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及行为形成的
犯罪心理学第三章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合计
657
100
二、犯罪动机的形成 (一)形成犯罪动机的基本要素
1.犯罪人不正当需要是犯罪动机形成的基础
犯 罪 个人需要和欲望无止境地发展,脱离现实条件 人 的 个人不合理的生理需要常居优势地位 需 要 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处于对立状态 结 构
2.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犯罪动机形成中也 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恶性转化
所谓恶性转化,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遇 到了意外情况,产生了动机斗争,形成新的犯罪动机; 或者强化了原有的犯罪动机,导致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二)犯罪动机转化的表现
其一,在犯罪过程中,按原有的犯罪动机, 顺利地达到犯罪目的,以完成犯罪活动而告终。 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没有发生重大意外的情 况,犯罪目的按原计划实现。这是犯罪动机实 施最通常的一种模式。
2.突变模式
(4)犯罪心理的突变模式向犯罪行为的转化
反应性行为,是指犯罪人实施的犯罪不是 出于预谋,未经过明显的意志活动,而是个体 在外部诱因刺激下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其特点是:事先无预谋,犯罪行为表现为 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自动化的、带有反射性质的 应答性反应;刺激情境的出现是反应性行为出 现的重要原因;心理过程短暂或没有有意识的 心理过程(如应激反应)。
(3)畸形的知识、能力结构
由于不良环境的影响以及坏人的教唆,或者不 良行为的尝试,犯罪人懂得了许多损害他人、危害 社会的犯罪知识、经验,掌握了一些犯罪的技能和 本领,为他们从事犯罪活动打下了基础。
(4)盲目、冲动的性格特征
犯罪人的性格多属冲动型,他们理智性差,思 维狭窄,偏激固执,嫉妒心、虚荣心、报复心极强, 自制力差,冒险、侥幸心理强。
(2)分类:犯罪心理形成的渐变模式是犯 罪心理形成较为常见的模式,它又包括两种类 型,即原发型和继发型。
犯罪心理学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模仿和学习不 良行为模式
不良的认知
心理因素
行为因素 选择不良的行 为方式
意志的两极性
缺失的个性 倾向性 有害的行为 习惯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二、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主体外因素
社会风气
工作场所和 职业因素
政治因素
社会宏观环 境因素
家庭 社会微观环 境因素 经济因素 文化因素 不良群体 学校
定型阶段
消失阶段
犯罪行为实施后,犯罪目的达到,犯罪动机消失。或者,犯罪目的未达到, 犯罪人产生新的犯罪动机,原来的犯罪动机消失。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三、犯罪动机的冲突斗争
犯罪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
双避冲突
趋避冲突
第三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第二节 犯罪心理的形成 第三节 罪动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教学建议
自测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一节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四、实施犯罪过程中犯罪动机的发展变化
恶性转化 良性转化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第四节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学习要点提示
基础知识
第四节
第三章 犯罪心理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犯罪心理的发展变化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在犯罪行为背后,隐藏着无数复杂的因素和动机。
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原因,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犯罪现象的视角。
本文将探讨刑法中的犯罪心理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罪犯心理和行为原因。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和犯罪学的知识,旨在研究和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原因和动机。
通过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为法律层面的犯罪分析和刑罚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二、罪犯心理的成因1.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贫困、暴力、家庭不和谐等社会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心理不稳定,产生暴力和犯罪倾向。
2. 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个人认知、情绪、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人格障碍、自控能力不足、冲动控制困难等都可能导致个体易于参与犯罪行为。
3. 创伤经历创伤经历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的身心创伤,如性虐待、家庭暴力、战争等。
这些经历对罪犯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使其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三、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实践中的应用1. 刑罚制度的优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提供刑罚制度的优化建议。
不同类型的罪犯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原因,因此需要根据个体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刑罚措施,以更好地达到预防罪犯再犯的目标。
2. 犯罪行为预测与预防通过研究罪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预测罪犯的再犯可能性。
这种预测可以促使相关机构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以防止罪犯再次犯罪。
3. 心理咨询和矫治犯罪心理学为罪犯提供心理咨询和矫治的指导,帮助罪犯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治疗等方法改变其行为模式,减少再犯的可能性。
四、犯罪心理学的局限性与挑战1. 伦理道德考量研究罪犯心理必须面临伦理道德的考量。
在保护研究对象隐私和尊严的同时,研究者需要确保研究过程中不会产生不必要的伤害。
犯罪心理学教学指南揭示罪案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学教学指南揭示罪案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教学指南:揭示罪案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探究罪案背后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通过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和动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罪案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帮助预防和打击犯罪行为。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重要的犯罪心理学概念,以及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方法和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概述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犯罪动机、犯罪行为模式以及认知和情绪特点等。
通过对这些心理特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案的背后原因,为犯罪预防和侦破提供指导。
二、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概念1. 犯罪调查心理学犯罪调查心理学是犯罪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犯罪现场的心理学特征,通过分析犯罪者的行为痕迹、目击者的证词和受害者的报告,帮助警方还原犯罪现场的心理过程,辅助侦破工作。
