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2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汉语成语中的物理原理仔细研究某些汉语成语可以发现,有些汉语成语蕴涵着深刻的物理原理, 下面就从物理学的角度例析有关的汉语成语。
1、刻舟求剑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此人错选了参照物。
因船相对剑是运动的,则船和剑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则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2、随波逐流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3、扬汤止沸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4、釜底抽薪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6、掩耳盗铃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7、一叶障目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树叶是不透明的物体,光线射到树叶上发生反射,不能射到人的眼精里,因此,人是看不到远处的物体。
8、镜花水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9、立竿见影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竿子之类不透度明的物体时,便在竿子后面的光能到达的区域产生了影子。
中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的解释

我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的解释近年来,随着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视和物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重视起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
这些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智慧,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几个与物理有关的我国古代四字词语,并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其内涵和现代物理的关联。
一、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源自《易经》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古代我国人的眼中,天地与人类是密不可分的,宇宙和人类的生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这个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量子力学表明,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我们可以认为,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与现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不谋而合,都表明了一种内在联系和统一性的观念。
二、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它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宇宙的认知和对自然规律的理解。
阴阳五行的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涉及了天文、气象、医学、地理等诸多领域。
在现代物理学中,我们可以将阴阳五行的概念与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系统相联系。
热力学系统中,熵的增加与阴阳五行中的阴阳互补、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联系表明了古代我国人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启示了我们在物理学领域的继续探索。
三、物极必反物极必反是我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反映了古代我国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解。
在古代我国人的眼中,万物都是相对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
现代物理学中的反演对称性与物极必反的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
反演对称性是现代宇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出了宇宙中的许多物理规律和现象都具有对称性。
这种对称性的存在表明了事物发展的相对性和对立统一的特点,与古代我国的物极必反观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总结起来,我国古代与物理有关的四字词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智慧,它们与现代物理学中的许多概念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内在的关联。
常识丨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

常识丨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成语俗语里的哲学原理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世界。
2.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5.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存在。
8.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9.闭门造车——做事全凭主观臆想,不从实际出发。
10.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11.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12.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13.抱薪救火;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必然事与愿违。
