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论语《子路篇》全文

论语:《子路篇》全文【导语】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主题取名子路篇,为孔子论政思想的集中体现。
子路是与孔子情感最为亲密的学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忠诚。
孔子的为政思想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因此从孔门师生的问政、论政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实践教学的启示。
【原文】13.1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
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子路要求多讲一些。
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
'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
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
'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
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
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
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
13《论语 子路篇第十三》-【整本书阅读】《论语》1-13篇逐条讲解 高中语文

PS:“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阿多诺
中 个人在这个造就了大屠杀的社会中如何平静地生活的问题,个人 中
国 风
在资本主义的同一性中生存就是一种罪恶,因为正是这样的同一
国 风
性造就了大屠杀,而赎罪就意味着无法生存,这是个悖论。
那么,诗作为生活中的一个活动也和生活一起面对着这个问题:
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你能否继续写诗了?继续写诗就意味着继续
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中
中
国
国
风
风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中
居室:善于管理家业
中
国
国
风
风
苟:差不多、也算是
合:足也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中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中
国
国
风
风
PS:“乡愿,德之贼也。”(17.13)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yuè)也。说之不以
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
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中
中
国 风
说:“悦”,取悦
国 风
备:求全责备
13.27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有司:有关官员/职能部门(以授之于有司)
中
中
国
国
风
其:难道
风
2.19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分类诵读

《论语》分类诵读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泰伯篇》)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二、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篇》)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篇》)子曰:“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季氏篇》)三、德不孤,必有邻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阳货篇》)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子张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子路第十三原文翻译子路第十三【原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能够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能够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能够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论语13子路篇及翻译

13子路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3.5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一起学《论语》13.5
子路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白话】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
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
【释词】
诵诗三百:诗,指《诗经》。
唐文治:“《诗》有诵、歌、弦之分。
诵《诗》,谓口读而以声节之。
三百,谓终业。
”
《义疏》:“《诗》有六义,国风、二雅并是为政之法。
”《注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
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
”
授:授予,给。
政:政事。
达:通达、通晓。
使:出使。
专对:使臣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应对上要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变,才会不辱使命。
专,独。
《正义》:“专对,谓应对无方,能专其事。
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
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之也。
’此即‘专对’之义。
”饶鲁:“使,有正
有介,正使不能答,则介助之。
如正使自能致辞,是谓专对。
”
【先贤精义】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朱子曰:《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
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
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论语正义》曰:《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
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
郑康成曰:诵习此道,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
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
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
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
言无所益也。
张栻曰: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
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
若诵《诗》矣,而于此一者无得焉,则是诵言而忘味者也。
《公羊传》曰: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钱穆曰: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
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
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
学者于此不可不辨。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
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陈祥道曰:《诗》之为书,其事则王道之迹,其词则法度之言,诵之将以其事施之政,其词施之使而已。
若夫不明其事,而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与不学诗同,故曰“虽多亦奚以为”。
刘宗周曰:穷经将以致用也。
非其用之谓也,明体而已矣。
无得于身心性命之间,而欲措之天下国家,无由矣。
诵诗三百而不达于政,不娴于应对,则亦章句之学而已,虽多亦奚当于用哉。
甚矣,章句之学非学也。
夫六经皆经济之道也,而诗三百篇是昭代精神,命脉所寄于当世之用尤切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穷经贵有实用也。
大凡《诗》《书》所载,皆经世之大典也。
修身之实学,不徒托之空言,原欲见之行事。
不明其理,口耳之习也;不达诸用,章句之功也。
【附录】
钱穆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
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
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
《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
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
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
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论语学案》曰:是故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而民情土俗之变徵矣。
正之以《雅》,以大其规,而纲纪治乱、汗隆之运著矣。
和之以《颂》,以要其正,而先王出身加民之道彰矣。
此所谓达于政也。
诗言志,歌永言,故曰:“不学诗,无以言。
”此所以优于专对也。
(按:读《诗》者,所宜详味也。
)
【相关材料】
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者,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楚王盖悒如也。
使者可谓不辱君命,其能专对矣。
(选自《韩诗外传》)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意原》《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公羊传》《论语会笺》《韩诗外传》《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