2. 犯罪心理评估犯罪心理评估是指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来预测其再犯风险、确定刑事案件中的责任能力以及提供个体化的矫治方法。
这项评估可以为法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对于制定有效的刑事政策和矫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犯罪心理治疗犯罪心理治疗是指通过心理干预的方式,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
这种治疗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和社会技能训练等,旨在提高犯罪者的自控能力,避免再次犯罪。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了揭示罪案的心理原因和心理过程,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案例研究等。
1. 观察法观察法是犯罪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观察罪犯的行为和言语表达,分析其心理状态和动机。
他们可以选择实地观察罪犯行为,或者观察录像资料、案件文件和犯罪现场图像等。
2. 实验法实验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犯罪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构建实验场景,观察参与者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反应,以揭示罪案产生的心理过程。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

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了解犯罪行为与心理分析犯罪行为是指违背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而犯罪心理学旨在探究犯罪行为的原因和心理机制。
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犯罪行为,并提供一定的预防和干预手段。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发展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者心理特点的学科。
它关注犯罪者的心理驱动力、心理过程以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犯罪心理学又能够与其他学科交叉,如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二、犯罪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社会学学派:主张犯罪行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贫困、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等。
其中,社会学家恩斯特·波恩米勒提出的"机会结构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个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2. 心理学学派:关注个体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超我"与"本我"理论认为,个体内在的冲突和动机能够导致犯罪的产生。
3. 神经心理学学派:通过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揭示犯罪行为与大脑活动的关联。
神经心理学家发现,犯罪者的大脑活动模式与正常人存在差异。
三、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犯罪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从而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科学依据。
四、犯罪心理学的应用1. 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犯罪心理学揭示了人们对某些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和歧视是导致特定类型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和社会应该通过心理干预来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2. 犯罪预防:犯罪心理学探索了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通过提供个体特征和环境因素的评估,可以帮助预防潜在的犯罪行为。
例如,在学校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犯罪辅导和康复:犯罪心理学可以为被判刑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建自我认同和行为规范,减少再犯率。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探索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并介绍其应用于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矫治之中。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起源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罪犯及其犯罪行为心理特征、心理机制、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该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犯罪动机与心理特征研究犯罪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动机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这些动机和特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动机包括物质欲望、报复心理、心理压力等,而心理特征涵盖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意识、冲动性等方面。
2. 犯罪预测与预防基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罪犯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测试来预测其可能的犯罪行为。
这有助于警方和社区制定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及早发现潜在的罪行,以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3. 犯罪心理矫治犯罪心理学在矫正罪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评估,专家可以为罪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最终实现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三、犯罪心理学实践案例1. Ted Bundy案例Ted Bundy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Bundy的研究发现,他具有高度的自恋、冷血和操控他人的特征。
这一信息对于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特点以及预防类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洛克希德案例洛克希德(Lockheed)是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前雇员,在20世纪90年代盗取大量机密文件。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洛克希德的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高度的野心和自卑感,这些心理特征促使他效仿间谍小说中的情节,实施了多起犯罪行为。
四、犯罪心理学的启示与应用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启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犯罪学与犯罪心理学

犯罪学与犯罪心理学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机制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的学科。
犯罪学主要研究犯罪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以及犯罪与刑事司法系统的相关问题,而犯罪心理学则更关注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和治疗方法。