14.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1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17.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8.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9.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20.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21.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22.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23.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性。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下)

成语中的物理知识(下)作者:朱道荣来源:《学生天地·初中》2008年第06期抱雪向火向火:指烤火。
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
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的目的是取暖,即吸收热量,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到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事与愿违,南辕北辙。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造成的。
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在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下,使大量的水放热,才能形成厚厚的冰。
掩耳盗铃它是说一个人为了不让别人听到,而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别人家门口的铃铛。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降低声音音量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降低;二是在传播途径中降低;三是在人耳处降低。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人耳处,且是在自己的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很显然,是自欺欺人。
夜深人静夜深了,人们都安静了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40分贝的环境中,是比较适合休息和睡眠的。
震耳欲聋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40分贝是比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分贝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分贝以上就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
长期生活在9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分贝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性创伤,甚至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引起“震耳欲聋”的声音大约在130~150分贝之间。
所以,同学们可要注意了,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应控制噪声不要超过90分贝。
漆黑一团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儿光明。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

成语中的物理原理1、刻舟求剑【解读】比喻人的视野与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不同步,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处理问题。
也比喻刻板、不灵活。
【物理知识】这个人选错了参照物。
因为船是相对于剑运动的,船与剑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要选择与剑相对位置相同的物体作为参照物来确定剑的位置。
2、千里之外【释义】此指江河水势汹涌,直冲而下。
后来指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物理知识】相对高度越高,水落到较低的地方转化为动能越多,动能越多,速度越大。
所以“河水汹涌而下”的解释,凸显了河水的高速。
3、瓜浮李沉【定义】指泡瓜、李子等。
夏天放在冷水里吃。
描述一下夏天的生活。
【物理知识】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一般瓜果内部是空心,重量比同体积的水轻。
当全部浸入水中时,F浮> G瓜,即瓜全部浮。
但桃、李等水果都有核仁,放入水中,F会浮起来。
4、随波逐流【释义】波浪起伏,随流水漂流。
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从他人的行动。
【物理知识】波是由振动产生的,它传递能量和振动。
如果水不流动,漂浮在水面上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的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在流动,漂浮物不仅会振动,还会随着水水平流动。
即浮子上下振动,水平运动。
随波逐流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
5、扬汤止沸【定义】舀开水,防止沸腾。
比喻暂时紧急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物理知识】直到锅底的柴火被抽干,外界供给的热量停止,水的沸腾才会停止。
6、釜底抽薪【释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汤漾停止沸腾是反义词。
【物理知识】水沸腾吸热。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走,就会停止供水加热。
如果你不能从外面吸收热量,水就会停止沸腾。
7、抱雪向火【释义】比喻你所做的事与你想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你很费力,也不会得到好的结果。
【物理知识】火的目的是保持人体的温暖,也就是吸收热量。
把雪抱到火上,雪不仅会从火源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吸收热量。
8、枕戈待旦【解说】凶器是枕头,等待天亮。
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战斗,即使睡觉也绝不放松警惕,随时准备杀敌。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以下是 6 条关于“成语中的物理哲理”:
1. “刻舟求剑”,你说这人咋这么笨呢!他在船上刻个记号,就以为能找到掉下去的剑,难道船不会移动吗?这就好比你在行驶的火车上标记了一个点,等火车开出去老远,你还指望那个点就是原来的位置呀!就像小周那次,东西明明在他移动后换了地方,他还死脑筋地在原来那找,这不就是活生生的刻舟求剑嘛!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呀!
