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分析课文,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幸福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主要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 实例分析法: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讲解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泪珠与珍珠》文本。
2. 教学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
3. 生字词卡片:用于巩固生字词学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学习心得。
4. 实例分析:结合课文中的实例,讲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和写作特点,进行写作练习。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泪珠与珍珠 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和区别。
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知识点:–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
–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
–泪珠与珍珠的区别。
2.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研究泪珠和珍珠成分的差异。
三、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问题导入:你知道哭泣时眼泪是由什么组成的吗?你知道珍珠是由什么形成的吗?2.学生回答并展开讨论。
3.提出本节课将要学习泪珠和珍珠的相关知识,并安排实验项目。
步骤二:讲解泪珠与珍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20分钟)1.介绍泪珠的成分和形成原因:–眼泪主要由水分、盐类、蛋白质和维生素组成。
–眼泪的分泌是由于情绪、刺激或眼部疾病引起的反射性反应。
2.介绍珍珠的成分和形成过程:–珍珠主要由碳酸钙和有机物质组成。
–珍珠的形成是由于外界异物侵入贝壳内部,贝壳分泌珍珠层包裹异物形成。
步骤三:实验项目介绍和实验准备(10分钟)1.介绍实验项目:观察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2.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两个容器–不同水质的样本(例如,自来水、盐水、矿泉水)–毛虫或其他小颗粒作为模拟异物步骤四:实验过程和观察记录(3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分别选择一种水质条件进行实验。
2.每个小组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质样本。
3.每个小组在容器中放入相同数量的模拟异物。
4.观察并记录每个容器内的变化情况,包括颜色、质地、形状等方面。
5.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步骤五: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20分钟)1.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并报告给全班。
2.全班讨论和比较不同水质条件下泪珠和珍珠的形成情况。
3.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分析影响泪珠和珍珠形成的因素。
步骤六:知识巩固与评价(10分钟)1.针对泪珠与珍珠的相关知识,设计评价题目,进行课堂小测。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泪珠与珍珠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泪珠与珍珠学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泪珠与珍珠是一种美好的喻意,在人们意识到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将其运用于教育,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人生中的喜怒哀乐,与珍珠一样从中汲取营养,创造自己的价值。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提供一份“泪珠与珍珠”教学设计方案供教师参考。
一、教学目标通过“泪珠与珍珠”这个寓意深远的喻意,教师可以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不同阶段和情感,引导他们从中吸取积极的能量,逐步成为更有价值的人。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寓意,认识人生的喜怒哀乐。
2.运用所学概念分析自己的情感,从中寻找成长方向。
3.理解人生的遭遇是可以成为珍珠的营养源,懂得珍惜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4.在情感管理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坚定自己的人生方向。
二、教学内容1.引入:询问学生对“泪珠与珍珠”的了解,提问学生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介绍泪珠与珍珠的寓意,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情境刺激,引发其对人生情感深度思考。
2.课堂讲解:教师以多种形式,如课件、图示、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泪珠与珍珠”寓意及相关概念。
3.情感课堂:借助情感桥梁活动,让学生通过自我描写、情感拼图等形式,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与“泪珠与珍珠”寓意联系起来。
并引导学生从中寻找成长方向。
4.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组成珍珠世界,进行珠串编织活动,借此加深学生对“泪珠与珍珠”的理解。
在活动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编织方法,更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同学们在组内交流表现感受,加强大家之间的团队合作。
5.思考转化:引导学生对本堂课的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运用所学的概念和方法,分析自己生命中的泪珠和珍珠,并形成一份反思材料,以此促进学生对自己情感的更深刻认识,为今后的成长做好铺垫。
三、教学方法1.情境引导法:教师以情境、故事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认知和想象。
