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教案

合集下载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

《巴尔扎克葬词》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对巴尔扎克的评价,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掌握葬文的文体特点。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品味它的思想感情和哲理性语言。

教学过程一、关于雨果雨果(1802—1885),19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

《克伦威尔序言》是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

剧本《艾尔那尼》是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积极浪漫主义在文坛上取代了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雨果一生创作甚丰,戏剧诗歌和小说均有涉及。

他的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以五光十色、气势雄伟的画面见长,为浪漫主义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及《悲惨世界》、《九三年》是其小说创作的代表作。

二、关于巴尔扎克巴尔扎克(1799—1850),1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

一生创作了91部小说,受但丁《神曲》的启发,他把这些作品总题为《人间喜剧》,其内容可分为三部分:封建贵族的没落史,资产阶级的发家史,金钱的罪恶史等。

主要作品有《幻灭》《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等。

巴尔扎克的世界观很复杂,一方面,他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又有封建迷信和神秘主义。

他在“七月革命”后加入反对党正统保皇党,却与这个反动保守党貌合神离;他政治上主张强有力的王权和宗教统治,以扼制情欲横流的风气,束缚人们的欲望;经济上主张发展中产阶级式商业,限制大资产阶级的巧取豪夺和不劳而获;感情上同情贵族,但现实主义的如实观察使他又写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他厌恶资产阶级的铜臭,但又不得不写出这个阶级的胜利;共和党是他政治上死敌,但他在小说中,却歌颂了这个党。

现实使他改变了原来的偏见与同情,取得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写出了一部划时代的大作品。

只有了解巴尔扎克复杂而矛盾的世界观,才能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课文中某些文句。

三、题解这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散文体演说稿,也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阅读_教案教学设计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阅读_教案教学设计

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文阅读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①雨果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注意体味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先生: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①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②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雨果《给巴特勒的一封信》教案

雨果《给巴特勒的一封信》教案

雨果《给布特勒的信》教案流渡中学严庄坤教学目标:1、情感诵读,体味雨果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品格。

2、语言品读,体会这封信运用反语修辞达到的精彩讽刺的特色。

3、培养学生尊重、热爱、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的情感。

难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划出文中精彩语言并揣摩感悟;难点:采用圈点法精读,仔细体味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

课前准备:预习生字词,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资料,查阅有关雨果的资料。

教学设计:一、圆明园景,反思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来看几幅圆明园的残垣断壁的图景。

看了以后,谁能用自己的言语来形容一下?并说一说你的感受呢?是啊,那是一次强盗的掠夺,而作为强盗之一的巴特勒上尉,却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

但是,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以人类的良知,痛斥了英法联军的罪恶,深切同情中国遭受的空前劫难。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听听这位正直的法国人的声音吧。

(板书课题与作者)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

二、情感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诵读中体味雨果胸怀的博大和品格的高尚。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设置问题情景一: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 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总评:“世界奇迹”;分述:①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② 具体讲园中之物;③ 耗费了巨大劳动;④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优质教案23 诺曼底号遇难记

23 “诺曼底号“遇难记【课前解析】关注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是雨果创作的短篇小说,讲述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猛烈撞击即将沉没之际,镇定自若地指挥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随着客轮一起沉入大海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运用语言、动作描写,对比、环境衬托等写法,成功塑造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品质。

【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3.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说出从文中感受到他的什么品质。

4.能结合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试着说说自己对于生命的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

感受哈尔威船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忠于职守、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沉着、坚毅、果敢的优秀品质。

2.通过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品质、体会生命的意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会写“行驶、凌晨”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理清故事脉络,能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言行的语句,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直接入题1.导入新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了不同人物的品质,我们感受了诗人的崇高追求和戍边将士的英勇威武,了解了车胤、李白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彰显人物品质的文章,“诺曼底号遇难记。

”读了课题,你能说说什么是遇难吗?预设1:我通过查字典了解到,“遇难”在词典中有3种解释,意外死亡、被谋杀、遭遇危难。

预设2:我觉得应该是诺曼底号遭遇了危险的意思。

2.教师引导:瞧,这就是诺曼底号,一艘安全巨大的邮轮。

但在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却遭遇了危难。

《雨果》视听语言讲解教案

《雨果》视听语言讲解教案

《雨果》视听语言讲解教案教案标题:《雨果》视听语言讲解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视听材料,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帮助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

教学重点:1. 学习并理解《雨果》这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 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学习和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1. 《雨果》的视听材料。

2. 课堂展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

3. 学生练习册和课堂练习材料。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通过展示一张插图或播放一段与《雨果》相关的视频片段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雨果》这部作品是否有所了解,并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听力训练(15分钟):1. 播放《雨果》的视听材料一遍,让学生全神贯注地听。

