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雨果

合集下载

维克多雨果的著名诗句

维克多雨果的著名诗句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法国文学巨匠,他的作品包括小说、戏剧和诗歌等多个领域。

以下是一些维克多·雨果的著名诗句:来自《九月》(Les Contemplations):1.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 “即使再黑暗的夜晚也会过去,太阳会升起。

”(出自《绝望的人》)2.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 “爱另一个人就是看到上帝的面容。

”(出自《悲惨世界》)3. "Life is a flower of which love is the honey." - “生命是一朵花,而爱是其蜜。

”(出自《最后的光辉》)来自《悲惨世界》(Les Misérables):4. "Even the darkest night will end and the sun will rise." - “即使再黑暗的夜晚也会过去,太阳会升起。

”(此句同时出现在《悲惨世界》中)5. "To love or have loved, that is enough. Ask nothing further. There is no other pearl to be found in the dark folds of life." - “去爱或已经爱过,这已足够。

不要再有其他要求。

在生活的黑暗中找不到其他珍珠。

”(出自《悲惨世界》)其他:6. "Music expresses that which cannot be said and on which it is impossible to be silent." - “音乐表达了无法言说的东西,也是不可能保持沉默的。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

法国浪漫文豪雨果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1802年2月26日,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将军,总是东征西讨,母亲是个天主教徒,保皇主义者。

父母常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争吵,对雨果的思想有很大影响。

童年的雨果受母亲的影响很大,同情保皇党,对革命充满了敌视情绪。

他的童年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意大利和西班牙度过,由于母亲接受的是自由教育,爱好文学,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她的这一爱好对雨果的一生深有影响。

1809年,雨果和哥哥欧仁被母亲送到巴黎一家私塾,他们在那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雨果的想象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1811年,在父亲的安排下,雨果兄弟俩在马德里贵族学校学习了一年。

第二年雨果的父母由于感情不合而分居,雨果兄弟俩随母亲回到巴黎,这时他们不再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这一时期,雨果兄弟读了许多有益的书籍。

母亲酷爱读书,她对儿子的读书兴趣也十分放心,任他们自己选择读物。

他们完全沉浸在读书之中,连续博览了老胡野约尔图书馆的全部藏书: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狄得罗、瓦尔特、司各特的著作等,不管是戏剧、小说、诗歌,还是游记和惊险作品,无所不读。

书读多了,雨果也越来越想自己动笔写点什么,他尝试着写了不少诗歌。

14岁时,他写了一部悲剧《伊尔塔敏纳》。

他还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我要成为夏多勃里昂,要不就一事无成”的豪言壮语,少年的雨果敢于向当时红极一时的桂冠诗人、法国消极浪漫派的创立者提出挑战,显示出了雨果的勇气和魄力。

他写下这个誓言不久,法兰西学士院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他写了一首长篇《读书乐》,列举了历史上大量事例,雄辩地证明:在最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学习如何使人变得高尚起来。

采访维克多雨果的节目策划

采访维克多雨果的节目策划

采访维克多雨果的节目策划节目策划:采访维克多雨果在文学史上,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名字,他以其伟大的作品和深刻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雨果的作品《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等至今仍被世人传颂。

而今天,我们有幸策划一档特别节目,邀请维克多·雨果来做客,分享他的文学创作心得和人生感悟。

第一部分: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和成就维克多·雨果生于1802年,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涉及各个领域,包括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和无穷的创作力。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理想主义的情怀,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维克多·雨果的文学创作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社会关怀。

他的小说《悲惨世界》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描写了法国19世纪社会的种种不公和苦难,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黑暗。

而《巴黎圣母院》则是描写了中世纪巴黎的壮丽与悲壮,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信仰。

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更在社会上引起了重大的改革和变革。

第三部分:维克多·雨果的人生感悟和思想观点维克多·雨果是一位思想家和社会改革者,他关注人类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致力于改变世界的现状。

他提倡人道主义和社会正义,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反对压迫和剥削。

他的思想深刻而宽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作家,启发了无数人追求真理和正义的道路。

第四部分:维克多·雨果的影响力和永恒价值维克多·雨果的作品不仅在其时代具有重要意义,更在今天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永恒的价值。

他的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弊端,引发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反思,激励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

雨果的主要诗集

雨果的主要诗集

雨果的主要诗集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涵盖了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政治著作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法国文学的巨匠之一。

以下是雨果的主要诗集:1. 《年轻的诗人》(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一本诗集,收录了他1816年至1817年创作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代表作《年轻的诗人》。

2. 《颂歌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二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17年至183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

3. 《巴黎的墓地》(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三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20年至182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巴黎的墓地》。

