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13子路篇课件
合集下载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课件

点 击
(2)莫
莫
莫
甲骨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莫”是会意字,甲骨文外边是“茻”字(即草),里边是“日”字,合
起来指傍晚太阳落入草丛中。是“暮”的本点字,表示傍晚、日暮,后
击
借用来作否定副词。
例句
义项
莫春者,春服既成
①同“暮”,晚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赤壁赋》) ②不,不要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第11段)子曰:“何伤
①希( 同“稀”,稀疏) ②作( 起身,站起来) ③撰( 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④何伤( 何妨,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
点 击
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
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
(第12段)曰:“莫春者,春服既
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第13段)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 也!” (第14段)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
②如会同,端章甫 名词作动词,端,穿着礼服/章甫,戴着礼帽
③鼓瑟希
名词作动词,弹奏
④冠者五六人
名词作动词,戴帽子
⑤曾皙后
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
⑥赤也为之小,孰能 形容词作动词,小,做小相/大,做大相
为之大
5.特殊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请指出标志词)
①不吾知也
宾语前置句 标志词:不(否定词)、 吾(人称代词)
理解性默写
•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 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 ,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 华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子路优秀PPT

子路:直率(有抱负,坦诚,性格比较鲁莽、轻率) ——哂之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不卑不亢。 )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洒脱(从容洒脱,谦恭恬淡) ——与之
17
曾皙 冉有 (点)
(求)
子路
(仲由)
与赞
公西华
(赤)
哂
惜
孔子
18
¤为何“哂” ¤为何“与”点? 由
可
以民十治 俟””理 君,的“ 子不小方 ”过国六 。“,七
如“十 其可, 礼使如 乐足五 ,六
“ 愿 为 小 相 ” 。
宗 庙 之 事 , 如 会
同
”
时
,
而 归 。 ”
莫 春 者 ,
春
服
既
成
——
咏 11
子路(仲由)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 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 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 并懂得义理。
自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二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
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
的典籍整理编订家。
5
《论语》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全书共20篇。 后人用每篇首句的两个字做篇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 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 书”。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 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民 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 个极重要的人物 。
冉有:谦虚(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不卑不亢。 ) ——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 ——惜之
曾皙:洒脱(从容洒脱,谦恭恬淡) ——与之
17
曾皙 冉有 (点)
(求)
子路
(仲由)
与赞
公西华
(赤)
哂
惜
孔子
18
¤为何“哂” ¤为何“与”点? 由
可
以民十治 俟””理 君,的“ 子不小方 ”过国六 。“,七
如“十 其可, 礼使如 乐足五 ,六
“ 愿 为 小 相 ” 。
宗 庙 之 事 , 如 会
同
”
时
,
而 归 。 ”
莫 春 者 ,
春
服
既
成
——
咏 11
子路(仲由)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 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 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 并懂得义理。
自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二千年来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
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孔子: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
的典籍整理编订家。
5
《论语》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 ,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 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辑录而成。 全书共20篇。 后人用每篇首句的两个字做篇名。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 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宋儒把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 书”。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末 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 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 界文化名人之一。在民 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 个极重要的人物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孔子“问志”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zhǎng)乎尔, 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弟子“述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shèng)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shěn)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sì)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 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kēng)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夫子喟(kuì)然叹曰:“吾与点也。”
“吾与点也,言我志与点同也。所以与同者,当时道消世乱, 驰竞者众,故诸弟子皆以仕进为心,唯点独识时变,故与之也。”
——南朝·皇侃《论语义疏》
曾皙描绘出了一幅孔子“礼治”思想推行 下的“大同”世界的理想画面。
“莫(mù)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皙:名点,字皙。 冉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 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本文围绕“言志” 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问志、述志、评志 第一部分 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 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 孔子“评志”
曾点 字皙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曾参的父亲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 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路--课件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 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 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 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 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 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 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 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 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 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 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 响。
一、文言句式:
1)判断句
例一:吾与点也(“也”表判断。)---第12自然段
2)倒装句 例一:不吾知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即“不知 吾”。) ---第1自然段
例二:则何以哉(疑问句宾语前置。即“以 何”。)---第1自然段 例三: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结构后置。)---第9 自然段
3)省略句 例一:则何以哉(省略主语。)---第1自然段 例二: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省略主语。) ---第9自然段 (注意:还有两句在《名师伴你行》第109页 ‘文言句式’1和4)
3 、文本行文的中心线索是什么?这篇 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
第2题:
第一部分(1~2)孔子启发诱导学生言志; 第二部分(3~12)学生言志; 第三部分(13)孔子赞叹曽皙的志向。 第3题:
“学生言志”是行文的中心线索。 “文眼”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高一(五)班 苏伊漓
5)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形容词做名词, 小事,大事) ---第16自然段 6)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 (章甫 :名词用作动 词,穿着礼服,戴着帽子。)---第7自然段 7)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 后面)---第13自然段 8)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冠:名词用作动词, 戴帽子)---第11自然段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子路: 侧重强国•冉有: Nhomakorabea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 侧重,
但都愿意在 仕途上创一 番事业. 都 是参加政治.
