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分类及影像学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肺癌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肺癌的影像诊断ppt课件

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02
定期影像检查可以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一旦发现异常,
可以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评估治疗效果
03
影像检查可以对比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为后
续治疗提供参考。
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效果评估
放疗靶区勾画
01
影像检查可以辅助放疗靶区的勾画,提高放疗的准确
PET-CT在肺癌中的应用
主要用于肺癌的临床分期、治疗方案制定以及疗效评估等方 面。
03
肺癌影像特征分析
肺部肿块影像特征
01
肿块形态
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边缘 毛糙,可有短细毛刺。
02
肿块密度
密度多不均匀,内部可出现偏 心性空洞,壁厚薄不均,内壁
凹凸不平。
03
肿块周围改变
肿块周围有时可见血管集束征 、胸膜凹陷征等继发性改变。
评估手术可行性及风险
影像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肺功能、心脏功能等,判断手术可行性及风险,有助于医生制 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辅助术前定位
对于较小的肺结节或肿瘤,影像检查可以辅助术前定位,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术后随访及复发监测
术后恢复情况评估
01
通过影像检查可以观察术后肺部恢复情况,如肺部炎症、积液
MRI检查
肺部MRI
对于肺部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 要价值,尤其对于纵隔淋巴结肿大与 血管关系的判断更为准确。
功能MRI
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 成像(PWI)等,可提供肿瘤代谢、 血流灌注等信息,有助于肺癌的早期 诊断和疗效评估。
PET-CT检查
PET-CT融合图像
将PET的功能代谢信息与CT的解剖结构信息融合在一起,可 更准确地判断肺部病变的良恶性以及有无远处转移。

肺癌的知识点总结

肺癌的知识点总结

肺癌的知识点总结一、肺癌的分类肺癌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细胞癌、腺癌和大细胞癌等几种亚型。

小细胞肺癌通常与吸烟有关,生长速度快,容易转移,但对放化疗的治疗效果较好。

而非小细胞肺癌生长较慢,但易在早期转移,对治疗的耐药性较强。

二、肺癌的病因1.吸烟:吸烟是最主要的肺癌致病因素,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长期吸烟会导致肺组织发生恶性肿瘤。

2.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职业接触致癌物质(如石棉、镍、石墨等)、放射性气体(如钚)等都与肺癌的发生有关。

3.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肺癌患者的人患病风险较高,这与遗传基因的影响有关。

三、肺癌的症状早期肺癌常无症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开始出现不同的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体重减轻、食欲不振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一般感冒或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相似,因此肺癌患者常常被误诊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四、肺癌的诊断1.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

2.痰液检查:痰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肿瘤标志物等的检查可以帮助诊断肺癌。

3.支气管镜检查:通过支气管镜进入呼吸道直接观察病变组织,并取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4.肿瘤标志物检查:如CEA、CYFRA21-1、NSE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可以帮助肺癌的诊断。

五、肺癌的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发现的肺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达到治愈的目的。

2.放射治疗:对于局部晚期肺癌患者,放射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杀灭癌细胞,减轻症状。

3.化学治疗:通过使用抗癌药物,可以杀灭肺癌细胞,控制病情的进展。

4.靶向治疗:针对肺癌细胞的特定分子标靶进行治疗,如EGFR抑制剂、ALK抑制剂等,可以延缓肺癌的发展。

5.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的免疫力来治疗肺癌。

六、肺癌的预防1.戒烟:不吸烟或戒烟可以减少发生肺癌的风险。

肺癌临床诊断标准

肺癌临床诊断标准

肺癌临床诊断标准肺癌是一种严重的恶性肿瘤,早期发现和准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诊断标准是指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证据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肺癌的一组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和其他器官症状。

常见的呼吸系统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等。

全身症状主要包括乏力、消瘦、食欲不振和发热等。

其他器官症状如脑部肿瘤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等。

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是肺癌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胸片、胸部CT、磁共振成像(MRI)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等。

1. X线胸片:可以初步发现肺部结节、阴影和胸膜改变等,但对于较小的肿瘤或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有限。

2.胸部CT:能够更准确地发现肺部病变、肿块和淋巴结转移,对于分期和定位非常重要。

3. MRI:对于评估肺部肿瘤的侵袭深度、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和血管侵犯等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4. PET-CT:结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CT技术,可以鉴别病灶的良恶性、评估淋巴结转移以及筛查远处转移等。

