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子路形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本文是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感谢您的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简析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
(《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
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
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
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
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
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4张PPT) 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针对冉有和公西华,孔子当时的不知可否,从后文的 表述来看,孔子对他们的政治理想比较认可,认为他们所 说的政治理想也是与国家大业息息相关的大事,尤其是宗 庙祭祀的事情,是孔子所看重的“礼”。
孔子评志——孔子为何“与”曾皙?
针对曾点,孔子是旗帜鲜明地表示“吾与点也”。 曾皙言志与他人不同,他没有直接述说自己的志向,而 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副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展示 出一幅暮春郊游图: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 以求得丰年。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 得,乐趣天然。
通往孔子理想中大同世界的路有很多,唯一可以确定 的是,无论周遭环培如何变化,身世际遇如何变迁。我们 都应该坚持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有机结合,奋勇进取, 砥砺前行!
1. 在《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一起侍坐,反映 了孔子对弟子选择的标准。以下哪项最准确地描述了孔子的选择标 准? o A. 以弟子的社会地位为主要考量 o B. 根据弟子的性格和德行进行挑选 o C. 选取能力最强的弟子 o D. 以弟子的财富和资源为基础 解析:孔子在选择弟子时,注重弟子的品德和性格,而非社会地位、 能力或财富。《论语》中多次提到孔子重视德行,这些弟子各有不 同的性格,但都具备一定的道德品质。因此,选项B最准确。
为国以礼
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 曾皙之志以三子之志为
寸 基础,国家富强,社会 文明,百姓才能乐享太
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平
高雅洒脱、 从容淡泊
1.孔子四位弟子各有其志,在春秋争霸,礼崩乐坏的背景下, 孔子为什么对学生的回答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态度?
子路——哂之 冉有——孔子没有当下点评 公西华——“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孔子认为
孔子评志——孔子为何要“哂”子路?
四个学生,可以说有这四种理想,都和治国有关:子路 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的体裁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的体裁示例文章篇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这篇文章出自《论语》,它的体裁可有意思啦!你想想看,要是把这篇文章比作一场精彩的球赛,那它就是那种每个球员都有独特表现,让人目不暇接的比赛。
子路就像个勇往直前的前锋,一上场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球技”,大声喊出自己的理想和计划。
冉有呢,则像个稳重的中场球员,有条有理地讲述着自己的想法。
公西华呢,仿佛是个灵巧的后卫,谦逊又谨慎地表达着自己的志向。
那曾皙呢?他呀,就像是比赛快结束时突然出现的“奇兵”,他的想法独特又让人眼前一亮。
这篇文章不就是这样嘛!每个人的发言都像是他们在球场上的精彩表现。
如果把它当成一部电影,那它就是那种人物性格鲜明,情节跌宕起伏的好片子。
子路一开口,那场面就像电影里的激烈打斗场景,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冉有的话,就像电影里的舒缓情节,稳稳当当,有条不紊。
公西华呢,就像是电影里的神秘角色,谦逊中带着几分深藏不露。
而曾皙的出现,就像是电影的高潮部分,给整个故事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和美好。
你说,这文章像不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子路用他的豪放笔触勾勒出了壮阔的蓝图,冉有则用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务实的景象,公西华以精致的笔触展现出了谦逊之美。
