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直插LED简单DIY和计算方法

贴片、直插LED简单DIY和计算方法
贴片、直插LED简单DIY和计算方法

贴片、直插LED简单DIY和计算方法

2018.01.29 –云冰暮雪 -

一个LED有着很多参数,波长(即发光颜色)、电压、额定电流、光强、色温、反向漏电流等等,对于我们DIY一些要求不严的小玩意如手电、灯饰来说,只需知道电压和额定电流就可以了。当LED两端的电压在其范围上下变动较大时,就会出现闪烁。常用LED红光、黄光是2.0±0.2V,额定电流20mA;白绿蓝是3.0±0.3V,额定电流20mA;大功率1W是3.0±0.3V,额定电流350mA。比如用一个5V电池直接串一个白光LED,是点不亮的,而加一个电阻200Ω,它就亮了,电流大概10mA;如果加的电阻是75Ω,它也亮了,而且很亮,电流大概26mA,然后,过不久它就烧了。所以在LED简单应用电路中,电流很重要,选择合适的限流电阻是关键。

如上图电路,如何计算R的合适大小呢?电源直流5V,白光LED。

R的电压:Ur=U-Ud=5-3=2V R最小值Rmin=Ur/0.02A=100Ω R功率Pr=Ur^2/R=0.04W LED功率Pd=Ud*I=3*0.02=0.06W.

那么选一个200Ω的电阻时,R的电压还是:Ur=U-Ud=5-3=2V 此时电路的电流

I=Ur/R=2/200=0.01A=10mA。其实10mA的电流灯就挺亮的了,而且能保证使用寿命。

电路的不足之处是限流电阻R功耗较大,解决方法是更换合适电压的电源。比如更换成3.7V的电源,则Ur=U-Ud=3.7-3=0.7V R最小值Rmin=Ur/0.02A=35Ω R功率

Pr=Ur^2/R=0.014W LED功率不变Pd=Ud*I=3*0.02=0.06W.一句话,要减小R的功耗就要让R得到的电压变小。

假如现在要DIY一个用手机充电器充电的小手电筒,有:

1、闲置手机锂电池(或18650电池)一个

2、开关一个

3、直插5mm白光LED10个(选择全部并联)

4、充电模块(T宝上三两块钱一个,也可自己DIY,可不要充电器输出5V的正负极

直接拉两根线接到电池上去啊,电池的充电限制电压是4.2V,5V直充电池会很快坏掉的,实在不想加模块就加个硅二极管,压降0.6-0.7V,没有充电指示和保护,充久了就自求多福吧)

5、电阻、导线及外壳等。

备注:最恰当的是每个并联电路各自加一个限流电阻,不然当有灯珠坏掉后其它支路的电流会随之增大,我这纯粹就是为了省点电阻。

来计算一下R大小吧。

首先要知道,手机锂电池和18650电池充满电大概4.2V,电快用完时大概3.7V 那么R的最小值Rmin=Ur/I并=(4.2V-3.0V)/(10*0.02A)=6Ω R功率

Pr=Ur^2/R=0.24W 所以,选一个10Ω 1/4W的电阻,这样

电池满电时:I并=Ir=Ur/R=1.2V/10Ω=0.12A 单个LED电流

I1=0.12/10=0.012A=12mA。

电池快用完电时:I并=Ir=Ur/R=0.7V/10Ω=0.07A 单个LED电流

I1=0.07/10=0.007A=7mA。(灯的亮度也还可以)

假如不用电池直接用市电整流供电去点亮LED的话,可以在LED两端并联电容,用来吸收浪涌电流,增加抗干扰,保护LED。

附图DIY小手电:

