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见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萨特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存在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哲学思想重点关注个体的存在和自由。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存在是一个基本概念,它强调每个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而且个体被迫面对自己的存在,以及与世界的关系。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先于本质。
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存在者,他们的行为和选择定义了他们的本质。
个体的自由意味着他们可以选择和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被传统、社会或其他外部因素所限制。
自由是存在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类生活的原则和目的。
自由并不是一种轻松的状态,它带来了责任和焦虑。
为了在这个无意义的世界中赋予生活意义,个体必须自己决定其存在的目的和价值观。
个体的选择和行为必须是真实、自由和具有责任感的,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快乐或人们的期望。
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面临着两种极端:自我奴役和自我抛弃。
自我奴役是个体被外部因素,如社会、文化、宗教或权力所束缚,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存在和行为方式。
自我抛弃是个体将自己的责任推卸给他人或外界,放弃自己的自由权利和选择。
为了摆脱这些极端,个体必须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存在和自由。
面对存在的无意义和不确定性,个体必须选择自己的目的和价值观,并为之负责。
这种自觉地承担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负责,并决定其行为和选择的能力被萨特称为“存在的责任”。
个体的存在需要不断地重新审视和创造,他们的选择和行为将塑造他们未来的存在。
萨特认为,自由的个体应该紧密关注自己的存在和情境,不断扩展和丰富自己的存在。
他强调每个人都是创造者和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创造出真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一、本文概述1、简要介绍萨特及其背景萨特,全名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法国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文学家、戏剧家、社会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出生于1905年的巴黎,成长在一个充满自由思考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中产阶级家庭。
萨特早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接受教育,后赴德国柏林和海德堡大学深造,接触并深受德国现象学的影响。
萨特所处的时代正值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以及二战后的法国,这是一个充满社会动荡、政治变革和思想解放的时期。
他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存在主义哲学,与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不仅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萨特的哲学思想深受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但他将存在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强调个人的自由、责任和选择,认为人是在不断追求自我实现和超越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不仅对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萨特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对传统哲学的挑战和超越,也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他的思想和作品不仅为哲学界所重视,也在文学、戏剧和社会评论等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与特点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流派,其核心在于对个体存在及其意义的深入探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正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萨特强调,存在先于本质,即个体的存在是首要的、原初的,而人的本质并非先天决定,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通过自由选择和行为塑造的。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和“责任”。
存在先于本质意味着个体的存在是不受任何先验规定或固定本质束缚的,人的本质是在不断的自我塑造中形成的。
自由选择则是指个体在面对各种可能性和情境时,具有自主决策的能力,可以通过自由选择来塑造自己的人生。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

浅析萨特存在主义中的存在与自由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哲学家和作家,他的思想涉及哲学、文学、政治等多个领域,并对当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萨特的最重要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强调人在存在中的自由和选择权,认为人是自己存在的创造者。
在萨特的思想中,存在和自由是相互依存的,只有理解了存在,才能体验到自由。
萨特认为,存在是人的一个本质属性,它与自由是紧密相连的。
人的存在是自由的,而自由是从人的存在中发展而来的。
萨特认为,存在主义中最重要的概念是“存在前奏(pre-existence)”,即人类在出生之前已经开始了存在。
人在出生之前不存在,但他们已经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他们的未来。
在人的生命历程中,任何一种选择都会影响他们的未来。
自由就是在预设的限制下做出选择的能力。
这种自由不是我们可以选择任何事情,而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事情是预设的,我们可以在预设的选择之间做出选择。
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但也是有价值的。
萨特进一步强调,自由的存在相当于一个“不确定因素”,这个因素使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潜在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使他们的生命可以发展成许多不同的道路,这个道路甚至是我们自己难以预料的。
自由不只是对事物的选择权,还包括我们对自己的看法、角色和真正的自我意识。
通过自由选择,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人生道路。
萨特认为,当我们做出某种选择时,我们也意味着自己承担某种责任。
这种责任是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后果的一种承担。
这样的承担意识可能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它使我们成为责任感强烈、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也使我们更加清晰了解自己的自由。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存在与自由是相互依存和关联的。