2. “水滴石穿”,哇塞,小小的水滴居然能把坚硬的石头滴穿,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和时间啊!就如同你每天坚持学习一点知识,时间久了就会积累成庞大的知识库。
我们班的小李就是这样,每天坚持背几个单词,现在他的英语可牛了呢!这不就是水滴石穿的力量嘛!它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再微小的力量也能成就大事哟!
3. “南辕北辙”,这人可太逗了,本想去南边,却拼命往北走,这能到得了目的地吗?这和有的人做事一样,目标在左边,他却往右边使劲,怎么可能成功呢?就像小王想要减肥,却每天狂吃高热量食物还不运动,这不就是南辕北辙吗!它提醒我们,行动之前一定要明确方向,不然只会越走越远呀!
4. “拔苗助长”,哎呀,想让禾苗快点长,就去拔高它,这不是害了禾苗嘛!这多么像有的人急于求成,给孩子报一堆辅导班,也不管孩子能不能承受。
还记得那次,张哥非要让他孩子提前学那么多高年级的知识,结果孩子累得不行,效果也不好,这不就是拔苗助长嘛!这个成语警示我们,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呀!
5. “守株待兔”,那家伙守在树桩边等着兔子撞上来,也太傻了吧!现实中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事天天等着你呢。
就像有的人总想着不劳而获,天天做着白日梦。
咱小区那个小李不就这样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高三(16)班张兆贤日常生活中的成语十分丰富、艺术性好、有极强的感染力。
成语中的物理哲学成语,因形式简洁、意思精辟而被人们所喜用,对于许多成语的来源或典故,我们也并不陌生。
而用物理知识来趣解成语,则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譬如树大招风:树长高了,枝叶茂密,自然容易招致大风的袭击。
现用来比喻名气大了,容易遭人嫉恨。
其实其中也蕴含着科学道理。
在大风吹过的每一点,风对物体表面的压强相差不多,枝叶繁茂的树与风的接触面积当然较大,由压力公式得出,大树所经受的风的压力较大,被毁坏的可能性也大一些。
事实上诸如此类的成语还有很多,又例如沉李浮瓜,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三国·魏·曹丕《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指暑天把瓜、李等放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
也指暑天在冷水中浸凉后食用的瓜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不说“沉瓜浮李”呢?因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客观规律。
大家知道,一般瓜类如东瓜、南瓜等内部都有空心部分,正因如此,其重比同体积的水要轻,全部浸没在水中时,F浮>G瓜,即瓜类均要上浮。
而李子、桃子等果实内均有核仁,因此把它们放入水中时,F浮<G瓜,会下沉于水底。
因此古人说:“瓜浮李沉”而不说“瓜沉李浮”。
还有“惊弓之鸟”指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战国策·楚策四》记载,更赢在魏王面前只用空弓虚射一下就打下一只雁来。
魏王很奇怪。
更赢说,这是受过箭伤的雁,它之所以掉下来是因为“故伤未息,而惊心未至(去)也。
”后来就用“惊弓之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惶恐不安。
《晋书·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
”“惊弓之鸟”从物理学角度来说,更赢拉弓虚发使弦振动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传到大雁耳中,大雁通过音色辨别出是弓弦的声音从而受到惊吓使旧伤复发,在重力的作用下大雁向下掉落。
成语中的物理哲理细分的话有很多方面。
一是声学方面有掩耳盗铃、夜深人静、震耳欲聋等。
关于掩耳盗铃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掩:捂。
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盗铃铛。
《吕氏春秋。
自知》记载:有一个人想把一口钟偷回家,但那口钟太大,背不动。
于是他就把那口钟砸烂,钟发出了响声,他怕别人听见,就用手把耳朵捂住。
人们称此为“掩耳盗钟”。
后世多说“掩耳盗铃”。
比喻自欺欺人。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减少噪声的途径有三条:一是从声源处减弱;二是在传播途径中减弱;三是在人耳处减弱。
这个偷铃的人只注意到了在人耳处,且是在自己耳朵处减弱。
这样做,别人照样可以听到铃声。
显然,是自欺欺人。
关于夜深人静词典中是的解释是:深夜了,人们都安静下来进入了梦乡。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深夜,工厂没有机器的轰隆声,农村没有鸡、狗、猫、鸭等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也听不到人们大声的喧哗声。
此时处在30dB~40dB的较理想休息和睡眠的安静环境中,真可谓万籁俱寂。
关于震耳欲聋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震得人的耳朵都要聋了。
形容声音特别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和休息;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会严重影响听力并引起神经衰弱、头疼、血压升高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dB 的噪声环境中,听觉器官会发生急剧外伤,引起鼓膜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震耳欲聋”的噪声环境当然就是130dB~150dB.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
二是力学方面有上面所说的沉李浮瓜,另外还有一泻千里、一发千钧、随波逐流等。
关于一泻千里词典中的解释是:泻,水急速往下流。
本指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后比喻文笔流畅,气势奔放。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相对高度越高时,水落到低处转化为的动能越多,动能越多,则速度越大。
所以“江河水势汹涌、奔腾直下”的解释突出了江水的流速大。
关于一发千钧词语中的解释是:钧: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形式十分危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根头发所承受的最大平均拉力只不过1.72牛顿。
而1钧(即三十斤)的力相当于150牛顿,1千钧即1.5×105牛顿。
很显然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这种情况怎么能不危急呢?关于随波逐流词典中的解释是:随波浪而起伏,随流水而漂荡,比喻跟着别人行动。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波是由振动产生的,波传播的是能量和振动形式。
如果水不流动时,那么漂浮在水面的漂浮物会随着波浪在原来位置上下振动。
如果水是流动的,则漂浮物除振动外,还随着水一起水平流动。
即漂浮物既作上下振动,又作水平移动。
