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精品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春秋是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周王室衰退,诸侯国势力膨胀。
因为动乱,国家间时时会有被吞并的危险,这就促使各诸侯国在结合自身地理位置、民众特点等基础上励精图治,强壮自己,因此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发展,可以说,这是中华史上第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是一次文化革命。
站在周礼的角度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君主的忠诚似乎高于对家人的关爱,这在《石碏谏宠州吁》中可以看见,石碏杀了骄奢淫逸害死桓公而自立的州吁,还杀了自己的儿子石厚,因为他与州吁同党作乱。
如果石碏自己从小倾心教导儿子要追随明君,石厚或许不会与州吁一同作乱,既然有自己的过失,又为何全部加在儿子身上?为忠于卫桓公稳定国内秩序而大义灭亲,这从人道主义上讲真太不可思议。
但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大义灭亲又好像随处可见。
曾听人讲发生在家乡时期的真实故事,一个女教师的儿子被人打成右派,很多人在街上游行反对他,他母亲也就是这个女教师也在游行队伍中,因为她是政府的职员,如果不跟着打她的儿子,她的工作也会没的,所以她不得不在队伍中高喊“打到某某某”,亲情在某个时候竟如此淡薄。
但也有不同于石碏的“忠”“贞”的代表——荀息,他是另一个诸葛亮,为晋献公倾尽心力,最后自杀而死。
春秋时虽然礼崩乐坏,但各国仍强调等级,不仅要向周天子交贡赋,还要将国内发生之事上报。
在《王以诸侯伐郑》中郑庄公与周桓王打战,周桓王肩膀受伤,当臣子请求追逐周桓王时,郑伯说“君子不欲多上人,何敢陵天子乎?苟自救也,社稷无损,多矣”。
这说明他仍有分封等级的观念,即使自己强大了,也不敢明着推翻周天子的统治,而是首求自保。
历朝历代中都有女人通过获得君主宠爱改变自己不是嫡子的儿子的命运,使之登上宝座。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_读后感_模板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大兔儿《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
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
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
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
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
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
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
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
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后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
因为,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导教诲,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免一战。
现今,庄公是很多的。
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醒你,而当你错到尽头的时候,他才来批评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拯救你”。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

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最新精选范文5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下面给家分享一些关于左传读书心得体会,方便大家学习左传读书心得体会1《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
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
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的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传》艳而富,其失也巫。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
乱政亟行,所以败也。
”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
但他的话足以训诫。
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
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
”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
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
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
《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

《左传》读书心得模板10篇《左传》读书心得(精选篇1)《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
《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
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
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
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
《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
《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
《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
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

春秋左传读后感春秋左传读后感(通用17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秋左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1春秋佳作,道破诸侯争霸,写尽沧桑历史,推究天地之本。
入德之门,透桥风云战事,彰显圣人之礼,探求民生之基。
此书妙也,凝聚诸子风流,体悟世事变幻,有言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力,斯为大备”。
果真如此。
《春秋左传》这本书记叙了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各重要历史事件,从东周迁移到三家分晋,春秋时期虽然互相争战,但不失礼信德行,这是我对春秋时期感兴趣的原因。
各诸侯互相争战,才成为霸主,但他们时刻不忘修身,修行,修德,这是难能可贵的。
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落难时受到楚国的优待,当上君主也不忘诺言,避三舍,晋文公就做到了守信。
《春秋左传》中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道理。
在为人处事时这些道理就会发挥用处,像“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这篇文章,通过齐国疋相晏子与大夫叔向的交谈来反应春秋末期的社会现象。
晏子说:“山上的木材运到市场,价钱不比山上高;鱼盐蜃蛤运至市场,价钱不比海边高,百姓的人才财一分为三,两分归于公室,只用一分维持生计。
”而叔向也叹息“我们公室也是末代了。
战马不驾战车,卿不统领军队,公室的战车没有御手和车右,步兵没有得力的长官,而王室愈加奢侈,百姓困倦疲病,昔日能随便发出万余的百金,王室却还用着千金、万金之类的额票。
”作者通过几句话便写出了不用贤者的后果,实为妙笔,也让世人知道一心贪图享受,即使再多的财力也早晚会枯竭的。
《春秋左传》,实为绝笔,不得不看。
春秋左传读后感篇2《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春秋左传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优秀7篇

春秋左传优秀读后感想心得作文优秀7篇春秋左传读后感篇一“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
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
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部通史。
但《春秋》记事是非常简略,而且遗漏很多的,这使其史学价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笔法”所造成的问题似乎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
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就是说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误解,专门为之作传加以解释,是为《左传》。
《左传》是作为《春秋》的解释性书籍出现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
《左传》上很多记载写明了是与《春秋》做对照的,而且对《春秋》的“微言大义”做了多处解释,还有就是在记载一些《春秋》上没有记载的史实时专门注明“为某某讳”或者说“不书,不入告也” 。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
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学习春秋左传学习体会感悟2

学习春秋左传学习体会感悟2
引言
研究春秋左传是一次非常有收获的经历。
通过深入研读这部经典之作,我对于古代历史和人类文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在研究春秋左传过程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重视历史的重要性
春秋左传作为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献,向我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变迁。
通过研究这部书,我认识到历史对于人类的重要性。
只有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并为未来提供经验和启示。
人性的复杂性
春秋左传中描绘的人物形象非常丰富多样,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展现出人性的复杂性。
在阅读中,我被人物的真实性和矛盾性所吸引。
人性的复杂性让我意识到,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的行为都受到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多重因素的影响。
研究为人处事的智慧
春秋左传中的各种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互动,也给我留下了一些关于为人处世的智慧。
通过观察人物的决策和行动,我了解到胸怀大义、注重公平正义、善于思考和灵活应对变化是成功处事的关键。
这些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
总结
通过学习春秋左传,我深刻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人性的复杂性以及为人处事的智慧。
这些体会和感悟将对我的人生道路和思考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会继续深入研究历史文献,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春秋左传》读后感

《春秋左传》读后感
《春秋左传》是中国古代史书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
方面的重要事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道德观念。
通过阅读《春秋左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春秋左传》中,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和深刻解读。
左丘
明在书中以简洁明了的文字,描绘了春秋时期各国的兴衰,君臣之间的忠诚与背叛,以及人性的善恶。
通过这些史料,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也体会到了历史对今人的启示和警示。
《春秋左传》中的一些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比如《隐公十年》中的故事,
讲述了鲁隐公十年的政治斗争和内乱,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命运往往取决于统治者的智慧和能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权力的腐蚀力,只有保持清正廉洁的品德,才能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腐败。
另外,《春秋左传》中还有很多关于人性和道德的探讨。
比如《庄公五年》中
的故事,讲述了鲁庄公因为私欲而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覆灭。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品德往往决定了他的命运。
只有保持诚实、守信、正直的品德,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通过阅读《春秋左传》,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生、道德、政治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经典之作。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春秋左传》,感受其中的智慧和启示,从中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读《春秋左传》有感800字
大兔儿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
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
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
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
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
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
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
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
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
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