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少见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肺部影像学诊断

案例二: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结词
肺癌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包括肺部肿块、 结节或浸润性病变,以及淋巴结肿大等 。
VS
详细描述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影像学表现多 样。常见的影像学表现为肺部出现肿块、 结节或浸润性病变,有时还伴有淋巴结肿 大。这些表现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肺 癌,并进行分期和制定治疗方案。
跨学科合作
肺部影像学诊断需要与临床医学、病理学、药学等多个学 科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研究和实践,以推动肺部影像学诊 断的进步。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 成为重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患者信息和数据 的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肺栓塞
总结词
肺栓塞是肺部血管性疾病,通过肺部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肺部血管的阻塞和血流改变。
详细描述
肺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多样,根据栓子大小和阻塞程度不同,影像学表现也有所不同。常 见的肺栓塞影像学表现为肺部血管纹理模糊、栓塞部位血流减少等,严重时可能出现肺
实变和胸腔积液。
04
肺部影像学诊断的案例分析
案例三: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总结词
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通常包括肺部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增高影、空洞和钙化等。
详细描述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在影像学上,肺结核的典型表现为肺部出现斑片状或大片状密度 增高影,有时还伴有空洞和钙化。这些表现有助于医生判断是否存在肺结核,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CT检查可以提供三维重建和多 平面重建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准 确地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和性
质。
MRI检查
MRI检查在肺部影像学诊断中应用较 少,但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疾病,如 肺栓塞、肺囊肿等,MRI检查具有较 高的诊断价值。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影像学诊断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影像学诊断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缩写为PCP)是一种由于卡氏肺囊虫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
它主要侵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是艾滋病患者。
PCP的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影像学表现1. X线胸片PCP的X线胸片表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浸润期、间质期和晚期。
在浸润期,胸片表现为肺纹理增粗和模糊,可见片状、颗粒状和网状浸润阴影,呈双侧对称分布,以肺野外周区域为主。
在间质期,胸片表现为肺纹理清晰,但在结构上仍然有增厚,呈双侧对称性和网状分布。
在晚期,胸片表现为肺纹理恢复正常,间质变薄,但可出现肺囊性病变和肺气肿等并发症。
2. CT扫描CT扫描是PCP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
在早期PCP病例中,CT扫描显示为双侧肺泡实变,呈磨玻璃影或类似肺炎的斑点状影像。
随着病情的发展,实变区域逐渐扩大,可见大片磨玻璃影像。
