画、玩乐器、或者搞些小发明。

结果,他们的思维更开阔,视野更广阔。

要知道,创新能力可是当今社会最吃香的本事啊!课堂上的知识未必能让他们飞黄腾达,反倒是生活中的经验和探索,才是让他们脱颖而出的法宝。

说到家庭教育,很多父母总是喜欢把孩子管得严严实实,生怕他们走偏了路。

可是,你想想,孩子在这种环境下,能有多大的自由?心里憋着一肚子的想法,却不能说出来,久而久之,就像被封闭的花朵,难以绽放。

那些不听话的孩子,虽然可能常常惹父母生气,但他们却是在试探边界,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声音。

他们敢于表达,敢于质疑,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惹麻烦,但长远来看,他们的成长潜力可不是一般孩子能比的。

说到底,听话的孩子可能会在安全的壳里待得舒舒服服,但不听话的孩子却像一只小鸟,渴望飞向更广阔的天空。

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听话的孩子有时会走弯路。

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

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理取闹”
参考文献 :
[ 3 ]胡 守菜. 德 育原 理 [ M]. 北 京 :北京 师 范大 学 出版社
1 9 8 9: 2 2 6 —2 2 7 .
① 冯永刚. 家长 :警 惕道德启 蒙教 育 中的两个误 区 [ J ]. 中国
教 育 学刊 ,2 0 0 6( 6 )
[ 4 ]冯永刚. 管理 艺术在 家庭道德启 蒙教育 中的具体运 用 [ J ]
教育导刊 ( 下半月) ,2 0 1 2( 6 ).
( 冯 永 刚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副 教 授
济南 2 5 0 0 1 4 责 任 编 辑 :赵 阳)
博 士 山 东
77
0 0 0 0
或生活起居 习惯的时间顺序 的适 应性 ,即秩序感 。 ” , r儿 童 的秩序敏感期从儿童 出生后第一年就会 出现 ,并且一直持
的细 节 方 面 支 配 环境 的表 现 。 ” 现 今 家庭 独 生子 女居 多 ,
1 . 培 养 儿 童 的 归 置 习 惯 和 能力 。 儿 童 处 于 秩 序 敏 感 期
时 ,对物 品的摆放 要求 极为 “ 苛刻” ,因此 ,家长们要抓 住
泥 泞起 来 高翔 妈 妈 想 的 是 ,他 自己走 可 能 会很 困难 ,而 且 弄 脏 了他 的 鞋 子 回 去还 要 清 理 。 于是 就 抱 起 高翔 向 家 里 走 。 就 在 此 时 . 高翔 的情 绪 发 生 了 巨大 的 变化 ,一路 哭 闹 ,回 到 家 里之 后 .还 一 直对 妈 妈 嚷 : “ 我 要 自己走 !我 要 自己走 ! ”
儿 童 要 经 历 一 个 非 常 重要 而神 秘 的时 期 ,这 个 时 期 就 是 儿 童 的秩 序 敏 感 期 。 “ 秩 序敏 感 期 是指 幼 儿 对 秩 序 极 端 敏感 的 一个 非 常 重 要 和 神 秘 的 时期 。在 这一 时期 ,幼 儿 对 事 物 的 秩 序有 强烈 的需 求 ,并 逐 步 获 得 和 发展 起 对 物 体 摆 放 的 空 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才最爱无理取闹
01
有次带女儿闲逛,碰上商场做活动,扫码玩转盘,可以得玩具蛋一枚。

女儿看中了甜甜圈的玩具蛋,死活要我扫码支付。

我说不一定能转到。

女儿坚持要玩,我答应了。

很幸运,女儿转到了甜甜圈的玩具蛋,拿到手那一刻,她脸上满是得意。

不过,这种得意持续时间不长。

回家后没多久,她就把那枚玩具蛋扔在了一边,开始寻找新的乐趣。

她缠着我陪她玩拼图,小厨师。

玩过几轮后,她又吵着要看最新的巧虎。

我给她打开了电视,然后走开去做自己的事了。

可凳子还没坐热乎,她又开始叫唤,说巧虎不好看,要关掉。

我看她四脚八叉的慵懒样,瞬间明白了,女儿这是闲的屁股痛,没事想折腾点事。

于是,我从玩具柜里抓出一个玩偶,递给她:“哎呀,这娃娃的衣服鞋子都脏成这样了,你帮她洗洗好不好?”
她欢快的接过玩偶,撩起袖子,在洗衣房忙活了好半天。

洗完晾晒好,她的心情无比美丽,嘴里还哼着小曲。

先前的哼哼唧唧,满腹牢骚,瞬间弥散走了。

我意识到,原来小孩子太闲,也会焦虑。

给他点活,舒展下筋骨,她心里倒反美滋滋的。

人都是需要有成就感,才会有存在感。

大概就是其中的缘由。

02
这个时代的小孩很富足,想吃的想玩的,只要不是很过分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

