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读书能充实自己的人生,而经受过生活也能丰富自己的灵魂。
我在这里整理了《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快来学习学习吧!《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赵迎辉①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只有经受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
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力量、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阅历。
② 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缘由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洁再现,而是一个乐观主动的再制造过程,人生的经受与生活的阅历都会参加进来。
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简单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看不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阅历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力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看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经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亲密相关。
通常状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受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受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阅历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肯定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很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受过简单岗位的熬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受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含答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类文阅读理解题1.快乐阅读。
中国古代的书籍当手捧精美的现代图书时,你知道它们是如何从古代的书籍一步步演化而来的吗?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就出现了有关占卜吉凶的书。
当时纸尚未发明,人们就地取材,以龟甲和兽骨为记录材料,这就是最早的图书——甲骨书。
在古代,石头也用作书写材料,人们将整篇作品刻于石上。
由于刻石的兴起,后代出现了拓印技术。
千余年来它一直是一种文献复制技术,拓本成为一种图书类型。
后期的主要作用已不仅是传播知识,还是书法艺术借以流传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图书。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dú)是我国书籍的最主要形式。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
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版写的叫“版牍”。
超过100字的长文,就写在竹片上,不到100字的短文,便写在木版上。
写在木版上的文字由于内容有异,其称谓亦有别,如军事的文书叫“檄",用于告示者称之“榜”,将信写于木版,然后再加一版叫“检"。
简牍虽然廉价、制作方便,但笨重不便携带,容字有限,帛书就应运而生了。
帛是丝织物,轻软平滑,面幅宽阔,易于着墨,可随意折卷,容易收藏,方便携带,可以弥补简牍的不足。
因此,帛书与简牍并存,共同构成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简帛文化。
随着造纸术的发明,纸书的数量与纸张的优越性被人们充分认识。
到两晋南北朝时,纸张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写本书取代了帛书。
古代写本书用纸,多经过了染色处理,这主要是为防止虫蛀和腐朽。
敦煌石窟的唐代经卷,保存1000多年以后,尽管有破损,但纸张完好,无虫蛀现象。
我国古代的图书,从简策、卷轴到册页制度形成了固定的版式,它起源于雕版印刷术。
活字印本书与写本书也大多与此相同。
刻书用的木版,一般宽约一尺半,高七至八寸。
版上的字是经人手写后摹刻的,所以各具风格。
在宋版书中有一种整齐方正的字形,可能是出自当时工匠之手,后人称之为“宋匠体”,到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横轻竖重的字体,称为“宋体"。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短文阅读理解(统编版)

拓展提升阅读技巧点拨: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类别判断标志作用(答题规范)举例子列举有代表性的具体事例来说明事物,常含的词语有:比如、例如、譬如、据说这句话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的例子,具体有力的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列数字必须要呈现具体的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百分比、度数等)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等一系列数据,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数字。
作比较将说明对象与另一个相似或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句中常含有“比”“而”“相对于”“也”“较……相比”这句话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把……和……进行比较,突出说明了……的特征(道理),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打比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形象说明,常含的词语有“像……”“仿佛…”“如……”“犹如……”这句话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的内容更形象易懂、生动有趣。
下定义表述上使用“……是……”“这就是……”……叫(作)……”的判断句式这句话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一种(方面、类)是……另一种(方面、类)是……”这句话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把……分门别类(分为×类),条理清“(一)……(二)……(三)……(四)……”晰地说明……。
作诠释对事物做大概的介绍,常含的词语有“因为”“由于”“这是由……造成的”这句话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易于理解。
摹状貌对事物进行细致地描摹这句话运用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描摹了事物的……特征。
列图表用表格、图片、照片等方式进行说明这句话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直观明了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
引资料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名人名言、诗句、新闻报道、轶闻趣事等各类资料①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对象,增强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阅历与读书赵迎辉①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阅历的缘故。
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培根认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阅历与读书

• 3.请简述文章②~④段的论述思路。 (3分)
• 先分析阅历影响读书的原因,继而论 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然后阐明 阅历与经历的区别。
• 【试题解析】答题时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关 键语句,文章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句、过渡 句、前呼后应句(包括文中反复出现的文句),尤其是 议论抒情句,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二是找标志性词语, 有些文章为了表达得更加清晰,往往会用一些标志性的 词语来表明前后上下文内容之间的关系。找出这些词语, 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为标志性词语的 有: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以及过 渡词等。三是作必要概括。对每一段的内容,作简单的 分析,概括出大致讲了什么内容。可以从开头句和结尾 句入手进行分析。首先确定分值,分值3分,意味着三 个层次结构。②~④段就三个段落,因此,主要概括每 个段落的层意即可。
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
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编自《学习时Leabharlann 报》2013年10月28日)
读书与阅历的关系
• 1.下列对文章中“阅历”的理解,不符合原
文意思的一项是A( )(3分)
• A.它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
人和事增多,阅历自然而然地就会丰富。
•由过B物“诸.的多有随见历的着解练人经逐,年历渐体龄增深验虽多入过然,,各不经阅种大验历身,和就份但教会和却训越角走也来色过增越,许多丰经多,富历地对。过方事复,杂经 •岗C位.的阅锻历炼不和等艰于苦经生历活,的经磨历砺是,一这种种经经过历,同所样形可以 让成他的拥是有事丰物富的的表阅象历,”它只A是项阅绝历对的。基础。
Ⅱ继而论述丰富阅历的途径及意义,
•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并不是说只要经 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 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 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 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 性的有机统一。
河南省2014年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4年河南省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10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请用蓝、黑色水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2分)A.边塞./塞.责应和./随声附和.自吹自擂./擂.鼓助威B.嫉.妒/疾.病高亢./引吭.高歌持.之以恒/恃.强凌弱C.果脯./胸脯提..防/提.心吊胆方兴未艾./自怨自艾.D.沧.桑/悲怆榜..样/依山傍.水贻.笑大方/心旷神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奥秘分水岭高瞻远瞩步步为赢B.颠簸逻辑学循规蹈距千钧一发C.震憾管弦乐老生常谈枕戈待旦D.裁缝四合院两全其美食不果腹3.古诗文默写。
(8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2)锦帽貂裘,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3)郦道元《三峡》一文中,描写春冬之时江水十分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惋惜与欣慰中;它也在王湾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1)在《水浒》中,李逵是一个性格鲜明的人.请结合“黑旋风斗浪里白条”的故事简述他的性格特征.(2)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还有以下几个名号.请任选两个,结合具体情节解说得名缘由.①美猴王②弼马温③齐天大圣④孙行者⑤斗战胜佛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