在晚期PCP病例中,CT扫描显示肺部病变范围扩大,出现肺泡壁裂隙和囊泡形成,形成特征性的“蜜蜂窝状”改变。
3. 其他影像学检查除了X线胸片和CT扫描,还可以通过核磁共振(MRI)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影像学检查来辅助诊断PCP。
MRI可以显示肺部病变的微小改变,而PET可以定位肺部感染灶和评估炎症的活动度。
卡氏肺囊虫性肺炎是一种严重的肺部感染疾病,影像学诊断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X线胸片和CT扫描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肺部的病变范围和性质。
MRI和PET等辅助检查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及早进行影像学诊断有助于及时治疗和改善患者的预后。
egpa诊断标准

egpa诊断标准
EGPA诊断标准
EGPA全称为缺血性坏死性肺炎性肉芽肿性动脉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本疾病主要以肺部为主要受损部位,常常伴随有哮喘和血液系统的异常表现。
EGPA的诊断标准如下。
一、临床症状
EGPA患者常出现息肉性鼻炎、哮喘、间质性肺炎、嗜酸性肺炎、嗜酸性管状体炎、多种神经病变等症状,当患者出现上述疾病时,应高度怀疑EGPA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EGPA患者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白细胞总数可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
2.影像学检查
EGPA患者常出现肺部广泛的支气管壁增厚、间质性肺炎、胸腔积液等影像学表现。
3.组织病理学检查
从皮下、支气管壁、鼻窦等处获取的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到肉芽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表现。
三、EGPA的分类诊断
EGPA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可分为EGPA型哮喘、EGPA型血管炎、EGPA型感染等多种类型。
四、EGPA的鉴别诊断
EGPA需与感染、哮喘、变应性鼻炎、肺结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总之,EGPA是一种需要多种方法综合诊断的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医生应当关注患者体征变化和临床表现,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肺炎影像学诊断

甲型H1N1流感病毒肺炎影像表现
两肺多同时累及,且以两下肺明显
实变含气支气管征均为下肺 胸膜下多发小结节或小扇形的磨玻璃、不均 质棉絮状密度,且纵膈窗显示为蜂窝状是其 特点
衣原体肺炎
老年患者中,浸润可能分布更广;胸腔积液少见。50% 的患者胸片在4周内改善。20%的患者需胸片改善需超过 9周。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肺炎
肺炎克雷伯杆菌
当克雷伯杆菌感染肺实质时,表现为非节 段性分布的均匀实变影。空气支气管征常 见。据了解,肺炎克雷伯杆菌特别趋于产 生大范围实变阴影, 导致肺叶扩大,形成 叶间裂膨出征。常见肺脓肿形成、胸腔积 液和脓胸。肺炎克雷伯杆菌性肺部感染也 可表现为支气管肺炎的特点,特别是当院 内感染发生时。
肺炎的治疗
6.厌氧菌:首选青霉素联用克林霉素或甲硝唑。 7.支原体、百日咳杆菌、衣原体,选用大环内酯类 抗生素。 8.真菌:首选氟康唑。 疗程:一般用至热退和主要呼吸道症状明显改善后3-7 天。肺炎链球菌7-10天,流感嗜血杆菌14天左右,葡萄 球菌3-4周,支原体、衣原体2-3周,真菌性肺炎1-2个 月。 三、氧疗 四、对症治疗
肺炎链球菌
偶尔,肺炎球菌性肺炎可表现为局灶性结节或肿块, 常称为“球形肺炎”。罕见空洞和脓肿形成。50%或 更少的患者可合并胸膜疾病、胸腔积液或脓胸。胸部 CT 常表现为小叶含气实变影、周围实变的磨玻璃样 影、分叶阴影、3 ~ 10mm 界限不清的小叶中心型结 节、支气管壁增厚及光滑的小叶间隔增厚。。
间质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小叶性肺炎)沿支气管分布或散在分布的小斑
片状实变及磨玻璃影,或部分融合成片
肺炎链球菌
肺炎球菌性肺炎在胸片上呈典型的气腔肺炎,有侵犯 到胸膜的实变影,常可见空气支气管征,肺体积无缩 小。肺炎球菌性肺炎也可见斑片状、多灶性实变影, 符合支气管肺炎,罕见的是伴有含气实变的间质性改 变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知识点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知识点一、背景介绍肺部疾病是指影响肺部结构和功能的各种疾病,包括肺炎、肺癌、阻塞性肺疾病等。
