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精选10篇)端午节呢,是我国一个很传统的节日。

自古以来都有端午节的一个设立的习惯,在端午节的时候呢大家也会遵循我们的一些传统习俗。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相关内容。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篇1农历五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习俗由来与传说甚多。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

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习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地区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

明清以来,每逢五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

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

一九九九年六月十八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实现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一般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

同时在自家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以及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

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习俗,实际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篇2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多种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

比赛中,鼓声急促,众桨翻飞,刻成龙形的独木舟你追我赶,不相上下,既是竞渡游戏,亦是以祭神与乐人的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英国等。

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端午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端午的民俗活动有哪些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也称为“重五节”、“端阳节”、“午日节”等。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其中的民俗活动更是多种多样,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1、包粽子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就是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年节美食,用糯米、猪肉、豆沙、蛋黄等填充,以芦苇叶或者粽叶包裹起来,蒸煮6-8小时,食用时配上刚煮好的菜,在家庭聚会中,大家一起制作,十分热闹。

2、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不少地方都会举办这种传统的竞技体育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许多人手持竹桨,在龙舟里向前划,竞争速度和耐力。

这个活动和中国的古老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据传说,古代中国的爱国诗人屈原,在被放逐后,跳江自尽。

听闻这个消息的百姓们就在江里划船拯救屈原,敲鼓打响来吸引鱼群,不让鱼儿啃食屈原的身体,这就是赛龙舟的由来。

3、挂艾叶和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习惯将艾叶和菖蒲挂在门上或者屋内,以驱邪和防疫。

据传艾叶和菖蒲在民间认为有毒驱蛇的作用。

这个习俗在中国各地都有,比如南方的福建省还有在端午结束后将菖蒲放到河里灭夏的习俗。

4、穿五彩绸带端午节的时候,很多女孩子会用五颜六色的丝绸带绑在自己的腰间上,甚至还会绑在衣角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祈求健康和幸福。

五彩丝带神秘、美丽,在当前社会中也成为时尚的代言物之一。

5、玩健身游戏端午节还有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是玩健身游戏。

男女老少都可以参加各种游戏,比如踢毽子、跳绳、打陀螺、靠线,等等。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培养个人从事文化体育活动的意识,还可以促进团结和交流,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社交活动。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民俗活动有很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民间文化的沉淀、传承和发展,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在今天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我们也应该珍惜、继承和发扬这些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民俗活动。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端阳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一个既古老又富有文化底蕴的节日。

端午节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但它所代表的精神和价值观依然深入人心。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传统,特整理了一些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和饮食文化等内容。

一、历史渊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据史书记载,端午节最早是源于黄帝在战乱时期,他为了纪念在此前的战争中,死去的一位忠臣屈原,于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向江河中投食饭菜,以安抚其亡灵,并且还舞狮子来祭奠,后来演变成划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等习俗。

而屈原则成为了端午节的代表人物。

二、传统习俗1.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赛龙舟,这是一项古老的民间竞技运动,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

赛龙舟是表达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的游戏,也是体现龙文化的一种方式。

2.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它味道独特,口感丰富。

粽子的做法各地有所不同,北方的大粽子以红枣、花生、糯米和猪肉为馅,中部地区的粽子则以咸肉、冬菇和小腊肠等为馅,而南方的粽子则以糯米、咸蛋黄及瘦肉为主,口味清香。

3.插艾叶: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插艾叶,这是为了祛瘟疫,扶阳气,使人们以艾叶驱散邪气,保护身体的一种方式。

此外,还有挂菖蒲、打雄黄、穿五彩丝等习俗。

三、文化价值1.弘扬民族精神:端午节作为中国民间重要节日之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其中蕴含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

其龙舟文化、艾草文化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团结,还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生命意识。

因此,弘扬端午节文化,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2.促进社会友好:端午节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一样,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庆祝这一节日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共同参与、合作完成某一个节目,这不仅能够促进情感联系、增进友谊,还能够在舞龙舟、打鼓舞、插艾叶等活动中,提高个人的体力和协调能力,并增长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源于中国古代的龙舟竞渡和踏青赛艾(艾叶),因为它们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后来逐渐演化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端午节活动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而这些传统习俗活动也有着对应的习俗寓意。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及习俗寓意。

一、竞渡龙舟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活动就是竞渡龙舟了。

龙舟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赛金榜”,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而举办的。

