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之常见表现手法

8、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 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 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 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因此蜡烛 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形 象(化抽象为具体形象)而含蓄(运用眼 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念奴娇·赤壁怀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苏轼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 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 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 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 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 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 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 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 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 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 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 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返回
9、联想和想象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 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 艺术表现力。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别出心裁,言在彼而意在此,将诗人 自身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通过想像妻子思念他的 情景而更加深刻地表现出来。 返回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 情寓于写景之中。莺歌燕舞,欢乐明快的景色,容 易引起喜悦的感情;秋霜冷雨,萧瑟阴晦的景色, 容易引起孤寂忧伤的感情。如白朴《天净沙.春》 春风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曲中描写的景色是明快的,它所触发的情感是 喜悦的、愉快的。 而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描写的景是萧瑟的,它所引发的感情是孤寂的、 凄凉的、是深深的断肠人的离愁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一、四种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记叙西江月•遣兴辛弃疾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此词的“醉”能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明确: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
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
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
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叙述杂以描写,让人物自己出来表演,塑造了生动艺术形象。
◆议论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歌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
首句直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往日以下做好铺垫。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好男儿,受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有愧于英雄的称号。
第三四句对项羽如不自杀的结局做了假设;事情还是大有可为的。
只可惜项羽自杀了。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此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诗歌的首句引出众口一词的论调,大运河就是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首句平淡无奇,但第二句反转话锋,摆出大运河的功劳来反驳。
“至今”说明始终造福于世;“千里”说明地域之广;“赖”字更突出了运河对交通航运和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作用。
诗歌的后两句直承次句展开。
采用两点论的正确态度,议论隋的开掘运河的千秋功过。
一方面,诗人对隋的荒淫奢侈作了严正的批评,另一方面,诗人提出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奢侈糜费搜刮民脂民膏的恶行,那么的他的功劳就可和禹媲美。
你学过哪些诗歌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举例谈谈运用的妙处。
◆抒情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含远滋。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运用了象征手法。//石 灰“清白”等外形特点和它的神 韵、品格,象征了诗人襟怀崇高 清白的人格。//表面上是写石灰, 目的是写诗人自己的志趣情操, 表达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 情操的决心。
表现手法——(五)象征
翻
译
青玉案 贺 铸①
你步履轻盈却不肯来到横
凌波②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 塘,依旧凝望目送你带走了芬
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芳。你与谁相伴共度这美好时
飞云冉冉蘅皋③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 光?月桥花屋朱门映着美丽花
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窗,只有春天知你生活的地方。
男儿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
沙黄,此际偏思汝。
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
【注】 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
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 啊!月色昏沉,沙滩惨黄。在这
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 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
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二)衬托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落魄·咏鹰
(1)诗运用了烘托,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 托罗敷的貌美。
(2)诗是渲染,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 凄凉、伤感的气氛。
烘托和衬托的区别
用作衬托的事物:可以不写,写了可增强表达效果; 用作烘托的事物:与主要事物是一个整体,是非写不可的。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2)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
诗歌的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 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
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
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
绝句二首(其二)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
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 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 •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 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 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 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 (1)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 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 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 慨。 • (2)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情感的?
答案构成:首先判断其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对于描写,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描写手法;对 于抒情,先确定运用了何种抒情方式。(明 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具体分析。(阐运用)
最后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析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

诗歌的表达技巧之表达方式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达方式诗歌鉴赏表达技巧有表达方式、修辞方法、表现手法、结构模式等共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分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五种。
一、抒情方式(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二)间接抒情1、借景抒情(1)总论——情与景的关系: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藉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例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析】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2)借景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的五种形式,即一是触景生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布景,四是寓情于景,五是景略情在。
①触景生情(景→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的,不显露的,而因为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使之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
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的《登高》)【析】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常年飘泊、老病孤愁的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触景生情,抒写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歌的表达技巧例析之表现手法+结构手法

1、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2、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例如:《白杨礼赞》的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
2、似褒实贬
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四、衬托
(一)概念: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像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或咏物诗。
例如:虞世南的《蝉》中“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二、联想和想象
(一)定义及举例
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三)联想、想象与夸张
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在浪漫主义诗歌
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
例1: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
例2: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析】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岛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诗歌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初中常考的诗歌表现方法15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一、表现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
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
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如果没有火烧赤壁没有成功,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就是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
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
(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就是利用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