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学案)
周节次:备课人:授课人:
课型:自读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
3.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
4.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

学习方法
1.诵读法:感悟诗歌,把握诗歌主旨及诗人的情感意蕴。

2.感悟法:感悟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语言特点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字词。

2.自查资料或网上搜索关于济慈、叶塞宁的资料。

3.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4.把你阅读时的困难、疑惑写下来,相互交流。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

(二)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并合作探究,品味鉴赏。

《蝈蝈与蛐蛐》中为什么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夜》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你能说说它的“声”与“色”各体现在哪里吗?
《夜》传达诗人怎样的心境?
(三)细读课文,质疑问难。

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赏赏你最喜欢的画面,品评你喜欢的语言。

(五)归纳总结。

试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归纳文章的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练习。

《资源与学案》。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语文: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济慈、叶赛宁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探究展示: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第一节:写第二节:写静谧、美丽第三节:写第四节:再次写三、练习反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又一个五月之夜[俄]费特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教学案讲学稿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下)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4《外国诗两首》主备:罗有志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姓名:班级:学习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3.明白得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4.体味诗歌语言,展开丰硕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一、预习导学【链接材料】1——作者简介: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以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战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招架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战,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以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夸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链接材料】2——休斯简介: (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振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休斯的创作植根于美国黑人一辈子活,对他们痛楚生活给予同情,歌颂他们美好的情感,颂扬了他们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

诗歌的主题思想有踊跃的社会意义,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进展具有深远的阻碍。

一、生字注音:虔信慰藉二、词语积存:虔信:二、探讨展现:(一)《祖国》探讨展现:一、从诗歌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二、试探:《祖国》一诗充分显示了诗人在描摹自然景物上的卓越才能。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4.外国诗两首一、预习案(一)预习目标一、能正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二、学会体味文中清新、优美的语言。

3、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

(二)预习要点一、预习重点生词并做好标记。

二、通过朗诵,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情感意蕴。

(三)达标练习一、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

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刻画_______的景色。

二、分辨以下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烈日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3)一旦唱倦怠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什么缘故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4、学生自由朗诵,充分联想一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述。

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明白得。

答:五、如何明白得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季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答:六、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朗诵,感受并形象刻画诗人笔下的夜景。

诗中的夜景静谧、漂亮。

答:二、探讨案7、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以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答:八、明白得虫鸣的象征意义:答:九、《夜》中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答:【精读精练】阅读以下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夜河水悄悄流入梦境,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夜莺的歌声寂静了,长脚秧鸡再也不欢嚷。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

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夜来临,四下一片寂静,大自然沉醉在梦境。

明月撒下它的辉煌,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10、你以为这首诗转达出诗人如何的心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一、“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行?请说明理由。

优秀教案《外国诗两首》

优秀教案《外国诗两首》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一)学习目标1、多层面颂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自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大意,思考选择对于人生的意义。

2、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3、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学习重点比较朗读优美的语句,通过鉴赏语句,来欣赏诗歌。

(三)学习难点通过对不同的形象的分析认识,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知识概览图三、新课导引“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太多不平事,请你不必太在意,洒脱一些过得好……”(歌词)这首歌词就是写给在逆境中的人们。

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不顺心的事呢?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为我们做了回答。

四、教材精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段析】第一节诗就是告诉我们遇到挫折莫悲伤,要镇静,要等待;这是人生的经验,是真理。

【品味】用两个“不要”否定了错误的做法“悲伤”“心急”,告诉我们应该镇静,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这是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也是在鼓舞其他的人。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①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段析】第二节诗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825年诗人用亲切婉约的语句告诉世人,生活并非天天是良辰美景,也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相反,生活会捉弄人,有风刀霜剑。

遇到挫折莫悲伤,要镇静,要等待。

这是人生的经验,是真理。

【品味】对幸福理想的追求,是人类本能的需要,“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而且要坚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人生的种种经历会成为你的巨大财富,即使是曾经的忧伤、苦痛和灾难,当你蓦然回首时,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因为你享受到了生活的全部,你是生活的强者。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人教七年级下册第四课《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编写人:时间:2011—2—15 审稿人: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①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背诵第一首诗。