2.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回答与视听材料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程度。

3. 重播视听材料,让学生再次听,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情节。

语言讲解(20分钟):1. 教师对视听材料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进行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理解词汇的意思和用法。

2. 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情节,帮助他们理解故事的背景和角色的心理活动。

3.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方式,描述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和感受。

口语练习(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练习口语表达和语音语调。

2. 鼓励学生就故事中的某个场景或情节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分享对《雨果》这部作品的新的理解和感受。

拓展活动:1. 布置阅读《雨果》的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进行相关的主题研究。

2.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与《雨果》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欣赏。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品质,体会他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点:了解“诺曼底”号遇难的经过;体会和学习船长临危不惧、沉着镇定、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就是雨果。

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雨果呢?2.学生介绍雨果。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雨果是19世纪法国最杰出的作家,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成就非凡。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雨果的小说片段《船长》。

让我们在课文中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吧!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4.学生交流讨论,明确课文内容及叙述顺序。

5.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互相评价。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7.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哈尔威船长的形象。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1.指名朗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船行驶得“像飞一般”?体会船上人们当时的心情。

2.学生交流讨论,明确这段主要写了“诺曼底”号雾海夜航,为下文遇险作了铺垫。

3.教师引导:一场可怕的灾难即将来临,如果我是“诺曼底”号船上的乘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段。

4.学生交流感受,体会船上人们的惊恐万分和绝望。

5.指名朗读第三段到第六段,思考:在这场灾难中,“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的表现是怎样的?画出相关语句。

6.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哈尔威船长的表现。

7.教师引导:面对惊恐失控的场面,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结果怎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七段到第十段。

8.学生交流讨论,明确哈尔威船长的沉着指挥挽救了船上的人们。

9.教师引导:在这场灾难中,“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两艘船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命运 - 教案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命运 - 教案

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命运教案一、引言1.1雨果与《悲惨世界》1.1.1维克多·雨果的生平背景1.1.2《悲惨世界》的创作背景1.1.3作品的历史与社会影响1.1.4作品的主题与风格特点1.2《悲惨世界》的人物构成1.2.1主要人物介绍1.2.2次要人物的作用1.2.3人物关系的复杂性1.2.4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理解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1.3.2分析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联1.3.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3.4启发学生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二、知识点讲解2.1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2.1.1法国大革命背景下的社会状况2.1.2社会阶层与人物命运的关系2.1.3法律与正义在人物命运中的作用2.1.4人物命运的社会批判意义2.2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联2.2.1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2.2.2人物性格对命运的影响2.2.3人物命运的发展与转变2.2.4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内在逻辑2.3人物塑造的艺术手法2.3.1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2.3.2对比与象征在人物塑造中的应用2.3.3心理描写与对话的表现力2.3.4人物命运的艺术呈现三、教学内容3.1人物命运案例分析3.1.1让-瓦尔简的命运分析3.1.2柯赛特的成长与命运3.1.3马利厄斯的转变与命运3.1.4沙威的命运与道德困境3.2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探讨3.2.1让-瓦尔简的善良与牺牲3.2.2柯赛特的纯真与坚韧3.2.3马利厄斯的理想与矛盾3.2.4沙威的正义与冷酷3.3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3.1法国大革命对人物命运的影响3.3.2社会阶层差异与人物命运3.3.3法律与正义的探讨3.3.4人物命运的社会反思与启示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命运教案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悲惨世界》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4.1.2理解小说中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4.1.3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4.1.4探讨小说中的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主题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4.2.2学习如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和隐喻4.2.3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和讨论交流能力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增强学生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4.3.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4.3.3激发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热爱4.3.4强化学生面对困境时的积极态度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小说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命运交织5.1.2对雨果浪漫主义手法的理解和分析5.1.3小说中社会批判和人道主义主题的深入探讨5.1.4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解读人物命运和社会环境的关系5.2教学重点5.2.1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5.2.2人物性格特点与命运的内在联系5.2.3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分析5.2.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师准备6.1.1《悲惨世界》原著或节选文本6.1.2相关背景资料和人物介绍6.1.3教学PPT或黑板板书6.1.4影视片段或音频资料6.2学生准备6.2.1阅读原著或指定节选6.2.2笔记本和书写工具6.2.3小组讨论准备材料6.2.4文学分析写作指南七、教学过程7.1导入与背景介绍7.1.1通过提问或讨论引发学生对《悲惨世界》的兴趣7.1.2介绍雨果和《悲惨世界》的背景知识7.1.3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7.1.4明确教学目标和课程安排7.2主题探讨与文本分析7.2.1分组讨论人物命运与社会环境的关系7.2.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7.2.3探讨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意义7.3应用与实践7.3.1学生进行文学分析写作练习7.3.2小组分享和讨论写作成果7.3.3教师点评和反馈7.3.4学生根据反馈修改和完善写作雨果《悲惨世界》中的人物命运教案八、板书设计8.1人物关系与命运线索8.1.1主要人物关系图8.1.2人物命运时间线8.1.3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关联8.1.4人物性格与命运转折点8.2教学重点内容展示8.2.1社会批判与人道主义主题8.2.2人物性格分析示例8.2.3象征和隐喻解析8.2.4文学鉴赏方法指导8.3学生参与与互动设计8.3.1学生提问区域8.3.2讨论成果展示区8.3.3学生写作作品展示8.3.4教学反馈与评价九、作业设计9.1文本分析作业9.1.1分析一个主要人物的性格与命运9.1.2探讨小说中的一个社会批判主题9.1.3解读小说中的一个象征或隐喻9.1.4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学分析论文9.2小组讨论作业9.2.1准备关于人物命运的小组报告9.2.2讨论小说中的一个争议性问题9.2.3角色扮演:模拟小说中的一个场景9.2.4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和体会9.3扩展阅读与写作9.3.1阅读雨果的其他作品或相关评论9.3.3参与在线论坛讨论9.3.4创作一个基于《悲惨世界》的短故事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反思10.1.1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10.1.2教学方法和材料的有效性10.1.3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效果的评估10.1.4教学难点的解决策略10.2拓展延伸10.2.1探索《悲惨世界》的改编作品10.2.2比较雨果与其他作家的社会批判10.2.3研究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10.2.4讨论小说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重点环节补充和说明:教学难点与重点:这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需要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复杂性和深层含义。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雨果《巴黎圣母院》高一必修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了解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其文学价值。

