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云长华容道“捉放曹”的魅力
历史趣谈:诸葛亮为何派关羽把守华容道从而放走曹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诸葛亮为何派关羽把守华容道从而放走曹操?
导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许多功绩值得称颂,功盖三分国,赤壁的一场火可谓是既烧醒了自大的曹操,又烧出了天下三分的必需条件,诸葛亮意气风发,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许多功绩值得称颂,功盖三分国,赤壁的一场火可谓是既烧醒了自大的曹操,又烧出了天下三分的必需条件,诸葛亮意气风发,在陆上追击曹操可谓是神机妙算,派兵对曹操穷追不舍,曹操已是强弩之末,但当时明明能够一举抓住曹操,但为什么诸葛亮还是派关羽镇守华容道,从而放走了曹操?
读过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关羽的忠义,因为关羽的忠义,曹操才对关羽倍加青睐,赐爵封侯;因为关羽的忠义,才有了流传千古的千里走单骑;因为关羽的忠义,才有了刘备以仁义、忠义治天下的根本;因为关羽的忠义,才有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佳话。
关羽的忠义可谓成全了好多人,既在早期护刘备左右不离不弃,又在赤壁之战义释曹操。
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自然会报恩,但正是这样一个有恩必报的性情中人,为什么诸葛亮还把“华容道这把悬在曹操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交由关羽来执行?难道是诸葛亮规划时考虑不周?难道是诸葛亮故意放虎归山?还是另有原因,这的确引人深思。
赤壁之战的结果大快人心,孙刘联军以弱胜强,打败了曹操,失败的曹操短期内没有南征北战的实力,只能退居中原之地,这场赤壁之战可谓是奠定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但演义中把诸葛亮说的神乎其神,先说诸葛亮借的东风,烧了赤壁,后说诸葛亮审计妙算,算出了曹操所有必经之地,一路围追堵截,本来按照规划好的,在华容道生擒曹操,但镇守华容道的关羽却“义气当头”毅然决然地放了曹操,这也许是巧合,但又未必不是必然。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真相并非如此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真相并非如此
导语: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关羽顾念旧情,义释曹操,使得曹操性命得以保全,但是小说始终是小说,关云长义释曹操之事
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关羽顾念旧情,义释曹操,使得曹操性命得以保全,但是小说始终是小说,关云长义释曹操之事实为小说杜撰,试想:违反军令在古代可是杀头重罪,关羽放了曹操一点事都没有怎么可能?
“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是世人皆知的一个故事,《三国演义》中的重点篇章。
小说写赤壁战前,诸葛亮算定曹操必败走华容,且夜观天象,曹操不当身亡,考虑到曹操与关羽有恩,于是派关云长把守华容道,留个人情与关羽做。
小说又写曹操果然由乌林向华容道败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诸葛亮、周瑜智谋不足,未在险要处暗设伏兵。
然而,一笑笑出赵子龙,多亏徐晃、张辽二人双敌赵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脱;二笑笑出张翼德,又是张辽、徐晃二将抵挡张飞,使曹操再次脱险;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关云长,且又在有一夫当关之险的华容狭路上,加之曹军几经打击,此时已无力再战,无奈,曹操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关羽念旧日恩情,义释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三国演义》的上述描写,并非全是凭空之笔。
曹操从赤壁败退,走的确实是华容道,但并没有关羽;曹操在途中确曾大笑,但不是三次,而是一次;曹操笑的也不是诸葛亮与周瑜智谋不足,而是笑刘备虽有计谋却迟缓;曹操笑后确也出现了敌情,但已无惊无险。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
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