后来,这项运动渐渐演变成了以纪念屈原为主题的龙舟竞赛,成为了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龙舟竞渡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形式,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在竞渡过程中,人们要紧密配合,把艇划得尽量快和稳,以此表现出团结、协作和勇敢的精神。

而龙舟所寓意的是“归航”,它代表着带领人们驶向彼岸的希望和留住人们心中的信念。

二、吃粽子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美食,由糯米、红枣、肉类和其他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而成,并用线紧紧扎起来,最后用水煮熟。

粽子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形式,因为它具有很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相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为了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投江自尽。

当时,人们就用粽子投入江中,希望此举可以喂饱鱼虾,让他们不侵害屈原的遗体。

另外,吃粽子也是缅怀祖先,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三、挂艾叶除了吃粽子和竞渡龙舟,还有一个传统的端午习俗就是挂艾叶。

艾叶是一种草本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之一。

端午节期间,人们把艾叶挂在门口或房间里,以驱邪、辟瘟和恶病。

另外,人们还会用艾叶蘸水擦身,以保健身体,并有驱走蚊虫的效果。

而挂艾叶的寓意则是保佑身体健康和驱除邪恶。

四、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佩戴香囊。

香囊是一种用香料、草本植物和布料制成的小袋,可以装一些香料,以散发出清香。

佩戴香囊是为了祈求平安和驱逐邪恶,每当人们行走或者活动的时候,香囊中的清香能够保佑他们平安无事。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传统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政治性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庆祝这个节日。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敢,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习俗之一。

龙舟是一种独特的船只,形状长而窄,船头和船尾都雕刻有龙的形象。

赛龙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民间传说,相传古代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纷纷划船捞取他的尸骨。

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传统的竞技运动。

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组织赛龙舟的比赛,吸引着众多的观众和参赛者。

赛龙舟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和尊贵,而舟则代表着团结和合作。

赛龙舟的习俗通过体育竞技的形式,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吃粽子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其他配料包裹而成的食物,通常用竹叶或者其他植物叶子包裹。

粽子的制作工艺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但是每个地区的做法和口味都有所不同。

吃粽子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屈原投江自尽后,人们为了不让鱼虾吃掉他的身体,就将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用竹叶裹好,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吃掉。

后来,人们发现这种食物不仅可以防止鱼虾吃掉,还可以增加体力和抵御疾病。

于是,吃粽子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吃粽子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每年的端午节,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传承家族的独特做法和口味。

吃粽子的习俗不仅让人们品尝到美味,还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三、挂艾草和穿香囊端午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挂艾草和穿香囊。

艾草是一种具有浓郁香气的植物,人们会将艾草挂在门口或者悬挂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相传艾草可以驱邪和祛病,人们希望通过挂艾草来保护家人的健康和平安。

香囊是一种小巧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和草药。

人们会将香囊挂在身上或者放在枕头下,以驱除邪气和保佑自己的身体健康。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

简述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的战国时期,始于屈原之死,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屈原和龙舟赛、粽子、艾草、挂菖蒲、龙舟和儿童游戏等,下面就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屈原和龙舟赛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是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思想家和政治家屈原。

据传,屈原是楚国时期的宰相,他积极主张联合其他国家起义反对秦国,但是他的意见遭到了退缩的官员的反对,最终被贬官。

在流放中,屈原十分儒雅,却深感国家满目疮痍,于是他悲叹吟咏,写下了《离骚》等不朽作品。

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当天,屈原因感国事之忧而投江自尽,传说当天鱼类之多,各船只相互救援,竟不堪重负而死亡。

后人在他身上搜出数百头鲸鱼,称之为《屈原百鲸》。

屈原投江自尽之后,渔民们在江中捕鱼,发现鲸鱼供不应求,于是就有了划龙舟以放鲸的习俗,这就是端午节中的龙舟赛。

二、粽子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食,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用草绳将芦苇叶或桂树叶裹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再用细线缝扎而成。

粽子皮薄香糯,味道鲜美,配上猪肉,豆沙或咸蛋黄等馅料,更加可口美味。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屈原和龙舟赛有着密切的关联。

三、艾草与挂菖蒲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许多地方人们还保留着端午节的其他传统文化习俗,如挂菖蒲和艾草等。

在中国古代,人们以为挂菖蒲和艾草有祛瘟疫、消毒杀菌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将挂菖蒲和艾草挂在屋内或门房上,以消除瘟疫,保健康。