萨特认为,存在是自由的,而且自由存在于我们的生物本质之中。
我们的人生道路和选择被自由塑造,而我们的选择权可以促使我们承担责任和实现自我。
最终,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体系提出的一个关键思想就是,我们的人生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动塑造的。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人性、自由和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对二战后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简单分析。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的存在是最基本的事实,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人在世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求自身真正意义的过程,而不是哲学家们所说的“本质先于存在”。
他认为,存在的本质是自由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
人在生命中每时每刻都要承担自己的自由选择,这是人的责任和义务。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意味着人只能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没有任何外部的因素和权威可以影响到自己的选择。
如此一来,人的存在就没有了任何可以依赖的东西,自己就要成为自己生命的裁判者。
这种自我裁判的过程决定了人的存在质量,成为了人的核心气质。
同时,萨特认为,自由是伴随责任而来的。
在自由选择之后,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完全的责任。
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行为,都离不开人自己的选择和决策,因此也需要自己承担后果。
萨特认为,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承担是构成人的本质的两个方面。
萨特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示。
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和舒适的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人类存在的本质是自由和责任,要靠自己来决定自己的生命和命运,更要承担起自己行为的后果。
只有把自己置于自由的位置上,才能真正地感受到人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在萨特看来,人的自由是一种天赋,而不是一种权利。
它没有被任何人或任何力量赋予,它从未被剥夺过,也不可能被剥夺。
因此,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从内心中寻找自己的自由,放开一切束缚和限制,坚定自己的信念和决心,勇敢地迎接人生的挑战。
总之,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该像萨特所建议的那样,探索自己的自由,承担自己的责任,追求自己存在的真正意义,并把握机会让世界变得更加自由和公正。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Jean-Paul Sartre)是20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理论,并将其应用到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中。
他认为生命是无意义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痛苦,人类必须主动地创造意义和价值,才能摆脱虚无和绝望。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基于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观念,他认为人类不是生来就具备某种本质、目的或意义的,而是通过不断的行动和选择来塑造自己的本质和意义。
他强调了人类的自由和责任,主张每个人都要自主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承担自己的人生责任。
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在于,他否认了神、精神、天堂等超自然的存在,认为只有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唯一的价值来源也只能是人类自身。
他认为,人类面对生命的本质问题时,不能依赖任何外在的指导或原则,而要依靠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判断力,独立地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萨特看来,生命的意义不是注定的,而是需要人类自己去创造。
人类的存在是基于一种不存在的状态,即“虚无”。
这种虚无的存在状态,让人类感到绝望和无助。
为了摆脱这种虚无的状态,人类必须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世界,并为此承担责任。
因此,萨特认为人类的自由是绝对的,但也是孤独和责任的。
在文学创作中,萨特应用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通过小说和戏剧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人类的自由和责任。
在他的作品《蒙田》中,他通过蒙田的思想和言行,来展示人类自主选择的意义和存在的不确定性。
在《莎乐美》中,他描绘了莎乐美的激情和追求自由的生命之路,展示了人类自由和创造的不可抗拒性。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启发了我们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强调了个体的自由和责任,在文学创作中也展示了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的思想对现代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读后感
《存在与虚无》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在读完这部作品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萨特提出了存在主义的核心理念——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他认为人类是自由的存在,没有上帝或者宿命的安排,一切都取决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这种自由带来了孤独和焦虑,因为人类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且这种责任是无法逃避的。
这种对自由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是来自于外部的权威或者规定,而是来自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
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
另外,萨特还探讨了虚无的概念。
他认为虚无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因为人类的存在是没有目的和意义的。
在这种虚无之中,人类必须自己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虚无的理解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在虚无中找到自己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这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通过阅读《存在与虚无》,我对生命、存在和虚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我意识到人类的存在是自由的,没有预先确定的意义和价值,而是由个体自己创造的。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同时在虚无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对生命的理解让我更加珍惜每一刻,不断地探索和努力,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更加关注他人的自由和尊重,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都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和价值。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20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者和重要代表之一。
