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之差异

合集下载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餐桌礼仪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座顺序:在西方,主人会通过座位安排来显示人们的社会地位。

通常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中央位置,而客人则坐在主人两侧或者对面的位置上。

而在中国,主人往往坐在最东方的位置,象征着东方的“吉庆”。

而其他人的座位则根据客人的尊卑和长幼排定。

2. 用餐工具的使用:在西方,用餐时使用刀、叉和勺子作为餐具。

刀和叉用来切剥食品,勺子用来托物。

而在中国,主要使用筷子作为餐具。

中国人习惯用筷子夹取食物,传统认为筷子与两手都缺一不可,象征着夫妻的和睦和家庭的和谐。

3. 吃饭姿势:在西方,用餐时通常坐在餐椅上,双手放在桌子上。

而在中国,通常是坐在凳子上,双手放在餐桌以下。

另外,在西方,交叉双腿也是被接受的。

而在中国,交叉双腿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4. 餐桌礼仪:在西方,人们在用餐时会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切割成小块。

在品尝菜肴时,使用刀和叉将食物夹起来,然后送入嘴里。

而在中国,使用筷子夹取食物是常见的做法。

而夹取食物时应该使用筷尖,而不是筷子的其他部分。

5. 餐前礼仪:在西方,餐前通常会有一段时间用于交流和饮酒。

主人会为客人倒酒,而客人则会向主人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主人会以热水或茶的方式招待客人,并提供一些开胃小菜。

在中国,主人也会向客人倒酒,客人通常会表示感谢。

6. 餐后礼仪:在西方,人们通常会用餐结束后用纸巾擦拭嘴巴和手,并把纸巾放在餐盘上。

而在中国,人们通常会使用餐巾擦拭嘴巴和手,然后将餐巾折叠放在餐盘旁。

在西方,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不会再食用,而是留下来作为下一顿的食材。

而在中国,剩余的食物通常会被认为是主人的问题,因此客人通常不会提前离开。

总之,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就座顺序、用餐工具的使用、吃饭姿势、餐桌礼仪、餐前礼仪和餐后礼仪等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餐桌礼仪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加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

中西方文化对比--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交场合中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

中西方文化对比下,餐桌礼仪的“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各不相同。

下面就来具体对比。

一、餐桌礼仪行为规范中西餐桌礼仪在行为规范上的差异比较显著。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食物主要是以碗和筷子进行摆放和取食,而西方文化通常使用刀叉等器具,因此,在使用餐器时,中西方的餐桌礼仪就有所不同。

其中表现出的最大差异在于取食方式。

1、舀饭。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舀饭时要掂起碗和吃筷,一个筷子固定住饭碗,另一个筷子舀出饭来,而在西餐中很少这么做。

在西方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是用刀叉来切割食物,然后从盘子中翻起食物,送到口中。

2、使用器具。

在中国文化中,筷子的使用是有一定技巧的。

例如说,泡馍要用手搓成小坨,夹起来时要用两只筷子“夹住”它。

而在西餐中,人们会使用刀叉、勺子等更为常用的餐馆工具,以帮助他们获取食物。

二、餐桌礼仪礼节习惯除了行为规范的差异之外,中西餐桌礼仪在礼节习惯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1、用餐时间。

在中国的文化中,最为常见的用餐时间是晚上。

晚餐往往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在一些正式的社交场合,由于工作关系,中午也可能会参加商务宴会。

而在西方文化中,午餐和晚餐的时间都相对固定。

在工作日的中午,人们快餐或者简单解决饮食问题,而在晚餐时则会享受美食与美酒的盛宴。

2、口味趣味。

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讲究自然、养生健康,饮食有着多种养生之道和口味选择。

例如说,中国人很重视养生和保健之道,经常将不同的膳食组合作为养生,如养生汤、保健粥等。

而在西餐中,口味以酸、辣、咸、甜四种感官味道为主要体验,许多喜欢吃各种辣椒、葡萄酒、海鲜食品。

总之,中西方文化餐桌礼仪的差异体现在行为规范和礼节习惯上,也是由于各自的文化本质差异性的影响所导致。

无论是中式餐桌礼仪还是西式餐桌礼仪,都是要讲求文明、规范的。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了解和尊重不同的餐桌礼仪习俗,也是促进各种交流与互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中西方餐桌礼仪差异1. 中西方餐桌气氛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 中国餐桌上动。

西方人平日好动, 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

中国人平日好静, 一坐上餐桌, 便滔滔不绝, 相互让菜, 劝酒。

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中方餐桌举止在中国文化传统中, 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 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 有进步的一面, 也有落后的一面, 有对传统的观看来, 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 而且危害人体。

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 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 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要求, 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 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 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 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

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

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 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 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 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 ) ) 缺乏特色。

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 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

另外, 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 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 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 使其毫无创造性。