三、病理学证据病理学是确诊肺癌最为重要的手段。

主要包括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

1.组织学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技术,确定肿瘤类型、分级和分期。

常用的组织学检查方法包括切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

2.细胞学检查:通过细针穿刺活检或脱落细胞检查,对可疑病灶进行细胞学分析。

常用的细胞学检查方法包括细胞学涂片、细胞学脱落细胞检查和细胞学涂片染色等。

综上所述,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证据。

临床医生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结合肺癌的发病规律和临床指南,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以便尽早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肺癌的分类

肺癌的分类

肺癌的分类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肺癌的病理分类(一)按解剖学部位分类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上至主支气管的肺癌称为中央型肺癌,约占3/4,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

2.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称为周围型肺癌,约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

(二)按组织学分类:根据各型肺癌的分化程度和形态特征,目前将肺癌分为两大类,即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后者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

1.小细胞未分化癌(简称小细胞癌):这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约占原发性肺癌的1/5。

患者年龄较轻,多在40~50岁左右,有吸烟史。

好发于肺门附近的大支气管,倾向于黏膜下生长,常侵犯支气管外肺实质,易与肺门、纵隔淋巴结融合成团块。

癌细胞生长快,侵袭力强,远处转移早,常转移至脑、肝、骨、肾上腺等脏器。

本型对放疗和化疗比较敏感。

癌细胞有多种形态,如淋巴样、燕麦样、梭形等,又分燕麦细胞型、中间细胞型和复合型,免疫组化及特殊的肿瘤标志物,认为是属于神经内分泌源性肿瘤。

2.鳞状上皮细胞癌(简称鳞癌):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原发性肺癌的40%~50%,多见于老年男性,与吸烟关系非常密切。

以中央型肺癌多见,并有向管腔内生长的倾向,常早期引起支气管狭窄,导致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

癌组织易变性、坏死,形成空洞或癌性肺脓肿。

鳞癌生长缓慢,转移晚,手术切除的机会相对多,5年生存率较好,但放射治疗、化学药物治疗不如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

鳞癌细胞大,呈多形性,有角化倾向,细胞间桥多见,常呈鳞状上皮样排列。

电镜见癌细胞间有桥粒连接,张力微丝附着。

有时偶见鳞癌和腺癌混合存在称混合型肺癌(鳞腺癌),也有其他混合型。

3.腺癌:女性多见,与吸烟关系不大,多生长在肺边缘小支气管的黏液腺,因此,在周围型肺癌中以腺癌为最常见。

腺癌约占原发性肺癌的25%。

肺癌的鉴别诊断

肺癌的鉴别诊断

肺癌的鉴别诊断背景及意义肺癌是一种常见且致命的恶性肿瘤,早期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肺癌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不明显,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准确鉴别诊断肺癌成为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挑战。

鉴别诊断方法临床表现肺癌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和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可能带有血液)、呼吸困难、胸痛和体重下降等。

然而,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如肺炎、结核等。

因此,仅凭临床症状难以确定是否为肺癌,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鉴别诊断肺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CT扫描、MRI和PET扫描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肺癌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信息,有助于鉴别诊断。

例如,CT扫描可以显示肿瘤的形态和浸润范围,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信息,PET扫描可以评估肿瘤的代谢活性。

综合利用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提高肺癌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检查通过采集肿瘤组织或细胞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细胞学分析,进一步确定是否为肺癌。

常用的细胞学检查方法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切片检查、涂片染色和免疫组化等。

通过细胞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点,从而进行鉴别诊断。

分子生物学检查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肺癌的鉴别诊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检查通过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突变状态和表观遗传学改变等,可以提供更精确的鉴别诊断结果。

例如,检测EGFR、ALK、ROS1等基因的突变状态可以帮助确定肺癌的亚型,并指导靶向治疗的选择。

总结肺癌的鉴别诊断是临床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综合利用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查等方法,可以提高肺癌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肺癌的鉴别诊断将会越来越精确,为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指导和预后评估。