生活常识分享。
华容道关羽放曹操读后感

华容道关羽放曹操读后感1.“哎呀,关羽怎么能放曹操走呢?”我看着故事书,忍不住叫起来。
就好像我那次和小伙伴玩游戏,我明明有机会赢的,却因为心软放了他一马,这跟关羽放曹操好像啊。
关羽重情义,我也是因为珍惜和小伙伴的友谊呀。
我觉得有时候情义比输赢更重要呢!2.“关羽真的好厉害呀,居然能做出这样的决定!”我惊叹道。
有次我在面对选择时也很纠结,就像关羽在放曹操时的纠结一样。
到底是该坚持原则还是顾及感情呢?最后我也像关羽一样选择了感情,现在想想,还真的很佩服自己呢,就如同佩服关羽一样!3.“曹操这下可得感谢关羽啦!”我嘻嘻笑着说。
这让我想起那次我借橡皮给同桌,他那感激的样子,和曹操对关羽的感激应该也差不多吧。
原来帮助别人能让人这么开心呀,就像关羽放走曹操时内心的那种满足感。
4.“哇,关羽也太帅了吧!”我满脸崇拜。
记得有次我勇敢地站出来为被欺负的同学说话,那种感觉就好像自己变成了关羽一样帅气。
原来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是这么棒呀,就像关羽的帅气让人难以忘怀!5.“关羽这样子放了曹操,会不会有麻烦呀?”我担忧地说。
就好像我有次偷偷帮朋友保守秘密,也担心会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不好的后果。
但最后发现,友情比那些担心更重要,关羽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吧!6.“曹操可真是幸运呀,遇到了关羽!”我感慨道。
就像我在困难时有朋友帮助我一样幸运。
这世界上能有像关羽这样重情义的人,真的太好啦!7.“关羽放曹操走,这得多大的勇气呀!”我咂舌道。
有次我鼓起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那时候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和关羽的勇气比起来,我还要多多努力呢。
不过我也明白,有时候勇敢迈出那一步真的很重要。
8.“哎呀呀,关羽这一放,故事变得更精彩啦!”我兴奋地说。
就好像我们的生活中偶尔出现的小意外让日子变得更有趣一样。
关羽的这个举动,给历史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就像我们的生活因为那些特别的事而变得丰富多彩。
9.“关羽难道就不后悔放了曹操吗?”我好奇地问。
我有时也会想自己做的决定会不会后悔,就像关羽放曹操这件事。
关羽为何会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呢 原因出在什么地方

关羽为何会在华容道放过曹操呢原因出在什么地方本文导读:刘备徐州兵败后,刘关张三兄弟走散。
关羽为了寻找刘备而不得已暂时投靠了曹操。
曹操对关羽可以说是十分喜爱。
每天关心关羽的衣食住行。
还把自己都舍不得骑的赤兔马,赏给了关羽。
后来关羽得知刘备的下落,过五关斩六将杀了曹操好多手下去寻找刘备。
但曹操敬佩关羽的忠义,还是放走了关羽。
曹操赤壁兵败后,败走华容道。
诸葛亮派关羽前去捉拿曹操,关羽还立下军令状,如拿不住曹操甘当军法。
结果关羽想到曹操当年对自己的恩情,自己却又杀了曹操那么多手下。
不禁心中愧疚,放走了曹操。
关羽宁愿自己回去被诸葛亮处置,也不违背情义。
真是令人敬佩与感动。
关羽的忠义也被后世所广泛传颂。
至于关羽为什么不杀曹操,我觉得小说里给出的解释逻辑是合理的,首先杀死曹操并不能真正影响到战略上的直接胜利,因为曹操当时已经失败了,刘备军团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关羽不欠曹操人情。
曹操以前对关羽挺好的,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
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
美女十二名,而且被授予汉寿亭侯,偏将军,官职挺高的。
但是关羽斩了颜良杀了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要知道颜良文丑在当时都是有名上将,杀掉这两个人,袁绍就成了光杆司令。
其二,曹操很阴险。
让关羽杀颜良,杀文丑,都是间接的要刘备的命。
当时刘备就在袁绍那里,如果袁绍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知道明辨是非,刘备那句话,怎能让袁绍心动。
你杀了我的大将颜良文丑就说明你兄弟关羽欠我的,如果不由分说,推出斩了刘备,还有今天的赤壁鏖战吗?。
拓展阅读:从华容道诸葛亮放走曹操所想

从华容道诸葛亮放走曹操所想建安十三年, 曹操举大兵83万, 兵伐江南, 刘备联合孙权,火烧赤壁, 大破曹兵, 曹操一路败退,来到华容道, 看看前后左右,曹操不禁扬鞭长笑道:“人言周俞,诸葛亮用兵如神, 我看徒有虚名, 如在此伏上一旅之师,我等就擒矣。
