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志向

合集下载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解析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解析

子路曾公西华侍坐解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著名文章,主要讲述了孔子与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各自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

在文章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接着,他鼓励弟子们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子路(仲由)第一个回答,他希望治理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并且能够在三年内使人民勇敢善战,并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对子路的回答并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微微一笑。

接着,冉有(冉求)表达了他的愿望,他希望能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人民在三年内能够丰衣足食。

对于冉有的回答,孔子依然没有表态。

公西赤(公西华)也分享了他的理想,他希望能做一个小司仪官,学习和实践礼乐制度。

对于公西赤的回答,孔子同样没有评价。

最后,曾皙(曾点)描绘了一幅和谐的景象,他希望能在一个暮春三月的日子里,与几个好友一起沐浴春风,咏歌而行。

对于曾皙的回答,孔子大加赞赏,认为曾皙的想法最符合他的心意。

整篇文章通过孔子与四个弟子的对话,展现了孔子“礼治”的思想和四个弟子的政治抱负。

同时,也体现了孔子重视德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等教育理念。

以上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大致解析。

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志向的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志向的作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志向的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志向的作文篇1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

3.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体会孔子的思想。

德育目标了解孔子的交往艺术,学习孔子的处世之道,树立崇高的理想教学重难点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交流、点拨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就学习《论语》中一篇最具文学色彩的文章,它反映了孔子在杏坛开课授徒的场景。

它就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据资料记载当时子路是51岁,冉有是31岁,公西华是18岁,曾皙是39岁。

“侍坐”应解释为陪侍长者闲坐。

长者应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用文言词给标题补充完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子)二、师生扮演角色朗读课文,感知当时的场景。

(要注意语气、语速和感情)三、分析课文1:孔子和弟子聊了一个什么话题?(志)2:文章一共有四个人述了自己的志向,他们分别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现在我们按照答志的顺序来自读课文并填写表格学生志向性格评价子路(仲由)冉有(求)公西华(赤)曾皙(点)3:让生交流,(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概括孔子对四子的不同评价,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孔子评子路:哂之(轻率、自信、自负)孔子评冉有:叹之(谦虚。

说话很有分寸)孔子评公西华:惜之(谦恭有礼,娴于辞令)孔子评曾皙:与之(从容、洒脱、稳健。

温文尔雅、机敏好学)(3)指名朗读四子的语言,要读出性格特征(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曾皙的应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4)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学习知识参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学习知识参读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先贤论志,心平气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语录体的《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名篇。

《侍坐》记叙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人生态度。

一、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孔子先指出学生们常说“不吾知也。

”然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明确了这次谈话的中心。

当然,孔子并没有一开场直接让学生们言志,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解除了师道尊严的压迫,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志。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四子述志。

在“如或知尔”这一条件的激发之下,子路“率尔”而对,慷慨陈词,提出可以将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下的“千乘之国”在短时间内治理得国家强盛,人民知礼。

“率尔”一词说明子路平时即心怀大志,但同时其直率、粗犷、鲁莽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孔子“哂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想法的,他们两人所说同样是诸侯邦国之事,但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

冉求只设想治理“方六七十”,甚或是“五六十”的小国,能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恐怕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还要另请高明。

相比子路的“有勇”、“知方”要谦虚谨慎得多。

而公西华只愿做“小相”,并首先声明“非曰能之,愿学焉”,态度极其谦和平易。

两位弟子在言志之时,孔子只是静静的倾听,并没有当场表态。

最后述志的曾皙显得与众不同,在同学们述志的时候,曾皙是边鼓瑟边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想象其神态悠闲,气度潇洒,暗示了曾皙所言之志异于前三位。

一“舍”一“作”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曾皙洒脱、知礼而自信的特点,“异乎二子者之撰”说明虽在鼓瑟,而三子之志已经听清,并对照自己之志作了思考,可见聪颖善学。

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谈孔子的教育思想口李晓燕《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出白《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它主要记述r一次孔子与其诸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向的过程。

因其不但集中体现了儒家的思想主旨,而且如实清晰地反映了孔子一次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所以此文在《论语》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特别是到宋、明两朝。

此篇中“吾与点也”之志一直为思想家们所称赞与追求。

文章内容如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pl j个人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我虽然年长于你们,但你们不要因为我年长f『i i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

你们平时总说:‘我不被人所知啊!’假如有人知遇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第一个出来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国内又常闹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8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义。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

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 57 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一、教学背景二、教学过程师:“这个问题问得好,刚才我们分析得还欠到位,大家想想看,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生1:“曾皙的志向是想当一名老师。