完!希望能对刚接触LED的朋友有用处。

文中若是有出错地方烦请提出让我得以改正,提高自己,谢了。

2018.1.29 云冰暮雪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表 1 100 名大学生对择偶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 、 第一步:以 67%(2/3)为界限,若选择“重要”“非常重要”、“极为重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权重:反映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程度的数量。 研究问题:择偶指标体系权重集计算 1.外貌(身高、体重、长相魅力) 2.性格(情绪稳定性、性格匹配性、性格魅力) 3.成就(才华、财富) 4.潜力(升值空间) 一、定量统计法 假定随机抽取 50 名男大学生,50 名女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结果 如表 1 所示: 要”的比例合计小于 67%,则删除该指标。由表 1 知,4 个指标累计比例均大 于 67%,均应保留。 第二步:把不重要赋值 1,有点重要赋值 2,重要赋值 3,非常重要赋值 4,极为重要赋值 5,若仅选择重要及以上数据进入统计,则这三种选项的权重

分别为:3/(3+4+5)=0.25;4/(3+4+5)=0.33;5/(3+4+5)=0.42。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指标1的权重 =(40*0.25+30*0.33+20*0.42)/{(40*0.25+30*0.33+20*0.42) +(30*0.25+40*0.33+10*0.42)+(40*0.25+30*0.33+10*0.42) +(30*0.25+40*0.33+20*0.42)}=28.3/(28.3+24.9+24.1+29.1)=28.3/106.4=0.266 指标2权重=24.9/106.4=0.234指标3权重=24.1/106.4=0.226 指标4权重=29.1/106.4=0.274 二、专家评定法 假设请三位专家对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专家评定结果表 第一步,请每位专家就4个指标的重要性打分,4个指标评分的总和为100。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的均值,见最后一列。 第三步,计算4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1权重30/100=0.30 指标2权重26.67/100=0.27

尺寸链计算方法

第十章装配精度与加工精度分析任何机械产品及其零部件的设计,都必须满足使用要求所限定的设计指标,如传动关系、几何结构及承载能力等等。此外,还必须进行几何精度设计。几何精度设计就是在充分考虑产品的装配技术要求与零件加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确定零件的几何量公差。这样,产品才能获得尽可能高的性能价格比,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进行装配精度与加工精度分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运用尺寸链原理及计算方法。我国业已发布这方面的国家标准GB5847—86《尺寸链计算方法》,供设计时参考使用。 第一节尺寸链的基本概念 一、有关尺寸链的术语及定义 1.尺寸链 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的封闭尺寸组,称为尺寸链。尺寸链分为装配尺寸链和工艺尺寸链两种形式。 (a)齿轮部件(b)尺寸链图(c)尺寸链图 图10-1 装配尺寸链示例 图10-1a为某齿轮部件图。齿轮3在位置固定的轴1上回转。按装配技术规范,齿轮左右端面与挡环2和4之间应有间隙。现将此间隙集中于齿轮右端面与挡环4左端面之间,用符号A0表示。装配后,由齿轮3的宽度A1、挡环2的宽度A2、轴上轴肩到轴槽右侧面的距离A3、弹簧卡环5的宽度A4及挡环4的宽度A5、间隙A0依次相互连接,构成封闭尺寸组,形成一个尺寸链。这个尺寸链可表示为图10-1b与图10-1c两种形式。上述尺寸链由不同零件的设计尺寸所形成,称为装配尺寸链。 图10-2a为某轴零件图(局部)。该图上标注轴径B1与键槽深度B2。键槽加工顺序如图10-2b所示:车削轴外圆到尺寸C1,铣键槽深度到尺寸C2,磨削轴外圆到尺寸C3(即图10-2a中的尺寸B1),要求磨削后自然形成尺寸C0(即图10-2a 中的键槽深度尺寸B2)。在这个过程中,加工尺寸C1、C2、C3和完工后尺寸C0构成封闭尺寸组,形成一个尺寸链。该尺寸链由同一零件的几个工艺尺寸构成,称为工艺尺寸链。

(完整word版)简单的时间计算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67—68页信息窗1第2个红点及“自主练习”第3—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钟表、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导: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馆看看还有哪些新知识等 待我们去发现? 课件出示情境图,提问:我们 是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间的 呢?生活中哪些地方用24时计时 法表示时间?(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找出数学信息。 预设1:天文馆的开馆时间是8:30~16:30 预设2: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宇宙旅行》 9:00 《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 10:30 《奇妙的星空》 15:00 《小丽访问哈勃》 15:45 引导: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教师有选择的将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预设: 问题1:天文馆每天开馆多长时间? 问题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问题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 引导: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引导: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解决问题吧,请大家尝试解决:开馆时间