”可话音未落, 一声炮响, 关羽摔一哨人马杀出,拦住了去路。
曹操当时吓得魂飞天外。
关羽终于禁不住曹操的苦苦哀求,念及当年恩情, 放了曹操。
从此便留下了“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这段流传千古的精彩故事。
从当时历史背景来看,诸葛亮明知曹操必然败走华容, 也明知关羽在华容道必然放过曹操,但还是派了关羽守华容,可见诸葛亮不但用兵如神,更在于他的深谋远虑。
华容道捉放曹操,可说是诸葛亮“一箭多雕”之计。
第一,从眼前来看,当时刘备兵微将寡,一路撤退,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根本不具独霸一方的能力,只有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才能确保自身安全,如果这时杀了曹操,北方必然大乱,没有曹操在北方的威胁,孙权将对无立足之地的刘备构成极大威胁,诸葛亮图取荆州的计划将会彻底落空。
只有放掉曹操,才能暂时保持三方力量相互牵制, 刘备才有喘息的机会。
第二,从长远来看,赤壁一战 ,曹操虽然没有完全丧失其军事实力,但也伤了元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所以,此时放了曹操,让曹操回到北方,不但对刘备没什么威胁,相反会对东吴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得孙权不得不考虑容许刘备的存在。
第三,从刘备内部来看, 刘关长桃园三结义,亲如兄弟, 虽然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但张飞桀骜不驯,关羽性情傲慢,二人时有对诸葛亮不屑之意。
所以诸葛亮才派了关羽守华容,临行前特意立下军令状,这样,关羽放走曹操,毫无疑问,违反了军令,理当斩首,最后看在众将求情的份上绕他一死。
这样,诸葛亮的手里,就永远握住了关羽的把柄,使得关羽到任何时候不得不惧他三分,同时对张飞也必然产生一个震慑作用。
从以上几点来看,诸葛亮在华容道亲手导演的捉曹又放曹,即展示了自己用兵上的神机妙算,又握住了关羽的把柄,还牵制了孙权,使得自己有了充分的时间夺取荆襄,并迅速发展军事力量,为日后入川做好了前期准备。
华容道捉放曹操的故事

曹操华容道之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东汉末年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成为了当时中国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然而,他的统治并不是没有争议的,许多人反对他的专制统治,其中包括刘备和孙权。
公元 208 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刘备,并在赤壁之战中惨败。
曹操被迫逃亡,最终来到了华容道。
华容道是一个险峻的山道,道路狭窄,两边是高耸的悬崖,曹操被困在了这里,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此时,关羽率领兵马赶到了华容道,他看到了曹操的困境,决定放他一条生路。
这是出于关羽的忠义之心,他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应该给他一个机会。
此外,关羽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向曹操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他认为曹操对刘备不公平。
曹操成功逃脱了华容道,最终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
他深感关羽的恩情,因此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多次对关羽手下留情。
这也导致了关羽最终被孙权所杀,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悲剧。
华容道之谜至今仍然存在,人们不知道关羽当时是如何放走曹操的。
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关羽放走曹操是一种政治手段,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改善自己和曹操之间的关系。
也有些人认为,关羽放走曹操是出于英雄之间的义气,他认为曹操是一个英雄,应该得到他的尊重。
无论怎样,曹操在华容道成功逃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敌对关系 华容道关羽为什么释曹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时期敌对关系华容道关羽为什么释曹操?