”师:“谈谈依据。

”生1:“春天,带几个学生,游山玩水唱歌,这不就是一幅师生春游图吗?”生2:“我认为是归隐山林,是隐士。

”生3:“不,把自己的理想定为大同世界,应当是一名大政治家”师:“看来答案不少,还有吗?”两三秒停顿后,“曾皙的社会理想是和谐社会,他的个人理想似乎应当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里的平常人”,一位女生在座位上回答道。

师:“看来,每个人对曾皙的志向都有不同的解读,下面给大家三、四分钟时间,分组讨论一下,在文中找出自己的根据,或者找出反驳别人观点的根据。

”学生们纷纷分组讨论,我趁机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并在电脑里找出备课的资料库,将原先准备给学生看的资料幻灯片做了简单的重新组合。

也没时间关注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但看上去,讨论还热烈。

师:“好,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生4:“参考书上说,这事发生在孔子的晚年,晚年的孔子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说过‘道不得,乘桴浮于海’之类的话,这‘喟然一叹’流露出无奈,消隐当是合于情理的;而且曾点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又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去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应当说曾点想当一个隐居在山林的隐士的看法得到了孔子的赞同。

”生1:“孔夫子正是深感他的主张难以推行,所以说‘吾与点也’,从政治国的路没有机会走,那就和人办教育吧!当个教师,‘浴乎沂,风乎舞雩’,和学生一起‘咏而归’,岂不潇洒?”(生笑)生5:“孔子对子路的‘哂之’,从下文看,孔子并没有否定三个学生治国的才能、从政的志向,只是对他们三人表达志向的态度不满意,孔子并不是否定他们从政的理想,而是积极评价他们的实力和才能,鼓励他们大展宏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鉴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鉴赏

2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文鉴赏说明本文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一、整体感知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这一部分,孔子向学生问志。

但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孔子一出场,就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印象,可见孔子确实是一位高明的老师。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可分四个层次。

第1个层次(“子路率尔”——“夫子哂之。

”):这一层次,写子路述说己志。

孔子见子路不谦让,所以笑他。

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第2个层次(“求,尔何如?”——“以俟君子。

”):这一层次,写冉有述志。

他“长于政事”,认为儒家的最高理想——实现礼治,要等待君子协助才能办到。

第3个层次(“赤,尔何如”——“愿为小相焉。

”):这一层次,记述公西华述志。

他很重视礼治,年龄虽小,态度却很谦恭。

第4个层次(“点,尔何如?”——“吾与点也。

”):这一层次,写曾皙述志。

孔子对曾皙予以赞扬。

这一部分,是写子路先回答说,他有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

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

冉有的回答是: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小国的才能。

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逊,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

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

曾皙表示不愿做官,但他所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孔子对他的话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

这一部分写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

而对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人文主题是“中华文明之光”,所选课文涵盖儒道经典,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众多价值观念、社会理想,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并结合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思考其现代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自成段落的一篇长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描写简洁传神,颇具文学价值;以“言志”为主线,涵盖了社会理想、为政之道多方面内容,极具借鉴意义与思考价值。

二、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悉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通过朗读课文和梳理概括,熟悉文章大意,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不同的性格志趣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风格。

3.结合课外资料并以孔子所言“吾与点也”为切入点,体会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熟悉宾语前置等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2.通过朗读课文和梳理概括,熟悉文章大意,把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不同的性格志趣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与风格。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方法1.支架式教学法2.任务驱动3.朗诵法六、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大家在初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论语十二章》。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曾这样强调个人理想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树立自己的志向。

而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中,孔子就和他的四位弟子一起开了个“师徒理想座谈会”,谈论起了他们各自的人生志向,并对他们的说法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

孔子的这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分别是什么?孔子心之所向的理想社会又是何种模样?让我们一起走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体会儒家学派对人生与社会的独特看法吧!(二)文学常识补充1.关于孔子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志向作文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志向作文

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志向作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高中语文第五册里的一篇课文,里面说的是孔子要他的学生们各自谈谈志向。

子路首先“率尔而对”,说他可以使一个处在大国夹缝中的弱小国家在三年之内变得国家富强,人民知礼。

这可以算是一个相当有气魄的志向了,可却遭到了孔子的晒笑。

当曾皙问孔子“何以晒由”时,孔子说:“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原来孔子认为像子路那样直率地说明自己的大志是一种不谦虚的表现。

孔子的这种做法并不是孤立的。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并且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儒家行事的守则。