2.课堂讲解法:教师以多种形式,如课件、图示、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讲解“泪珠与珍珠”寓意及相关概念。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师中心稿)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师中心稿)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2. 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
教学内容:引入主题:“泪珠与珍珠”的象征意义。
提问学生对泪珠和珍珠的理解和联想。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泪珠和珍珠的外貌特征。
2. 教师提问学生对泪珠和珍珠的联想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二章:泪珠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泪珠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情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泪珠的象征意义:痛苦、悲伤、感动等。
泪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和象征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泪珠的象征意义,如痛苦、悲伤、感动等。
2. 教师分享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泪珠象征意义,如诗句、故事等。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三章:珍珠的形成过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珍珠的形成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珍珠的形成过程:贝壳内部珍珠质的形成。
珍珠的种类和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珍珠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珍珠及其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区分。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四章:泪珠与珍珠的比喻意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泪珠与珍珠的比喻意义。
2. 培养学生对比喻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内容:泪珠与珍珠的比喻意义:珍贵、宝贵、转化为美丽等。
比喻手法的应用和表达效果。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泪珠与珍珠的比喻意义,如珍贵、宝贵等。
2. 教师分享一些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的比喻用法,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
评估方式: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
第六章:文学作品中的泪珠与珍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入理解泪珠与珍珠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泪珠与珍珠》 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程介绍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主题和寓意。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泪珠与珍珠》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分析《泪珠与珍珠》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1.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文本内容。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2.2 教学内容分析《泪珠与珍珠》的叙事结构和情节安排。
探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使用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提供文学评论和解读技巧,帮助学生进行文本分析。
第三章:创作背景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泪珠与珍珠》的创作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泪珠与珍珠》的作者的生平和创作时期。
分析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探讨作品与作者个人经历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3.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资料和图片,展示作品的创作背景。
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报告,培养学生对创作背景的理解。
结合文学作品和作者的其他作品,分析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主题和寓意。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泪珠与珍珠》中的主要主题和寓意。
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批判和反思。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启示。
4.3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引导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苦痛、亲情与人生的深刻情感。
3、弄清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4、积累课文中引用的诗句、名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体味文章蕴涵的情感、领悟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设想:从整理分析“文学的泪--现实的泪--宗教的泪”入手,进而探讨“泪珠与珍珠的关系”,也就是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学。
四、教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方法:自读为主兼以合作探究六、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眼泪是情感的结晶。
我看中央电视台20xx感动人物评选颁奖晚会时我泪流了好几次,我为丛飞的爱心所感动,为洪战辉的坚强所感动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绮君的作品,来看她为何而流泪。
(二)快速阅读课文,学生选择教学目标。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添加)(二)初步自读,解决内容和情感问题①找出文中写到了哪些眼泪。
