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控制系统组成、分类及要求

合集下载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多个组件和模块组成,以实现机器人的运动控制和操作。

以下是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一些主要组成部分:1. 机器人控制器:机器人控制器是整个控制系统的大脑,它是一个专门的计算机,负责处理和执行控制程序,监控机器人的运动和状态。

它通常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实时性。

2.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用于获取机器人周围环境的信息,以便机器人能够感知和适应工作环境。

传感器可以包括视觉传感器、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物体的位置、形状、质量以及力和压力等物理性质。

3.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是机器人实际执行动作的部分,它通常包括电动机、液压系统或气动系统。

执行机构将机器人控制器的指令转化为机器人的运动,如旋转、抓取、握持等。

4. 通信网络:通信网络用于连接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各个组件,以便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信息的共享。

它可以是有线网络,如以太网,也可以是无线网络,如Wi-Fi或蓝牙。

5. 编程与软件:编程和软件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用于编写和执行控制程序,以及监控和调整机器人的运动和行为。

编程可以使用各种编程语言或专门的机器人编程语言。

6. 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与操作人员交互的界面,它可以是触摸屏、键盘、鼠标等。

用户界面可以提供给操作人员控制机器人的方式,如设置任务、调整参数和监视机器人的运行状态。

7. 安全系统:安全系统是机器人控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于保障机器人的安全运行和操作人员的安全。

安全系统可以包括防护装置、急停按钮、安全传感器等,以便及时检测和处理潜在的危险情况。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通过协同工作来实现对机器人的精确控制和操作。

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可能会有不同的组成部分和配置,但以上提到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所必需的。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机器人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机器人的控制分类及具体流程是实现机器人功能的关键。

本文将对机器人的控制分类以及具体流程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机器人的控制分类根据控制方法的不同,机器人的控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手动控制手动控制是指通过人工的方式对机器人进行操作和控制。

这种方式要求操作者具备一定的技能和经验,通过操纵机器人的控制面板或者遥控器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和动作。

手动控制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重复性高的任务,但在复杂环境下可能存在控制精度不高以及操作者疲劳等问题。

2. 机器人控制系统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编程来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这种控制方式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自主操作和精确控制,通过编程可以让机器人执行各种任务。

机器人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开发和定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任务和环境。

3. 传感器控制传感器控制是指通过机器人上的各种传感器对环境信息进行感知,然后根据感知结果进行控制。

机器人通过传感器获取环境数据,通过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

传感器控制可以使机器人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在各种复杂环境下都能够做出适应性的响应。

二、具体控制流程机器人的具体控制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目标机器人首先需要通过传感器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和感知,获取相关的目标信息。

通过图像识别、声音识别等技术,机器人可以对目标进行准确的辨识和定位。

2. 制定任务在识别目标之后,机器人需要根据目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任务。

任务可以是移动到目标位置、拾取物体、进行测量等。

机器人控制系统会根据任务要求生成相应的控制指令。

3. 运动规划机器人在执行任务之前需要进行运动规划,即确定自己的运动轨迹和路径。

运动规划通常需要考虑到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环境障碍物以及路径规划算法等因素。

4. 控制执行在确定好运动规划之后,机器人开始执行控制指令,并进行相应的运动操作。

简述机器人的组成和分类

简述机器人的组成和分类

简述机器人的组成和分类机器人是一种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动化设备,它在不同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简述机器人的组成和分类。

一、机器人的组成机器人通常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 机械结构:机器人的机械结构是其身体的具体形态,包括机器人的外形、骨架和关节等。

机械结构的设计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

2. 传感器系统:传感器系统使机器人能够感知和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声音传感器等,它们可以帮助机器人实时地感知到周围的物体、人和环境。

3.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大脑,负责接收和处理传感器获取的信息,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

控制系统通常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硬件包括主控芯片和执行器,软件则负责算法和逻辑的实现。