2.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理解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现实。

3. 品味作品中的精彩片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介绍《巴黎圣母院》的作者维克多·雨果,作品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 人物分析:重点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卡西莫多、艾斯梅拉达、弗罗洛等,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命运。

3. 精彩片段品读: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深入解析和讨论,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4. 社会现实探讨:通过作品中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

5. 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和作品主题。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中的社会现实。

3. 案例分析法:选取作品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深入解析和讨论。

4. 批判性思维训练法: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巴黎圣母院》原著或简化版。

2. 相关资料:关于维克多·雨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

3. 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其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巴黎圣母院》的考试题目,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

六、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作品背景和主要内容,分析作品的开篇。

2. 第3-4课时:分析卡西莫多和艾斯梅拉达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第二学期名人课例教案走进文学名人----雨果
育园小学
张福荣
四年级第二学期名人课例教案
走进文学名人----雨果
总体思路:1、寻找相关内容,了解雨果正直、善良、乐观、豁达的品质。

2、用雨果的名言名句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各种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达到学生对雨果品质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了解《生命的奇迹》和《我的赞誉》两个小故事,感悟雨果的品质。

2、欣赏《悲惨世界》的精彩片段,了解雨果赋予作品人物的品质。

3、积累名言警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能听,会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边读边记忆的能力。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释放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以课堂为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雨果资料的兴趣。

2、学习雨果正直、善良、乐观、豁达的品质。

二、教学手段与方法:
1、制作ppt链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声像结合、动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激发学生兴趣。

2、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听录音讲故事。

3、上网搜集《悲惨世界》电影,剪切电影精彩片段代替阅读。

4、设计精湛过渡语,激发学生兴趣。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辅助手段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激趣导入
1、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每年的6月1日呢?2月26日呢?不对---不对---你们肯定猜不到! 它就是一个人的生日,就在1802年的2月26日,一个普通的婴儿降生了,可在他的一生中却创造了许许多多不普通的奇迹,他曾经奇迹般的战胜了病魔,他曾经创作出了惊人巨著,在2002年的2月26日他诞辰20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人在同一时刻都在纪念他,他就是照片上这位老人,你能猜出他是谁吗
2、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走近的文学名人,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今天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感受名人
1、雨果究竟是一个什么人?有什么魅力
使全世界的人们在同一时刻去纪念他
呢?今天张老师带来两个小故事,答
案就在其中。

2、是呀,雨果就是这样一个乐观的人,
当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他会用他的
行动告诉自己
3、当我们生活遇到困难时,他也会这样
告诫我们。