随波逐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这种运动情况。
三是热学方面有扬汤止沸、抱雪向火、釜底抽薪、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
关于扬汤止沸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汤:开水。
反复从锅中舀起开水又倒回去,试图制止水的沸腾。
比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把开水舀起来再倒回去,可以增加水的表面积,从而加快了水的蒸发速度。
而蒸发是需要吸热的,由此而降低了温度,可以暂时缓解水的沸腾。
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关于抱雪向火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向火,指烤火。
抱着雪烤火,当然不会暖和。
比喻所做的事和所要达到的目的相反,即使费力、也不会有好结果。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向火目的是人体取暖,即吸收热量。
而抱着雪向火,雪不仅会从火源处吸收热量,还会从人体中吸收热量。
这样人体不仅不能吸收热量,反而要放出热量。
事以愿违,南辕北辙。
关于釜底抽薪词典中的解释是:釜,锅。
薪:柴草。
把锅底的柴火抽掉。
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与扬汤止沸是反义词。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沸腾是要吸热的。
如果把锅底的柴火抽掉,也就停止了给水加热,不能从外界吸收热量,水的沸腾就会马上停止。
关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词典中的解释是: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所凝成的。
比喻事情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水在0℃以下就会结冰。
水在结冰的过程中要放热。
冰冻三尺必须是长时间的低温环境,使大量的水或冰放热,形成大量的低温的冰。
四是光学方面有漆黑一团、镜花水月等。
关于漆黑一团词典中的解释是:形容非常黑暗,没有一点光明。
也形容糊里糊涂,一无所知。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的眼睛能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光线射到人的眼睛,有些光线有的是光源本身发出来的光;有的是物体把日光、月光、灯光等环境光反射后射到人的眼睛,不管是哪种情况,人眼把射来的光线反向延长后即得到光源或物体的位置关于镜花水月词典中的解释是:镜中花朵,水中月亮。
①比喻可望而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②也比喻诗文中空灵的意境。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镜中的花和水中的月都体现了平面镜成像的物理原理。
平面镜成的像都是虚像,因此在镜中看到的花在水中看到的月都是虚像。
海市蜃楼:含义是比喻虚幻的事物。
从物理方面解释,它是大气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日光的照射或上下层气流的温度不同,造成了各层空气密度的较大差异,远处的光线通过密度不同的空气层就发生折射或全反射,这时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物体的影像。
这种景象多于夏天出现在沿海或沙漠地带。
管中窥豹:从竹管里看豹,有时也能看见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是看到事物的一部分。
为什么不能观察到整个豹身呢?光的直线传播的性质告诉我们,竹管是直的,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只有这块斑纹反射的光的光路着竹管进入人眼,被人感知。
原来有光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才有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之说。
如果这根竹管略为弯曲,那么这“一斑”也难得一见了。
镜花水月:中国古人并不明白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却能够用这样一句成语来比喻虚幻的事物,也确实显出他们的高明。
铜镜和水面都可以算作平面镜,而平面镜是等大亚立的像,花和月的倒影有一定的迷惑性。
不过它们的像却是虚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这也就印正了前面所说的虚幻。
五是电学有电光石火:闪电和燧石的火光,比喻很快消失的事物。
其中“电光”属于电学的范筹。
闪电的出现,先得有积雨云的存在。
这种云由于内部的强烈对流和云粒子的不断碰撞,往往带有很大电荷。
当云体带上大量负电荷时,它就会使地面物体带上大量正的感应电荷,在云层和地面间就会形成电场。
电场强度达到临界数值的时候,就会击穿空气开始放电,这时整个闪道上就会出现树枝状的耀眼闪光。
此成语还说明了一点,电的传播速度很快,毕竟每秒38万公里的速度可不是开玩笑的!六是运动学有刻舟求剑、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等。
“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带着宝剑乘船过江,当船正在行驶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立即用刀在剑落水的船帮处刻上记号,并宣布说:“这儿是我的宝剑掉下去的地方。
”到对岸后,船停了下来,他便根据船上刻下的记号下水去捞剑。
结果怎么也捞不到剑(《吕氏春秋·察今》)。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求剑者之所以捞不到剑,是因为选错了参照物。
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剑沉底后,相对船的位置不再改变,这样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可以捞到剑。
现在船在流水中,并从剑掉下的地方驶到了对岸,所以在船上的记号下方就不能捞到剑了。
确定剑的位置应选择与剑的相对位置不变的物体为参照物,如岸上的石头、树木、花草等。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是说古人看到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感慨事物的永恒与伟大。
事实上,太阳和月亮的移动速度非常慢,肉眼根本察觉不到,例如月亮围绕地球公转角速度约为2.38×10rad/S。
究其本源在于自转。
此现象可用相对运动观点解释,地球相对于太阳和月亮日复一日地围绕地轴旋转,以地球为参考系就会看到日月东升西落。
这也就天文学界在较长一段时期为地心说所统治的原因。
江河的运动也一样,看到江河的奔流是由于我们以大地为参考系。
中华语言的精深巧妙,中国古人的聪慧与创造性,在成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且不说这独特语言风格的建立,其中蕴含的众多现代物理知识,就令人叹为观止。
我们的确水平有限,不过从其中发掘的几例典型成语就足以说明一切,我们急切盼望着后继者踏在我们的肩上更上一层楼,以高尖端科技为武器,向世界展示中国成语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