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

文言文翻译-《论语》-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论语》原文+译文(下)

《论语》原文+译文(下)十三、《子路》1 原文: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
曰:“无倦。
”译文:译文:子路问政,孔子说:“身先士卒,教人勤奋。
”子路请孔子多说一点。
孔子说:“不要松懈。
”2 原文:仲弓为季氏宰,问政。
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译文: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问政。
孔子说:“使下属各司其职,宽容小错,提拔贤才。
”仲弓问:“怎知谁是贤才而提拔?”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你不知道的,别人会埋没他吗?”3 原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如果卫国的君主等待您去执政,您首先要做的是什麽?”孔子说:“一定是纠正名分呀!”子路说:“是这样的吗?你太迂腐了,纠正名分有什麽用?”孔子说:“你太粗野了!君子对于不懂的事情,一般都采取保留意见。
名分不正当,说话就不合理;说话不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法律就不能深入人心;法律不能深入人心,刑罚就不会公正;刑罚不公正,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
所以领导做事必须说得通、说话必须行得通。
领导说话,绝不随便、马虎。
”4 原文: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
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译文:樊迟请教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请教种蔬菜。
说:“我不如菜农。
”樊迟出来。
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领导重视礼法,则群衆\不会不敬业;领导重视道义,则群衆\不会不服从;领导重视信誉,则群衆\不会不诚实。
子路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子路少时,家贫如洗,然志向远大。
一日,子路行至一村,见一老者卧于道旁,衣衫褴褛,子路心生怜悯,遂解衣与之。
老者感其恩,遂授子路一卷书,曰:“此书内含天下至理,若能领悟,必成大器。
”子路拜谢,怀书而归。
子路刻苦攻读,昼夜不息。
数年之间,学问大进。
一日,子路游历至楚国,见楚王荒淫无道,百姓苦不堪言。
子路心生怜悯,遂向楚王进言:“大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如今大王荒废国事,百姓疾苦,若不思改革,必遭天下唾弃。
”楚王闻言,怒曰:“汝何人,敢来指责寡人?”子路毫不畏惧,正色曰:“吾乃孔子弟子子路也,今日特来劝谏大王,若大王不听,吾宁死不屈。
”楚王见子路刚直不阿,心生敬意,遂命人赐酒食。
酒席间,子路借机向楚王讲述仁义之道,劝其改革。
楚王深受感动,从此励精图治,使楚国国力大增。
子路名声远扬,各诸侯国纷纷邀请其出仕。
孔子闻之,曰:“吾弟子子路,虽勇而有智,然吾犹忧其不能为天下所用。
”孔子遂派子路出使各国,游说诸侯,宣扬仁义。
子路周游列国,所到之处,皆以仁义教化百姓。
时齐景公好勇斗狠,子路遂向其进言:“大王,勇者不惧,然勇而无德,终将自食恶果。
愿大王以仁义治国,方能传之久远。
”齐景公闻言,深受启发,遂改革政治,使齐国百姓安居乐业。
子路游历数年,终于回到鲁国。
孔子已逝,子路悲痛欲绝。
鲁哀公闻之,命人赐予子路高官厚禄。
子路辞谢曰:“吾愿为天下百姓,不求荣华富贵。
”遂隐居山林,致力于教育事业。
子路晚年,弟子众多,皆成大器。
一日,子路病重,临终前对弟子们说:“吾生无憾,唯愿你们传承仁义,为天下百姓造福。
”言罢,子路驾鹤西去。
子路一生,勇而有智,刚直不阿,深得孔子赏识。
其事迹传颂后世,成为仁义之楷模。
后世之人,皆以子路为榜样,砥砺前行,以期达到仁义之境。
子路受教原文及翻译

子路受教原文及翻译子路受教原文及翻译一,【原文】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①可及乎?” 子路曰:“学岂②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者不释③棰策也,操弓不反于檠④,然后可持也,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⑤则圣,受学重问⑥,孰不顺哉。
谤毁仁者憎怒士人必主于刑也,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⑦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⑧。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⑨而羽之,镞而砺之⑩,其入之不亦深乎。
” 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选自《孔子家语》)【注释】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策:马鞭子。
④檠:(qing)矫正弓弩旳器具。
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圣:通达,明智。
⑥受学:从师学习;重:重视,注重。
⑦ 揉同“糅”,用熨木,通过人力加工,把曲旳变直,直旳变曲。
⑧ 犀革:犀牛旳皮制品。
⑨栝(gua):箭旳末端;羽:作动词用,即用羽毛装饰。
⑩B:(zu):箭头;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二,【参考译文】孔子对子路说:“ 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 我喜欢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旳天赋,再加上学习,应该能有好旳才能。
”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旳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旳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旳大臣就会迷失方向,有才能旳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旳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旳意见和建议。
对性情狂放旳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旳檠。
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
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旳。
违背仁德专行恶事旳人,随时要接受国法旳制裁。
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旳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旳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论语子路原文与解析