4. 《欢乐颂》(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四本诗集,收录了他1827年至183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欢乐颂》。

5. 《诗歌与真理》(Poésie et Vérité):这是雨果的第五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30年至183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诗歌与真理》。

6. 《自由颂》(L'Immortalité):这是雨果的第六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35年至1842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

7. 《诗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七本诗集,收录了他从1842年至1855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流亡者之歌》。

8. 《诗集续集》(Les Châtiments):这是雨果的第八本诗集,收录了他1855年至1870年期间的诗歌作品,其中包括他的著名诗篇《自由颂》的续篇。

维克多·雨果

维克多·雨果

雨果还有一个关于 爱情的浪漫故事。 很浪漫并为法国人 津津乐道。那时他 30岁,爱上了26岁 的女演员朱丽叶, 自此以后,无论他 们在一起与否,雨果 几乎每天要给朱丽 叶写一封情书,直 到她75岁去世。将 近50年来从未间断, 写了将近两万封信。
维克多· 雨果与中国
• 1861年,当雨果得知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 了圆明园后发出了满腔义愤。他义正辞严 地写道:“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 (指劫掠圆明园)的一半赃物,今天,帝 国居然还天真地认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 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出来展出。我 希望有朝一日,解放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 会把这份战利品还给被劫掠的中国。”
上图是他被放逐时期的落脚 点
雨果主张人道主义, 1851年路易· 拿破仑 发动政变,宣布帝制, 大肆进行镇压,雨果 被迫流亡国外,达19 年之久。流亡期间, 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 创作 ,并以笔作武 器,对拿破仑的独裁 政权进行斗争。
逝世及影响

Victor Hugo was dead on 22 May 1885 at Paris. the French government made state funeral for him and two million people attended the funeral. He was buried in “xian xian ci” where have buried many famous people of French. He was not only honoured as a literature and he is also the politician of shaped the Third democratic republic of France .

雨果

雨果

雨果的思想变化是从19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的。1827年,他在《铜柱颂》中缅怀了拿破仑时代对欧洲封建君主国家的武功。就在这一年,他又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宣言《〈克伦威尔〉序言》,在这篇序言里,雨果指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艺术形式,历史上没有永恒不变的艺术,因此盲目模仿古代是非常荒谬的。他坚决主张,新时代的艺术必须抛弃古典主义的桎梏。在语言上,他认为古典主义者使用文雅、精巧的贵族沙龙语言,使语言变得僵化。《〈克伦威尔〉序言》成为声讨伪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浪漫主义流派的旗帜。从此,雨果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30年2月25日,雨果的戏剧代表作《欧那尼》公演。这是一部充分体现《〈克伦威尔〉序言》中的美学原则的戏剧。
《欧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的典型。它和古典主义戏剧完全不同。这个剧本有明显的反封建的倾向:古典主义美化封建王侯,而这里封建王侯却成了讽刺、揭露的对象;古典主义的戏剧遵从“三一律”,但这个剧本在艺术上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时间远不止24小时,地点换了好几处,悲剧喜剧成分共存。雨果在这里首次运用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雨 果
19年流亡期间,雨果又继续他的文学创作。1862年,他创作出了最重要的作品——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此外,他在60年代创作了另外两部长篇小说《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
1870年,拿破仑第三垮台,雨果结束了长期的流亡生活,凯旋式地回到巴黎,受到巴黎人民的热烈欢迎。普法战争爆发后,他持反战的态度,但普鲁士军队侵入法国围困巴黎时,他以激昂的爱国主义热情投入了斗争。他发表演说鼓舞人民的斗志,他报名参加国民自卫军,他捐款铸造抗战的大炮。1871年2月,他被选为国民议会议员。巴黎公社时期,他在布鲁塞尔。他既同情公社又对公社不理解,但公社失败后,当反革命刽子手大肆进行屠杀时,他挺身而出,保护被迫害的公社社员,宣布开放他在布鲁塞尔的住宅作为他们的避难所,并积极为被判罪的公社社员辩护,争取对他们的赦免。1872年,他刊行了他在1870-1871年法国人民艰难时日中写的诗体日记《凶年集》。