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著作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人物,对哲学、文学、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深入浅出,触及人们的灵魂深处,对人类自身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本文将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进行浅析,以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要义和价值。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是以人的存在和自由为核心的。
他认为存在价值超越本质,即人的本质不是由其存在之前确定的,而是由其在世界中所承担的行为和责任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本质”的观念进行了颠覆,突出了人的存在和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并非是因其本质而存在,而是因其存在而拥有本质。
人的本质是通过其行为和选择来构建的,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承担责任。
这种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强调,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成为了一种强调人的主体性和责任性的哲学体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孤独与自由。
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提出了“存在前于本质”的观点,也就是说,人在出生之后,并没有一个既定的目的或本质,人的存在本身是没有目的的。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一个外在的规则或准则能够决定人的悠悠自在。
这种自由也意味着人的孤独。
在自由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责任,人要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这种孤独和自由是萨特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和揭示,它使得人在做出选择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沉重的责任和孤独。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对于道德和伦理观念提出了挑战。
在他的作品中,萨特认为人活在一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中,一切的道德规范都是由人自己创造的,没有根基于上帝或自然法则。
这意味着人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在没有任何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种对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否定,使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遭遇了许多批评和争议。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浅析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人的自由与选择的重要性。
在萨特看来,人的存在首先是“存在于世界中”的存在,也就是人被困在了一个不易逾越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之中。
同时,这种文化和历史环境也定义了人的身份和价值,限制了人的行为自由和选择。
萨特认为,这种环境的限制不是由天性或者上帝所注定的,而是人自己创造的结果。
因此,当人接受了这种环境的限制,就会变得被动、虚无和无意义。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也和其他存在主义哲学家不同,他更加关注动态的人生现实,比如个体与群体、意义和焦虑、选择和行为等。
对于萨特来说,存在主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承认人的存在是一个孤独、绝望和无意义的际遇,相反,它还强调个体在这种情况下所面对的视角重要性,以及他们通过自由选择行动所追求的意义。
萨特从“存在”这一概念作为哲学的起点,阐述了存在主义的核心问题:人与世界的关系。
萨特提出“存在优于本质”,即存在的本质不是通过人们内部的本质来定义的,而是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来决定的。
这种观念表明了人类作为“萨特式的存在”的独特性,强调了外部环境、某些意外事件、获得财富或者相反的失去等不可预测性因素对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构成了决定性的影响。
由此,萨特奉行主观主义的观点,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和责任。
他认为,自由意味着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后果,无论这些后果是好是坏、有益还是有害的。
在萨特的哲学思想中,焦虑是一个核心问题。
他认为,人类的一生都会被焦虑所伴随。
这种焦虑不是来自外部的环境和物质条件,而是来自人们对于人生意义和行动后果的质疑和探索。
因此,萨特认为,人必须要认识到这种焦虑的存在,面对它,才能积极地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开展积极的创造性工作。
总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责任和行动,强调了意义和个体的重要性,在解决人类存在问题的时候,不仅涉及到人与自身的关系,也注重了人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关系。
萨特的思想试图解决人类生存的角色和实践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萨特存在主义之我见
一、存在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存在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首先在德国出现的的一个资产阶级流派。
最先提出的是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
卡尔·雅斯贝尔斯和马丁·海德格尔可被看作其先驱,萨特则是存在主义在法国以至整个当代西方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不同存在主义者的政治态度、思想理论有不少差异,但作为存在主义者,他们的基本理论却往往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
随着现代时期的到来,人进入了历史中的非宗教阶段。
此时,虽然人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利、科技、文明,但也同时发现自己的无家可归。
随着宗教这一包容一切的框架的丧失,人不但变得一无所有,而且变成一个支离破碎的存在物。
他没有了归宿感,认为自己是这个人类社会中的“外人”,自己将自己异化。
在他迫切的需要一种理论来化解自己的异化感觉时,存在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萨特的哲学活动主要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这段时间进行的。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的境况之中。