最后,曾皙就像是那一抹灵动的色彩,让整个画面瞬间鲜活起来。
哎呀!这篇文章可不就是通过这几位弟子的言语,给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生动的“课堂群像图”嘛!它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性格、不同志向的人,是如何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体裁,就是那种能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又能引发我们深深思考的奇妙存在。
它不是简单的记叙文,也不是生硬的说理文,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的精彩篇章!示例文章篇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这篇文章的体裁,那可真是有意思极啦!咱先来说说,这就像是一场超级精彩的“思想大碰撞”!你想啊,老师孔子坐在那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旁边陪着,这不就跟咱们开班会,老师让大家发言一个样嘛!只不过,他们讨论的可不是咱们那些小打小闹的事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评注北京延庆二中张合金北京延庆五中夏惠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他比孔子小九岁,以勇力、直爽著称。
曾皙:名点,字皙,是后世以孝著称的曾参的父亲,年岁小于子路,长于冉有。
冉有:名求,字子有,他比孔子小二十九岁,孔子称他长于政事。
公西华:复姓公西,名华,字子华。
他比孔子小四十二岁。
孔子的这几个弟子以年龄为序,先长后幼。
侍坐——侍奉老师闲坐。
“侍坐”既说明了四个子弟对老师孔子的尊敬,也点明了孔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融洽)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在《论语》中专指孔子)曰:“以吾一日长乎(“乎”,介词,相当于“于”)尔,毋吾以(“毋吾以”,即“毋以吾”,不因我)也。
居(居,跪坐,平时随便的姿势,引申为待着、闲着,再引申为未出仕)则曰:‘不吾知(不吾知:不知道我,不了解我。
在否定句中,代词“吾”作宾语前置)也!’如或(或,无定指代词,表示肯定,有人)知尔(尔,你,第二人称代词。
古代的第二人称代词还有“汝、若”),则何以哉?”(何以哉:“何以为治”,即使用什么办法来治理国家。
以,用;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哉,表疑问。
孔子和公西华年龄相差四十二岁,非一代人,师生之间不是“一日长乎尔”的关系。
孔子怕学生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所以以一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样温和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平易,温和,亲切,坦诚,启发式教学,一个真正的好老师的形象,赫然立在我们面前。
孔子循循善诱,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子路率尔(率,与“帅”通,走在前面之义,如,领率、表率,引申为率先、抢先、不加思索地,再引申为轻率义,这里是抢先义,这与子路直爽的性格相符。
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千乘:战车一乘坐三人,车下跟随七十二人,共七十五人。
千乘即七万五千人。
《左传》记载,当时一般国家有八百乘。
此言千乘,可见是规模中上之国)之国,摄(摄,《说文》“引持也”,即“夹”)乎(乎: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加,添上,用军队添加在千乘之国身上,即遭到侵略。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

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导言《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其中有关子路的句子集一直备受推崇。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在《论语》中的言论和行事举止都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关于子路的句子,揭示其中的智慧和哲理。
子路的句子及其解读“子路问曰:“‘不求闻达于天下之至德,无可使与之容’,有可莫喻焉者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是子路向孔子发问。
子路希望了解如何才能达到世上至善至德的境界。
这个问题显示出子路对道德追求的渴望和对圣贤德行的推崇。
孔子回答道:“求之不得,不可已;恶可陷,穷不得已也。
”孔子的回答表明,追求至德是一种无止境的过程,我们不能停止追求。
同时,他也告诉子路,不要随波逐流,追随不正之道,即使处境艰难,也要坚守正道。