但他们不见得快乐,因为成就感太低。

有篇帖子,写的很真实。

孩子天生吃不胖,总一副饥黄面瘦的样子,孩子爸妈怕被议论孩子身体有病,每顿饭都做足了心思,鸡鸭鱼肉,素菜清汤,样样集全。

可孩子每次吃不了几口,就说吃撑了。

剩下一桌子的菜,留给他们自己吃。

“吃不完剩下,总好过吃的营养单一”孩子爸妈坚持这么认为。

直到孩子8岁,有一次孩子怒了:
“你们回回做这么多菜,我从来没吃完过,对我来说,吃饭一点意思都没有。


孩子爸妈恍然醒悟。

这么多年,孩子好像真的从来没体会过,吃光一碗饭的满足感。

是啊,看似普通的吃饭,如果失去了对食物的期待,对味蕾刺激带来的满足,在吃这件事上,他就是暗淡的。

说到底孩子怒了,正是失去了吃的乐趣,他从未体会过,把饭菜扫光的成就感。

03
有人说,父母分两种:
一种是希望孩子自食其力,让孩子获得成就感;
一种是希望孩子乐享其成,好让自己出手帮助,让自己获得养育的成就感。

前阵子,朋友的儿子莫名其妙总爱发脾气,稍不如他的意,就哇哇哭,朋友都快崩溃了。

家里老人心疼孙子,好言好语哄着,可消停不了多久,孩子又跟疯了似的,动不动就哭。

最后朋友忍无可忍,拽着儿子劈头盖脸臭骂了一顿,儿子吓得不敢造次了。

消停之后,朋友后悔不已,觉得对儿子太过了,但又不知道哪里,惹到儿子让他不高兴了。

常言,爱哭的孩子有糖吃。

可有的时候,孩子哭,不一定是要糖,或许是精神上空虚了。

据朋友所言,她婆婆很娇宠孩子。

吃饭一直喂饭,儿子边玩边吃。

出门走不了几步就抱着,2岁了还不大爱下地自己走。

平时不太愿意让儿子去小朋友多的地玩,说容易被欺负。

街坊邻居跟儿子打招呼,寒暄问他几岁了,爸妈干嘛去了...这些问题婆婆一并代劳回答了。

...
一个小孩,不用自己吃饭,不用自己走路,不用和小朋友交集,不用开口回答社交问题...听着都觉得孩子活的很没劲。

阿德勒说,每个人生来都需要寻找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婴儿学抓握,幼儿学步行,儿童学自理...这些寻找,从我们一出生就开始了。

再小的孩子,都需要存在的意义。

倘若他们在日常中得不到满足,只好用别的方式了。

对孩子来说,会激怒大人,引起父母注意,和父母对抗并让他们最终屈服,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04
都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其实不然,让孩子学会一件事的成就感,远高于父母的赞扬。

女儿曾跟爸爸学做面包,需要将鸡蛋打入面粉里,初生牛犊不怕虎,她拿着鸡蛋就使劲敲,结果鸡蛋液流了一地。

连续敲碎两颗鸡蛋后,她生气地说,再也不做面包了。

爸爸二话不说,取出一颗鸡蛋,故意也敲碎。

女儿哈哈大笑,好像面子上又回来了,乖乖坐回了凳子。

爸爸问她要不要和他再试一颗鸡蛋,她点头说好。

我知道爸爸接下来,是要示范如何敲鸡蛋了。

他把鸡蛋握在女儿手里,在桌脚处轻轻的敲了几下,壳破后,爸爸把碎了的壳皮揭掉,然后让女儿握着鸡蛋,让蛋液慢慢流出来。

成功敲好一颗鸡蛋后,女儿跃跃欲试想自己上手。

这次她学着刚刚爸爸的模样,一步一步来,鸡蛋液安全流进了碗里。

那一刻,女儿笑成了一朵花儿。

我和爸爸没来得及赞扬她,她已经乐开了花,可见,让孩子有成就感并不是因为表扬,而是
自己“学会”的快乐。

我想,在孩子心里,没有任何事比“我能行”“我会做”更有成就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