由于后世封建统治者的提倡、宣扬,这些理论就渐渐成了行事的信条。

它既培养出了中国的“谦虚”美德,也造成了中国人的一大弱点一不敢提出创见,尤其使青年人“少年老成”,不敢直言大志,不敢直抒胸臆。

谦虚确实是一种美德,可谦虚的真正涵义是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在别人面前凡事都说“我不行”、“我才能有限”吗?我觉得,这是一些人曲解了谦虚,只抓住了它的外壳,却丢掉了它的精神实质。

谦虚,应该是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有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当然也应包含着对他人的尊重。

言辞上的“让”未必是真谦虚。

如果人人都把言辞上的“让”当作谦虚,那只能使人变得虚伪,而且使大批真有才能的人被埋没掉。

这对于国家、对于自己都是有害的。

我们可以设想:要是当年的毛遂说话也是那么“让”,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但毛遂并没有害怕被人斥为“不让",而是大胆自荐。

终于,使他的才能得到了发挥。

现在,我国正搞“四化”建设,我们不同样需要千万个有真才实学的“毛遂”吗?!世人那种开口就“让”的习惯已到了该抛弃的时候了!在某些情况下,虚伪的“让”比不谦虚更为有害。

例如,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汰卫|科波菲尔》里,有个人物叫尤赖亚I希普。

他嘴上确实很“让",开口就是“我是个谦卑的人”。

但实际上,此人干尽了卑鄙的勾当,施展各种伎俩占有了帮助、保护他的律师的财产,甚至还想占有他女儿,可说是天良丧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的志向。

a)子路坦率自负的志向:倾向于使国家强大,而且懂得礼仪,语气之中颇为自
负:“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
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Ä 子路直爽,敢作敢为,其理想侧重于强国(有勇知方)。

Ä 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远大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高度的自信心。

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

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他性格中的轻率、鲁莽的一面。

孔子的评价:子路的态度不够谦虚、不懂得谦让,认为这不是一个治国者
应有的胸襟。

b)冉有的志向在于实现国家的富有:“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但礼乐就要等
待君子了,表现了一定的谦逊。

Ä 冉有其理想侧重于经济生活,富民(可使足民)。

Ä 冉有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先是说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给君子,从他的言志以看出他既有抱负,
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说话很有分寸。

表现了他极其谦让的态
度,这反映出他谦虚谨慎的性格。

孔子的评价:冉有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态度颇费琢磨。

c)公西华更谦虚,他的志向是:“非曰能之,愿学焉。

如会盟,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
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
礼人。


Ä 强调礼。

Ä 公西华侧重于礼乐教化,以礼治邦(宗庙会同),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Ä 公西华为了避免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申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说得多么平易、多么谦和,
真可谓是孔门弟子中的谦谦君子。

孔子的评价:公西华的过分谦虚表示了不满,态度颇费琢磨。

d)曾皙洒脱的志向:“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浴乎
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
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Ä 曾皙的志向高洁,情趣高雅,淡泊功名。

他希望在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里,人们潇洒自得, 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
自然和谐。

Ä 曾皙既不讲从政,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和平的场景,曲折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显得那么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
不羁。

孔子的评价:认同曾皙的主张,主要是因为曾皙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
想。

2.进而辨析《侍坐章》的中心思想,列明原因。

Ä 《侍坐章》是记述了孔子和他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个弟子各自说出自己的志向,并由孔子亲自加以点评,具体生动的表现了他们的思想、
志向和不同的性格。

Ä 此外,也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思想。

春秋战国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大动荡、大变革、风云变幻、社会动乱、战争频繁。

Ä 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所以在四位弟子中,曾皙的看法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

Ä 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3.讨论和比较族庖 、良庖和庖丁的解牛之术和养生之道。

a.族庖:每个月换刀,因为用刀砍骨;指那些不明白自然之道、事物之理而只
拘於物的人,他們不知养护生之主,在处世应事时,乱碰乱撞,损耗精神。

b.良庖:每年换刀,因为用刀割筋肉;虽然明白了自然之道、事物之理,却未
能顺应自然,往往用私智小慧去应接世事,这乃受到「自我」所拘限。

c.庖丁: 用刀十九年,而刀刃像新磨过一样,因以把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节;
比喻人能悟道得道,做到顺应自然,不以人的小知去、应物处事,这种人能做到物我两忘,故能不因外物而受损,可以养生之主。

4.讨论、分析和比较《侍坐章》和《养生主》中孔子、庄子思想的差异。

孔子的思想着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为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每个人都要克己復礼,抑制自己的言语行为,不做足合理的事,为坚持仁德可以牺牲 生命。

庄子的思想着重于保全生命、全天性、养护精神、得享天年。

庄子是思想是不为善恶所影响,他主张不涉他主張不涉世,以保全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