在古代,人们还会将艾叶插在头上,以祛蚊虫和疾病。

如今,挂菖蒲和艾草已经成为端午节的独特文化特色和重要象征。

四、龙舟竞赛与儿童游戏龙舟赛是端午节的传统节目之一,各地相继举办各种规模的龙舟赛,并发展出独特的民俗文化。

除了龙舟赛之外,儿童游戏也是端午节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如踩高跷、放风筝、荡秋千、拔河和打皮球等。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及起源“棕⼦⾹,⾹厨房。

艾叶⾹,⾹满堂。

桃枝插在⼤门上,出门⼀望麦⼉黄。

这⼉端阳,那⼉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端午节。

农历五⽉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端午节,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午⽇节、重五节、重午节、五⽉节、⼥⼉节,天中节、地腊、诗⼈节、龙⽇、夏节、菖节、蒲节、龙⾈节、浴兰节、粽⼦节等等。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中叫法最多,达⼆⼗多个,堪称节⽇别名之最。

总体上说,各地⼈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异的。

端阳节据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顺阳在上,五⽉正是仲夏,它的第⼀个午⽇正是登⾼顺阳天⽓好的⽇⼦,故称五⽉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农历五⽉为午⽉,五、午同⾳,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也叫“五⽉节”。

天中节古⼈认为,五⽉五⽇时,阳重⼊中天,故称这⼀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肤病多发季节,古⼈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

汉代《⼤戴礼》云:“午⽇以兰汤沐浴”。

解粽节古⼈端午吃棕时,有⽐较各⼈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有“解粽节”之称。

⼥⼉节明代沈榜在记述北京地区风俗的《宛署杂记》⼀书称:“五⽉⼥⼉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

宛俗⾃五⽉初⼀⾄初五⽇,饰⼩闺⼥,尽态极妍。

出嫁⼥亦各归宁。

因呼为⼥⼉节。

”清代富察敦祟《帝京景物略》云:“五⽉⼀⽇⾄五⽇,家家妍饰⼩闺⼥,簪以榴花,⽈‘⼥⼉节’。

”菖蒲节古⼈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诗⼈节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位⾼产诗⼈,在国破家亡之⽇于五⽉五⽇投汨罗江⾃尽,后⼈选择在这⼀⽇纪念屈原,并吟诗作赋抒发情怀,故有诗⼈节之谓。

龙⾈节屈原投汨罗江⾃尽后,百姓闻讯后⽴即沿江划船搜救,进⼊洞庭湖仍⽆果⽽终,后来却逐渐演变为龙⾈⽐赛的节⽇。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

陕北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陕北地区,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文化也别具特色。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传统的习俗,表达着对先人的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丰富着自己的身心文化生活。

一、粽子文化粽子是端午节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从端午节前就开始包粽子了。

陕北地区的粽子有两种,一种是豆沙粽,另一种是咸肉粽。

豆沙粽用糯米做成,放入甜枣、豆沙、桂花、莲蓉、花生、红枣等馅料,口感Q弹有嚼劲,吃起来非常香甜可口。

咸肉粽用糯米包裹入口咸鲜的五花肉,再加入葱、姜、蒜、木耳、香菇等配料,入口有浓郁的肉香味。

传统的包粽子的方式也非常有趣,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包粽子,彼此商量着要放多少馅料,如何包裹。

把馅料用糯米包裹起来,再用竹叶子或菰叶子绑好,然后放到锅里煮熟即可。

在陕北地区,包粽子是一项重要的家庭传统活动,它不仅让人们重温了传统文化,也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

二、龙舟竞赛在陕北地区,除了包粽子,还有龙舟竞赛的传统文化。

在端午节当天,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起自己的龙舟队伍,进行竞赛。

最初的龙舟竞赛是为了纪念古代民间英雄屈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竞赛时,龙舟队伍中会有一位舵手掌舵,指挥船的航行方向。

其他队员则要配合起来,划动浆,保持节奏。

整个比赛非常精彩,观众们会站在河岸上观看,为喜爱的龙舟队伍加油助威。

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观众,都会因为这项活动而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

三、赛艇运动除了龙舟竞赛外,陕北地区还有一项特色的运动项目——赛艇运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赛艇运动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

赛艇的船体呈狭长的圆筒形,使用桨或划浆控制船体行驶。

赛艇运动需要选手具备高度的协调性和心肺功能。

在陕北地区举行的赛艇比赛,不仅是一项运动项目,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一种展示。