名“赤” 公西华
惜
与
赞哂
曾皙 名“点 ”
名“求 ” 冉有
子路 名“由 ”
任务二:孔子评志,态度不同
(1)为何“哂”由? 赞赏坦率发言, 委婉批评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2)为何“与”点?
志: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
六个20岁左右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
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一路唱着歌回来。
❖侧重教化治国
性格: 从曾皙的神态和语言中表现:
洒脱高雅 从容淡定
三位弟子“言志”的差异:
• (1).国土面积不一样。子路“千乘之国”,冉有“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公西华没有提及。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 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
性格:从子路的神态和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强国
有抱负,自信, 却较鲁莽、轻率。
冉有(求)
志: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
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性格: 从冉有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侧重富民
公西华(赤)
志: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
同,端章甫[fǔ] ,愿为小相焉。”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 从公西华的言语中可以看出: ❖侧重以礼治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 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 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 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 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 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 为人的道理。
既重强国、又要教化百姓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有何评价? 夫子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冉有(姓冉名求)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 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循循善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从《论语》中选取一则你感 兴趣的篇章,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我知鱼。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孔子的教育思想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 知尔,则何以哉? ”
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 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 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 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志:
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 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 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 为人的道理。
既重强国、又要教化百姓
性格:
有抱负,自信, 却失之鲁莽、轻率。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有何评价? 夫子哂之。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冉有(姓冉名求)
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 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循循善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从《论语》中选取一则你感 兴趣的篇章,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东鲁春风吾与点, 南华秋水我知鱼。
《 子 路 曾 皙 冉有公 西华侍 坐》pp t课件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ppt

第1课 篇目一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先进》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 语言素养目标: 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 思维素养目标: 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
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 文化素养目标: 点。
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3.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 明确:“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 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 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 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 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 点也”。
③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 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④对曾皙:孔子与之。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形象,感悟孔子的教育观 及治国理念。 明确: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 而坐。
因为
比 不要 “已”,停止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闲居, 平日在家时
了解
有人
如果
那么 做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4.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明确:①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 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 之”。
《论语·先进》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熟悉论语的语言表达 语言素养目标: 习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理解体会孔子通过个人言行去分辨个人性格特点的思 思维素养目标: 维方式,以及由此推及其政治才能的做法。
了解《论语》的相关常识,了解孔子的思想内涵和特 文化素养目标: 点。
能推行正道,因此要洁身自好。
3.怎样理解孔子所说的“吾与点也”? 明确:“莫春者”至“咏而归”一段文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 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行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 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一种 认为这是曾皙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 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隐退避世思想相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 点也”。
③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 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 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④对曾皙:孔子与之。
5.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分析孔子形象,感悟孔子的教育观 及治国理念。 明确: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侍坐:此处指执弟子之礼,侍奉老师 而坐。
因为
比 不要 “已”,停止
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闲居, 平日在家时
了解
有人
如果
那么 做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宾语前置句,即“则以何哉”。
4.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明确:①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 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孔子“哂 之”。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 (共5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

哂: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补充:《礼记·曲礼上》规定 “长者不及,勿谗言。” 这就是说 在长者面前,如不问及, 是非礼的,所以受到孔子的哂笑。这种形式 的主动发言,并不被孔子所提倡。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 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 源”, 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 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 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五、文本研读 公西华(赤)
志向: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五、文本研读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 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 政治.
