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学会待客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学会待客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学会待客

聋校课《沟通与交往》说课稿

《学会待客》

大家好!

我来自**市聋哑学校,学校里的学生、同事都称呼我为“东老师”。我从1999年开始接触双语聋教育这个领域,最早我给孩子们上手语故事课,2004年至2009年参与中挪SIGAM双语聋教育实验工作,期间担任过学前双语教学任务,小学低年段语、数双语教学工作,并从2006年开始独立探索《沟通与交往》这一课程教学。

与其他学校不同的是,这十年间,我校的《沟通与交往》课程,都是由聋人老师来执教的,因此,主要课堂教学语言以手语为主书面语为辅,而口语方面的教学、训练则整合到语文课之中。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一堂我们学校低年级的《沟通与交往》课的教学录像。下面我就围绕这堂课,从学生情况、设计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这几方面进行说课,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思所得,所感所悟。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生情况

录像中的学生是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中部分学生从学前起至今经历了2年多的双语学习,还有个别学生是从一年级开始接受的双语教学。这个班的学生,听力普遍较差,都是极重度聋儿,只有个别同学佩戴助听器。他们虽然口语水平不高,只能简单看话和模仿口型。由于从小接受了双语教学,因此相比同年级的非双语班聋生拥有更好的手语水平及书面语短句表达能力,总体上思维活跃,观察、学习、接

受能力比较强。正如大家在课堂上看到的:当问妈妈不在家,去哪了呢?孩子能充分想象,给出不同的答案,去上班、买东西、种田;当请学生评论一组同学在模拟待客的过程时,同学们不仅观察仔细,而且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辨能力,能指出无论是客人还是主人都应该注重礼节,而且还指出送走王阿姨,应该关好门,有较强安全自护意识。

二、设计背景

沟通与交往课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正式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语言程度等各种因素,自主选择适合的教材。《聋校义务教育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课程实施中,应坚持以实用性为导向,课程内容紧密贴近聋生生活实际,从满足聋生沟通需要出发,紧密围绕聋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构建学习主题。

“待客”这一内容在生活中是一个常见的人际交往活动,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对聋生而言,他们虽然或多或少也参与了日常家庭中的待客活动,但当前绝大多数聋生家庭生活中,不仅待客活动的对象基本上是以大人为主,而且活动方式也由大人掌控,聋生因为语言障碍在待客活动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方便,因此在这类活动中,聋生基本上是处于被动的、旁观的位置,很难真正地参与其中,自然也就难以从这类活动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也谈不上在这类活动中积累丰富的沟通与交往经验。

基于以上客观的生活现实,聋校学生学习如何待客与普校学生相比,就有了其更加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个班属于双语教学实验班,

在拥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语言沟通方式的基础上,这个班语文、数学学科采用的都是与普校同步的教材,因而本节课的内容我就选用了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练习七“口语交际”《学会待客》,并根据聋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需求设计了本节沟通与交往课。

三、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本节课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客人”和“主人”的区别,知道什么叫待客;

2.学会待客的基本礼节;

3.知道口语、书面语、体态语三种语言沟通方式的区别;

能力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简单而有效的交流;

2.交往活动中,能认真地听(看),讲述尽量做到清晰、完整;

3.能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客观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沟通与交往的自信心,建立积极的交往态度;

2.引导学生与别人交谈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激发学生学习四语的兴趣与愿望。

四、教学内容

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1-3年级)和第二学段(4-6年级)依据聋生沟通与交往的主要方式,安排“口语”“手语”

“笔谈”“其他”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笔谈”是指利用文字进行沟通与交往。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中,“口语”包括“听觉训练”“看话训练”和“说话训练”;“其他”包括“体态语”、“符号”和“信息技术和辅具”。

在“学会待客”这节课中,同样体现了四种沟通方式相综合的教学思想,安排了相关的“四语”教学内容。

手语——本节课,手语是主要教学语言。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不仅运用聋人手语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利用聋人手语形象生动、具体可感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启发他们思维,而且以聋人手语为助拐,指导学生学习手势汉语和书面语。(比如:让学生用手势汉语说一说“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再用聋人手语来解释这句话什么意思。)当然,在本节课中,聋人手语不仅是一种教学语言,更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语。因此,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发表个人意见、讲述经验(比如:用手语表达自己对待客过程中的见解;介绍去王同学家做客的所见所闻等等),有个别手语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因为看不懂手语而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此时教师则会通过复述问题、请其他学生回答的方式,为其提供交流范式,让学生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自主习得、掌握相关手语,提高手语水平。

笔谈(书面语)——对于二年级的聋生来说,汉语词汇及汉语语法的学习刚刚起步,所以书面语能力相对薄弱。因此,本节课对于书面语的学习要求并不在于学生能写出多么完美通顺的语句,也不在于他们能够写出多少句话,句子有多长。重点是让聋生了解书面语的作

