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顺序研究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

2014.02学教育61二语习得顺序研究综述熊媛媛(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乐山614100)[摘要]习得顺序的研究热潮兴起,与心灵主义学派反驳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背景息息相关。

习得顺序研究主要探讨语言习得顺序的学习过程及其规律,成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及八十年代初期的研究重点。

一系列学者争相讨论了习得顺序研究中的种种热点问题及争论焦点。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力求梳理出英语及汉语中习得顺序研究的大致脉络。

[关键词]二语习得;习得顺序;语素;句法结构一、引言二语习得研究内容丰富,而其中的习得顺序研究一直是被广泛关注且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

领域内一些优质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然而人们对语言习得本质的认识和深化正受益于这些理论佐证,它有效推动着二语习得研究的进程。

本文力图回顾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英语和汉语分别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顺序研究相关的过程及结论,以及该研究热点存在的理论争议等。

二、母语习得顺序研究要研究二语习得顺序,就不能不先探讨关于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

最早对母语的习得顺序进行研究的是国外学者。

比较著名的有罗杰?布朗所作的关于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研究。

布朗的研究始于1962年秋,他以3名美国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持续5年的研究,试图一探儿童对14个英语语法语素的习得情况。

他以所谓“平均句长”概念作为标准,将儿童语言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

结果发现语素习得从第二阶段开始出现,其中一些语素的习得可持续到第五阶段。

同时,这3名美国儿童对14个语法语素的习得顺序方面存在惊人的一致!如:最先学会的都是动词的现在进行时态,最后学会的是系动词的缩写形式。

布朗认为语素在语法和语义方面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其习得顺序,与该语素出现频率无关。

他进一步认为,对于学习同一语言的儿童来说,母语知识的习得顺序基本固定不变。

此外,威莱尔斯.J 和一些学者采用横向研究方法,考察了21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语素的情况,以这些语素使用的准确度作为标准来排列语素顺序,研究结论与布朗的研究相似,进一步证实了布朗的发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一、产生背景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