导语:华容道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益智类的游戏,当然了,它源于名著《三国演义》之中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讲的就是华容道关羽释曹操。
可
华容道一直以来都是非常经典的一个益智类的游戏,当然了,它源于名著《三国演义》之中的一段故事,这段故事讲的就是华容道关羽释曹操。
可能对于很多读过三国演义这本书的人都会觉得,是因为关羽念及旧情或者说是因为关羽为了报恩,其实这样说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我们都知道曹操曾经在刘备失踪的那个阶段招降过关羽,而且因为爱才,他对关羽也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当然了最重要的还是出现在当刘备重新出现的时候,曹操竟然给了关羽离开的机会,这个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大气的一件事情,因为很多时候曹操的形象就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并且自己得不到的他会毁掉,但是对于关羽他没有选择这么做。
可能正是因为上面这样的一件事情作为铺垫,使得在华容道曹操如此落魄的时候,关羽也选择放走了曹操,我们都认为这是刘备对于关羽是否衷心的一个检验,但是我觉得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讲曹操是非常关键性的一个人物,对于三国演义来说,毕竟是小说,而不是同三国志一样是记载真正的历史的,但是在《三国志》上对于这段故事的记载恐怕与关羽并没有任何的关系了,曹操之所以可以离开原因是因为刘备没有能力追到曹操罢了。
其实如果按我的想法和思维来解释的话,我觉得当时关羽放走曹操虽然说某种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古代人都有的侠肝义胆啊,懂得知恩图报等等,但是我觉得这并非是关键原因所在,因为大家应该都清楚曹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三国最大谜团 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三国最大谜团关羽为何在华容道放走曹操
导语:《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孙刘联军。
在撤退的过程中有在华容道遇上关羽等候在此。
但是关羽却把曹操放走了,孙刘好不容易击败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大败于孙刘联军。
在撤退的过程中有在华容道遇上关羽等候在此。
但是关羽却把曹操放走了,孙刘好不容易击败曹操,关羽为何要放虎归山呢?
曹操败走华容道,关云长却在此等候,曹操知道不能力敌,便打起了感情牌,向关羽诉说以前自己如何厚待他,曹操很精,他知道关羽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曹操以前曾经帮过他,给他极好的待遇,虽然是想拉拢他,但却是不能不否认的,他知道自己去求情便一定行。
确实,关羽最后还是放了曹操,让曹操逃之夭夭。
首先,不容否定的是关羽确实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然而殊不知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计谋。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二:
一:诸葛亮本就知道曹操有恩于关羽,关羽素来讲义气,而且诸葛亮神机妙算不可能算不到曹操会败走华容道。
因此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故意让关羽镇守这点,让关羽背了黑锅。
二:诸葛亮知道,此战过后曹操的势力必会大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北方依然是他的天下。
当时天下三分,诸葛亮知道刘备是最弱小的,孙刘联军又重创曹操,使曹操的优势荡然无存,如果曹操此时死了,那他的派系肯定会分崩离析,曹操势力势必会灭亡,但曹操不死,那他虽然实力大损,但有着经营多年的底蕴,实力依然不弱。
这样就能看出诸葛亮的厉害,诸葛亮知道孙权有野心,故意放走曹操,为的就是能抵抗孙权,发展刘备,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也就是此战过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云长华容道“捉放曹”的魅力
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在赤壁中了周瑜的火攻之计,索性又一把火烧掉所剩战船,率军经华容向江陵一路败退。