肺癌的肿瘤分期及CT影像学表现

肺癌的肿瘤分期及CT影像学表现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 戒烟宣传和教育,提 高公众对吸烟危害的 认识。
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 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越早戒烟,获益越大。
早期筛查与诊断
1
早期筛查和诊断是提高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的关 键。
2
低剂量螺旋CT是筛查肺癌的有效手段,可以发现 早期肺癌。
3
定期进行筛查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M代表远处转移情况,M0表 示无远处转移;M1表示有远
处转移。
肺癌的病理分期
病理分期是根据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有无脉管侵犯等因素,将肺癌分为Ⅰ期、 Ⅱ期、Ⅲ期和Ⅳ期。
Ⅰ期表示肿瘤较小,局限于肺叶内,无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Ⅱ期表示肿瘤较大,已侵犯胸膜或肺内其 他结构,可能有淋巴结转移;Ⅲ期表示肿瘤已侵犯胸壁、纵隔或心脏等重要结构,可能有淋巴结转移或远 处转移;Ⅳ期表示肿瘤已转移到其他器官或组织。
01
腺癌
多见于女性,与吸烟关系不大,早期可无症状。CT影像学表现为圆形
或类圆形结节,有时呈磨砂璃样改变,可有分叶征和毛刺征。
02 03
鳞癌
多见于男性,与吸烟关系密切,早期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等症状。 CT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边缘不整齐,可有毛刺征和胸膜凹陷 征。
小细胞肺癌
恶性程度最高,进展迅速,早期即可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行转移。CT 影像学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
肺癌的肿瘤分期及ct影像学 表现
目录
• 肺癌的肿瘤分期 • CT影像学表现 • 肺癌的鉴别诊断 • 肺癌的预防与控制 • 病例分析
01
肺癌的肿瘤分期
肺癌的TNM分期

肺腺癌的新分类及影像学特点(医疗医学)

肺腺癌的新分类及影像学特点(医疗医学)
肺腺癌的新分类及影像学特点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 杨新官
医学类
1
概述
肺腺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约占所有肺 癌的50% 肺腺癌不同的组织亚型在临床影像学 病理学和遗传学上有很大差异。
近年来,尽管对这一类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 得了明显进步,但仍需要对肺腺癌亚型有一普遍 接受的标准原来的分类,包括2004年WHO分类 既不能很好地反映肿瘤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和影像 学的新进展,也不能满足临床治疗和预测预后的 需要。
医学类
13
新分类病理特点
在使用全面组织学分型后,浸润型腺癌亚型主要分为 伏壁样生长(相当于以前绝大多数混合性腺癌伴非黏 液性BAC)、腺泡样、乳头状及实性型;新增了微小 乳头状这一新的组织亚型
其他较少的浸润性腺癌变异型包括浸润性黏液腺癌 (之前的黏液性BAC)、胶质样腺癌、胎儿型腺癌及 肠腺癌
对小活检和细胞学标本 病理诊断提出新要求和标准: 送检标本量和质量;诊断分型尽可能明确; 推荐采用免疫组化和组织化学等
医学类
14
影像学在新分类中的价值
既往肺腺癌的分类一直以光镜为基础,往往 不能真正反映肺腺癌的组织发生及分化。
高分辨率螺旋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 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等技术的综合应 用无疑为影像学推断腺癌组织学分类提供了 一定条件。同时,低剂量螺旋CT肺癌筛查的 开展也为研究早期肺癌的转归提供了影像学 基础。
9
肺腺癌手术标本的IASLC/ATS/ERS分类(2011年)
浸润前病变
非典型腺瘤性增生
原位腺癌(≤3cm原来的BAC)
非黏液性
黏液性
黏液/非黏液混合性
微浸润性腺癌(≤3cm贴壁状为主的肿瘤,浸润灶≤5mm)

肺癌影像判断标准

肺癌影像判断标准

肺癌影像判断标准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影像学检查是肺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将介绍肺癌影像判断标准。

一、X线胸片
X线胸片是最常用的肺癌筛查方法之一。

在X线胸片上,肺癌通常呈现为肺内结节或肿块,直径在1-3 cm之间。

如肺癌病灶较小,
则需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综合判断。

二、CT影像
CT影像是肺癌诊断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CT影像上,肺癌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常伴有周围肺组织密度不均匀、磨玻璃影、支气管气像、卫星病灶等表现。