影像学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通过使用不同的成像技术,如X射线、CT扫描和MRI等,可用于观察和诊断肺部疾病。
本文将介绍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和应用影像学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二、肺部疾病的常见影像学表现1. 肺炎: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之一,它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肺实变,表现为浸润阴影。
在X射线胸片上,肺炎可呈现为片状、结节状或斑点状的浸润阴影,密度较高。
在CT扫描上,肺炎可表现为实变区域周围的肺纹理增厚和肺泡壁增厚。
2. 肺癌: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是肺部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肺癌在影像学上的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肺实质结节或肿块、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胸膜增厚等。
早期的肺癌较小,可能在X射线或CT扫描上不易检测,但随着肿瘤的生长,其影像学表现会变得更为明显。
3. 阻塞性肺疾病: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组以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为特征的肺部疾病。
在影像学上,肺气肿主要表现为肺容积增大、肺组织疏松,可见肺野稀疏、肺纹理增粗。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也可导致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
4. 肺栓塞:肺栓塞是指由血栓或其他物质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疾病。
在影像学上,肺栓塞的表现为肺动脉阻塞和相应的肺血流减少,可见肺动脉分支树的阻塞或缺损。
三、不同影像学技术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X射线:X射线胸片是最常见的肺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它可以快速、低成本地检测肺部疾病,并用于初步诊断。
然而,它的分辨率相对较低,无法提供详细的解剖和病变信息。
2. CT(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肺部解剖和病变信息。
它可以检测小的肺结节或肿块,并判断其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
CT扫描还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3. MRI(磁共振成像):MRI在肺部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相对较少。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

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引言:肺部疾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类疾病,影像学检查在其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以及如何进行鉴别诊断,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肺部问题。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1. X线胸片X线胸片是最常见且最经济实惠的肺部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X射线在人体组织内的吸收程度不同,可以获得肺部结构和异常变化的信息。
对于一些表现典型的肺部疾病,如寻常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等,X线胸片具备良好的识别能力。