雨果简介

雨果简介

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Quasimodo),几何形的脸,四方形的鼻子,向外凸 的嘴,上帝把一切丑陋都给了他。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 门前的畸形儿,被称为长相丑陋又聋的钟楼怪人。这是小说中对 卡西莫多外表最直接的描述。卡西莫多是被命运所背弃的,他从 来就不被人关注,收养他的弗洛罗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就好比自 己的奴隶一般。就好比当时的法国最底层的人民,他们从来不被 世人关注,有的只是无尽的压迫和负担,在这样的压迫和负担下 他们变得扭曲,变得毫无生气。他爱慕爱丝梅纳达却不敢表达, 他害怕,从来都只能躲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直到她被送上绞刑 架,他再也无法沉默终于挺身而出救爱丝美拉达。爱丝美拉达是 革命者的代表,法国最底层的人民向往革命甚至羡慕革命,可是 他们终究不敢革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法国封建贵族的命运捆 绑在一起。当压迫触及了他们的底线时他们忍无可忍,投入到革
克洛德
克洛德是卡西莫多的养父,他表面上是一个道貌岸然, 每天向上帝祷告,禁欲修行的神父,但内心却是一个诡计 多端的阴险小人。他觊觎爱斯梅拉达的美色,于是指使善 良的卡西莫多去绑架爱斯梅拉达,但却被福比斯救下而未 能得逞。为了报复福比斯,他用匕首将福比斯刺伤,还将 罪名嫁祸给了爱斯梅拉达。害的爱斯梅拉达遭到军队的追 捕,最终被吊上了绞刑架。克洛德看到这一切发出得意的 狂笑,卡西莫多终于认清了克罗德的真面目,将他从巴黎 圣母院的楼顶推下。他的恶毒最终将他引向死亡。 作者塑造克洛德这个人物就是为了体现对照原则,整个小 说中,克洛德的心狠,毒辣与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的善 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使整个小说更具有影响力和感 染力。克洛德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 恶势力的代表,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 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
弗比斯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法国-·-雨果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法国-·-雨果