一、犯罪学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的学问。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是犯罪现象及其预防、控制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犯罪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犯罪现象的产生和变异规律;犯罪的社会和经济原因;犯罪心理和行为动因;犯罪的危害和影响;犯罪与刑事司法系统;犯罪预防和治理等。
犯罪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实证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是对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的基本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也可以说是犯罪学的理论部分;而实证研究是对犯罪现象和犯罪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也可称为犯罪学的实践部分。
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二、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及其治疗方法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犯罪心理及其分类、犯罪者的心理特点、犯罪者的行为模式、犯罪的评价和分析,以及对犯罪者的治疗和改造等。
在犯罪心理学中,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
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主要指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他们的情绪、性格、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
心理障碍包括犯罪者的心理缺陷、恐惧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
心理问题则包括犯罪者的孤独感、自卑感、恐惧感等。
犯罪者的行为模式也是犯罪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犯罪者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犯罪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犯罪者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几种类型:实用型、感性型、依赖型、仇视型、狂妄型等。
对于犯罪者的治疗,犯罪心理学提出了多种方法,例如行为干预疗法、认知疗法、动力疗法等。
这些方法主要帮助犯罪者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以及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最终走出犯罪道路。
总结:犯罪学和犯罪心理学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研究和预防犯罪都有重要的作用。
犯罪知识点梳理总结

犯罪知识点梳理总结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因素。
本文将对犯罪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总结,包括犯罪的定义、犯罪类型、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和犯罪社会学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犯罪的定义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并应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犯罪的定义包括两个重要的要素:一是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即违法性;二是对社会产生危害,即危害性。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是犯罪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区分犯罪与其他非法行为的重要标志。
犯罪行为的违法性是指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首要特征。
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指犯罪行为给社会、国家或他人造成的损害,危害性是犯罪行为的根本特征。
犯罪行为通常包括犯罪的构成要件和犯罪的处罚结果,犯罪的构成要件是指形成犯罪行为的各项条件和要素,犯罪的处罚结果是指犯罪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
第二部分:犯罪类型犯罪类型是指在犯罪行为中根据不同角度、不同标准对犯罪行为进行分类的概念。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两大类。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故意实施的犯罪行为,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由于疏忽、疏漏或者不满足特定的注意义务而造成的犯罪行为。
按照犯罪行为的严重程度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轻罪、中罪和重罪。
轻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低,侵害较小,处罚较轻;中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一般,侵害一般,处罚一般;重罪是指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侵害较大,处罚较重。
按照犯罪行为的性质和涉及的对象来分类,可以将犯罪行为分为一般犯罪和特殊犯罪两大类。
一般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普通,涉及的对象一般,不具有特殊性质;特殊犯罪是指犯罪行为的性质特殊,涉及的对象特殊,具有特殊性质。
第三部分: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对犯罪人的心理行为进行解释和研究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瘦长型:瘦长的身体,性格 多盗窃和欺诈罪,累 内向,喜批评,多愁善感。 犯居多。
障碍型:发育不正常或有障 性格多内向,大多为
碍,或有残缺或畸形。
性犯罪。
二、新龙勃罗梭学派的研究
谢尔顿的“体型说”
谢氏对波士顿200名少年犯和200名 控制组比较,发现斗士型少年生理和 心理异常的特征较易犯罪。
格卢克夫妇1956年对500名少年犯与 相同环境年龄的500名非少年犯比较, 发现少年犯样本中有60.1%属斗士型 的类型。
尸检结果显示,其中2个最漂亮的护 士还被强奸过;受害人的每一部分肢 体都被匕首深戳了数十刀,致命伤在 颈部;受害人的脖子显然被一遍遍地 切割过。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8个 人的内脏都被挖走。
染色体因素与犯罪
斯佩克为 XYY 基因 有研究表明 XYY 基因型男性身高超
常、智力低下、具有攻击行为 XYY假说的肥皂泡很快就破裂了,因
研究结论
1. 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理的异常 现象区别于非犯罪人
2. 犯罪人是人种的变种
3. 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是蜕变到低 级的原始人类型
4. 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犯罪天赋 中产生
后续研究
支持者哈佛大学胡顿的研究1931
取美国十州罪犯13873人与非罪犯 3203人比较,对5698罪犯做详细的 人类学研究并依种族分成九类。
三、现代犯罪生物学派的研究
遗传与犯罪 脑功能与犯罪 生理化学因素与犯罪 染色体因素与犯罪
遗传与犯罪
家族史研究
达格代尔对朱克家族研究表明,在其 1200个子孙中,有280个乞丐,60 个窃贼,其他犯罪者140人,包括7个 杀人犯和50个卖淫者。
犯罪学家埃斯塔布鲁克在1915年继续 对朱克家族的另外715个后裔研究, 证实其中170多名乞丐,118名以上 的犯罪者,378名以上的卖淫者和不 同行为越轨者。
发现每一种族中体型和生物条件差的 人易发生偏差。
结论:认为生理上的低劣会导致心理 发展失调促使犯罪问题更严重。
后续研究
批评者英国葛林(Goring,1972)
3000名罪犯、牛津、剑桥大学生、病 人等身体表征比较。
有缺陷的智商较为相关,但属遗传而 非身体表征。
结论:身体表征如独特手臂、眼睛、 头发等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水平。
生理化学因素与犯罪
酒精成瘾与犯罪的研究
酒精中毒者的犯罪行为最多的是盗窃、暴力 伤害;其次是放火、强奸、诈骗、吸毒、凶 杀等。
沃尔夫冈(Wolfgang)在对杀人案件的分析 中发现, 55%的罪犯和53%的被害人曾经饮 酒,很多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果。酒精也影 响其他暴力犯罪。
舒普(Shupe)分析了882名犯罪后被捕的罪 犯尿中的酒精浓度。结果发现,醉酒的罪犯 中,伤害犯(cutting)占88% ,谋杀犯占67% , 强奸犯占45%。
认识与评价
大家如何看待龙勃罗梭的研究?