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

简单的数学计算方法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简单的数学算法 1.十几乘十几: 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例:12×14=? 解: 1×1=1 2+4=6 2×4=8 12×14=16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2.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23×27=? 解:2+1=3 2×3=6 3×7=21 23×27=621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 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 例:37×44=? 解: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4.几十一乘几十一: 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例:21×41=? 解:2×4=8 2+4=6 1×1=1 21×41=861 5.11乘任意数: 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 例:11×23125=? 解: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6.十几乘任意数: 口诀:第二乘数首位不动向下落,第一因数的个位乘以第二因数后面每一个数字,加下一位数,再向下落。例:13×326=? 解:13个位是3 3×3+2=11 3×2+6=12 3×6=18 13×326=4238 注:和满十要进一。 数学计算方法 一、30以内的两个两位数乘积的心算速算 1、两个因数都在20以内 任意两个20以内的两个两位数的积,都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的”尾数”移加到另一个因数上,然后补一个0,再加上两“尾数”的积。例如: 11×11=120+1×1=121 12×13=150+2×3=156 13×13=160+3×3=169 14×16=200+4×6=224 16×18=240+6×8=288 2、两个因数分别在10至20和20至30之间 对于任意这样两个因数的积,都可以将较小的一个因数的“尾数”的2倍移加到另一个因数上,然后补一个0,再加上两“尾数”的积。例如: 22×14=300+2×4=308 23×13=290+3×3=299 26×17=400+6×7=442 28×14=360+8×4=392 29×13=350+9×3=377 3、两个因数都在20至30之间 对于任意这样两个因数的积,都可以将其中一个因数的“尾数”移加到另一个因数上求积,然后再加上两“尾数”的积。例如: 22×21=23×20+2×1=462 24×22=26×20+4×2=528 23×23=26×20+3×3=529 21×28=29×20+1×8=588 29×23=32×20+9×3=667

逆矩阵的几种常见求法

逆矩阵的几种常见求法 潘风岭 摘 要 本文给出了在矩阵可逆的条件下求逆矩阵的几种常见方法,并对每种方法做了具体的分析和评价,最后对几种方法进行了综合分析和比较. 关键词 初等矩阵; 可逆矩阵 ; 矩阵的秩; 伴随矩阵; 初等变换. 1. 相关知识 1.1 定义1 设A 是数域P 上的一个n 级方阵,如果存在P 上的一个n 级方阵B ,使得AB=BA=E,则称A 是可逆的,又称A 是B 的逆矩阵.当矩阵A 可逆时,逆矩阵由A 唯一确定,记为1-A . 定义2 设()ij n n A a ?=,由元素ij a 的代数余子式ij A 构成的矩阵 11 2111222212n n n n nn A A A A A A A A A ?? ? ? ? ??? 称为A 的伴随矩阵,记为A *. 伴随矩阵有以下重要性质 AA *= A *A=A E. 注:注意伴随矩阵中的元素ij A 的排列顺序. 1.2 哈密尔顿-凯莱定理

设A 是数域P 上的一个n n ?矩阵,f A λλ=E-()是A 的特征多项式, 则 11122()10n n n nn f A A a a a A A E -=-++ ++ +-=()() (证明参见[1]) . 1.3 矩阵A 可逆的充要条件 1.3.1 n 级矩阵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0≠(也即()rank A n =); 1.3.2 n 级矩阵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可写成一些初等矩阵的乘积(证明参见[1]); 1.3.3 n 级矩阵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可以通过初等变换(特别只通过初等行或列变换)化为n 级单位阵(证明参见[1]); 1.3.4 n 级矩阵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存在一个n 级方阵B ,使得AB=E (或BA=E ); 1.3.5 n 级矩阵A 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A 的n 个特征值全不为0;(证明参见[2]); 1.3.6 定理 对一个s n ?矩阵A 作一初等行变换就相当于在A 的左边乘上相应的s s ?初等矩阵;对A 作一初等列变换就相当于在A 的右边乘上相应的n n ?初等矩阵.(证明参见[1]) 2.矩阵的求逆 2.1 利用定义求逆矩阵 对于n 级方阵A ,若存在n 级方阵B ,使AB=BA=E ,则1B A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教案