4. 电源系统:电源系统为机器人提供能量,使其能够正常运转。

电源可以是电池、充电宝或者连接外部电源等形式,不同的机器人根据其应用场景和能耗需求选择不同的电源方案。

二、机器人的分类根据机器人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将机器人分为以下几类:1. 工业机器人:工业机器人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中的自动化操作,如焊接、装配、搬运等。

它们通常具有较大的工作空间和承重能力,并且能够高效地完成重复性、精密性的任务。

2. 服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用于提供人类生活和服务的支持,如清洁机器人、导览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

它们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并执行一些特定的任务,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和便利性。

3. 军事机器人:军事机器人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用于战场侦查、侦察、救援等任务。

军事机器人通常具有高度的机动性、防护能力和作战能力,可以在危险环境下执行任务,减少对士兵的伤害风险。

4. 医疗机器人:医疗机器人主要用于医疗领域的辅助治疗和手术操作。

如手术机器人可以通过微创手术的方式减少手术切口,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5. 家庭机器人:家庭机器人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需求而设计的机器人,如智能扫地机器人、智能助理机器人等。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详解-精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详解-精
(4)信息运算量大。机器人的动作住往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 路径来完成,因此存在一个最优的问题,较高级的机器人可以采用 人工智能的方法,用计算机建立起庞大的信息库,借助信息库进行 控制、决策管理和操作。根据传感器和模式识别的方法获得对象及 环境的工况,按照给定的指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
(3)具有较高的重复定位精度,系统刚性好。除直角坐标机器 人外,机器人关节上的位置检测元件不能安装在末端执行器上,而 应安装在各自的驱动轴上,构成位置半闭环系统。但机器人的重复 定位精度较高,一般为±0.1 mm。此外,由于机器人运行时要求 运动平稳,不受外力干扰,为此系统应具有较好的刚性。
一、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特点
(2)运动描述复杂,机器人的控制与机构运动学及动 力学密切相关。描述机器人状态和运动的数学模型是一个 非线性模型,随着状态的变化,其参数也在变化,各变量 之间还存在耦合。因此,仅仅考虑位置闭环是不够的,还 要考虑速度闭环,甚至加速度闭环。在控制过程中,根据 给定的任务,应当选择不同的基准坐标系,并做适当的坐 标变换,求解机器人运动学正问题和逆问题。此外,还要 考虑各关节之间惯性力、哥氏力等的耦合作用和重力负载 的影响,因此,系统中还经常采用一些控制策略,如重力 补偿、前馈、解耦或自适应控制等。
(6)工业机器人还有一种特有的控制方式—— 制方式。当要工业机器人完成某作业时,可预先移动工业机器人 的手臂来示教该作业顺序、位置及其他信息,在此过程中把相关 的作业信息存储在内存中,在执行任务时,依靠工业机器人的动 作再现功能,可重复进行该作业。此外,从操作的角度来看,要 求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尽量降低对操作者的要求。因 此,多数情况要求控制器的设计人员不仅要完成底层伺服控制器 的设计,还要完成规划算法的编程。

机器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机器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

机器人控制的理论与方法机器人作为人类创造的智能化设备,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涉及生产制造、服务行业、医疗卫生等多个领域。

而机器人能够实现准确、高效、稳定的工作,离不开对机器人控制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研究。

本文将从机器人控制的定义、分类、控制系统结构、控制方法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机器人控制的定义及分类机器人控制是指通过相关系统和软件,对机器人进行运动控制、感知控制、决策控制、智能控制等一系列交互控制地技术硬件。

根据在机器人上实现的控制形式和目标,机器人控制可分为以下几类:1. 控制方式的分类采用数字控制,电气控制,空气压缩或水力控制等方式进行机器人的控制。

2. 时间控制根据时间控制机器人进行特殊的运动。

例如:在周期时间内重复同样的运动。

3. 运动控制通过对机器人动作方式的控制,调整机器人的姿态、速度、力量等参数,从而使机器人完成具体的任务。

4. 感知控制通过机器人感知和识别技术,实现机器人在环境中自主地寻找目标物体,并进行跟随、抓取等控制操作。

5. 决策控制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机器人进行目标选择、路径规划及行为指导等方面的控制。