2. CT扫描CT扫描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三维图像,相较于X线胸片有更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清晰显示出血管、气道和结构细节。
对于复杂或需要更详细信息的情况下,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它在进行鉴别诊断和评估肺实质病变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3. 磁共振成像(MRI)MRI通过核磁共振原理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对某些与X线或CT扫描相互补充的情况下尤为有益。
例如,MRI对于肺部间质性纤维化和特定肿瘤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优势。
然而,受成本和时间限制,MRI并不常用于一般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二、肺部疾病常见影像学表现1. 肺炎肺炎是最常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之一,其胸片和CT表现多种多样。
在胸片上可以观察到感染区域出现密度增高、模糊边界、浸润阴影等特征;而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信息,显示出感染区域内液体积聚、束粒中心性分布等特点。
2. 肺结核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空洞形成以及弥漫性病灶。
X线胸片可以显示出局部或弥漫性的增白影,而CT扫描能更清晰地显示结核球、干酪样坏死性改变等。
3. 肺血栓栓塞症(PE)PE是由肺动脉主干或分支阻塞所引起的非常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情况。
在胸片上,肺动脉扩张和右心室增大是提示PE的特征;而CT扫描则显示了血栓断面图像,对于诊断和评估PE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
三、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1. 肺癌与结核肺癌和结核在影像学上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如空洞形成、淋巴结增大等。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

肺结核影像学诊断肺结核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通过对影像学检查的诊断,可以帮助医生早期发现和治疗该疾病。
本文将重点讨论肺结核影像学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并介绍常见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
一、影像学诊断方法1. 胸部X线摄影胸部X线摄影是最常用的肺结核影像学诊断方法之一。
通过拍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可以观察肺部结构和病变,发现可能存在的肺结核病灶。
肺结核的X线表现主要包括结节状阴影、浸润性病灶、空洞等。
2. 胸部CT扫描胸部CT扫描是一种更为敏感和精确的肺结核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观察肺部细微结构和病变,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肺结核的CT表现包括空洞、结节、纤维化、钙化等。
3. 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在肺结核的影像学诊断中并不常用,但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复杂肺结核合并胸部周围脏器的感染,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肺结核影像学表现1. 结核球结核球是最常见的肺结核影像学表现形式之一。
它通常呈现为局限性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边界清晰,常伴有钙化或空洞形成。
2. 结节状阴影结节状阴影是肺结核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之一。
它通常呈现为类圆形或卵圆形的病灶,直径通常小于2厘米,边界清晰。
结节状阴影的密度较高,有时可出现钙化。
3. 浸润性病灶肺结核的浸润性病灶通常表现为肺内多发小块状病灶,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