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教材第53~55页的内容。 1.利用24时记时法的相关知识和在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1.会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2.理解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的算理。 课件,图片,钟表。 老师:同学们,你喜欢过星期天吗?谁愿意给大家说一说星期天你是怎么安排的? 老师:明明的星期天是怎么安排的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多媒体动态显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30 起床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老师:看了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学生甲:明明吃早饭用了半个小时。因为从8:30—9:00经过了30分钟,也就是半个小时。 学生乙:我还想知道明明做什么事情用的时间最长。 1.老师谈话:明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做每件事都用一些时间。每个小组从中选出两三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长时间。 (1)分组学习,集体交流。说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2)集体汇报、订正。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点击相关画面。 学生甲:从9:00—11:00经过了多长时间? 老师:哪位同学回答一下? 学生乙:11-9=2(时) 经过了2小时。 学生丙:明明锻炼用了多长时间? 老师: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经过了多少分

钟?(20分)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 老师:同学们,你们每天都用多长时间锻炼身体呢?如果能够坚持,相信你的身体一定会很棒! 2.教学例题。 老师出示例题。 老师:从这么多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 学生甲:《智慧树》是8:10分开始播放。 学生乙:我知道《异想天开》是16:00开始播放。 老师:那么《动画剧场》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甲:《动画剧场》从14:00开始播放,16:00结束。 学生乙:我可以在钟面上数一数。 学生丙:我画图看一看。 学生丁:我还可以用减法计算。16-14=2(时)。 老师板书:16-14=2(时) 答:《动画剧场》播放2小时。 3.老师出示教材第54页“想想做做”第1题。 中午借书时间:13-12=1(时) 下午借书时间:17-15=2(时) 每天借书时间:2+1=3(时) 答:每天的借书时间有3小时。 4.老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不知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一起做一个练习吧! 一辆客车18时20分从北京开车,21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1)说一说18时20分和21时40分分别表示什么? (2)动手拨一拨,算一算这辆客车在路上行了多长时间? (3)用线段图来表示。 学生:从18时20分到21时20分中间经过3小时,从21时20分到21时40分又经过20分,所以这辆客车在路上行了3小时20分钟。 1.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1)17时是下午几时?23时是晚上几时? (2)小力每天早上7时40分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长时间? (3)从上海开往某地的火车,早上5时54分开车,当天19时57分到达。路上用了多长时间? 2.填空题。

尺寸链计算方法-公差计算

尺寸链计算 一.基本概念 尺寸链是一组构成封闭尺寸的组合。 尺寸链中的各个尺寸称为环。零件在加工或部件在装配过程中,最后得到的尺寸称为封闭环。组成环又分为增环和减环,当尺寸链中某组成环的尺寸增大时,封闭环的尺寸也随之增大,则该组成环称为增环。反之为减环。 补偿环:尺寸链中预先选定的某一组成环,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规定要求。 传递系数ξ:表示各组成环对封闭环影响大小的系数。增环ξ为正值,减环ξ为负值。通常直线尺寸链的传递系数取+1或-1. 尺寸链的主要特征: ①.尺寸连接的封闭性;②.每个尺寸的变化(偏差)都会影响某一尺寸的精度。 二.尺寸链的分类 1.按应用范围分 工艺尺寸链: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几个相互联系的工艺尺寸形成的封闭链。 装配尺寸链:在设计或装配过程中,由几个相关零件的有关尺寸形成的封闭链。 2. 按构成尺寸链各环的空间位置分 线性尺寸链:各环位于平行线上 平面尺寸链:各环位于一个平面或相互平行的平面,各环不平行排列。 空间尺寸链:各环位于不平行的平面,需投影到三个座标平面上计算。 3.按尺寸链的形式分 a)长度尺寸链和角度尺寸链 b)装配尺寸链装、零件尺寸链和工艺尺寸链 c)基本尺寸链与派生尺寸链 基本尺寸链指全部组成环皆直接影响封闭环的尺寸链 派生尺寸链指一个尺寸链的封闭环为另一个尺寸链组成环的尺寸链。