《阅历与读书》的阅读答案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就是阅读理解。
下面给大家带来《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阅历与读书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风,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的良师益友。
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阅历与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历与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阅历与读书阅读练习及答案》的内容,具体内容: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我们如何才能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阅历与读书》阅读练习材料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我们如何才能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希望能帮到你。
《阅历与读书》阅读练习材料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
"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历与读书》阅读答案
赵迎辉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可见阅历对读书的影响至关重要,有无阅历、阅历多少不仅影响着读书的倾向,某些时候甚至关系到读书的效果。
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浮沉,方能懂得书中万象。
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好书,尤其是那些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除了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外,还需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少年的时候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等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
正如从门缝中窥探月亮,难免有视野不宽、观察不全的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正如歌德所说的:“阅历丰富的人读书时,常常是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
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一些事情,每天都会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陆游曾经写诗教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④然而阅历不等于经历。
并不是说只要经历过的,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的阅历。
经历只是一种经过,或走过,或听过,或看过,形成的是事物的表象,是感性的。
而阅历则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及理解程度,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有的人虽
然经历过很多事情,体验过各种人生,看似阅历颇丰,却不注意观察和思考,不懂得总结和反思,不能从阅历中提炼出智慧和哲理。
所谓的阅历只有阅历之名,而无阅历之实,只是一种经历而已,对于工作和生活并无多大益处。
只有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且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才能从经历中总结出事物的规律,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
⑤读书增长阅历,阅历助益读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读书和阅历可以互相代替。
一直以来,不少国人身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现实压力,一门心思埋头在书本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人到中年以后,精力记性有所下降,生活事业基本定型,再加上自认为几十年的阅历,什么人没见过,什么事没经过,早已洞察世事,参透人情,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往往就会减退,不少人甚至逐渐远离书本。
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人类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纵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一涉及具体做事的层面,则往往因脱离实际而变得寸步难行。
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导致经验主义,尽管老于世故、精于谋略,但却由于缺乏理论指引常常流于平庸世俗。
只有将读书和阅历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又勇于实践,既潜心书本,又深入生活,并用阅读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阅读,才能做到读书和阅历相长、理论与实践结合,并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摘自《学习时报》2013年10月28日版,有删节
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要想真正读懂读透一本立意高远、境界深邃的经典之作,既要基本的文化素养、必备的思维能力、正确的读书方法,也要深厚的社会阅历和的丰富的认知经验。
B. 随着年龄的增长,因为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所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必然也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也必然越来越深刻,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
C. 有了亲身体验,躬行践履,就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从而更加深入地领悟书中蕴含的寓意和韵味。
D. 阅历不等于经历,阅历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事件的经历以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
E.阅历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刻地领悟书中蕴含的韵味,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也是提高能力的必经之路,二者不可偏废。
13.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张潮认为:“老年读书”比“少年读书”境界更高一层,所得也更多。
B.阅历浅的人读书时、不能做到“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
C.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增长一个人的阅历。
D.人生在世,必须做到阅历和读书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14. 依据文意,谈谈如何才能增长阅历。
(4分)
15. 毕淑敏曾经说过,自己阅读《人鱼公主》(安徒生童话),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技巧,48岁的时悟出这是一篇写灵魂的故事。
请你结合文意分析这一现象。
(4分)
12 AE 解析:B项错在错设因果关系,“因为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所以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必然也越来越多,”原文第三段经历的人和事、经验和教训这两者之间是并列关系;C项错在“有了……就”,原文是说“只有亲身体验,躬行践履,才能准确把握社会现实”;D项错在漏了前提条件:“是在表象的基础上”。
13 B 解析:原文第二段是说阅历丰富的人“常常能一只眼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则留心看纸的背面”,但并未说阅历浅的人就绝对不能做到。
14 一是要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多接触社会,多了解人生,加深对国情、社情和民情的体察和认识;(2分)二是要懂得注意观察和思考,总结和反思,从经历中提炼出智慧和哲理。
(2分)
15 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获得的经验和教训越来越多,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人的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的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
)
毕淑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阅读《人鱼公主》,联系当时自己的生活状况、社会阅历、人生经验和个性心理,充分地展开联想和想像,就有自己不同的想法和
认识。
(8岁时毕淑敏是个纯洁天真的孩子,18岁则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年龄,28岁时毕淑敏已经做了妈妈,38岁时毕淑敏开始写小说,48岁时已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