二、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机械系统、电气系统、感知系统、控制系统和用户界面系统。

1. 机械系统机械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包括机械臂、运动控制器、传感器等硬件设备,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任务需求,机械系统也不尽相同。

2. 电气系统电气系统是机器人整个系统的关键部分,它包括开关、输电线、电机控制器、电源设备等,为机器人提供运行动力和控制信号。

3. 感知系统感知系统是机器人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传感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定位技术等对环境信息进行感知,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和自主化。

4.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机器人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通过硬件和软件完成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感知控制等操作,提高机器人的灵活度和精度。

第5章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第5章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2.从使用的角度:




多轴运动的协调控制,以产生要求的工作轨迹: 机器人的手部的运动是所有关节运动的合成 运动,要使手部按照规定的规律运动,就必 须很好地控制各关节协调动作。 较高的位置精度,很大的调速范围: 除直角坐标式机器人外,机器人关节上的位 置检测元件通常安装在各自的驱动轴上,构 成位置半闭环系统。机器人以极低的作业速 度工作;空行程时,又能以极高的速度移动。 系统的静差率要小:即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刚性。 位置无超调,动态响应快:避免与工件发生碰撞, 在保证系统适当响应能力的前提下增加系统的阻 尼。 需采用加减速控制:为了增加机器人运动平稳性, 运动启停时应有加减速装置。
二、机器人控制方式分类:

机器人位置控制:


定位控制方式:固定位置方式,多点位置方式,伺 服控制方式 。 路径控制方式 :连续轨迹控制 ,点到点控制 。 速度控制方式,加速度控制方式。 固定力控制,可变力控制。

机器人速度控制:


机器人力控制:

三、 机器人的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精度将被测量(如位移、力、加速度、 温度等)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易于精确处理和测量 的某种物理量 (如电量 )的测量部件或装置。根据一般传感 器在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完整的传感器应包括敏感元件、 转换元件、基本转换电路三部分。敏感元件的基本功能是 将某种不便测量的物理量转换为易于测量的物理量,转换 元件与敏感元件一起构成传感器的结构部分,而基本转换 电路是将敏感元件产生的易测量小信号进行变换,使传感 器的信号输出符合具体工业系统的要求 ( 如 4 ~ 20mA 、 – 5~5V)。 给机器人装备什么样的传感器,对这些传感器有什么要求, 这是设计机器人感觉系统时遇到的首要问题。选择机器人 传感器应当完全取决于机器人的工作需要和应用特点。

工业机器人组成及分类

工业机器人组成及分类
连方续式轨简单迹,适控用制于上下料、点焊、卸运等作业。
• 连续轨迹控制这种控制方式不仅要求机器人以一定精度达到目标点 而对运动的轨迹也有一定精度要求。运动轨迹是空间的连续曲线, 机器人在空间的整个运动过程都要控制,比较复杂。这种控制常用 于焊接、喷漆和检测等。
(二)按用途分
1、焊接机器人
2、搬运机器人
手部
手腕
执行 机构
手臂
机座
手部:又称抓取机构或夹持器,用于直接抓取工件或工具。此外,
在手部安装的某些专用工具,如:焊枪、喷枪、电钻、螺钉螺帽拧 緊器等可视为专用的特殊手部。 手腕:手腕是连接手臂和末端执行器的部件,用以调整末端执行 器的方位和姿态。 手臂:手臂是支撑手腕和末端执行器的部件。它由动力关节和连 杆组成。用以承受工件或工具载荷,改变工件或工具的空间位置, 并将它们送至预定的位置。
一、工业机器人的组成
控制系统 驱动系统 感知反馈系统
执行机构
天使之城
(一)控制系统
(1)控制系统的作用 控制系统是工业机器人的指挥中心。他控制工
业机器人按规定的程序动作。控制系统还可存储各 种指令(如动作顺序、运动轨迹、运动速度以及动 作的时间节奏等),同时还向各个执行元件发出指 令。必要时,控制系统汉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监视, 一旦有越轨的行为,能自己排查出故障发生的原因 并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驱动形式
电气
液压
气动
(三)感知反馈系统
通过速度、位置、触党、视觉等传感器检测机 器人的运动位置、运动速度和工作状态,并随时反 馈给控制系统,并与设定的位置进行比较,然后通 过控制系统进行调整,使执行系统精度达到设定的 位置状态。相当于人的感官和神经
(四)执行机构
相当于人的肢体。一种具有和人手臂相似的动 作功能,可在空间抓放物体就执行其他操作的 机械装置。 通常包括:机座、手臂、手腕和末端执行器(手 部)。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是机器人研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个优秀的控制系统可以确保机器人能够准确地感知环境、自主决策、有效地执行任务,提高机器人的整体性能和智能化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