大战中,法国处于法西斯占领者的铁蹄之下,广大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学生因此成了法西斯践踏的主要对象。
“自由、平等、博爱”之口号也成了法西斯嘲弄的对象。
战后,法国虽然摆脱了被占领状态,社会生产和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日渐富裕。
然而,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和危机并未消失,知识表现形式有所变化,人们越来越
感到自己受物的支配了。
总之,人的异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正是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和流传的。
二、存在主义与自由观
(一)“自在”与“自为”。
在萨特看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他将存在区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
要研究萨特的存在主义,首先应从这两个概念着手。
所谓“自在的存在”,就是指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自身并不具有意识,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
所谓“自为的存在”,就是指人的主观意识。
它是一种有意识的、有人参与的存在,它们知道其自身,而且,没有这种认识,他们本身便不可能存在。
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应,便是自为之存在。
二者相比较,形象的就是植物和动物他们是自在的存在,完全是顺其自然的存在,而我们人类的存在则是渗入我们的主观意识的,就是人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做什么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植物和动物就不会有这样的意识,它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
必然我们人类有刘胡兰什么的壮烈牺牲的战士,他们牺牲的时候会知道自己为什么牺牲,会选择自己牺牲的方式,但是动物和植物就不会,比如农民家养的牛羊,我们不能说它们会死的很壮烈。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把“自为”,即纯粹的主观性作为人的基本存在,把它当作哲学的出发点,并由此推导出外部客观世界的存在。
故而,“人的存在”被当作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本源,它被认为是第一性的。
基于此,萨特提出来著名的观点——“存在先于本质”。
所谓存在先于本质,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首先是人的存在、露面、出场,后来才说明自身。
所谓存在,首先是“自我”存在,是自我感觉到的存在,我不存在,则一切都不存在。
“存在先于本质”,即是“自我”先于本质,也就是说,人的“自我”决定自己的本质。
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纯粹的主观性而存在,人的本质和各种特征都是后来由主观性自己选择和造成的。
所以说,人世间并无纯粹的人类本性,因为上帝不存在,人世间没有先天的人类本性可言。
人,不外是由自己造成的东西。
而物不同,他们自己无法选择和造就自己的本质。
物的本质和特征是由人赋予的它的,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目的,通过意识的作用,使它们具有意义和价值,即是具有了本质,才作为物存在于世界上的。
这就使人和物区别了开来,强调了人的主观意识,强调了人的地位和作用。
鼓励人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去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本质。
从这点来讲,萨特的存在主义就是一种行动哲学。
(三)自由观阐释。
在萨特看来,“自为”是绝对自由的,不受任何东西,任何规律的限制,它不断否定、创造和发展着自己,正因为人是完全自由地造就他自己,所以人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由的。
但这并不是说人就可
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
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利。
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
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
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
萨特自由观的另一特点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我的存在就是对别人的自由的限制,尊重别人的自由是一句空话。
他认为:“对别人施行宽容,就是使别人被强行投入到一个宽容的世界中”。
由于萨特主张的是个人的绝对自由,因而必然导致每个人的自由与他人的自由的冲突。
在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中,这种自由表现为一种排除他人和集体的自由。
萨特没有正确指出如何实现自由,只认为自由就是选择的自由,就是对自己的不断选择、不断创造,这种自由的选择是无条件的,是不需要什么根据,无标准可言。
他的自由是主观的、虚假的,是不能分辨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责任和人道主义阐释。
萨特深刻的分析了人被判定为自由的原因:首先,上帝死了,没有天条法规供我们依据。
个人没有了依靠,必须自己去摸索前行;其次,没有先天的人性,因而没有普遍的、大家共识的道德伦理教
你如何去做,因而,你的意志是绝对自主的。
最后,世界是荒谬的,无所谓必然性,故而没有谁能给个人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
但是萨特认为,人既然是绝对自由的,那么,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行动和价值承担全部责任。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实孤立的、纯粹的,而总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
这就是说,我们不仅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一切人负责,这就是人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里,萨特把存在主义变成了一种人道主义。
我们从萨特身上能够看到一种悲天悯人的崇高责任感。
萨特宣扬自己的哲学是要拯救危难中的全人类。
并非一种东西越科学,越是真理,就越能解救人类。
事实上,现代科学创造的文明和财富反倒成了支配人、奴役人、异化人的负面力量。
它使人的物质生活更加满足,却造成了人类精神上的更大的空虚。
科学否定上帝,否定了普遍的人选,是人类在精神上自由得无所适从,这种轻视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这种轻视人类的道德、约束通向绝对的功利,道德必须对自己有利,否则道德便一文不值,便会被抛弃。
人类的道德就此沦丧。
人们被享乐、拜金、利己的思想所左右、吞噬,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要么平庸、沉沦,要么唯利是图,丧心病狂。
萨特从悲观的深层本质中引出了乐观的行动,让个体拥有前所未有的自由,让这种自由变成主动,去创造,去负责,去营造全人类的人道观念,存在主义哲学不过是一个通往秘密高地的梯子,当我们通过它到达了目的地,梯子便被我们抛在了身后,停止了对领悟者的指导意义。
萨特并没有用自己的存在主义反对人类理性和客
观真理,而只是把他的存在主义视为一种思想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崇温等著.萨特及其存在主义[m].人民出版社,1982.
[2]让-保罗·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安延明译.萨特[m].工人出版社,1987.
[4]张永谦著.哲学知识全书[m].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 (编辑郑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