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诵读本原文及译文

合集下载

四年级上册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册经典诵读

四年级上册经典诵读中华经典诵读四年三班姓名:葫芦岛市第三实验小学2016年7月1.田园乐(唐)王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归,影帝山客犹眠。

译文:桃花的花瓣上还含着昨夜的雨珠,雨后的柳树碧绿一片,笼罩在早上的烟雾之中。

被雨打落的花瓣洒满了庭院,家童还未起床打扫,黄莺啼鸣,山客还在酣眠。

2.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和秋天的月亮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和谐。

当没有一丝风的时候,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迷蒙的铜镜。

在月光的照耀下洞庭湖和江山显得苍翠欲滴,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在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青螺。

3、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译文: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4、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5、浪淘沙(唐)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译文: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海潮浪涛声如万马奔腾,吼地而来,数丈高的浪头冲向岸边的山石,又被撞击回来,发出震耳欲聋的巨响。

似乎在片刻之间,潮水便退向江海汇合之处回归大海,但它所卷起的座座沙堆却留了下来,在阳光照耀下像雪堆一样堆积在江岸6、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译文:傍晚时心情不快,驾着车登上古原。

夕阳啊无限美好,只不过接近黄昏。

7、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中华经典诵读本原文及译文

中华经典诵读本原文及译文

中华经典诵读本甲编《论语》二十八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2.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ù]矩[jǔ]。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能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已知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7. 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译文】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内容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内容

中华经典诗文诵读读本内容1、《清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酒醒何处,山歌古稀。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赤壁怀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清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到了,夜晚传来风雨声,寒杨花落知多少。

大地春回暖,婉转芳草声,缥缈雨露湿灿灿,桃李芬芳溢满野。

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清早酒醒何处,远山高处山歌古稀。

夜来风细细,银河把思凝,明月把心淋漓,清泉涌出石上流。

又有竹音琅琅,古橆归浣女,还有莲声离离,细荇影虚飘荡。

3、《赤壁怀古》空悠悠的赤壁,昔人已经乘着黄鹤飞去,只剩下黄鹤楼,遥不可及。

晴朗的山河里,青草芳草碧叶,杏花杨柳汉阳树,河上芳草美不胜收。

那轻柔的江静夜中行船的欢歌,彻夜的渔灯如星的宝盏,晶莹剔透的月光照耀这片令人倾心的江南。

4、《登鹳雀楼》清晨,朝阳从远处照射而来,白日依山尽。

黄河浩浩汤汤,入海奔涛而去,无限美景尽于眼底。

渴望更上一层楼,见奇楼之变化。

若能比翼双飞,更上更高崖,便见灵秀神妙。

5、《望庐山瀑布》抵达庐山,目睹瀑布落潭玉露。

夕阳斜照,把香炉上的紫烟缭绕上天,映射瀑布向前川奔腾的恢宏景象。

瀑布飞流直下,有如三千尺,几乎似落下九天繁星般灿烂,千古以外难觅比肩。

6、《静夜思》夜深人静,床前明月光,氤氲出白茫茫的光芒,仿佛地上结了一层霜。

伸手仰望,那明月如同冥河中的明珠,洒灌的静夜的心间。

目不转睛的叹息,家乡的思念溢满心头,那一望无际的思绪如波澜,远至天涯。

国学经典诵读译文

国学经典诵读译文

国学经典诵读译文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译文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替人家谋划的事不尽心尽力吗?和朋友交往不诚心诚意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精选篇1)1、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李白?〔唐代〕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2、采桑子·谢家庭院残更立纳兰性德?〔清代〕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

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辨香。

夜过残更,两人偎依庭院。

燕子已在梁上栖息,墙壁也被月光染成银白色。

花香阵降袭来,只是夜色昏暗,难以分辨发自哪丛花。

一对爱侣完全沉浸在朦胧月色和温馨花香之中。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

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然而,此情此案,已成追忆。

昔日恋人,如今两地零落,洽似一对分离的鸳鸯。

在雨后微寒中追念旧情,就如同十一年前做了一个梦。

梦中的甜蜜幸福,转眼间化为无奈与忧伤。

3、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鲁迅?〔近现代〕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黎民百姓们像黑瘦的囚徒,流离失所于荒野,哪还敢有慷慨悲歌,引发动地的哀声。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心里想的事很多、很远,连通着广大国土上的人民,从表面沉寂中,听到革命春雷的萌动。

中华经典诗词诵读(精选篇2)1、无家别杜甫?〔唐代〕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天宝以后,农村寂寞荒凉,家园里只剩下蒿草蒺藜。

我的乡里百余户人家,因世道乱离都各奔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活着的没有消息,死了的已化为尘土。

因为邺城兵败,我回来寻找家乡的旧路。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在村里走了很久只见空巷,日色无光,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

只能面对着一只只竖起毛来向我怒号的野鼠狐狸。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

国学经典诵读优秀范文(通用6篇)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一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