“子路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篇》,子路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习的态度和对交友的看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路认为学习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与加深理解,只有融会贯通,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到知识的乐趣。
他强调学习的持之以恒和反复强化的重要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路认为与朋友相互交流、共同进步是一种乐趣。
朋友的来访不仅能带来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能增加乐趣和享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路主张修身养性,不为他人的不了解而生气或愤怒,这正是君子的标志。
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宽容大度,不与人斤斤计较,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和谐。
“子路从而后,遇丧者,说而不哀。
反骄,跂而望之,谓从者曰:“子见夫子之言不哀而不喜,无以为之事也!””这段话出自《论语·子路篇》,描述了子路在面对丧亲之时的表现。
子路在遇到丧亲者时,表现得不悲伤。
然而,当他遇到骄傲的人时,他立即变得谦卑而主动地向对方表达他的悲伤。
这显示了子路的情感世界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对于悲伤的表达,他不拘泥于形式,尽管言辞简短,却能真实地传递自己的情感。
《侍坐章》人物特点

《侍坐章》人物性格特点子路★ 率直不拘,思路开阔远大。
★ 孔子对他的回答“哂之。
”是既赏识他的魄力与能力,又对他的不逊稍有不满。
★评价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文中表现在:孔子问话刚落,子路就不加思索立刻回答,可以看出子路张扬莽撞的性格。
而他要在三年内把一个内外交困的国家治理的军队强大,人民勇敢善战,且知礼义,也许可能,但他张狂的表白,让人感觉他魄力有余而城府不足,大有自负之嫌。
冉有★ 看到孔子对子路哂之,回答表现出谦恭有度。
★ 他的目标是治理一个小国,使民富足,还自谦的把礼乐让给别的贤人来治理教化。
★ 这种中庸的回答得到了孔子的肯定,并为他感叹。
评述是“为求则非邦也与?”公西华★ 比冉有还谦恭,说话留有很大的余地,让人感觉藏而不露。
★ 开口就表示不是能干,是愿意学习,而且对于宗庙之事还是仅仅做个小相。
虚心跃然纸上。
★孔子对他只做一名小相,表示惋惜,评述是;宗庙、会同也是诸侯的大事。
公西华你做小相,谁能做大相呢?冉有、公西华的谦恭逊让与子路的自负自信形成对比,互相映衬。
曾皙★ 在音乐美的陶冶中超然脱俗,具有童心未了的纯真气息。
★ 他的回答蕴含着人的天性美的出世境界。
★ 与子路三人的入世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
★孔子对他的评述是赞同。
对于一个饱经风霜而终难得志的过来人,出世的梦幻无疑是一种幸福的向往。
所以在潜意识中孔子与曾皙不谋而合。
★儒家的治国思想有礼、乐俩大方面,子路三人表达的是礼,曾皙是乐,孔子赏识曾皙徜徉山水之中,咏而归。
就是赞美曾皙从音乐的内在中培养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性情。
孔子平易近人、诲人不倦的老师★孔子引导学生讲述人生理想。
一句“子路率而对曰”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面前的率直与无拘束,孔子并不是想象中的高高在上,而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者。
★孔子对于学生的回答并没有予以直接的评价,而是让他们依次讲述,这就不会影响下面学生回答的积极性。
★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在这样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讨论气氛异常活跃。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
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
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
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
”〕,却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
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
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
“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
子路所说的“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
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绰有余的。