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 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 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 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 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1. 纵向研究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 横向研究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 通过对21 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验证了Brown 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1. 习得过程( 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 习得次序(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1. 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 Dulay and Burt (1974)被试:两组6---8 岁的儿童,一组是60 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 1.语言教学研究 (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 分支 2.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 ……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其次,当学习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仍然回 保持前几个阶段所习得的语序,
第三,这五个发展阶段的顺序还意味着,各阶 段之间存在着一种蕴涵关系。
SVO<ADV<SEP<INV<V-END
4.3.2 “两个维度”
4.3.3 三个言语加工策略
“典型顺序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初期阶 段保持第二语言“基本语序”(SVO) 不变的一种策略。
假设四:SLA顺序与母语习得顺序不同意味着 二者的习得机制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3.3.1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顺序是否产 生影响
3.3.2“准确度顺序”是否等于“习得 顺序”
3.3.3 L1是否等于L2
四.多元发展模型
4.1 多元发展模型提出的背景 4.2 多元发展模型的数据和被试来源 4.3 多元发展模型的主要内容 : “五个阶段” “两条线索” “三个策略”
心灵学派关于SLA过程的一些理论假设
假设一:英语语素存在一个固定的习得顺序。 表明SLA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支配着SLA发展过程。
假设二:不同母语背景,英语语素的习得顺序 相同。母语背景对SLA发展过程不产生影响。
假设三:不同的实验任务可能导致习得顺序不 同,但不同监控条件下的言语产出的顺序是相 同的。
(2)学习者是怎样习得一个特定的语言 规则的?也就是说,学习者习得某个特 定的语言规则是否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 序?
关于这个顺序的研究,通常叫做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我们可以称其为 “习得序列”研究。
二.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产生的理论背景
2.1 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挑战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8对外汉语专业 4
– 教学法——表现为“听说法”,通过“过度 学习”实现语言的学习。 句型操练——是其典型的教学模式。 其步骤——模仿、强化、重复、形成。—— 83页
08对外汉语专业
5
+ 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主动 地、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只起辅助作用。 + 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来源:儿童 – ——能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能够理解从未听到过的 语言,——能够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例子84页。 教材的例子主要是英语的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在儿 童阶段的运用问题: ①一些动词如 took 、 went 、 came 可以正确运用。② 2~3 岁儿童将 took 、 take 、 taken 三个独立的词,而不是视 作一个词的语法形式。③4~5岁儿童在动词后面一律加 ed ,以构成不规则动词过去时。④到 6~7 岁时,能够区 分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的构成。
赵小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与新闻系 2010-2011-2 08对外汉语专业
+ 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证实或证伪心
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关于第一语言习得中存在所 谓人先天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即这种机制在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普遍的习得顺序。 + 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但这开阔了二语习得 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 –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 –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08对外汉语专业
10
– 2、DULAY和BURT(1974a)的研究89也 对象:60名西班牙语儿童,55名汉语儿童 内容:书面语,英语11个功能词 方法:双语句测量法 结论:这些儿童的习得顺序很接近。认为,二语学习者的 语言应视作一种独立的“中介语”来研究,不应从一语和 二语的关系来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08对外汉语专业11
– 3、BAILEY,MADDEN和KRASHEN(1974)的研究90页 对象:成人 数量:73名 背景:不同母语——11种语言背景 内容:英语8个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说明成人二语学 习中采用普遍策略。 成人习得语素的准确度顺序与儿童二语语素习得顺序相 似,年龄不影响习得顺序。 二语偏误大部分是二语内部的,原因:是由普遍的语言 加工策略造成的。
08对外汉语专业
3
+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产生,与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向行为主
义语言学习理论的挑战有关。 – 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82-84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因此,语 言学习过程就是行为形成的过程,即行为时习惯养成的是 外界不断刺激产生的反应的结果,来源于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理论,即条件反射理论。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页 83 –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S-R chains)。如两人见 面问好:甲:你好!(刺激) 乙:你好!出去啊?(反应) – 2 、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受 外界的影响逐步形成的。 – 3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引起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影 响,即语言的行为、习惯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变化。 –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08对外汉语专业
2
+ 理解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心灵主义语言学习 + + +
+
理论。 了解与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法。 重点掌握语言习得机制概念及特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与心灵主义语 言学习理论的区别。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结论;第二语言习 得顺序研究的范围。
08对外汉语专业 8
+ 有两个方面:
– 1、某个特定语言项目习得过程的顺序研究 – 2、多个不同语言项目习得过程的次序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有规则的、系统的,这是第二语言习
得顺序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08对外汉语专业
9
+ 一、语素习得研究89页
– 1、DULAY和BURT(1973)的研究89页 对象:151名西班牙儿童(年龄5-8岁), 内容:口语,八个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按照自然顺序习得那八个英语语素——89页。 BROWN ( 1973 )的研究同 DULAY 和 BURT ( 1973 )的研究结 论不同, DULAY 和 BURT ( 1973 )认为不同的原因:认知能力的差 异造成的——年龄大的认知能力强,年龄小的认知能力 弱。
08对外汉语专业 7
+ 见书,通过这一内容的研究来证伪或证实心灵主义的观点
是否存在。 + 焦点:在于英语儿童在由“真正言语”阶段向后期语言发 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出现了形态语素——问题: – 儿童是如何将功能词和词缀融入电报句中的? – 这个融入过程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 – 是所有儿童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 Brown的开创性研究指出儿童掌握语素有一个从不会用到完 全掌握的时间,为此, Brown 确定了一个“ 90% ”的习得标 准:成人言语中需要使用某个语素的场合,被试儿童必须 也能使用这个语素,而且使用准确率低于90%——算儿童习 得了该语素——即成人在某场合使用 10 次正确,儿童在该 场合必须达到9到10次才算正确使用了该语素。 + 见下表。
08对外汉语专业 6
+ 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创造过程。儿童会积极
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逐步准确地运用语 言中的各种规则。关键是,儿童能够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提 取出抽象的语言规则。例见页85。儿童的语言学习可以再五 年左右完成,只要是正常儿童,都可以在五岁左右流利使用 母语。说明这不是习惯行为能够解释的。 + 心灵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儿童有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 —“语言习得机制”——特点有三(85页): – 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具 有语言习得关键期(临界期)——1岁~13岁。 –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 象规则。 –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 语言中找到——故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 的,无需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