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1)“子曰”句:引自《论语·颜渊》。

听讼,听诉讼,即审案子。

犹人,与别人一样。

(2)无情者不得尽其辞: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能够花言巧语。

(3)民志:民心,人心。

孔子说:“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使隐瞒真实情况的人不敢花言巧语,使人心畏服,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这一段以孔子谈诉讼的话来阐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道理,强调凡事都要抓住根本。

审案的根本目的是使案子不再发生,这正如“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的道理一样。

审案和卖药都只是手段,或者说是“末”,使人心理畏服不再犯案和增强体质不再生病才是目的,或者说才是“本”。

说到底,是一个教化与治理的问题,教化是本,治理是末。

正是由此出发,我们才能够理解《大学》强调以修身为本,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只是末的道理。

本末的关系如此,终始的因果也一样。

从哲学命题的角度来看,本末是本质论,终始是发展观,千古哲学的两大范畴在《大学》这篇儒学的入门读物中以轻轻巧巧的八个字对仗而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再以八个字加以干净利落的解决:“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真是语言极度简洁而蕴含无比深刻,显出“经”的本色。

获得知识的途径国学经典诵读篇目篇二《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

在《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说:“檀公(檀道济)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至今都非常实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作者杨南柯,秦朝咸阳人。

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

一年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内容

一年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内容一年级上册《中华经典诵读》背诵诗篇(课外必背)汇总统编版。

1、山行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

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2.山村咏怀(一去二三里)宋代/邵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

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3.中秋夜唐/李峤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译文】中秋之夜,一轮满月升上高空,人们都说处处明月皆相同。

怎么知道千里之外的地方,就没有下雨或是刮风呢?4.九日(九日重阳节)九日唐/王勃九日重阳节,开门有菊花。

不知来送酒,若个是陶家。

【译文】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有赏菊饮酒的风俗习惯。

开门就看见了菊花。

可为什么不送酒来,想是不知哪里是陶渊明的家。

5.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6.咏华山(只有天在上)宋/寇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7.静夜思(床前明月光)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8.拜新月(开帘见新月)唐 /李端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译文】撩开门帘,只见一轮新月悬挂夜空,双手合在胸前,深深地拜。

对着新月细语喃喃,旁人难以听清,只有微微的寒风,吹起那盈盈纤柔的裙带。

中华古诗文读本寅集(含对照译文)

中华古诗文读本寅集(含对照译文)

中华古诗文读本寅集1、论语八章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

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六、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七、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八、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经典诵读本甲编《论语》二十八则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时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并不恼怒,不也就是一个有德的君子了吗?”2. 曾[zēng]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3.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对工作勤快敏捷,说话却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ù]矩[jǔ]。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迷惑,五十岁能知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规矩。

”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已知的知识中有新的体会,开发出新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

”6.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译文】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7. 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译文】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样求知吧!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呀!”8.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己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9.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hào]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呢?”孔子说,“他勤勉好学,不以向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0.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dān]食,一瓢[piáo]饮,在陋巷,人不堪[kān]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译文】孔子说:“颜回真是贤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忧愁,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

颜回真是贤啊!”1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鲁;文采多于质朴,就像个管文书的官,显得虚浮。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12.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他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3.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知疲倦,这在我有什么困难呀?”1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fěi]不发。

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清楚而又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举出一个角落讲给他听而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角,那就不再教他了。

”15.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gōng]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起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在我看来就像浮云一样。

”16.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hóng]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士不能不弘大而刚强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岂不是很重吗?为此要奋斗终生,到死才停止,岂不是很远吗?”18. 颜渊喟[kuì]然叹曰:“仰之弥[mí]高,钻之弥坚,瞻[zhān]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xún]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我抬头仰望,越看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他在前面,忽而又到了后面。

老师一步步地诱导我,用文献丰富我的知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我用尽了我的才力,像是见到了它高高地矗立在前。

我虽然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19.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译文】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知道后一辈就一定不如现在这一代呢?如果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那就没有什么可敬畏的了。

”20.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孔子说:“三军之众,可以夺去他的主帅;匹夫立志,却是谁也夺不去的。

”21.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diāo]也。

”【译文】孔子说:“天气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22.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è]。

小人反是。

”【译文】孔子说:“君子助成别人善的方面,而不促成别人的恶处。

小人则正相反。

”23.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图小利。

求速成反而达不到目的,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24.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

”25.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孔子说:“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先要弄好他的工具。

住在一个国家里,就要敬奉那些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26.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说:“那就是恕吧!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加给别人。

”2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pián]辟[bì],友善柔,友便[pián]佞[nìng],损矣。

”【译文】孔子说:“有益的交友有三种,有害的交友有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诚信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同逢迎谄媚的人交友,同善于装出和颜悦色骗人的人交友,同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28.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考虑的事:看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看明白了;听的时候,要考虑是不是听清楚了;自己的脸色,要考虑是不是温和;容貌态度,要考虑是不是谦恭;言语说话,要考虑是不是忠诚;办事要考虑是不是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考虑向人家请教;忿怒时,要考虑是不是会有后患;看见可以有所得,要考虑是否合于义的要求。

”《孟子》五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guō],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jiāng ]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guǎ]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 jiàng]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zēng ]益其所不能。

【译文】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恒[héng ]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