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本学习知识参读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先贤论志,心平气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解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是语录体的《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也是《论语》中的名篇。
《侍坐》记叙了孔子与四个弟子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生动鲜明地展示了弟子们的志趣、性格,也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人生态度。
一、内容梳理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孔子先指出学生们常说“不吾知也。
”然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启发弟子们各言其志,明确了这次谈话的中心。
当然,孔子并没有一开场直接让学生们言志,而是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解除了师道尊严的压迫,创设了一个平等、宽松的言语环境,鼓励学生说真话、述真志。
第二部分(第2段至第12段):四子述志。
在“如或知尔”这一条件的激发之下,子路“率尔”而对,慷慨陈词,提出可以将一个处于内忧外患下的“千乘之国”在短时间内治理得国家强盛,人民知礼。
“率尔”一词说明子路平时即心怀大志,但同时其直率、粗犷、鲁莽的性格也跃然纸上。
孔子“哂之”,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冉有和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之后才发表自己的想法的,他们两人所说同样是诸侯邦国之事,但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
冉求只设想治理“方六七十”,甚或是“五六十”的小国,能使人民丰衣足食,至于礼乐教化恐怕是自己能力做不到的,还要另请高明。
相比子路的“有勇”、“知方”要谦虚谨慎得多。
而公西华只愿做“小相”,并首先声明“非曰能之,愿学焉”,态度极其谦和平易。
两位弟子在言志之时,孔子只是静静的倾听,并没有当场表态。
最后述志的曾皙显得与众不同,在同学们述志的时候,曾皙是边鼓瑟边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想象其神态悠闲,气度潇洒,暗示了曾皙所言之志异于前三位。
一“舍”一“作”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表现了曾皙洒脱、知礼而自信的特点,“异乎二子者之撰”说明虽在鼓瑟,而三子之志已经听清,并对照自己之志作了思考,可见聪颖善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仲尼孔子列传》中记载:“仲由字子 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 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 人请为弟子。”
子路一副赳赳武夫的打扮,求见 孔子,并且对孔子很不礼貌,但在孔 子彬彬有礼的接待下,心悦诚服,于 是,穿上儒服,倾心委身于孔子,成 为弟子。 拜师后,子路一心向学, 《论语》中记载了很多他向孔子请教 如何成为君子、士子的对话。
附带:与老师非一般的交情
❖ 会子夫得路子不曾到乃经好预周死言的公:吧“。旦若)之由不也幸后,一不语—得成其—谶死,孔然子。路子”最乃(终像不微仲得由子好这死之样,的死后人的,很 ❖ 惨 蒯孔烈 瞶子。 挟鲁 持和哀大子公夫十孔路五悝年,继(迫承公 使元 他了前 加先4入8争0周年夺)其文,子卫化王国位的宫的廷高政发变山生阴内谋大乱。,河子太路子听
❖ 子路不但敢于直言也敢于质疑。“子路不悦,曰:‘末之也, 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 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 子之往也,如之何?”[21]在面对公山弗扰与佛肸的邀请时, 孔子欲往之,子路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将自己敢于直 言敢于质疑的性格白描化地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对 话。
❖ 最宝贵的是他身上的本色,不掩饰、直爽,一直备受推崇。 认为老师有错就指出,敢于直言不讳。
❖ 只要是老师解释了便不再追究,而且一心一意地追随者孔子, 只要老师提倡的并且他已经懂得的道理,子路都会去实践, 并且终身实践。
子路不是最聪明的学生,不是孔子最喜爱的学 生,可是他身上许多质朴真诚的品质是值得后 世学习的。
②不光是孔子高度评价子路的政事才能,连后世《论语》的编订者也认同 这一点。在《论语·先进》中的第三章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 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③对于政事,子路不是天生习得,而是努力学习得来。在《论语》中,子路问事 鬼神,问政,问成人,问事君,问君子。在向老师请教的过程中,政事也占很多。 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门的认可,那么学习的效果如何呢?事实 证明,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子路就开始从事政治活动,成为季氏宰。在周游列 国之后,在卫任职。由此可见,子路这种游刃有余的政治才能是随处可见的。