4、接下来听第二个小故事之前,我们先
来看一张图片,你能猜一猜这是哪里
吗?你们猜的可能都对,但这个建筑
曾经就在中国,他历经清朝六代皇帝
150多年才建成,但是他现在却变成了
这样,这是哪儿?你对这段历史有什
么了解? 出示2月26日
出示照片
出示名字:维克
多.雨果
出示《生命的奇
迹》
出示第一组名言
出示圆明园的效
果图
出示圆明园遗迹
举手回答
回答自己所想
静静地听《生命的
奇迹》谈感受
读雨果名言
再读名言
猜测
猜测引入,激
起学生兴趣
激起学生主
动探究的欲

让学生知道
雨果的典型
事例
从雨果面对
困难时的态
度体会其品

让学生猜测
圆明园的复
原图,感受一
种美,然后出
现现在圆明
园的残岩断
臂,使学生产
生一种强烈
的视觉对比,
5、一场大火毁灭了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
明珠,也让历史记住了他法国上尉巴
特莱,当他带着从中国抢来的宝物回
国后,给雨果发了一封信,想让雨果
评价一下他的战绩,于是雨果给他回
了这封信,信名叫《我的赞誉》赞誉
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听听雨果是如
何夸赞他的。

6、不是夸赞而是斥责,雨果曾经在不同
的场合这样斥责过这场战争【这个神
奇……】他作为一个法国人,评价法
国参与的战争,却是十分愤怒的说【这
个神奇……】你心中什么感受?谁再
来读读这段?你现在觉得雨果是一个
什么样的人?
7、当年雨果是站在正义的立场批判这场
战争的,你们看这是什么?这12件圆
明园宝物的其中两件在刚刚过去的2
月份还在被法国公开拍卖,倘若雨果
活着,他会说些什么?
8、是呀,雨果就是这样一个正直的人,
在大事大非面前,他会这样告诫我们9、雨果的正义、善良、乐观不仅体现在
生活中,也在他的作品中展现的淋漓
尽致,他常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
具。

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
两部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和《悲
惨世界》,后人曾多次把他们编成歌
剧,话剧,拍成电影广泛流传,今天
我还给同学们带来《悲惨世界》的电
影片段
10、片中的主人公冉.阿让,是一个贫苦的
人,他为了帮助姐姐养活他的孩子们,砸了面包房偷走了几片面包,结果被
判了19年苦役。

他被放出来后,没人出示圆明园毁灭
前后对比图
出示法军上尉巴
特莱的名字
出示《我的赞誉》
出示雨果斥责的
语句
出示圆明园宝物
12生肖青铜兽

出示第二组名言
以导语形式出示
第三组名言
出示两本图书封

出示《悲惨世界》
剧照
边听《我的赞誉》
配乐朗读,边看
ppt展示的图片
谈感受
齐读指名读
读雨果名言
听、看
为下面情绪
变化埋下伏

雨果是站在
世界的角度,
站在正义的
角度写这封
信的,从而体
会雨果其品

让学生借雨
果的口谈想
说的话,来检
验学生对雨
果其人的认
识程度
体会雨果的
品质
雨果的作品
小学生难懂,
教师先叙述
前因,为后面
敢收留他,有人建议他去米里哀主教家……今天看的电影片段就是他第一
次来到米里哀主教家发生的故事。


同学们认真看,看完后说一说这个片
断中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
么?
11、是呀,米里哀主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忘不了主教的善良仁慈,更忘不了他对冉.阿让说:不要忘记……
12、正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米里哀主教不但是个善良仁慈的人,他还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呢,在他的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常对他周围的人这样说:美像有用的东西一样……
13、确实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正是米里哀主教的宽大的胸怀拯救了冉.阿让的灵魂。

但是《悲惨世界》的结局却是冉.阿让又一次的回到了监狱,再后来是在他的亲人的误解中孤寂的死去了。

面对这样的结局你有什么疑问?
14、相信这一个个小小的问号已经深深地映在了你的脑海里,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你们可以课下从这本书中或整部电影中去找答案了。

三、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走进了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

了解了他的正直、善良、乐观、豁达。

课下你们愿意继续搜寻雨果的足迹并向他学习吗?那么我相信这些词语你一定也会拥有:正直、善良、乐观、豁达。

在你未来的人生中,人们也会这样评价你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正直、善良、乐观、豁达。

出示《悲惨世界》
电影片段
出示主教对冉
阿.让说的话
出示影片中精彩
旁白
导语形式出示第
四组名言
出示推荐图书的
名称
出示总结雨果品
格的结束句反复

看电影片段谈体会
自由读、指名读
自由读、指名读
积累名段
积累名言
质疑
诵读1
高声诵读2
起立诵读3
的电影做铺
垫。

使学生在直
观印象中了
解雨果赋予
米里哀主教
的善良
体会作品要
宣扬的主题
感受雨果的
这种比天大
的胸怀
通过对雨果
品质的总结
使学生对雨
果有一个整
体的了解。

培养学生的
自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