法国知名作家
莫泊桑《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漂亮朋友》短 篇小说之王
莫里哀《伪君子》《唐璜》《吝啬鬼》喜剧作家 司汤达《红与黑》(于连) 个人野心发展膨胀直至最终破
灭的悲剧,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巴尔扎克 [总]《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三剑客》[或三个火枪手]法国19世
小结(一):演讲的特点
演讲 = 演 + 讲 四个条件:演讲者 听众 时间 环境 三个手段:有声语言 态势语言 主体形象 态势语言是指演讲者的姿态、动作、手势和
表情(神情)。 主体形象是指演讲者的体形、容貌、衣冠、
发型、举止神态等。 演讲 = 带着感情演 +带着感情讲
合作探究之主旨把握
感动是因为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与讥讽,是伏尔泰 对他们的蔑视,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与安抚,是 伏尔泰对他们的仁慈与博爱。
含有黎明的曙光是指伏尔泰用睿智的微笑,“照亮真 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 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
语言积累
找出文中你觉得诗化语言的排比句进行 感情地背诵。
纪积极浪漫主义作家 小仲马 歌剧《茶花女》(玛格丽特) 左拉 《萌芽》
朗读体验 整体感知
听读与评读:你觉得如此读是在演讲吗? 选读与品读:选取自己喜欢的进行就稿
演说,并向大家表明喜欢或演说处理的 原因。 思考:雨果在整个演讲过程中是一种怎 样的感情基调?(用一个词概括) “赞美”,对伏尔泰由衷地激昂地赞美。 脱稿演说: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法国 ·雨果
维克多·雨 果(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国诗人,作家。生于贝尚松省。19世纪前期欧 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 。有人赞誉雨果的 作品是最有力量的作品。这力量来自于渗透在他作品 中的善良与人性必胜的坚定信念。他是法国诗歌的革 新者,诗歌代表作有《秋叶集》《惩罚集》《静观集》 等。他又是浪漫派戏剧的创立者,作品有《爱尔那尼》 《逍遥王》《吕依·布拉斯》。他还是小说家,早期代 表作《巴黎圣母院》;中期有《悲惨世界》《海上劳 工》《笑面人》;后期的重要作品是长篇小说《九三 年》。雨果是法国人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德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 恶的情欲。 《巴黎圣母院》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
中所提出的美学原则。从整部作品的对照来看,人物形象对照是《巴黎圣母 院》对照艺术的精髓,因此雨果提出的美学原则在小说人物形象塑造上得到 了忠实的体现。雨果运用多样手法,通过小说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美与丑、善 与恶、真与假的对比,组织丰富多变的情节,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借助于 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 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 加远扬。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 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
是雨果著名的小说,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小说以离奇和对 比的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 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 郎爱斯美拉达。面貌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 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 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 的人道主义思想。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国路易 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 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恶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 叛者吉普赛女郎埃丝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 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克
维克多· 雨果
维克多· 雨果 Victor Hugo (1802.2.26~1885.5.22)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运动领袖,人道主义 的代表人物,被人们 称为“法兰西的莎士 比亚”。
一、作者生平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东部的贝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 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 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雨果幼年跟随 父亲到过意大利、西班牙,在西班牙开始受小学教育。雨果的母亲是波旁王朝的拥护者, 对少年雨果影响颇深。在中学时代,雨果就爱好文学并开始写诗。 雨果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 在于写作,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写的《读书乐》受到法兰西学士院的奖励,17岁在“百花 诗赛”得第一名,1819年,他与维尼等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 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个诗集《颂歌 集》。1825年他被授予荣誉勋章并参加了查理第十的加冕典礼。1826年他把第一个诗集 加以补充,成为《歌吟集》出版。 之后雨果的政治态度开始有所转变,1826年,缺乏明确纲领、成立于1823年的浪漫派 第一文社解散,雨果与维尼、缪塞、大仲马、诺缔埃另组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 主义。1827年发表了著名的战斗性的浪漫主义宣言《〈柯伦威尔〉序》,成为这一运动的 领袖。从这一年起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文学的 实绩。
4.小说的艺术特色
《巴黎圣母院》是一部具有浪漫主义文学 特征的作品 . 《巴黎圣母院》最值得读者欣赏玩味的、 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以美丑的对照原则来 创造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3.人物分析
1).钟楼怪人—卡西莫多,法国底层人民的代表。 卡西莫多,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儿, 被长相丑陋又聋又哑的钟楼怪人。这是小说中对卡西莫多外 表最直接的描述。从来就不被人关注,收养他的弗罗洛从来 不把他当人看就好比自己的奴隶一般。就好比当时的法国最 底层的人民,他们从来不被世人关注,有的只是无尽的压迫 和负担,在这样的压迫和负担下他们变得扭曲,变得毫无生 气。他爱慕艾丝美拉达却不敢表达,他害怕,从来都只能躲 在暗处默默关心着她,只到她被送上绞刑架,他再也无法沉 默终于挺身而出救艾丝美拉达。艾丝美拉达是革命者的代表, 法国最底层的人民向往革命甚至羡慕革命,可是他们终究不 敢革命。他们把自己的命运和法国封建贵族的命运捆绑在一 起。当压迫触及了他们的底线时他们忍无可忍,投入到革命 的洪流中去,从而改变命运。
剧本:
《克伦威尔》、《〈克伦威尔〉序言》、《欧那尼》、《爱尔那尼》、 《国王取乐》、《安日洛》等。
诗集:
《光与影》、《东方集》、《秋叶集》、《暮歌集》、《心声集》等。三Biblioteka 《巴黎圣母院 》1.写作背景
他真正开始动笔写巴黎的时候,可以说是他相当郁闷的时 期.那时候,他最好的朋友圣佩伟,喜欢上了他的老婆安黛儿.其 实这两人的感情是很久以前就发展起来的.那时候雨果在工作 上很得意,就忽略了自己的老婆,于是就....圣佩伟写过一个诗 集叫做<情欲>, 其实就是描写自己当时的感情的.后来,他向雨 果坦白了这一事实.雨果感到很痛苦.他一方面不想失去这个 朋友,另一方面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于是两人互虐了很久.关系 好好坏坏...但是最终圣佩伟取得了胜利,他从雨果那里赢走了 安黛尔的心...雨果一个人住在外面写巴黎...
♀:
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 叶· 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 在一起或分开,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 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 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 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 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二、主要作品
小说: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 年》、《冰岛的汉》、《布格-雅加尔》、《”诺曼底”号遇难记》等。
反叛者-艾丝美拉达,法国革命者的代表 艾丝美拉达,美丽的化身,在她的脸上你看不到失望, 永远充满着激昂,可是她的命运却充满苦难。善良美丽的艾 丝美拉达,关心深受苦难的人们,用自己的优美的舞姿去解 救绝望中的人们。她住在巴黎的“奇迹王朝”里,那里全市 乞丐和浪人,革命者和穷苦大众永远是紧密相连的。她把人 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 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 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虽然身受苦难 却勇于承担贫苦人民的痛苦,革命者对苦难着的同情可见一 般。她也有本身的局限性,和曾经猥亵自己的军人约会,看 似不可理喻,其实正是因为革命者的力量不够强大,所以和 封建军人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
2.故事梗概
丑聋人卡利摩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罗德收养,做撞钟 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 梅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利摩多强行掳 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非必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梅拉 达因而爱上了非必斯。但非必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 罗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 卡利摩多将爱斯梅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 救爱斯梅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利摩多大战,爱斯梅拉达 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冲入圣母院所杀,最后卡利摩多愤然 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最后卡利摩多抚着爱斯梅拉 达的尸体殉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