孙刘联军则水陆并进,尾随曹军,紧追不舍。
曹操在败退的路上,虽后有追兵,却前无伏军。
可是,在通向华容的道路上,却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
《三国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山阳公载记》说:曹操战船被烧,率军从华容道步行而归。
华容道上一片泥泞,根本无法通行,加之那天又刮大风,行走更加艰难。
于是曹操下令,命羸弱之兵割草垫路,大军才得以通过,而羸兵被人马践踏,深陷泥中,死亡无数。
眼看大军就要全部通过华容道,曹操不由哈哈大笑。
诸将本已狼狈不堪,见曹操大笑,十分不解,问曹操为何发笑。
曹操说道:“刘备的才智与我不相上下,但他的计谋总要晚我一步;假使他早派快马至华容道放火,我等必全军覆没了。
”曹操话音刚落,接探马报刘备追兵在后面开始顺风点火。
但曹操大军已通过华容道,奔江陵而去。
《三国演义》写曹操三次大笑,笑出三个英雄,是为了表现曹操虽奸诈,但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写关羽在华容道义释曹操,是为了表现关羽知恩图报、义重如山的人格,均系作者欲神化诸葛亮与关羽二人的演义之笔,并非史实。
但读《三国演义》,细品关云长华容道义释曹操,其魅力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感。
一、“捉放曹”看智谋
“捉放曹”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智谋盖世刻划得入木三分。
一是从大局看细节。
诸葛亮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隆中对已断言天下三分。
当时的全国形势是曹操最为强大,其次就是孙权,有长江天险,拥兵自重。
刘备呢?赖了个荆襄九郡,虽地理险要,但毕竟弹丸之地,成不了大事。
面对强大的曹操,两个弱者联合起来,避免被一一吞掉,这很符合逻辑。
但如果在华容道灭了曹操,那曹操的残余势力会怎么发展呢?很可能换个曹丕,不久就东山再起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那么,刘备便成了曹操继任者的杀父死敌了。
而孙权在曹方修整之时顺便把刘备收拾了——强敌消失了,朋友也就消失了。
这正所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所以,放曹操一马,就可以来牵制孙权不会在刘备羽翼未丰之时就对其下手。
看来,我们不仅需要朋友,也需要敌人啊!所以,在三国尚未形成鼎足之势时,诸葛亮要送个顺水人情,留曹操一命!但谁来冒天下之大不韪呢?关羽就是最好的人选。
不得不感叹诸葛亮从大局看细节,着大道看发展的智慧。
二是收服关羽,树立威信。
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仅次于刘备,对刘备也最忠心,他为了刘备可以放弃到手的荣华富贵,可以为牺牲自己的性命。
同时关羽的性格特别自傲,甚至到了自恋的程度,除了刘张两兄弟,几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关羽对诸葛亮心中不满不服,诸葛亮心里很清楚。
而激关羽立军令状,则是诸葛亮给刘关兄弟下的套儿。
诸葛亮就是要彻底杀杀他的傲气,抓其小辫,彻底收服关羽,关羽训服,众人皆服,树诸葛之威信,强团队之合力。
三是使关羽还忠义之情,解其灭曹后顾之忧。
曹操爱才,关羽忠义,人人皆知。
曹操
赤兔马相送,行尽感召关羽之恩。
关羽斩彦良诛文丑,以之相报。
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本已是无奈之举,心有不安,而曹操不杀关羽,不杀关羽义兄家眷,亲自相送,放关羽离去,以恩报怨,令关羽在忠与义之间矛盾。
诸葛亮选关羽把守华容道,一则可确保放操保刘的大局,二则也可使关羽放曹操,以谢对其知遇之恩,过关斩将不责之情,彻底还清曹操对他的一切恩情,以防日后两军作战,关羽不忍对曹痛下杀手。
二、“捉放曹”看用人
许多人常说如果诸葛亮用张飞或赵云,曹操早已命丧华容道。
是的,如果我们抛开全局,单从两军交战,杀敌诛君这一简单目的来看,此时用关羽实乃失败的用人之举。
但从全局来看,要刘备大军生存发展,先求三国鼎立之势,再图一统中原之伟业,就必须留曹操一命,相互牵制。
诸葛亮熟知关羽忠义无双,为之可以命相报,而曹操奸诈至厚,能言善变,能屈能伸,用关羽守华容道,定当放曹操一命,而不被东吴指责故意放曹,可谓知人善用,一举多得,妙不可言,可圈可点。
但诸葛在选人用人上都有其不足,值得我们警示。
一是用人要知人善用。
要对贤人异士的性格、专长等了如指掌,知之甚深,故而因其优点委以重任,又能因其缺点予以弥补。
当年唐太宗命封德彝举荐人才,封领命很久都没有举荐一个。
太宗问他为何,他说:“不是我不尽心,而是现在没有旷世奇才。