这种病灶通常发生在肺段或肺叶之间。
4. 空洞肺结核的空洞是由于肺组织的崩溃和坏死所形成。
空洞有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常与结核球或浸润性病灶相伴。
5. 纤维化在肺结核的慢性病例中,炎症会引起肺组织的纤维化。
纤维化的特征是肺组织密度增加,肺纹理增多,被膈肌或其他组织完全或部分遮挡。
三、肺结核影像学诊断的局限性尽管肺结核影像学诊断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方法,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早期的肺结核病灶可能很小,难以通过常规影像学方法检测出来。
另外,在某些情况下,肺结核与其他肺部疾病在影像上呈现相似的表现,容易造成诊断困难。
肺癌临床的罕见表现

误诊为肺结核 、 肺脓肿 、 肺囊肿等其它疾病。 2 .肺 腺 癌表 现为 双肺 弥漫 性结 节 与多发 空 洞 :
影像 表现 为双肺 弥漫 性结节 与 多发空 洞 的肺 腺 癌临 床较 罕见 。笔者 曾诊治 过 1例 , 其 空 洞样 改 变 呈 多 样性 , 既不 同 于空 泡 又不 像 典 型 空 洞 , 大 者 似 小 囊
性, 多位 于上 叶 , 下 叶次 之 , 中叶 较 少 , 空 洞壁 较 厚 , 且 壁厚 薄不 均匀 , 以肺 门侧 较 明显 , 空 洞 多偏 外 侧 , 内缘不 平 , 表 现 为 >5 m m 的圆形 或类 圆形空 气样 低
密度影 , 为病 变坏 死 、 液 化 排 出后 空 气 进 入 而形 成 。 囊 肿 型薄壁 空洞 是肺 癌 空 洞 的一 种 特 殊 类 型 , 较 少 见 。其 x线 表现 为 圆形 或 椭 圆形 空 洞 , 类 似囊 肿 的
( 图1 ) 。其 空洞 的形 成机 制 尚无 统 一 认 识 , 一 部 分
学 者认 为可能 由一 薄层恶 性 细胞 向既存 的空洞 内生 长 覆盖形 成 ; 一部 分学 者 认 为 先 天性 肺 囊 肿 反 复感 染, 囊壁 因癌 变形 成 ; 另有 一 部分学 者认 为癌 肿发 生
、
肺 癌影 像下 的罕 见表 现
时, 若有 肺癌 的其他 佐证 , 应 想到可 能是 肺癌 空泡 征
肺乳 头状 腺癌 是肺 腺癌 的一 个 病 理亚 型 , 临床
特征 与肺 腺癌 有共 同之 处 , 但肺 腺 癌 的常 见影 像 表 现 为结节 或 肿 块 影 , 常 位 于 肺 的外 周 , 很 少 形 成 空 洞 。黄 虎等 报告 5例 肺 乳头 状 腺 癌 , 其 影像 表 现 为肺 野 内出现 结节 或 肿 块影 像 , 其 中 4例 结 节 或肿 块 影 内部可见 空 泡征或 空气 支气 管征 , 其 边缘 光滑 、 境 界 清楚 ; 1 例病 侧肺 叶 内 出现弥 漫性 粟 粒 状病 灶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罕少见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1、肺韦格氏肉芽肿胸部X线平片表现:两肺多发或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多清楚,结节内可形成空洞,多为厚壁,内壁可不规则毛糙,经治疗后空洞可变薄或完全消失。
部分肿块中心可见液平面,部分病人可伴肺梗塞、水肿或因合并细菌性肺炎而形成肺内斑片状阴影。
CT与HRCT:①多发结节或肿块,大小0.3-9cm不等,边界清楚,多位于肺外围。
②滋养血管征:即血管影直接进入结节而形成。
③结节周边有长毛剌状阴影,为结节邻近肺组织内坏死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纤维化所致。
④结节内空洞,洞壁厚薄不等,内壁多不规则。
⑤结节内可出现充气支气管征。
⑥胸膜下楔形或锥状高密度影,尖端指向肺门,为肺梗死阴影。
⑦当累及气管时,可出现气管壁增厚,腔内息肉状或乳状状软组织结节影。
⑧部分肺门出现斑片状密度增高影,短期内可消散,此改变可能与肺水肿、肺出血有关。
⑨胸膜增厚、胸腔积液。
上述改变用激素治疗后可缓解。
MRI检查可清楚显示两肺结节与空洞,前者在SE序列T1WI和T2WI图像上呈与肌肉等信号,而洞腔为无信号。
2、干燥综合征影像学表现:多呈UIP的典型表现,少数呈LIP表现,即显示广泛囊状与结节状影,囊状影多发且钙化。
其它改变可有支气管扩张、肺动脉高压、胸水等,无特异性。
3、结节病胸部X线平片表现:结节病影像学表现可分为三期,Ⅰ期仅表现两侧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Ⅱ期同时伴有肺实质异常,胸片上出现肺部网结影。
Ⅲ期出现广泛肺间质纤维化。
表现为两肺广泛网状影,晚期出现蜂窝肺。
CT与HRCT表现:①磨玻璃影:见于HRCT检查时,多见于Ⅱ期结节病患者,即见于有肺部浸润者,表明具有活动性肺泡炎的可能,也有认为是HRCT分辨力限度以下的广泛分布的间质肉芽肿的结果。