②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选择。

【学习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难点】了解象征手法及作用。

【知识链接】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普希金一生创作的抒情诗总数在800首以上。

其中以当代社会政治题材为内容的抒情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影响极大,故而有“十二月党人运动的歌手”之称,著名的政治抒情诗有《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他的其他作品有长诗《青铜骑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完整word版)《外国诗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4. 《外国诗两首》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2.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3.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学习重点]反复诵读,领悟田园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习难点]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栖息草茸茸欢嚷喧响凝成2.根据拼音写汉字。

树lí( )yōu( )暗沉jì昏yùn( )3.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

一旦唱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4.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

B.夜莺的歌声沉寂了。

C.大自然沉浸在梦乡。

D.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蝈蝈与蛐蛐》中所写的夜景。

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6.《夜》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同学们,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

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

今天,我们将在英国诗人济慈、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引领下,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读诗1.读一读师范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诗意。

生自由诵读,注意圈点勾画生字词。

2.想一想两首诗歌中作者吟咏的意象有哪些?3.议一议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的“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赏景生大声朗读课文,想象并欣赏诗歌的意境。

4.《蝈蝈与蛐蛐》描绘了两幅怎样的画面?5.试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夜》中所描写的夜景。

6.“河水悄悄流入梦乡/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夜莺的歌声沉寂了/长脚秧鸡不再欢嚷”这几行诗借白天的“喧响、热闹、欢嚷”衬托了夜晚怎样的特点?悟情7.读一读感情品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教师版)

《外国诗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说理方式、象征手法。

3.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感受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题。

学习难点: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及其蕴含的深刻哲理,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法指导:“四步”阅读法:一读,二品,三诵,四背1.一读,指读题目,读作者,读创作背景。

这一环节旨在弄清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2.二品,品味、揣摩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蕴含的道理和表现的手法。

3.三诵、四背,这两个环节常常紧密相连,因此要注意诗的节奏,分出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课前导学】一、新知认知1.哲理诗。

①哲理诗的概念: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

②哲理诗的特点: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蕴含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

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③哲理诗的分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

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十分含蓄,寓理于形象之中。

2.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作手法。

诗人从生活实际出发,用自然之路来写人生之路,表现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哲理。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未选择的路》象征美:象征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这首诗通篇采用了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使之蕴含深刻的哲理。

诗人以林间岔路象征不同的人生道路,人对路的选择即对人生道路的选择。

《未选择的路》哲理美: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的道路千万条,可惜我们不能“同时去涉足”,在人生的岔路口,我们必须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你选择了其中一条,也就失去了再走另一条的机会,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诗人叹息人生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第一节中的“谢谢”,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3)一旦唱疲倦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3.《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4《外国诗两首》导学案
【教师寄语】地球上没有动物,那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基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链接】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4.诗的第三节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刻画白桦树?这样写可以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我的疑惑】
___
(一)自主学习
1.济慈,________(国别)浪漫主义诗人,《蝈蝈与蛐蛐》出自他的第一部诗集________。叶赛宁,________(国别)诗人,他擅长描绘_______的景色。
2.辨别下列各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
(1)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2)明月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一切披上银装。()
________________ ___
(二)合作探究
1.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2.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意。
(1)《蝈蝈与蛐蛐》全诗描写了哪两种昆虫的鸣唱,勾勒了哪两幅小景?全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
(2)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3)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第一节和第二节均以“多美的夜色!”开头,二者的作用相同吗?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归纳《夜》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第一节:写
第二节:写
第三节:写
第四节:再次写
三、交流展示
四、达标练习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又一个五月之夜
[俄]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多美的夜色!繁星中的每一颗,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学习过程
重新又温暖柔和地注视着心灵。
空中,尾随着夜莺那婉转的歌,
到处传播着焦灼,洋溢着爱情。
白桦期待着,那半透风的叶子,
腼腆地招手,抚慰人们的目光。
白桦颤动着,像新娘面临婚礼,
既欣喜又羞于穿戴自己的盛装。
啊,夜色,你无形的容颜柔和,
无论什么时节也不会使我厌倦!
情不自禁吟唱着最新谱就的歌,
我再一次信步来到你的身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