一、引言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医疗等诸多领域。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接收传感器输入的信息,根据预设的程序或算法进行处理,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以控制机器人的行动。

因此,设计一个性能优良的机器人控制系统,对于提高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系统架构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架构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传感器接口:用于接收来自传感器的信息,包括环境感知、自身状态等传感器数据。

2、信息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有用的信息以供控制系统使用。

3、决策单元:根据信息处理单元输出的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控制指令。

4、执行器:接收决策单元发出的控制信号,驱动机器人执行相应的动作。

5、电源管理单元:负责整个控制系统的电源供应,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这些组成部分通过一定的通信协议和接口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架构。

三、算法设计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算法设计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核心环节。

根据不同的控制需求,需要选择和设计合适的算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算法:1、决策算法:根据机器人的感知数据和预设规则,做出相应的决策和控制指令。

常见的决策算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推理、模糊逻辑等。

2、路径规划算法:在给定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计算出机器人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基于搜索的方法(如A*算法)、基于网格的方法(如Dijkstra算法)和基于启发式的方法(如遗传算法)等。

3、运动控制算法: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控制机器人的运动轨迹和姿态。

常用的运动控制算法包括PID控制、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器人控制系统
一、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应具有的特点
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控制工业机器人在工作空间中的运动位置、姿态和轨迹、操作顺序及动作的时间等项。

其中有些项目的控制是非常复杂的,这就决定了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应具有以下特点:
(1)工业机器人的控制与其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而要使工业机器人的臂、腕及末端执行器等部位在空间具有准确无误的位姿,就必须在不同的坐标系中描述它们,并且随着基准坐标系的不同而要做适当的坐标变换,同时要经常求解运动学和动力学问题。

(2)描述工业机器人状态和运动的数学模型是一个非线性模型,随着工业机器人的运动及环境而改变。

又因为工业机器人往往具有多个自由度,所以引起其运动变化的变量不止个,而且各个变量之间般都存在耦合问题。

这就使得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不仅是一个非线性系统,而且是一个多变量系统。

(3)对工业机器人的任一位姿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路径达到,因而工业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还必须解决优化的问题。

二、对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一般要求
机器人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对操作机的控制,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其基本功能如下:
•记忆功能:存储作业顺序、运动路径、运动方式、运动速度和与生产工艺有关的信息。

•示教功能:离线编程,在线示教,间接示教。

在线示教包括示教盒和导引示教两种。

•与外围设备联系功能:输入和输出接口、通信接口、网络接口、同步接口。

•坐标设置功能:有关节、绝对、工具、用户自定义四种坐标系。

•人机接口:示教盒、操作面板、显示屏。

•传感器接口:位置检测、视觉、触觉、力觉等。

•位置伺服功能:机器人多轴联动、运动控制、速度和加速度控制、动态补偿等。

•故障诊断安全保护功能:运行时系统状态监视、故障状态下的安全保护和故障
自诊断。

三、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组成(图1)
(1)控制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调度指挥机构。