根据肿瘤密度、边缘、形态等特征,可判断肺癌的恶性程度及浸润范围,进而指导临床治疗。

三、PET-CT影像
PET-CT影像是一种结合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和荧光素(FDG)标记的葡萄糖代谢显像技术。

PET-CT影像可以检测到肿瘤细胞代谢的活跃性和分布情况,对于肺癌的诊断和定位非常有帮助。

PET-CT影像对于评估肺癌的恶性程度、分期以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
价值。

四、MRI影像
MRI影像是一种无辐射、高分辨率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肺癌的解剖结构和代谢状态。

MRI影像适用于复杂情况下肺癌的诊断和评估,如肺门淋巴结转移、肺部深部病灶等。

综上所述,肺癌影像判断标准包括X线胸片、CT影像、PET-CT 影像和MRI影像等多种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病史、肿瘤标志物等进行综合判断,可以提高肺癌的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肺癌的类型包括: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两种类型。

(一)中央型肺癌
中央型肺癌系起自三级支气管以内的肺癌。

病理组织分型发生于支气管的肺癌多数为鳞癌,也可为未分化癌,腺癌少见。

按生长类型分为:
1、管壁型:癌瘤沿支气管壁内浸润生长,管壁轻度增厚或明显增厚。

管腔不同程度狭窄或梗阻。

2、管外型:癌瘤穿过支气管外膜,在支气管壁外形成肿块,支气管可有不同程度的狭窄。

3、管内型:癌肿自支气管粘膜表面向管腔内生长,形成乳头、息肉或菜花样肿块,逐渐引起支气管阻塞。

中央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①癌瘤局限于粘膜,未构成支气管的狭窄及阻塞者,X线上可无阳性表现。

②癌瘤致支气管狭窄,可出现一侧或叶的肺气肿。

深呼气位照片易于显示。

③癌瘤致支气管狭窄,造成分泌物引流不畅,则出现阻塞性肺炎。

④癌瘤致支气管阻塞则出现阻塞性肺不张。

另外,癌瘤向支气管外蔓延,形成肺门区肿块。

右上叶肺癌可出现典型的横“S”征。

⑤癌瘤主要向支气管管外蔓延,在肺门区形成肿块及结节,边缘多呈分叶状或欠规则。

右侧者可示肺门角消失。

⑥支气管体层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局限性不规则狭窄甚至截断。

可见软组织肿块。

⑦支气管造影示管腔对称性或不规则狭窄,支气管阻断及杯口样充盈缺损。

2.CT表现:
①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和管腔狭窄,甚至造成支气管闭塞。

②肿瘤致支气管狭窄而发生阻塞性气肿、阻塞性肺炎,甚至发生肺脓肿。

③肿瘤形成较大肺门肿块,此时多合并肺不张,肿块与不张肺相连,形成“S”状或反“S”状边缘。

④中央型肺癌可直接侵犯纵隔,表现为与肺门肿瘤相连的纵隔肿块,增强检查不但有助于鉴别肺门肿块与血管,且可显示肺门及与之相连的纵隔肿块呈同样程度强化。

3.MRI表现:①受累支气管呈鼠尾状或管状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②正常肺门区支气管和肺血管为无信号结构且肺组织也无信号,因而易于发现肺门区肿块。

③肿块常呈分叶状,T1加权像其信号略高于肌肉,而在T2加权像,肿块常为非均质高信号。

④肿块内发生坏死时,坏死区组织的T1和T2值均延长。

⑤肿瘤阻塞支气管可造成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在周围无信号肺组织衬托下得以显示。