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 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 反而推崇随意性。

翻开中国的菜谱, 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

而且中国烹调中, 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 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 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 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

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 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

而在西方, 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 都毫无变化。

4. 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文化特征。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餐桌礼仪中西方文化差异餐桌礼仪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规范和习惯,而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餐桌礼仪也有很大的差异。

以下是一些从餐桌礼仪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文化差异:1.用餐时间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间相对较早且时间较短,午餐和晚餐之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

而在东方文化中,人们会更加重视用餐的时间,餐桌上食物的进出也与西方文化不同。

在中国,通常会一道一道地上菜,而在西方国家,通常会所有的菜品一次性上齐。

2.刀叉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刀和叉是用来辅助进食的工具,刀用于切割食物,叉用于将食物送入口中。

刀和叉都是右手使用的,左手放在餐桌上。

而在东方文化中,餐桌上通常只有叉子和勺子,刀在做菜时使用,用餐时通常不会使用刀。

3.嘴部和手部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用餐时,通常会直接用嘴来吃食物,用手拿食物是不礼貌的。

而在东方文化中,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尤其是中国人常常会使用筷子来进食。

4.饮品的选择和顺序: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会在用餐之前享用一杯酒或清酒,而东方文化中,酒水的选择和饮用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在中国,白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人们通常在用餐时会互相劝酒,喝酒时要举杯敬酒,表达亲近和敬意。

5.面部表情和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可以面带微笑,交流时也更加直接。

在东方文化中,用餐时通常保持比较庄重的面部表情,交谈时更加注重礼节。

6.残羹剩饭和桌上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如果有剩余的食物,人们通常不会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而在东方文化中,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把剩下的食物带回家是被接受的,甚至被视为节约和珍惜食物的表现。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餐桌礼仪上有许多差异。

西方文化注重效率和个人的空间,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短,嘴部和手部的使用也更加注重卫生。

而东方文化注重社会关系和礼节,因此用餐时间相对较长,人们用手拿食物是被接受的,交流时也更加注重礼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社会习惯的差异,也丰富了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中西方餐饮礼仪

中西方餐饮礼仪

中西方餐饮礼仪中西方餐饮礼仪有很多不同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西方餐饮礼仪差异:1. 座位安排: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年长者或地位较高的人通常坐在主位上,而西方则更注重平等和尊重,所有人都可以轮流坐在主位上。

2. 用餐方式:中式餐饮通常采用圆桌,大家围坐在一起享用食物。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用餐者通常使用餐叉和刀子来切割食物,并且通常使用餐巾来保持整洁。

3. 食物品尝:中式餐饮注重品尝各种不同口味和风味的食物,而西方餐饮则更注重对食物的营养和健康的考虑。

4. 饮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酒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西方,饮酒并不是必需的,甚至有些人并不喜欢喝酒。

5. 用餐礼仪:在中国,当主人敬酒或给客人夹菜时,接受者应该表示感谢并接受。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但不必接受主人的敬酒或夹菜。

6. 餐具使用:在中式餐饮中,筷子是主要的餐具,而汤匙则用于喝汤。

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叉和刀子是主要的餐具,汤匙则用于舀汤。

7. 餐桌气氛:中式餐饮的气氛通常较为热闹和欢快,而西方的餐桌气氛则更注重安静和优雅。

8. 餐前准备:在中式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准备食材和调料等。

而在西方的餐饮中,餐前准备通常包括摆放餐具、餐巾和鲜花等,同时也会为每个人准备一杯水。

9. 用餐节奏:中式餐饮通常比较快节奏,讲究效率和速度。

而西方的用餐节奏则更加缓慢,注重品味和享受。

10. 敬酒文化:在中国的餐桌礼仪中,当主人敬酒时,接受者应该先以茶或饮料回敬,以示尊重和谦虚。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不必回敬主人的敬酒。

11. 餐后礼仪:在中国,用餐结束后,客人应该向主人表示感谢并告辞。

而在西方,客人通常会感谢主人并提供一些反馈和建议。

12. 饮食文化:中西方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菜系种类繁多,口味各异,而西方则更注重食材的营养和健康。

总的来说,中西方餐饮礼仪存在很多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和传统。

在跨文化交流中,了解对方的餐饮礼仪并尊重对方的习俗是非常重要的。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餐桌礼仪也会因为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

中西方的餐桌礼仪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文将从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

一、用餐姿势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用餐姿势有较大的不同。

在中国,用餐时通常习惯于坐在餐桌前,脚踏在地上,身体保持直立。

同时,双手应该放在桌上,但不需要使用刀叉等餐具。

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传统的绅士风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时的姿势较为随意,人们可以斜靠在椅背上,或者将手放在大腿上,坐姿相对比较放松。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体的独立,这种用餐姿势体现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二、餐具使用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餐具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使用筷子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人会用筷子夹取食物,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同时,使用叉子、勺子等西方餐具的情况并不多见。