(可能总结的不同,允许从不同的角度总结)文学的泪:《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现实的泪:探亲的泪、欲哭无泪、母亲的泪;宗教的泪:观音悲泪、信徒的泪。
②白居易的诗为什么比不上杜甫的?写实、深刻沉痛;白写的是为自己流的眼泪,而杜甫是写为大众流的泪。
③“枯眼见骨”的“枯”如何理解?点拨:启发学生想像,“枯”相对于“丰腴”而言,让人联想到深凹的眼眶,秋天的落叶一切接近于终点的事物,一种遍尝人生的况味的沧桑。
这样一来,关于老年人生理原因无泪的一段,理解上就水到渠成了,遍尝了人生的艰辛,小小的痛已经不能激起情感漩波了,真正能使人“老泪纵横”的,那是怎样的伤痛呢!“想想自己幼年时的淘气捣蛋,又何尝不是母亲眼中催泪的沙子呢”,为什么把孩子比作沙子,也当引发学生感悟。
④对于这些眼泪,作者情感如何。
文学的泪:我们那时的少女情怀,并未能体会什么是忧患,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提高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迁移运用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泪珠与珍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朗读、背诵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文本,理解文章背后的寓意。
(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泪珠与珍珠》文本。
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参考译文、鉴赏指导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写作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5. 朗读背诵:(1)挑选重点段落,组织学生朗读。
(2)指导学生进行背诵,提高朗读、背诵能力。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本节课所学文本。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一篇)

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一篇)高中语文《泪珠与珍珠》教案 1本课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与合作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我运用的教学理念主要是:1.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下,将教师职能转型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散文的人文性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补充提供较丰富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一、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细心品味所引诗文的含义;2、能力目标:透过字面含义揣摩文句所渗透出的深厚感情;3、情感目标: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生真情,营造一个充满爱的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小中见大的抒情方法;2、品味文中各种泪水中包含的丰富感情;3、对“眼因流多泪而愈益清明”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模式):通过浏览展示学生自己制作的有关“泪珠”的幻灯片,使学生从中回顾所学的诗词,体会散文的思想情感,从中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借助合作探究式教学手段,教师点拨帮助突破难点;通过口头作文,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感受,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分析理解鉴赏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泪珠与珍珠》是__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真情的怀乡之作,然而作品又不仅限于此,而是由此引伸到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本文由书中泪写起,谈及生活泪,借说信仰泪,表达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
即人随着人生经验的的'丰富,精神境界也会随着提高,这样人的泪珠就会变为晶莹剔透的珍珠。
文章说到了人情、人性和人道。
五、教学准备: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搜集与“眼泪”相关的诗词,分小组绘制成幻灯片;2、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本课质疑并写在预习本上交上来;3、教师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用一段富有哲理的话语导入。
导入:世界是变化万千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泪珠与珍珠》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2、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品味文中的感情并使之升华。
教学重点:
体味文中各种泪水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教学难点:
体味文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过悲伤的泪,高兴的泪,感动的泪或是悔恨的泪,这些泪应该说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往往是少年不识泪滋味,这些泪就被我们一抹了之了。
今天,我们来看看台湾女作家琦君是如何认识泪的。
(转身板书:泪珠与珍珠——琦君)
二、作者简介:(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琦君,本名潘希真,1918年出生于浙江永嘉,早年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学者夏承焘先生的高足,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
1949年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
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晚年移居美国,至今健在。
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与台湾同代女作家林海音为台湾当代女作家双璧。
她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成就最高。
三、分析课文
(一)这篇课文在开篇就引用了不少关于泪珠的诗文,现在我们具体分析,体味不同的泪里面所蕴含的不同感情。