论语子路原文与解析子路问:“师之言而行之,师之又何如?”孔子说:“子行未愎,反而不唐。
吾尝居伪也,吾岂孟维教?神者也!非由正,由与!子路听之,思索良久。
不禁追问:“求解士之不愎之义。
”孔子微微一笑,解释说:“居伪即是指我曾经居住在一个假冒者的家中,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学识和道德。
我并不是孟子那样的教育家,但我有我的独特才华和智慧。
神圣的智慧并不是通过严格的规范和条文传授的,而是通过与人交往中培养和领悟的。
”子路瞪大眼睛,迷惑不解地问:“那么,解士之不愎又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微笑着向子路解释道:“不愎,意指没有固执己见,不迷恋个人的见解和主张,能够虚心地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一个解士应该具备这样的品质,才能真正地理解和应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和智慧。
”子路聆听着孔子的解释,心中渐渐明悟。
他思考着孔子的话语,明白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不足之处。
他意识到,要成为一名真正的解士,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师长们的言传身教,而是要能够将所学与所行相结合,理解和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与子路的一次交流中。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位智慧和谦逊的教育家。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子路,一个真正的解士不仅要学习师长的知识和思想,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立思考和接纳不同观点的能力。
这段对话也揭示了孔子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和人生态度。
在孔子看来,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应用到生活中,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孔子通过“不愎”这个概念,提醒人们要有开放的心态,能够虚心地接纳他人的观点和批评,并在与人交往之中不断提升自己。
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这段对话依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观点和信息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相应的,我们也更容易陷入自己的主观见解和立场当中。
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提醒我们,要有不愎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接纳新的观点和知识,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
同时,这段对话也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并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而是贯穿我们的一生。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及翻译
子路篇原文:
子路见孔子,孔子问曰:“何好?”对曰:“好长剑。
”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
”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
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而受教。
”
翻译:
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道:“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喜好长剑。
”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
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难道有好处吗?”孔子说:“君王没有遇到敢于进谏的大臣就会犯过错,迷失方向,有才能的人没有能够教会自己的朋友就会听不到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驱赶狂马的人不能放下鞭子,操拿弓弩的人,不能丢下正弓的器具;木材经过绳墨作用加工就能取直,人们接受直言规劝就会通达;从师学习,重视发问,哪有不顺利成功的!”子路说:“南山出产竹子,不经加工,自然就很直,砍下来用它(做箭),能射穿犀牛的皮,为什么要学习呢?”
孔子说:“把箭的'末端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更加锋利,箭刺入得不更深吗?”子路施礼道:“感谢你的指教。
”。
子路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

子路篇论语原文注解及翻译【古文典籍】【原文】13•21 子曰:“不得中行(1)而与之,必也狂狷(2)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注释】(1)中行:行为合乎中庸。
(2)狷:音juàn,拘谨,有所不为。
【译文】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评析】“狂”与“狷”是两种对立的品质。
一是流于冒进,进取,敢作敢为;一是流于退缩,不敢作为。
孔子认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
人的气质、作风、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个方面,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
【原文】13•22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1)。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2)子曰:不占(3)而已矣。
”【注释】(1)巫医:用卜筮为人治病的人。
(2)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此二句引自《易经•恒卦•爻辞》。
(3)占:占卜。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
’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
”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评析】本章中孔子讲了两层意思:一是人必须有恒心,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二是人必须恒久保持德行,否则就可能遭受耻辱。
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对学生们的告诫。
【原文】13•23 子曰:“君子和(1)而不同(2),小人同而不和。
”【注释】(1)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
(2)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做同。
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
【译文】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评析】“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与别人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
论语·子路全文及解析

论语·子路全文及解析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为政之道。
孔子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带好头,然后让老百姓辛勤劳作。
”子路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不要倦怠。
”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仲弓做了季氏的总管,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自己先给下属各部门主管人员作出表率,原谅他人的小错误,提拔贤能的人。
”仲弓说:“怎么知道哪些人是贤能的人而去提拔他们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的,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吗?”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先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真是太迂腐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
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
”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出去了。
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
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必要自己来种庄稼呢?”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他却搞不懂;派他出使到四方各国,又不能独立应对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章节翻译-子路篇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
始有,曰:‘苟合矣。
’少有,曰:‘苟完矣。
’富有,曰:‘苟美矣。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
”子曰:“其事也。
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子曰:“不占而已矣。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参考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子路请求多讲一点。
孔子说:“不要懈怠。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先责成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让他们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仲弓又问:“怎样知道是贤才而把他们选拔出来呢?”孔子说:“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子路(对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
”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
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啊。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
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
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
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
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
孔子说:“我不如老农。
”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
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
”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
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
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背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孔子说:“自身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干,自身不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
”孔子说:“鲁和卫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的政事)一样。
”孔子谈到卫国的公子荆时说:“他善于管理经济,居家理财。
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也就够了。
’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
’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
”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
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
”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消除残暴,废除刑罚杀戮了。
这话真对呀!”孔子说:“如果有王者兴起,也一定要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
”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冉求退朝回来,孔子说:“为什么回来得这么晚呀?”冉求说:“有政事。
”孔子说:“只是一般的事务吧?如果有政事,虽然国君不用我了,我也会知道的。
”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有这样的话吗?”孔子答道:“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于这样的话。
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
’如果知道了做君的难,这不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可以亡国,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不可能有这样的话,但有近乎这样的话。
有人说过:‘我做君主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我所高兴的只在于我所说的话没有人敢于违抗。
’如果说得对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好吗?如果说得不对而没有人违抗,那不就近乎于一句话可以亡国吗?”叶公问孔子怎样管理政事。
孔子说:“使近处的人高兴,使远处的人来归附。
”子夏做莒父的总管,问孔子怎样办理政事。
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
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叶公告诉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
”孔子说:“我家乡的正直的人和你讲的正直人不一样: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
正直就在其中了。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党们称他尊敬兄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狂者敢作敢为,狷者对有些事是不肯干的。
”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就不能当巫医。
’这句话说得真好啊!”“人不能长久地保存自己的德行,免不了要遭受耻辱。
”孔子说:“(这句话是说,没有恒心的人)用不着去占卦了。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
”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
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
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
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
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孔子说:“君子安静坦然而不傲慢无礼,小人傲慢无礼而不安静坦然。
”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子路问孔子道:“怎样才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互助督促勉励,相处和和气气,可以算是士了。
朋友之间互相督促勉励,兄弟之间相处和和气气。
”孔子说:“善人教练百姓用七年的时候,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