d)标量尺寸链和矢量尺寸链 三. 基本尺寸的计算 把每个基本尺寸看成构成尺寸链的各环,验算其封闭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设计中尺寸链计算时首先应该进行的工作。 目前产品生产中经常出现错误的环节,大部分是基本尺寸链错误。特别是测绘设计的产品。由于原机的制造误差,测量系统的误差以及尺寸修约的误差,往往会使测绘设计与原设计产生很大的偏差,所以必须进行基本尺寸链的计算 四.解尺寸链的主要方法 根据零件尺寸的要求和相关标准确定零件尺寸公差,然后按照解尺寸链的最短途径原理的方法对尺寸公差进行验算和修正。 为了提高零件的装配精度,与其有关各零件表面形成的尺寸链环数必须最少。 a)极值法(完全互换法) 各组成环的公差之和不得大于封闭环的公差 即Σδi≤δN 不适合环数很多的尺寸链 b)概率法(不完全互换法) 设A表示组成环的算术平均值,σ表示均方根偏差,则一般各环的公差取±3σ。 σ=∑- i n A Xi/) ( c)选配法 将尺寸链中组成环的公差放大到经济可行的程度,然后选择合适的零件进行装配。 尺寸链计算程序 ①基本尺寸计算依据产品标准、产品装配图、零件图 ②公差设计计算可以先按推荐的公差等级标准选取公差值,然后按互换法进 行计算调整,决定各组成环的公差与极限偏差。 ③公差校核计算校核封闭环公差与极限偏差。 五. 计算举例

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工艺尺寸链计算的基本公式 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7-08-03 工艺尺寸链的计算方法有两种:极值法和概率法。目前生产中多采用极值法计算,下面仅介绍极值法计算的基本公式,概率法将在装配尺寸链中介绍。 图3-82 为尺寸链中各种尺寸和偏差的关系,表3-18 列出了尺寸链计算中所用的符号。 1 .封闭环基本尺寸 式中n ——增环数目;

m ——组成环数目。 2 .封闭环的中间偏差 式中Δ0——封闭环中间偏差; ——第i 组成增环的中间偏差; ——第i 组成减环的中间偏差。 中间偏差是指上偏差与下偏差的平均值:3 .封闭环公差 4 .封闭环极限偏差 上偏差 下偏差

5 .封闭环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A 0max=A 0+ES 0 (3-27 ) 最小极限尺寸A 0min=A 0+EI 0 (3-28 ) 6 .组成环平均公差 7 .组成环极限偏差 上偏差 下偏差 8 .组成环极限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A imax=A i+ES I (3-32 )最小极限尺寸A imin=A i+EI I (3-33 )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方法及示例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与加 工余量大小,工序尺寸标注方法及定位基准的选择和变换有密切的关系。下面阐述几种常见情况的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方法。 (一)从同一基准对同一表面多次加工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属于这种情况的有内外圆柱面和某些平面加工,计算时只需考虑各工序的余量和该种加工方法所能达到的经济精度,其计算顺序是从最后一道工序开始向前推算,计算步骤为: 1 .确定各工序余量和毛坯总余量。 2 .确定各工序尺寸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最终工序尺寸公差等于设计公差,表面粗糙度为设计表面粗糙度。其它工序公差和表面粗糙度按此工序加工方法的经济精度和经济粗糙度确定。 3 .求工序基本尺寸。 从零件图的设计尺寸开始,一直往前推算到毛坯尺寸,某工序基本尺寸等于后道工序基本尺寸加上或减去后道工序余量。 4 .标注工序尺寸公差。 最后一道工序按设计尺寸公差标注,其余工序尺寸按“单向入体”原则标注。 例如,某法兰盘零件上有一个孔,孔径为,表面粗糙度值为R a0.8 μ m (图3-83 ),毛坯为铸钢件,需淬火处理。其工艺路线如表3-19 所示。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三篇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五年级数学《时间的计算》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加深对时间单位的认识。 2、了解时间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会通过观察、数格子、计算来知道所经过的时间。 3、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 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计算。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时、分、秒进率 板书:1时=60分1分=60秒 2、填空题 2时=()分2分=()秒 180分=()时120秒=()分