”太宗责备他说:“人的才能,各有所长,君子用人,就如同用器皿一样,大才大用,小才小用,各取所长。
”“人
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
”就是要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才能的同时,有效控制其存在的不良缺点。
如果从服务全局来讲,诸葛亮用关羽把守华容道是成功之举,那么讲起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却没有做到知人善用。
古人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孔明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孔明深知其中利害。
既如此,又何必派不放心的人去守要塞呢?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孔明正好犯了兵家大忌。
虽注重人才,却不能知人善用,酿成了意料之中的悲剧。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其实每个人都一样,既有缺点也有优点,在选人用人问题上,我们既不能仅仅因为一个小缺点而埋没一个人才,也不能因为才能出众而忽略了他的缺点,我们要结合因岗定人的实际,在充分发挥人才最大作用的同时,对其存在的缺点进行有效的引导改正和消除,做到用人所长,控其所短。
这样既能令人才为国出力,也可完善自身,促进人才更好成长。
二是选人要广纳贤才。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但诸葛亮在选人用人上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导致后续人才匮乏。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在选人、用人上却不及管仲博大。
如能效仿管仲颁“举贤令”“悬赏令”,主动地广纳各类良将贤臣,各业异
人,而不是完全依赖五虎上将,那么在夷陵之战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消亡后,就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选人看人要看其主流、本质、发展,不应求全责备,不应一味用“框框”选人。
要根据岗位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干部、用人才,对待确有大本领、大智慧、大志向,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人才应不拘一格,任人唯贤,用其所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捉放曹”看执行
“捉放曹”应从两个层面来看执行力。
一是关羽执行不力。
诸葛亮激关羽立下军令状,誓诛曹操,任务明确。
但关键时刻,关羽却私放曹操,并愿以命报恩。
这虽成就了关羽忠义之神的千古美名,但同时也暴露出关羽执行力差的弊端。
关羽为义私放曹操,视军令如儿戏,有令不行,没有大局观念,没有事业责任感,做事不计后果,所以可以做朋友,不可共谋大事。
领导意志的贯彻落实需要执行力强的人员坚决执行,灵活执行,创造性执行,最终达到目的。
如果关羽在执行军令与义字当头的矛盾中,在没有能力看清大局,看清诸葛亮的真实目的的情况下,就算不忍杀死曹操,也不能将曹操私自放行,违军令而处处背动。
退一步可将曹操捉拿,不以人头相见诸葛亮,而是活捉送交给自己下套子的诸葛亮,既完成了任务,又不杀之,且看孔明如何处置。
二是诸葛亮执行不力。
关羽违军令后,没有军法处置,以牺牲军纪、军威的代价达到公私兼得的目的,也显示出孔明执行力的软弱。
刘备义弟有令不行,却逃脱军法处置,何以严军纪正军威。
军中必有
传言,人家关羽是谁啊,那是刘皇叔的义弟,就算犯了如此罕见的错误,谁敢杀之,嘴上不敢明说,心中断然不服。
李严内侄苟安运粮误期,依军法违期三天当斩,但苟安饮酒延误15天,诸葛亮念其为李严内侄,只是杖责80,苟安投降北魏,司马懿离间诸葛亮与刘禅,刘禅听信李严,调诸葛亮回成都。
西蜀几十万大军好不容易取得的成就付之一柱,好不可惜。
李安执行不力当斩,诸葛亮不依军法处置,执行不力,铸成大错,将士们又该有何所想所言呢?马谡失街亭,主要原因在于诸葛亮用人不善所至,马谡的确是个人才,只不过他的才能在运筹帷幄上,而不在具体实战上,诸葛亮把一个人才放在了不该放的位置,结果使这个人才成了废物,而且还坏了北伐的大事。
违军纪的是马谡,在蜀中人才极其匮乏之时,却被诸葛亮严明军纪,不得变通,挥泪斩杀,相比刘皇叔的义弟和李严的内侄,将士们又该有何所想所言呢?可见诸葛亮在执行军法上,执行力软弱,执行混乱,导致威信降低,众军不服,这也是导致战事不利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