少女时代对有关泪的诗文的单纯喜爱,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是不解的。
1、奥尔珂德的《小妇人》中马区夫人说:“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
作者当时的少女情怀,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美,却不能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
同学们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呢?哪位同学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设想学生观点一:我也只是喜欢句子本身的文学美。
(老师)好,请坐。
他的感受跟作者一样。
或许我们还没有足够的人生阅历,没有经历过曲折坎坷;所以只能欣赏其“句子本身美”——句式工整的文学美。
设想学生观点二:眼泪有净化的作用,流多了泪水眼睛就被洗干净了,即愈益清明了。
心因为经历苦难,心灵因此更加真诚温厚。
(老师)很好,请坐。
这位同学从字面层面上基本上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其实,奥尔珂德写的这句话,把眼和心并列起来,两相对照,形成互文,说明了“多流泪水”就是“饱经忧患”,告诉人们的是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历经人生的艰辛,饱经世间的坎坷的人,他的心灵才会清纯、真诚,温和、宽厚。
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对人生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同学们把这句话记下来。
)
读这句话时,作者觉得比喻实在清新鲜活。
经老师一点醒,觉得非常有趣,也觉得在作文的描写方面,多了一层领悟。
(同学们,从这里我们也学到一种写作手法:具象与抽象对比)
确实一个人应当有流泪的经历,有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泪洗过的心才会更加真诚、善良。
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有着自己真实的人生体验,并且越真诚越好。
3、读到白居易的《啄木曲》:“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
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
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
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
”
不知愁的少女,最喜欢的总是写泪与愁的诗,认为这首诗比喻得很巧妙。
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是红丝线是穿珍珠的,但是即使颜色再好,如何去穿自己的泪珠;火炉是给人温暖的,但是即使再炎热,如何将我如霜的双鬓烤化?其实是在咏叹忧愁不能用外在力量消除。
或许同学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跟朋友倾诉,朋友或许说“我懂你的感受”,但是人生的痛苦还是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得最深。
④杜甫的《新安吏》:“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她的老师说这既写实,却更见深刻沉痛,境界尤高。
)
同学从注解④我们智知道,《新安吏》写的是在安史之乱时,官府征兵,百姓生离死别的情景。
这是杜甫劝慰征人的开头几句话。
不要哭吧!哭有甚麼用呢?眼泪哭乾了,眼睛哭瞎了,见到骨了,天地还不是一样无情!一“莫”一“收”,杜甫劝道“不要哭得眼睛发枯,收起奔涌的热泪吧。
”然后再用“天地终无情”来加以堵塞。
“莫”、“收”在前,“终无情”在后一笔煞住,仿佛要人把眼泪全部吞进肚里。
这种悲愤也就显得更深、更难控制,“天地”也就显得更加“无情”。
“天地终无情”,极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
刻骨铭心的痛楚是一个人经历磨难以后的收获。
提问:作者引了4种书中泪,那这几个引文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
明确:(让学生会带原文找答案)从不解到多了一层领悟,从个人情感到忧国忧民。
几个引文之间层层递进,写出了作者对泪水由浅入深的理解,情感一步步升华了。
(少女时代)
(二)中年时代备尝忧患后对泪水的亲身感悟,对“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这一句话有了一定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真切的领悟。
我们知道琦君在大学毕业时正好遇上抗日战争的爆发,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1949年琦君去了台湾,1977年旅居美国至离开人世。
所以琦君才写下了“人生必于忧患备尝之于才能体会杜老‘眼枯见骨’的哀痛”这样沉重的话语。
(1)分而又合的喜悦之泪(相拥而哭的眼泪)
1、台湾海峡两岸相离相聚(2)庐墓难寻,乡亲们一个个尘满面,鬓如霜。
对于亲人遭罹磨难的哀痛之泪。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双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不到老都不要回家,回家得饱受断肠之苦,因为当时中原正战乱,韦庄当时客居在江南。
谁不想回到自己的故乡呢?只是还乡会目击离乱,得面对亲人的罹难。
)(3)外子的欲哭无泪
2、为人母之后,为儿子的冥顽不灵气掉眼泪。
理解了对于亲情欲诉不能的眼泪,尽管痛苦,但那也是一种痛苦的爱。
这里说孩子是母亲催沙的泪。
也许我们也曾经是母亲眼里的一粒沙子。
但我们慢慢长大之后,我们应该让母亲欣慰地、骄傲地、由衷地笑。
(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做到这一点。
)
3、第10自然段中阿拉伯人的故事,把泪珠说成是天使的眼泪。
作者引用这则故
事,说明珍珠的圣洁美丽,同时又与泪珠联系起来,利用珍珠产生的过程,再次证明泪珠与人生忧患的关系。
你看,美丽得像天使的泪珠一样的珍珠,其实是牡蛎痛苦的产物,这不正像泪珠也是产生于人艰苦的奋斗历程当中吗?
文章至此,泪珠与珍珠的关系已经出来了:两者都产生于痛苦的奋斗过程。
泪水的珍贵在于它是人生价值的体现,是战胜苦难后的精神升华。
从中可以得出一个人生哲理:磨难、忧患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三、老年时代,阅历增多,理解了“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
1、观音的慈悲泪:不是因为自己的忧患而落下,而是怜悯天下苍生。
这样的情怀是最美的情怀,这样的泪珠是世界上最美的泪珠。
2、信徒们感恩的泪:最纯洁最真挚的泪。
文章在写到奋斗泪之后已经扣题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两种泪?
明确:满怀感恩的心,是最纯洁真挚的。
这才是泪水的最高境界。
也是“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境界。
(主旨升华)
四、总结:从以上的课文分析我们知道,琦君差不多穷其一生的经历与感触铸成了这篇课文,她将每个阶段对泪水的不同感悟一一呈现了出来,同时从中道出了一个人生哲理:“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即磨难、忧患也是人生的一笔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