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借助插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课堂作业一页【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从千年历史长河走来,久远而醇香。

这节课继续走近古诗殿堂,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强调“芙蓉”书写二、解诗题学习一首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补充:辛渐可不是诗人一般朋友,他既是诗人同乡,更是知音,面对知己的分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再读诗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人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个知音,这一个“送”字送出了送出了真情,也送出了秘密,这些秘密的答案就藏在诗句中,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102页,自由读诗,想一想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1. 根据课堂作业第一题,逐句完成朗读训练。

2.观察课本插图理解“连江”3.理解“连江”的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读出“连江”插图的意境。

4.指名读、换角色读、根据节奏师生合作读。

四、学习古诗前两句,感悟诗人内心的“寒”意1.再读古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第二题。

追问: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心寒?补充资料: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才华横溢的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遭奸臣诬陷。

两次被贬于蛮荒之地,但他始终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

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时所作。

师总结:所以这个“寒”字是作者心寒,世态炎凉。

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朋友的离去,诗人感到心寒,再读诗前两句。

五、学习三四句,感悟诗人精神品质1.创造意境,反复读古诗三四句,在读中感悟诗人的“冰清玉洁”的高尚追求。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选7篇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又到了老师开始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

要知道教案课件写的越是充分,老师的教学质量相对也会提高,好的教案课件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这篇文章是我从网络上认真搜寻到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不得作为商业盈利目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1)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3、背诵这首诗。

1、诗的寓意2、诗的风格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1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释题:“蜀道难”,古乐府旧题。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

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

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篇目、作者、诗意及语言特点。

2.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3.学会通过朗读古诗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2.难点: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芙蓉楼的介绍视频,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芙蓉楼。

2. 学习《芙蓉楼送辛渐》全文教师通过读诗首句来引导探讨,让孩子们懂得作者是表述自己的感受,居高临下俯视楼下盛大场面。

经过阅读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全文,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诗意和情感,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解,教师做出适当的引导。

3. 赏析古诗的语言学生关注古诗的语言特点,包括句式、诗歌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师通过读古诗,让学生感受韵律和节奏。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句式丰富,有简单句、并列句、独立成句和并排句式等,让学生逐句理解,领会其感情。

(2)修辞手法古诗《芙蓉楼送辛渐》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反问、拟人等,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4. 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以芙蓉楼的图像为素材,让学生绘画表达芙蓉楼效果,展现古代建筑的旅游景色。

第二课时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让学生了解句式,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特点1.展示古代楼台建筑图片2.分小组介绍古代楼台建筑的历史由来、特点、分布、文化内涵、维护保护等。

3. 比较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差异引导学生分析古代楼台建筑和现代楼台建筑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了解古代楼台建筑的特点及其在建筑的修建、装饰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1. 开始课堂1.模仿诗句,朗读古诗。

2.引导学生读音符加强韵律,让学生体验古诗的韵律节奏。

2. 探讨《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探索《芙蓉楼送辛渐》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代文化,体会古代诗歌表达的情感。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四年级下册语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本节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意境,感悟作者的心情和高尚的品格。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主线,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有深度的语文诗歌课堂。

【教学内容】《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人物品质”,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1.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2.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谈话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渲染送别氛围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可以说时时有诗、事事有诗、处处有诗,老师和大家对古诗,老师说上句,你来对下句,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诗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们发现这些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送别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设计意图:此环节老师用送别古诗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添了课堂文化色彩,又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为整节课奠定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送别课堂氛围。

】二、释诗题,知作者1.板书课题,强调生字“芙”“蓉”,上下结构,上收下放,上扁下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这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1、出示自学提示: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大屏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

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

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2.自由读诗3遍。

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平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

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

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

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

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

交换读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镇江在古代属于吴地。
平明:天刚亮。
客:指辛渐。
楚山:泛指长江中下游北岸的山。长江中下游北岸在古代属于楚地范围。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2.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学生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说诗意,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对重点句子的深化理解,就是对“品意境,悟感情”环节的落实,能够使我们对诗人有更多的了解,对诗歌有更深的思考。
学习古诗,从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弄清诗歌表达的主题。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芙蓉楼送辛渐》优质教案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新课
教学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芙 蓉 洛 壶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蓉、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出示课件,一是提示学生要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按部就班地进行学习;二是提供自学提纲,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既目标明确,有章可循,又不拘形式,方法灵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