肺癌肿块与阻塞性肺炎及肺不张信号强度不一,两者可以鉴别。

⑥当肿瘤直接侵犯纵隔时,由于肿瘤与纵隔血管和脂肪间有明显信号差,且能横断、冠、矢状多方位显示,因此 MRI对纵隔受累的显示常优于 CT。

⑦MRI检查易于发现
纵隔淋巴结转移,特别是冠状面成像清楚显示隆突下、主-肺动脉窗等处肿大淋巴结。

与CT相同,MRI判断淋巴结增大的标准为大于 15cm,同样也不能鉴别转移或炎性淋巴结增大。

4.中央型肺癌的临床表现:可有咳嗽:以刺激性干咳多见。

血痰:多为血丝痰,间断性,也可出现咯血。

胸痛:一般较轻。

发热:热度多不高,为癌组织坏死、毒素吸收所致。

转移症状:转移部位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如淋巴结压迫上腔静脉可出现颈静脉怒张;喉返神经受侵导致声带麻痹、声音嘶哑;颅内转移出现恶心、头痛、呕吐等颅内高压症状等。

(二)周围型肺癌
周围型肺癌是指起自三级支气管以下,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

以腺癌、鳞癌多见。

周围型肺癌一般是磷癌,常用手术治疗,中心性多见腺癌多化疗手术还要看病人的一般情况能不能承受。

穿刺检查就是明确性质(磷癌,腺癌等)可以根据结果来选治疗手段。

早期还是晚期也要看病理结果来定。

周围型肺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且有不断上升之趋势。

周围型肺癌的早期诊断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

在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周围型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而CT扫描特别是薄层CT扫描对病灶定位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其他周围性肺癌检查。

在临床实践中,直径小于3cm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焦点和难点。

笔者收集了我院近年来经病理证实的40例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肺癌,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总结,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其各种CT征象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率,提高周围型肺癌的治愈率。

目的分析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提高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方法对40例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肺癌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在合理制定扫描计划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病灶的边缘特征、内部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变化可以提高对3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诊断周围性肺癌时检作胸片右肺有阴影, CT 增强扫描右上肺尖段见一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呈分叶状,边界不规则毛糙见粗长毛刺影,部分与胸膜粘连,大小约2.1X2.9CM,密度不均,CT值约15-38HU,内见小泡透亮影,增强后病灶轻中度强化,CT值60-70HU。

左上肺舌段见条索状密影,气管极其分支未见阻塞,心影大小形态正常,纵隔升主动脉前缘有大小1.5CM淋巴结肿大影,增强后未见明显强化。

1. 简述大叶性肺炎的X线表现。

1.充血期:X线片可无阳性发现,CT可呈磨玻璃样阴影。

实变期:密度均匀致密影,边缘模糊,可占据整个肺叶;可见空气支气管征,CT较X线显示更好。

消散期:实变区密度逐渐减低,可呈散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最后可完全吸收。

2. 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1、生长情况。

良性:生长缓慢,不侵及邻近组织,但可引起压迫移位无转移。

恶性:生长迅速,易侵及邻近组织、器官可有转移。

2、局部骨的变化。

良性:呈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正常骨界限清晰,边缘锐利,骨皮质变薄,膨胀、保持其连续性。

:恶性呈浸润性骨质破坏,病变区与正常骨界限不清,边缘不整,累及骨皮质,造成不规则破坏与缺损,可有肿瘤骨。

3、骨膜增生。

一般无骨膜增生,病理骨折后可有少量骨膜增生,骨膜新生骨不被破坏。

恶性:多表现不同形式的骨膜增生,并可被肿瘤侵犯破坏。

4、周围软组织。

良性:多无肿胀或肿块影,如有肿块,其边缘清楚。

恶性:侵入软组织形成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3. 试述中心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

3.X线表现:间接表现:①阻塞性肺过度充气(肺气肿);②阻塞性肺炎;③阻塞性肺不张。

直接表现:肺门影增深、增大和肺门部肿块(肿瘤本身或肿瘤与肺门增大的淋巴结)。

反"S"征:发生在右上叶支气管的肺癌,其肺门部肿块与右上叶不张连在一起而成,他们的下缘呈反S状。

CT表现:①支气管改变:支气管壁增厚和支气管狭窄;②肺门肿块;③侵犯纵隔结构;④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

4. 简述肺结核球和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鉴别。

4.结核球多数为圆形。

边界整齐,无毛刺,少有胸膜凹陷征,内部常有环形、弧形或斑片钙化,周围多有卫星灶。

外围型肺癌多为分叶状肿块,有短细毛刺,可有空泡征但很少有钙化,多有胸膜凹陷。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