②结节:多位于两肺周边部分尤上叶多见或弥漫分布,以结节位于血管支气管束旁,小叶间隔内,小叶核心内及叶间胸膜面为特征,从而形成支气管血管束、胸膜面、叶间胸膜不规则界面征与串珠状小叶间隔,结节直径2mm-10mm,大部分结节边缘不规则或呈不规则形,肉芽肿结节可融合成大块致密影,内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其内偶见空洞。
③肺纤维化表现,HRCT上可见小叶间隔增厚与不规则线状影,肺小叶变形,肺容积缩小,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及蜂窝形成。
④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纵隔淋巴结肿大主要为右下气管旁区、右气管支气管区、主一肺动脉区及隆突下区多见4、癌性淋巴管炎指肿瘤在肺的淋巴管内生长,又称肺淋巴道转移瘤(pulmonary lymphangiticcarcinomatosis,PLC),是一种少见的癌细胞经肺淋巴管转移的特殊类型的肺转移瘤,常来自乳腺癌、肺癌、胃癌、结肠癌等等,也可见于胰腺癌、前列腺癌、胆囊癌、甲状腺癌、宫颈癌等。
胸部X线平片表现两肺网状、网结状或结节状阴影,出现Kerley’s线及叶间裂胸膜增厚,30-40%患者可见单侧或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近30%的患者伴单或双侧胸腔积液。
CT与HRCT表现:①肺野内细小网状结节影,以肺中外1/3和肺底部多见。
②小叶间隔不均匀增厚,形成串珠状小叶间隔,少数也可光滑增厚。
③支气管血管束结节状或光滑增厚,从肺门向外周呈放射状,部分末梢直达胸膜。
④肺中央部出现边缘清楚的多角形线状影,其线状影粗细不一,勾画出肺小叶轮廓,但其大小、形态与正常肺小叶相似。
⑤胸膜(包括叶间胸膜)不规则结节状增厚。
⑥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
⑦胸腔积液。
Johkon 等将该病CT表现分为三型:Ⅰ型以轴心间质增生为主,即从肺门到周围肺野可见血管或/和支气管壁增粗增厚,甚至可见小叶核心增粗,少见或不见小叶间隔增厚。
Ⅱ型以周围间质增厚为主,其中小叶间隔增厚为突出表现,呈条状垂直于胸壁或连成长条状,在肺的中心部分可因小叶间隔增宽而衬托出多边形的小叶轮廓,少见或不见轴心间质增厚现象。
Ⅲ型轴心间质增厚及周围间质增厚都有,两者病变程度相似。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小叶间隔与支气管血管束的串珠状改变还可见于结节病与尘肺中,但结节病的结节多呈不规则形,不如癌性淋巴管炎之结节光滑,结节病常伴肺纤维化而有肺小叶变形,且无癌性淋巴管所见之肺内多角形粗线等,而尘肺一般有职业病史,肺门纵隔淋巴结可出现蛋壳样钙化,小叶间隔增厚不如癌性淋巴管炎广泛,脏层或壁层胸膜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5、淀粉样变性该病按病变部分可分为气管支气管型、肺内结节型、弥漫性肺泡隔型、纵隔型和胸膜型。
实质结节型影像学表现为周围胸膜下的结节或肿块,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中心密度较外围高,50%可见钙化,偶尔可见空洞,结节发展缓慢。
淋巴结受累不常见。
弥漫肺泡间隔型表现为①广泛小叶间隔增厚,呈弥漫性网状改变;②支气管管壁增厚,小血管周围多发结节,大小不一,直径多为1-4mm,形态不规则,可伴钙化;③融合的致密影,多见于中、外带分布为主,边缘不清楚;④纵隔/肺门淋巴结增大。
上述改变以HRCT显示最佳。
气管支气管型表现气管支气管壁增厚钙化。
6、肺淋巴管肌瘤病胸片上表现可以呈网状影、网结影、粟粒状影,弥漫分布,后期表现两肺囊状改变。
Lenoir等将壁≥1mm的透光区称为囊状影,而网状影为直线和曲线结构围成,中央无过度透明区。
常见胸水及胸膜增厚,伴发气胸者占80%。
严重者呈蜂窝肺及肺心病改变。
肺体积增大后膈位置下降,胸廓前、后径增大。
在正常肺野所见或肺体积增加的背影上有弥漫性间质病变表现可能提示PLAM。
但胸片也可无异常发现。
所有这些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而且肺病变较轻时胸片常表现为正常,且主要与囊状影直径大小有关。
本病的CT(HRCT)表现与病理所见一致,呈特征性的两肺广泛薄壁的,分布均匀的囊状影。
囊直径0.2-2cm,多数在1cm左右,只是因为本病这一薄囊壁特点,常规CT由于容积效应使大多数囊状影未能显示囊壁的存在,特别是直径不足10mm的囊状影,而仅呈小透亮区,与小叶中央型肺气肿不易鉴别。
HRCT由于其具有最小的容积效应和极好的空间分辨率,故大多数常规CT上仅显示为小透亮区的阴影,在HRCT上均能清晰显示其囊壁,而且可发现常规CT未能发现的更小囊状影,因此HRCT比常规CT 在发现更小病变,特别是能清晰显示其囊性结构,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更具价值。
CT和HRCT还显示本病的囊状影呈弥漫性分布,无区域分布差异,同时肺淋巴管肌瘤病不伴肺内结节影与肺结构变形扭曲改变。
但可伴小叶间隔增厚,以右下肺多见,局部可见肺泡实变,反映了肺泡间隔,小叶间隔淋巴管受累,淋巴水肿。