五、文本研读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 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点)
五、文本研读
志向: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 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 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娴熟礼仪。
五、文本研读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 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
五、文本研读
与点:曾点描绘了一幅“暮春咏归图”, 是一种超然的“世外桃 源”, 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人们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实际上就 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 由幸福的和谐社会理想生活
五、文本研读 公西华(赤)
志向: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性格: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娴熟礼仪。
五、文本研读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
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 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 政治.
五、文本研读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 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点)
五、文本研读
志向:暮春时节,脱下冬衣,穿上春衣,和五六个20 岁的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 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性格:谦恭有礼,说话委婉,娴于辞令, 娴熟礼仪。
五、文本研读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 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 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
五、文本研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①, 其父攘羊②,而子证之③。‛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④,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 •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①,执事 敬②,与人忠。虽之夷狄③,不可弃也。‛ •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①,使于四方,不辱君 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②。‛曰: ‚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③, 硁硁然小人哉④!抑亦可以为次矣。‛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 之人⑤,何足算也!‛
•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①?‛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 也②。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 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 ‚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 ‘予无乐乎为君③,惟其言而莫予违也 ④。’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 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 13.16叶公问政①。子曰:‚近者悦②,远 者来。‛ • 13.17子夏为莒父宰①,问政。子曰:‚无 欲速②,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 则大事不成。‛
•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②, 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 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③?‛
• • 【注释】 ① 宰:家臣,总管。 ② 先有司:给手下的官吏带 头。先:先做,带头做,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有司:负 责某项具体事务的官员。 ③ 人其舍诸:别人难道会把他 埋没吗。舍:舍弃。 • 【译文】 • 仲弓做了鲁国季氏的总管,向孔子请教为政。孔子说: “让你手下的官吏带头,赦免犯了小过错的人,选用贤良 优秀的人才。”仲弓问:“怎样知道是优秀的人才,从而 提拔任用他们呢?”孔子说:“选拔任用你所了解的人。 至于你所不了解的,别人难道会埋没他们吗?”
• 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①。‛ •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①,怡怡如也②,可谓 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 矣①。‛ • 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 益。曰:‚无倦。‛ • 【译文】 • 子路问怎样才能管理好政事。孔子说: “遇事先要身体力行,劳而无怨。”子路 请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只要力行不倦, 始终如一就行了。”
•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 乎①!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①:‘人而无恒, 不可以作巫医②。’善夫!‛‚不恒其德, 或承之羞③。‛子曰:‚不占而已矣。‛ •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
•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①,何如?‛ 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②,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 好之③,其不善者恶之。‛ •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①。说之 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②。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③。‛ •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 泰。‛
• 13.4樊迟请学稼①,子曰:‚吾不如老 农。‛请学为圃②。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③!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 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④。夫如பைடு நூலகம்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⑤,焉用 稼?‛ • 13.5子曰:‚ 诵《诗》三百①,授之以政, 不达②;使于四方,不能专对③。虽多, 亦奚以为④?‛ •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 正,虽令不从。‛
•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 13.8子谓卫公子荆①,‚善居室②。始有, 曰:‘苟合矣③。’少有④,曰:‘苟完 矣⑤。’富有,曰:‘苟美矣。’‛ • 13.9子适卫,冉有仆①。子曰:‚庶矣哉 ②!‛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③?‛ 曰:‚富之④。‛曰:‚既富矣,又何加 焉?‛曰:‚教之。‛ •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①,期月而已可 也②,三年有成。‛
•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 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 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 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 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 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苦之以祸乱 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 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 而观其信。 • 诸葛亮《知人性》
•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①,亦可以 胜残去杀矣②。’诚哉是言也!‛ •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①。‛ •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 •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①?‛对 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 虽不吾以②,吾其与闻之③。‛
——《子路篇》(共30章)
•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 曰:‚无倦。‛ • 13.2仲弓为季氏宰①,问政。子曰:‚先有司 ②,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 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 诸③?‛ •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 ‚野哉,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⑥。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⑦;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⑧。故君子名 之必可言也⑨,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⑩。‛
•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①,子将奚先 ②?‛子曰:‚必也正名乎③!‛子路曰:‚有 是哉,子之迂也④!奚其正?‛子曰:‚野哉, 由也⑤!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⑥。名不正, 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 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⑦;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⑧。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⑨,言之 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