1时40分=()分6分=()秒 3、填合适的时间单位 (1)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看一场电影要2()。 (3)小东跑一100米要用16()。 二、探究新知 1、小学作息时间表 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学作息时间表”学生自读问题,依次解决问题 (1)上午第一节课是从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这一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你是怎么知道一节课的时间,你有什么方法?你会不会列算式。 (老师讲解列算式计算) 板书:8:50–8:10=40分 8:50 -8:10 40 答:这节课上了40分钟。 (2)反馈练习:学生板演,说说自己怎么想的。 下午第七节课上了多少时间? (3)深入探究,10:50~11:30第四节上了多少时间? 学生先试做,问在计算中发现有什么问题? 重点讲解分不够减,到时退一作60分。 (4)反馈练习:1.小明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上经历了多长时间?先看钟表,

求逆矩阵的方法

求逆矩阵的方法与矩阵的秩 一、矩阵的初等行变换 (由定理2.4给出的求逆矩阵的伴随矩阵法,要求计算矩阵A 的行列式A 值和它的伴随矩阵*A .当A 的阶数较高时,它的计算量是很大的,因此用伴随矩阵法求逆矩阵是不方便的.下面介绍利用矩阵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在介绍这种方法之前,先给出矩阵初等行变换的定义.) 定义2.13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是指对矩阵进行下列三种变换: (1) 将矩阵中某两行对换位置; (2) 将某一行遍乘一个非零常数k ; (3) 将矩阵的某一行遍乘一个常数k 加至另一行. 并称(1)为对换变换,称(2)为倍乘变换,称(3)为倍加变换. 矩阵A 经过初等行变换后变为B ,用 A →B 表示,并称矩阵B 与A 是等价的. (下面我们把)第i 行和第j , ”;把第i 行遍乘k k ”;第j 行的k 倍加至第i 为“ + k ”. 例如,矩阵 A = ????? ?????321321321c c c b b b a a a ???? ? ?????321 3 21321 c c c a a a b b b ???? ??????32 1 321321c c c b b b a a a ???? ? ?????32 1321321 kc kc kc b b b a a a ???? ? ?????32 1 321321 c c c b b b a a a ??? ? ? ??? ??+++32 1 332 2113 21 c c c ka b ka b ka b a a a (关于初等矩阵内容请大家自己阅读教材) 二、运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 由定理2.7的推论“任何非奇异矩阵均能经过初等行变换化为单位阵”可知,对于任意一个n 阶可逆矩阵A ,经过一系列的初等行变换可以化为单位阵I ,那么用一系列同样的初等行变换作用到单位阵I 上,就可以把I 化成A -1.因此,我们得到用初等行变换求逆矩阵的方法:在矩阵A 的右边写上一个同阶的单位矩阵I ,构成一个n ?2n 矩阵 ( A , I ),用初等行变换将左半部分的A 化成单位矩阵I ,与此同时,右半部分的I 就被化成了1-A .即 ( A , I )初等行变换 ?→???( I , A -1 ) 例1 设矩阵 A = ???? ? ?????--23 2 311111 ③k ①,② ②+①k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最简单的权重计算方法 权重:反映指标在指标体系中重要性程度的数量。 研究问题:择偶指标体系权重集计算 1.外貌(身高、体重、长相魅力) 2.性格(情绪稳定性、性格匹配性、性格魅力) 3.成就(才华、财富) 4.潜力(升值空间) 一、定量统计法 假定随机抽取50名男大学生,50名女大学生,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100名大学生对择偶指标体系重要性的评价结果 第一步:以67%(2/3)为界限,若选择“重要”、“非常重要”、“极为重要”的比例合计小于67%,则删除该指标。由表1知,4个指标累计比例均大于67%,均应保留。 第二步:把不重要赋值1,有点重要赋值2,重要赋值3,非常重要赋值4,极为重要赋值5,若仅选择重要及以上数据进入统计,则这三种选项的权重分别