上述这些特征均是与其它肺疾病相鉴别的有力根据。
其它改变还可能有前纵隔、中纵隔淋巴结肿大,膈脚后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胸膜增厚及自发性气胸(见图5-5-18)。
文献报道肺内呈多发囊状阴影的还可见于末期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肺组织细胞增生症X和小叶中心型肺气肿。
注意鉴别。
7、肺泡蛋白沉积症该病依病程长短可分别具有下列不同的X线表现:①弥漫分布的非肿瘤性腺泡结节。
该种结节直径5-6mm以上,边界较模糊。
以往文献报道该征象多见于CT扫描,而在胸片上少见。
McCook等强调儿童多见这种表现,而较少出现融合片状影。
笔者认为胸部平片与CT扫描均可出现这一征象,且单独出现该征象可能提示病程短,属较早期表现。
②弥漫性斑片状阴影或磨玻璃影,呈中央性或周围性分布,且病灶多为双侧性,偶见呈不对称性与单侧分布。
病理上该表现为融合性腺泡性实变。
CT与HRCT表现:①CT典型表现为多发片状阴影,呈“地图样”分布,其边缘多清楚锐利,呈直线状或弧状,有的边缘成角,形成三角形、多边形、颇具特征。
其形成机理可能由于病变以肺小叶为单位,小叶间隔限制了病变蔓延。
另外,该征象可与腺泡结节并存。
Newell等指出这种融合灶内可伴细小支气管充气相或衬以肺血管阴影,并认为后者的形成可能与实质区内沉积的蛋白样物质密度较低有关。
②支气管充气相:文献报道本病该征象少见,可表现为细小支气管充气相,也可仅见近端较大支气管充气相,存在于斑片状影或蝶翼状影之中。
该征象的出现提示腺泡实变。
③蝶翼征(bat-wing sign):X线表现两侧肺门旁广泛模糊片状影,呈蝶翼状分布。
CT扫描这种特征不明显,因外围亦存在类似病变。
笔者认为多见于较晚期病例,其表现类似于严重的急性肺水肿,但前者无心影增大表现。
④肺间质纹理增粗与小叶间隔增厚:表现为网状影,与斑片影、磨玻璃影或蝶翼征并存,且这种网状影只见于肺组织实变区,CT 表现磨玻璃影或斑片状影衬以网状阴影,这种改变系由于增厚的小叶间隔密度高于实变区沉积于肺泡内的蛋白样物质所致,而与病变相间的肺组织则完全正常,Murch等认为这一表现具有特征性。
但X线胸片常因前后重叠而不能显示其中的间质阴影。
由于小叶间隔或腺泡间隔水肿或者合并细胞浸润所致,而非纤维组织增生。
因此,CT扫描复查时,间质增厚阴影可能好转或消失。
另外,个别病例可表现间质病变占优势。
该病可能的并发症有机遇性感染,尤其是放线菌感染与肺纤维化,Godwin等指出CT在评价局部合并感染方面较胸部平片为优。
该病一般不伴有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与胸腔积液8、肺泡微石症影像学检查对该病的诊断至关重要。
最常用和首选的检查方法是胸部平片,其基本表现为弥漫分布的肺内微细结节,直径多为0.3-1mm,密度很高,超过肋骨,其边缘锐利,不融合,中下肺野尤以肺底部和近心缘区密集,从本文病例分析,该病X线表现有如下几种变化:①病变较轻者,可仅表现两肺散在分布的微小结节,其表现类似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或尘肺等,可致误诊。
②“鱼子样”或“暴风沙样”改变,病例从上至下逐渐密集,尤以两肺底部呈一片致密,心缘及膈面被掩盖(即出现“心缘消失征”)。
③“白肺”样表现,两肺中、下肺野甚至全肺呈一片白实,肺结构及纵隔缘甚至肋骨均被完全掩盖,见于病情较重者。
④两肺(尤以中、下肺野为著)呈高密度网状影伴散在高密度点状阴影,使整个肺野呈“面纱样”改变,此型系微结石沉积于小叶间隔等肺间质内较多所致。
后三种征象对本病有特征性诊断价值。
CT及HR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国内外文献中均极少报道,常规CT与HRCT均可明确微细结节的钙化密度、肺尖气肿性病灶、支气管血管束不规则增粗与钙化密度及肺底后部钙化结节密集形成的弧带状或呈片状的高密度钙化灶,但显示小叶间隔、小叶内间质、叶间胸膜的高密度串珠状增厚和肺野磨砂玻璃样改变,以HRCT显示最好,其中小叶间隔、小叶内间质、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面的串珠样改变系微细结石沉积于肺间质内所致,且HRCT 清楚显示了小叶中心分布的微细结节、肺边缘排列成行的小气囊及呈钙化密度增厚的胸膜阴影,文献报道胸膜下成串小气囊是形成Felson描述的平片上侧胸壁与肺外缘之间出现的“黑线”影的基础该病的下列诊断要点有助于与尘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粟粒性肺结核等弥漫分布的间质结节病变鉴别:①多无明显症状及体征,无既往病史及粉尘接触史,血液钙、磷代谢检查无异常改变;②典型的影像学表现;③肺内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且病变进展缓慢,随访影像学检查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