而在西方社会,使用刀叉等餐具是必不可少的。

在用餐过程中,使用刀子切割食物,用叉子将食物送入口中。

西方人注重洁净、整齐和讲究服务,使用餐具的方式体现了他们注重的价值观。

三、交流方式在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中,交流方式也呈现出差异。

在中国,用餐时,人们会不时地互道“请慢用”、“好吃吗”等礼貌性的问候。

此外,家庭聚餐时经常以围炉形式进行,家人间可以互相交流,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而在西方文化中,用餐过程中通常会保持较为安静。

人们会专注于食物的品味,较少言谈。

这种做法体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以及对用餐环境的重视。

四、就座次序在中国的宴会上,座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礼仪,尤其在正式的场合中更是如此。

主宾通常会被安排在宴会桌的中央位置,表示尊崇。

其他的客人则会根据年龄和地位来确定座位。

且与主人相对坐,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而在西方文化中,座次的安排较为随意,没有太多的限制和规定。

人们可以自由选择座位,不需要拘束和担心座位的问题。

这种形式体现了西方文化中的人际平等和自由。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用餐姿势、餐具使用、交流方式和就座次序等方面。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1、历史起源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

汉族传统的宴饮礼仪程序是:主人向客人发出请柬,届时主人在门口相迎。

出席的宾客也要互致问候,开席前客人先在客厅小坐,吃些茶点。

待客人到齐后一一就座,以左为上,相对上座的是二座,上座之下为三座。

等到客人都坐定之后,主人开始敬酒让菜。

敬酒时先敬长辈和主宾,最后才是主人。

这种传统的宴请礼仪在我国的大多数地方流传至今。

清代受西餐传入的影响,一些西餐礼仪也被引进,中西餐饮文化的交流,使得餐饮礼仪更加科学合理。

西方餐桌礼仪起源于法国,当时因着拜占庭文化启发,制定了一系列细致的礼仪。

在十七世纪以前,传统习惯是戴着帽子用餐。

在帝制时代,餐桌礼仪显得繁琐、严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样的用餐习惯。

欧洲的餐桌礼仪由骑士精神演变而来。

在十二世纪,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国,餐桌礼仪和菜单用语均变得更为优雅精致,教导礼仪的着作亦纷纷面世。

时至今日,餐桌礼仪还在欧洲国家继续传留下去。

西方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习俗。

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开始,家长就对其进行餐桌礼仪的培养。

2、餐桌用语在中国,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主人也会说“菜很少,招待不周,还请大家多担待”;西方国家的主人则会很随便的说“help yourselves”,显得很自然随意。

同时中国的主人会不时往客人的碗里添布新菜,经常客人的碗被主人夹的菜装得满满的,但是在西方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主人的布菜会让客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没有受到尊重。

3、餐具使用和摆放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礼仪最基本差异。

在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而筷子的主要原料就是木头和竹子。

而刀叉的起源与欧洲古代的游牧民有关,他们随身带刀,往往遇到猎物,用刀子割下来,烧熟了,用刀子分着吃。

大约到15世纪前后,为了改变进餐姿势,才慢慢开始使用叉子。

不同的餐具反映了不同的生活观念。

在中国,一家人坐在一起,用筷子合餐,体现了老老少少坐在一起的家庭单元,而西方人一开始就分吃,由此反映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同地区的餐桌礼仪文化也随之产生了差异。

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在饮食习俗、用餐顺序、餐具使用等方面的不同观念和习惯。

本文将就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餐桌礼仪的意义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在中方文化中,餐桌礼仪被视为一种社交技巧,准确的餐桌礼仪可显示一个人的教养和修养,是考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

而在西方文化中,餐桌礼仪更多地被视为一种文化传统和行为规范,具有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交秩序等深层次含义。

二、进餐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进餐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用筷子是主要的进食工具,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后放到嘴里,不常用刀叉。

而在西方文化中,刀、叉、勺是主要的进食工具,用刀切菜,用叉将食物放到口中,刀叉的使用技巧和顺序也有严格的规定。

三、就座次序的差异中西方的就座次序也有明显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就座通常是按照地位、长幼来规定的,从长辈到晚辈的顺序依次就座。

而在西方文化中,就座次序则更加注重个人自由和平等,就座通常没有固定的次序,客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座位。

四、餐桌礼仪细节的差异在餐桌礼仪的细节上,中西方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

比如在中方文化中,使用筷子时应该扎菜根,夹菜时不要用筷子指头指着别人,饭碗不可高高举起等;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应保持坐姿端正,切菜时要谦和地使用刀和叉,不可伸长手臂距离过远等。