一般为微型机、微处理器有32位、64位等,如奔腾系列CPU以及其他类型CPU。

(2)示教盒示教机器人的工作轨迹和参数设定,以及所有人机交互操作,拥有自己独立的CPU以及存储单元,与主计算机之间以串行通信方式实现信息交互。

(3)操作面板由各种操作按键、状态指示灯构成,只完成基本功能操作。

(4)硬盘和软盘存储存储机器人工作程序的外围存储器。

(5)数字和模拟量输入输出各种状态和控制命令的输入或输出。

(6)打印机接口记录需要输出的各种信息。

(7)传感器接口用于信息的自动检测,实现机器人柔顺控制,一般为力觉、触觉和视觉传感器。

(8)轴控制器完成机器人各关节位置、速度和加速度控制。

(9)辅助设备控制用于和机器人配合的辅助设备控制,如手爪变位器等。

(10)通信接口实现机器人和其他设备的信息交换,一般有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

(11)网络接口
1)Ethernet接口:可通过以太网实现数台或单台机器人的直接PC通信,数据传输速率高达10Mbit/s,可直接在PC上用windows库函数进行应用程序编程之后,支持TCP/IP通信协议,通过Ethernet接口将数据及程序装入各个机器人控制器中。

2)Fieldbus接口:支持多种流行的现场总线规格,如Device net、AB Remote I/O、Interbus-s、profibus-DP、M-NET等。

四、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分类
程序控制系统:给每一个自由度施加一定规律的控制作用,机器人就可实现要求的空间轨迹。

自适应控制系统:当外界条件变化时,为保证所要求的品质或为了随着经验的积累而自行改善控制品质,其过程是基于操作机的状态和伺服误差的观察,再调整非线性模型的参数,一直到误差消失为止。

这种系统的结构和参数能随时间和条件自动改变。

人工智能系统:事先无法编制运动程序,而是要求在运动过程中根据所获得的周围状态信息,实时确定控制作用。

运动方式:
点位式。

要求机器人准确控制末端执行器的位姿,而与路径无关;
轨迹式。

要求机器人按示教的轨迹和速度运动。

控制总线:
·国际标准总线控制系统。

采用国际标准总线作为控制系统的控制总线,如VME、MULTI-bus、STD-bus、PC-bus。

·自定义总线控制系统。

由生产厂家自行定义使用的总线作为控制系统总线。

编程方式:
·物理设置编程系统。

由操作者设置固定的限位开关,实现起动,停车的程序操作,只能用于简单的拾起和放置作业。

·在线编程。

通过人的示教来完成操作信息的记忆过程编程方式,包括直接示教(即手把手示教)模拟示教和示教盒示教。

·离线编程。

不对实际作业的机器人直接示教,而是脱离实际作业环境,生成示教程序,通过使用高级机器人,编程语言,远程式离线生成机器人作业轨迹。

五、机器人控制系统结构
机器人控制系统按其控制方式可分为三类。

·集中控制方式:用一台计算机实现全部控制功能,结构简单,成本低,但实时性差,难以扩展,其构成框图如图2所示。

·主从控制方式:采用主、从两级处理器实现系统的全部控制功能。

主CPU实现管理、坐标变换、轨迹生成和系统自诊断等;从CPU实现所有关节的动作控制。

其构成框图如图3所示。

主从控制方式系统实时性较好,适于高精度、高速度控制,但其系统扩展性较差,维修困难。

·分散控制方式:按系统的性质和方式将系统控制分成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各有不同的控制任务和控制策略,各模式之间可以是主从关系,也可以是平等关系。

这种方式实时性好,易于实现高速、高精度控制,易于扩展,可实现智能控制,是目前流行的方式,其控制框图如图4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