有人说龙勃罗梭的研究在犯罪心 理学思想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人说龙勃罗梭的犯罪画像和他 自己朋友的肖像一摸一样。
深刻的片面突破平庸的全面, 无数个深刻的片面组成一个新的 全面。
——陈新良《缅怀片面》
参考资料
《对天生犯罪人理论的评析与 思考》.胡波.法学研究2007.01
研究结果
头部大小与本地区人 迥异
脸部不对称 颚部颧骨过度发展 眼睛缺陷或异常 耳朵异常类似黑猩猩 扭曲向上或鹰勾鼻子 肥胖肿大或突出嘴唇 像动物的袋状面颊
上颚变形
不正常的齿系
下巴退缩或过长短扁平 众多早熟和多样的皱纹 具有不同性别特色的头发 肋骨异常或多余的乳头 骨盆表征异常 过长的手臂 额外的手指与脚趾 脑半球的不平衡
各种脑伤害、发炎和脑瘤可能产 生脑部控制失调症状。
学者麦德尼克在哥本哈根对一群 少年研究发现,脑受伤与暴力行 为有一定程度的关联。
生理化学因素与犯罪
5一羟色胺 中枢神经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DA) 垂体后叶素 糖类代谢 睾丸酮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 胆固醇龙勃Fra bibliotek梭生平介绍龙勃罗梭, (1835~1909)意 大利犯罪学家、精神 病学家、刑事人类学 派的创始人。1859年 任军医。1862~ 1867年任帕维亚大学 精神病学教授。运用 人类学的方法研究犯 罪者的身体特征,提出 犯罪的人类学的遗传 学的原因。
认识来源:
专业背景 职业因素 深入实践 特殊事件
遗传与犯罪
收养子与双生子研究
法国精神病学家朗格研究发现, 同卵双生子的犯罪一致率比异卵 双生子要高。
丹麦犯罪学家哈钦斯和梅德尼克 研究表明,生父和养父都是罪犯 时,36.2%的养子也是罪犯,当 都不是时只有10.5%的是罪犯。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白学军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脑功能与犯罪
脑部控制失调症状。
参考资料:
《攻击行为生物学基础研究现状》中 华行为医学科学.2005.5
《酒精成瘾与犯罪》陶玮玲.河南司法 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03
《20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刑事案例司 法鉴定分析》山东精神医学.王 敏.2002.04
染色体因素与犯罪
1965年,芝加哥的理查德·斯佩克 (Richard Speck)谋杀了8名护士。
《解读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 徐爱国.法制论丛.2006.03
《基因的奴隶—龙勃罗梭论》. 陈兴良.比较法研究.1994.01
二、新龙勃罗梭学派的研究
克雷奇默的“体型说”
体型
性情
矮胖型:性格外向,呈现肥 不易犯罪,如犯罪多
胖现象,手足粗短,身体圆 欺诈,累犯很少,容
形,皮肤柔软
易再社会化。
健壮型:肌骨及运动器官发 爆发性格,属财产犯 达,活力充沛,健硕强壮。 罪和暴力犯的专门犯
犯罪心理及行为形成的 生物学原因论
——天生就是罪犯?
一、引言
刻板印象 影视人物 优生学在二战前的美国
从模样看性格及行为
一、早期的犯罪生物学研究
龙勃罗梭的古典犯罪人类学研究 克雷奇默、谢尔顿的新犯罪人类
学研究
(一)龙勃罗梭的古典犯罪人类学研究
生平介绍 认识来源 研究结论 后续研究 认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