为:3/(3+4+5)=0.25;4/(3+4+5)=0.33;5/(3+4+5)=0.42。 第三步:计算每个指标的权重。指标1的权重=(40*0.25+30*0.33+20*0.42)/{(40*0.25+30*0.33+20*0.42)+(30*0.25+40*0.33+10*0.42)+(40*0.25+30*0.33+10*0.42)+(30*0.25+40*0.33+20*0.42)} = 28.3/(28.3+24.9+24.1+29.1)=28.3/106.4=0.266 指标2权重=24.9/106.4=0.234指标3权重=24.1/106.4=0.226指标4权重=29.1/106.4=0.274 二、专家评定法 假设请三位专家对4个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专家评定结果表 第一步,请每位专家就4个指标的重要性打分,4个指标评分的总和为100。第二步,计算每一指标的均值,见最后一列。 第三步,计算4个指标的权重。 指标1权重30/100=0.30 指标2权重26.67/100=0.27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时间计算 )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67~68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掌握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3.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并掌握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演示钟表;学具:学生练习用的活动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走进天文馆,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4时计时法,今天我们继续到天文 图1 :科教片今日放映的片名和安排是:

【温馨提示】1.找一找:天文馆什么时间开门,什么时间结束?2.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大胆地拨一拨、画一画、数一数,想办法算一算。二、合作探索 图2 预设2:从《恐龙灭绝与天体碰撞》开映到《奇妙的星空》开映间隔时间有多长? 预设3:《小丽访问哈勃》播放了多长时间?…… 师:大家可真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简单的时间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信息窗情境图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提出有关时间的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体会身边的数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师:现在大家开始研究问题,如果遇到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学生根据探究提示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经历探究经过时间的过程,温馨提示也仅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探究材料,教师不能代其劳,学生才能通过不同的方法,探索怎样求经过时间,感受探究的乐趣,提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和锻炼思维能力。 三、汇报交流,质疑评价 (一)学习不借位减 师:老师发现大家刚才研究的都非常的认真!哪个小组愿意将你们小组的想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预设1:数一数,我是数的,从8:30开始数,9:30、10:30……到16:30正好是8个小时。 预设2:画一画,我是画的,在时间轴上,从8:30到16:30正好经过了8个小时。

(完整版)逆矩阵的几种求法与解析(很全很经典)

逆矩阵的几种求法与解析 矩阵是线性代数的主要内容,很多实际问题用矩阵的思想去解既简单又快捷.逆矩阵又是矩阵理论的很重要的内容, 逆矩阵的求法自然也就成为线性代数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将给出几种求逆矩阵的方法. 1.利用定义求逆矩阵 定义: 设A 、B 都是n 阶方阵, 如果存在n 阶方阵B 使得AB= BA = E, 则称A 为可逆矩阵, 而称B 为A 的逆矩阵.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方法的应用. 例1 求证: 如果方阵A 满足A k= 0, 那么EA 是可逆矩阵, 且 (E-A )1-= E + A + A 2+…+A 1-K 证明 因为E 与A 可以交换, 所以 (E- A )(E+A + A 2+…+ A 1-K )= E-A K , 因A K = 0 ,于是得 (E-A)(E+A+A 2+…+A 1-K )=E , 同理可得(E + A + A 2+…+A 1-K )(E-A)=E , 因此E-A 是可逆矩阵,且 (E-A)1-= E + A + A 2+…+A 1-K . 同理可以证明(E+ A)也可逆,且 (E+ A)1-= E -A + A 2+…+(-1)1-K A 1-K . 由此可知, 只要满足A K =0,就可以利用此题求出一类矩阵E ±A 的逆矩阵. 例2 设 A =? ? ?? ? ???? ???0000 30000020 0010,求 E-A 的逆矩阵. 分析 由于A 中有许多元素为零, 考虑A K 是否为零矩阵, 若为零矩阵, 则可以采用例2 的方法求E-A 的逆矩阵. 解 容易验证