用,激发学生学好、用好书面语的兴趣与愿望。在此过程中,有机渗透相关的书面语知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比如: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这句话的含义;

2.在讨论待客礼仪时,教师把“王阿姨你好,请进”、“请坐”、“请喝茶”、“再见”等手语转化为书面语呈现给学生;

3.在遇到手语、口语、肢体语都不能解决交流的问题时,鼓励学生直接与客人笔谈对话,并在黑板上及时修改学生的病句,从而加深学生对书面语的理解,帮助其提高笔谈能力。

口语——作为一名聋人老师,在课堂上教授聋生学习口语,存在着天然的屏障。因此,平时学生的口语训练主要是由听人老师在其他课堂上完成的。但是,与学生同样身为聋人的我经常会以身作则,与身边的听人群体加强口语沟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榜样,另一方面向学生传递因人而异、多元灵活的沟通思想,使其明白:与听人交流时,口语是最好的沟通方式,从而鼓励大家,能口则口。这一沟通交流思想,在本节课中同样加以了贯彻,课堂上介入了口语的沟通方式,包括“看话”和“说话”训练,并且在现场沟通中进行了相关实践。

体态语——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中,对体态语的内涵界定包含多个方面。在本节课中,主要涉及的是肢体动作的运用技巧(用体态语表示:请进,请坐,请喝茶,再见……等等信息)。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在遇到听人时,对于一些简单直观的事物,尽量采用形象生动、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的肢体动作去沟通交流。

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强调“四语”在聋人与听人沟通交往过程中,不是以固定的、单独的形式存在,而是要求聋生能够灵活地综合地运用,以达到沟通效率的最优化、便捷化。

五、教学策略

在《学会待客》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四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互动交流法、表演演示法、设问启发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可以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并且于乐趣中感知教材(变单一的“听分析”为多侧面的感受)。

本课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了至少三个情境,“回忆做客(待客)体验”、“王阿姨来找妈妈,妈妈不在家”、“当陌生人来敲门时”。这些特定的教学情境,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发现”。

2.互动交流法

根据语用学的观念,孩子学习语言必须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而不是一字一字教出来的。适当的互动交流可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因此,我在课堂上注重营造比较宽松的谈话氛围,让每个学生参与进来,在积极的互动中帮助学生发展语言、建构知识。本课安排了大量的互动交流,例如:抛出案例式,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尝试提出

解决方案。本课中,以之前学前班时的一次活动经历,到王同学家去做客为案例,引导学生展开经验讲述。因为这是同学们亲身经历、彼此熟悉的事件,因此我们在录像中可以看到,同学们不仅有话可谈,而且谈兴甚浓;主题探讨式,抛出主题“学会待客”——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怎样待客”——思考讨论问题“待客的过程和沟通方式”——寻找答案——归纳总结;多维思辨式,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与看法,在思维碰撞中寻找最优答案。比如:待客时需要做些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如:当遇到交流对象的转换时,我们应该如何达到沟通效率的最大化呢?通过讨论,得出结论:要灵活地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不同的状况综合运用。

应该说,“互动交流”在本课堂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最大的教学特点。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互动交流是建立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友好关系的基础上的,更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当然,这里面也包括课堂教与学之间语言的畅通,这使得聋人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

3.表演演示法

表演演示法主要是通过观摩,或者直接使教学活动再现,使学生进入教学内容所描述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体验、感悟,来得到知识经验的一种学习方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想要让他们坐着聚

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那就要求教师上课灵活多变,要把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学生爱看,爱学,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表演演示一方面是利用了低龄学生好动、爱模仿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表演的直观性,也符合聋人视觉渠道优先的特征。将表演示范引入沟通与交往的教学中,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语言沟通方式,持久地保持学习的动力,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激励作用,促进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性。

4.设问启发法

设问启发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各种假设式的提问,帮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例一,王阿姨与芳芳,她俩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学生反应不一。于是老师做了一个演示:一开门,“啊,原来是王阿姨啊!”那她们到底认识不认识?学生恍然大悟,问题得到解决。例二,本课的沟通交际活动中展示了不同的语言交流场景,“当手语/口语/肢体语言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学生选择了书面语。当我们课后要跟听课老师说再见的时候,需要用到书面语吗?学生选择了体态语或口语。这些都让学生理解到,沟通方式不是单一的,应该综合运用。

六、教学效果

本节课,从课堂氛围来说,学生参与积极,互动踊跃。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这些学生思维活跃、观察仔细,表达欲望强烈,同时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从教学效果来看,同学们在“待

客”这一情境中,“四语”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学到了基本的待客礼仪以及自我保护措施。个人觉得比较欠缺的是:由于时间关系,“四语”的学习相对割裂。如果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四语”加以综合运用,将更能检验学习效果。

本节课肯定还有很多不到之处,还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常州市聋人学校张旭东

20161121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