五、餐桌礼仪的其它差异此外,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还在不同方面存在差异。

在中方文化中,吃饭时吵闹和大声嚼食是不礼貌的行为,家庭成员之间常常互相夹食物表示亲情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吃饭时和家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为活跃,大声说话被视为互动和社交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待饮食和社交的不同观念和习惯,彰显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独特魅力。

了解和尊重他人的餐桌礼仪是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的重要一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方餐桌礼仪之差异
【摘要】餐桌礼仪一直都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及尴尬现象,影响中西交往的顺利进行。

中西方餐桌礼仪之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二是餐桌用语方面的差异,三是座位排序的方式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学习和分析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差异,文化冲突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餐桌礼仪一直都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是,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传统文化、行为方式以及生活习惯方面的不同,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具有较大的差异,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文化冲突及尴尬现象,影响中西交往的顺利进行,因此,学习和分析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文化方面的差异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西方餐桌礼仪简介
中国餐桌礼仪最早出现的是食礼,这与古代的祭祀礼和祭神仪式密切相关,有相关文献记载原始社会的居民将猪肉放在石头上烤制,而后献给神仙,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后来随着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古人这一简单的食礼逐渐形成了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在周代时,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饮食礼仪制度,首先由主人发请柬,并按照约定时间在门外迎客,宾客到时相互问候,专门有人负责引入客厅后进行小坐,先饮茶,客人来齐后导入客席,客席其中一座位上是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客人坐定之后由主人,敬酒敬菜,而客人则以礼相谢,另外在敬酒时也有讲究,应先敬长者和主宾,最后再敬主人,宴会结束后,主人引导客人进入客厅小坐,饮茶、热聊,直到辞别,这种传统的礼仪制度在我国大部分仍保留至今。

而西方餐桌礼仪文化最早起源于法国的梅罗文加王朝,发展到罗马帝国时,这种餐桌礼仪更加复杂,带有浓厚的专制味道,皇帝在餐桌中必须坐最高的椅子,
在餐桌开饭之前有奏乐,王公贵族必须交刚传上来的菜肴先传到皇帝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特点的餐饮文化,例如罗马人一般躺着进食,法国人从小习惯将双手放在桌上,而英国人在不进食的时候将双手校方在大腿上,时至今日,西方国家的餐饮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特点,西方的儿童一般在四岁时就学会了用餐的所有礼仪,比如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2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2.1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
中国一直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对餐桌上的饮食文化也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例如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因此中国人对于餐桌的饮食十分重视,在宴请客人时,主人都会予以非常高的重视,对餐桌上的菜品一般都非常的精致,而且讲究荤素搭配,在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家庭之中,甚至连菜名也具有特殊的含义,而西方国家在餐桌饮食文化上则更加注重珍惜时间,做事一向以高效率为基本原则,因此,快餐店能够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就算是西方人在宴请重要宾客时,主人也一般都会准备几道数量不多,但是十分珍贵的蔬菜。

2.2餐桌用语方面的差异
在中国的餐桌饮食文化中,即使餐桌上的菜琳琅满目,十分丰盛,宴请的主人也会说如有招待不周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担待,而西方的主任宴请宾客时一般会说请自便,自己随便吃些蔬菜,显得十分随意,与此同时,中国的主人在宴请宾客时总是习惯往客人碗里加菜加饭,将客人到碗加的满满的,这种行为在西方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甚至会被认为是客人没有受到尊重,自己的意愿没有得到满足,另外,中西方餐桌文化上的气氛也是完全不同的,中国人宴请宾客时经常在餐桌上高谈阔论,而在西方人的眼中,吃饭时高谈阔论是没有教养的表现,在西方人在整个就餐过程中应该讲求是十分安静的,举止也十分的优雅
2.3座位排序的方式不同
在中西方的餐桌文化中对主人及宾客的座位的排序都是十分重视的,中国人在传统的思想中,年纪大的长者、宴请宾客的主人以及德高望重的人需要坐在餐桌的主要位置,其他的客人则应按照顺序入座,而在西方国家宴请宾客的过程中,
却习惯用长桌,主人会坐在桌子的两端,客人按照次序依次入座,这种座位排序方式都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西方思想的差异,例如中国人喜欢幸福圆满的感觉,因此,大部分中国人会挑选圆形的桌子,而在桌子形状的采用方面,西方人一般都采用方形的桌子,他们主张的是个性的张扬。

参考文献
[1]张文娟.浅析中西方餐桌礼仪存在差异的原因[J].现代商业,2009,(4):283.DOI:10.3969/j.issn.1673-5889.2009.04.196.
[2]冯心如,徐艳萍.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比中西方餐桌礼仪的不同[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3,(4):92-94.
[3]Keiko Goto,Chihiro Ominami,Chunyan Song et al.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 and food culture: perceived roles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apitals in healthy child feeding practices in Japan[J].Global health promotion,2014,21(1):58-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