❖ 同虽 人时然 的对 性,于 格这特又句征会话造的就在解了子释一众 个路说 人“纷 的纭 气闻, 质但 。之是 “喜子前路半”,句的行的行解情如释也却况;毋下”庸置行进疑行行。,个刚 批强评的样。子。孔故子而也曾正说是因:为“这个道原因不,行引起,了乘孔子桴的担浮心于,“海‘。若由 从也 特我, 点不 向者得 老其师,死提其然问。“由君’与子”尚[9?]勇在”乎《?论子”语[》1路0中]孔听,子子赞闻路赏也之子会路后依有据很勇自,开身但所心更独希有,望的子 认路为将勇老与义师更出好地行结就合,带因他此正一如孔人子。所说孔:子“君为子义了以打为上压,子君子 路有 所膨勇 体而 现胀无 的义是的为不心乱同,的又小特说人质有 ,:勇 对“而 子无 路由义 来为 讲也盗 “好。 尚” 勇勇[果11过敢]“”勇我则”最,在为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而且在实践问 题上,还与老师有过争执。子路叫子羔做费宰,孔 子认为子羔并没有具备成为费宰的能力就让他去实 践,这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而子路曰:“有人民焉, 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17]子路提出自 己的理论,认为可以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实践出 真知。然而孔子却生气地发表了“是故恶夫佞者” 的见解。虽然孔子是在批评指责子路的,但并没有
人报告后,火速赶往都城,遇见正从城内逃出来的子羔,子羔说: “来不及了,不要去那祸难之地!”子路却说:“受人俸禄,我不 能逃避祸难。”进入孔悝府邸,看到蒯瞶挟持孔悝登台盟誓,子路 就放火烧台,想迫使其放掉孔悝;蒯瞶慌了,派人下台去阻击,子 路被利戈击中,临死前还不忘系好帽带子。子路临难赴死的过程, 记述在《左传》里。又据《孔子家语》记述,孔子初闻子路殉难的 消息,禁不住失声痛哭,待知道子路被砍成了肉酱,又吩咐把食用 的肉酱都倒掉,说:“我怎么忍心再吃这些东西!”可见夫子对子 路的死是何等的悲痛。
现在,我们眼中的子路。。。应该是这样的
子路 善于政事 尚勇果敢 好学重实践 敢于直言敢 于质疑
子路给人们的印象一般是直率、鲁莽。但仔细发掘, 我们会发现子路不愧为孔门十哲之一。
❖ 他善于政事,先后在季氏手下和卫国担当职位。他对政事也 很敏感,可以准确地做出判断。
❖ 他果敢豪气、重诺,可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 之而无憾”[22]“子路无宿诺”[23]。
提出反驳意见,可以推测子路以子之矛好攻学子之盾,
使得孔子只能以“佞”来将自己的不满 发泄出来。
四、敢于直言敢于质疑
❖ 在《论语》中,子路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人,共四十七次。而 且子路也是多次与老师顶撞的弟子。“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19]以此可见,师徒两人对如何在卫国为政这个 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当孔子表明他要先“正名”时,子 路觉得老师迂腐,不仅仅心里觉得,而且还面对面地表示了 对这个举措的不赞同。孔子以“野哉,由也”,并告诉子路 “正名”的目的。在《论语》中师生这样的对话是仅仅存在 于孔子与子路之间的。这其中可能是因为子路的性格、子路 与孔子相差九岁,交流沟通起来比较随意的原因,更是他们 师生之间关系亲密的原因之所在。
不仅是冲动、鲁莽 肯定还有很多未被挖 掘的地方
一、善于政事 能力
①了解学生的莫过于老师。何况是孔子这样伟大的老师。“由也,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孔子虽然无法回答子路是否仁,但是却指出了 子路的政事才能。 ❖且在《先进篇》中,也说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 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样前后应证也表明, 子路并非在个人理想上狂妄自大,在他的政治前景和政治能力方面,老师也是 给予肯定的。 ❖“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这是面对季康子时,孔子所给出的答案,孔子用 “于从政乎何有”的语气,再次印证了他对子路在政事方面的信心。
现在,我们来走近子路
子路子在路《的沂言水行春在风《》论一语文》中中的出形现象过常四被十定一义 次为,是是:孔冲门动弟、子莽中撞对。后但世这影不响完较全大是的子一路个的。 孟形子象曾。称《赞论他语有》闻一过共则2喜0篇的,态其度中,1把4篇他都与涉禹、 舜及相子提路并;论共。5唐39玄章宗,时共,有被40追章封提为到“了卫子侯路”。; 北在宋《真史宗记时·仲又尼追弟封子为列“传河》内中公,”子,路后的又篇改幅称 “也卫仅公次”于。子贡。这些都显示着子路的形象
二、尚勇果敢 性格
❖ 上“文勇对敢于提”“,到由而也“对好“勇由无过也所我取,果材无,”所则取于有材着”从很这政多句见话乎解,何。历代有学?者都”认为孔勇子为 从①正杨伯面峻先既生证认为明“了无所子取路材”的为“从这政就没能有力什么又可取点的出呀!了”子 路② ③的李钱泽穆性厚先先格生生认“认为为果这“句敢无话所应”取是。材“”没孔为处“子去就弄不是到不这仅知些是道木如材在何”剪表。裁南扬自怀己瑾子”先路。生和, 更李 ④是零 董先 楚对生 平先都子生同路认意为这的这种性是说“法格不。予善于以取舍肯的定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