人们往往在这个节日中亲身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也增进了相互之间的友谊。

四、雅乐歌舞端午节时,雅乐歌舞也是陕北地区民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端午节的八种文化传统
包粽子—饮食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国南方优秀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端午节起源于南方,其食俗以粽子为代表,这一点与以传承北方食俗为主要内容的
立春、中秋、除夕等传统节日有着本质的区别。

而各地根据自己特
产与习俗的不同,生产出的形形色色的粽子——桂圆粽、肉粽、水
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以及按惯例在端午期间饮用的具有杀菌驱虫解五毒功效的雄黄酒,
具有避邪禳毒、祛病强身功能的菖蒲酒,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华饮食
文化的谱系,在保护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保护人类饮食文
化的多样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避邪衣—服饰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

因为端午是“恶日”,这就产生了为躲避这个“恶日”而特别制作出来的节日服装服饰。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绣有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这五种毒
虫的形形色色的五毒衣。

在饰物方面,妇女发髻上佩戴的金银丝做
成的健人,系在臂膀、挂于项颈、饰于胸前的长命缕,系在腰间的
香囊等,都具有很重要的审美价值。

“躲端五”—沟通人际
端午节是沟通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

因端午性“恶”,历史上,这天也是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躲端五”的日子。

这些民俗在
歧视出嫁女子的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对于重构出嫁女子与娘家关系
方面,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实,端午所重构的远远不止是这一
种关系,盛大的划龙舟仪式在构建村落地缘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对于以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来说,不能不说
也是一种启迪。

雕龙凤—手工技艺
端午是传承传统手工技艺的重要载体。

每当端午到来之时,人们都会请上各业匠师,雕龙刻凤,描金涂银,为自己的龙舟打扮一番。

可以说,龙舟是民间体育活动中造型最为复杂、用色最为丰富的道
具之一,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
神秘的驱邪避瘟符号,对我们解读中国远古文化具有重要帮助。


这些古老技艺的传承,也为中国民间社会彩扎业、搭棚业、木雕业、描金业、印染业的发展提供了用武之地。

救诗人—中华道德
端午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传统伦理的重要载体。

端午虽脱胎于仪式,但在后来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附会上了许多时代精神。

这些时代精神通过传说故事传承,并最终转化为整个民族或是
整个地域的集体意识。

如东汉时流传的曹娥救父传说,南朝时流传
的划龙舟救屈原传说,吴越时期流传的划龙舟营救伍子胥传说等等,显然都与历代统治者试图通过某种民俗活动来推行传统教化政治意
图有关。

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今天,通过传统节日来弘
扬传统道德,张扬民族正气,显然有它的现实意义。

赛龙舟—体育文化
端午是传承中华体育文化的重要载体。

赛龙舟原本只是一个典型的宗教仪式活动,但到后来,人们又不断地赋予了它以更多新的功能,体育竞技成分不断攀升,并最终成为中国民间社会一年一度的
传统体育庆典。

除划龙舟外,射箭、打马球、打石仗、抢鸭子等民
俗赛事活动,也为端午节的竞技性增添了几笔亮色。

赛歌场—表演艺术
端午是传承中华传统表演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我国南方,划龙舟同时还是一个全民赛歌的重要舞台。

历史上,无论是湖北秭归,还
是广东南雄,赛场即歌场,民间所传《龙舟歌》正是在这样一种大
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除此之外,为驱邪禳灾,一些地
方在这一天还要举行跳钟馗、闹钟馗等迎神赛会,传统舞蹈艺术在
这不经意间,也获得了有效传承。

驱瘟疫—中华医药
端午还是传承中华医药学知识的重要载体。

为驱瘟避疫,端午还为我们保留下了许多诸如通过兰汤沐浴(特指菊科中的佩兰,此外还
有用蒲、艾、柏等香料)以治病驱瘟的知识,保留下了通过饮用、涂
抹菖蒲酒、雄黄酒或是朱砂酒以驱毒虫的知识等等。

这些千百年来
传承并积淀下来的医学知识,即使在今天也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民间还有“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说法。

据说,这天采
来的中草药既可燃烟灸病,也可悬户禳毒;既可香汤沐浴,也可酿酒
小酌;既可内服,也可外用。

由于中国人深信端午药的灵验,所以,
一些国内大型中草药市场还常常以此为卖点,在端午这天举办大型
药市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