A 2 =????????? ???0000000060000200, A 3=? ? ?? ? ? ? ?? ???00000000 00006000 , A 4=0 而 (E-A)(E+A+ A 2+ A 3)=E,所以 (E-A)1-= E+A+ A 2+ A 3= ? ? ?? ? ???????1000 31006210 6211. 2.初等变换法 求元素为具体数字的矩阵的逆矩阵,常用初等变换法.如果A 可逆,则A 可通过初等变换,化为单位矩阵I ,即存在初等矩阵S P P P ,,21Λ使 (1)s p p p Λ21A=I ,用A 1-右乘上式两端,得: (2) s p p p Λ21I= A 1- 比较(1)(2)两式,可以看到当A 通过初等变换化为单位矩阵的同时,对单位矩阵I 作同样的初等变换,就化为A 的逆矩阵A 1-. 用矩阵表示(A I )??? →?初等行变换 为(I A 1-),就是求逆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法,它是实际应用中比较简单的一种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作初等变换时只允许作行初等变换.同样,只用列初等变换也可以求逆矩阵. 例1 求矩阵A 的逆矩阵.已知A=???? ? ?????521310132. 解 [A I]→??????????100521010310001132→???? ? ?????001132010310100521 → ??????????--3/16/16/1100010310100521→???? ??????-----3/16/16/110012/32/10103/46/136/1001

尺寸链典型案例计算分析报告

尺寸链分析报告 工艺过程: 1、橡胶圈由分离机构从直振中拉出到固定位置。 2、视觉拍照,找橡胶套中心位置。 3、机器人理线工位辅助理线,配合机器人夹具将探 头sensor 线理直好插入橡胶圈。 已知条件: 1、橡胶套的内圆公差中心半径公差(理论中心与实际安装中 心的差值)mm A 15.015.010+-=2、探头的外圆半径公差(理论中心与实际安装中心的差 值)mm A 05.005.020+-=3、机器手抓取重复放置精度(理论中心与实际安装中心的差 值)mm A 05.0030+=4、相机本身引导误差mm A 05.00 40+=5、人工示教的容差mm A 2.01.050++=问题描述: 已知安装探头sensor 时机器探头中心与硅胶套中心的偏差, 即半径差值0.5mm ,即(探头能够安装进去橡胶套的最大偏 差值0.5mm 能够安装成功) 求:安装探头sensor 时机器探头中心与硅胶套中心的偏差, 即半径差值0 A 求解:根据题意,增环:1A ,2A ,3A ,4A ,5A , 减环:无 封闭环:0 A 方法:尺寸链计算步骤及方法(统计法) 1.尺寸链的分析建立如图:

2.计算封闭环的基本尺寸: 封闭环的基本尺寸等于所有增环的基本尺寸和减去所有减环的基本尺寸和。 0=A 3.计算封闭环的公差: 批量生产条件下,组成环与封闭环的实际偏差均服从正态分布,且实际尺寸分布范围与公差带宽度一致。此时,封闭环的公差平方值等于所有组成环公差平方值之和。 4 .0, 16.01.005.005.01.03.0, 022222202 52423222120==++++=++++=T T T T T T T T 公差:公差:公差:4.计算封闭环的中间偏差。 封闭环中间偏差等于所有增环中间偏差之和减去所有减环中间偏差之和。 注:中间偏差等于上下偏差代数和再除以2.2 .0, 15.0025.0025.000, 00543210=?++++=??+?+?+?+?=?中间偏差:中间偏差:中间偏差:5.计算封闭环的极限偏差。 上偏差等于中间偏差加上二分之一公差值;下偏差等于中间偏差减去二分之一公差值。4.00 00000000, 02/4.02.02/)(, 4.02/4.02.02/)(+==-=-?==+=+?=A T A EI T A ES 偏差:下偏差:上偏差:答:满足装配精度要求,最大公差0.4mm,小于理论偏差0.5mm. 例2:感谢百度作者qq1473114691经验分享的方法: (2) (3)

矩阵求逆方法大全-1

求逆矩阵的若干方法和举例 苏红杏 广西民院计信学院00数本(二)班 [摘 要] 本文详细给出了求逆矩阵的若干方法并给出相应的例子,以供学习有关矩阵方面 的读者参考。 [关键词] 逆矩阵 初等矩阵 伴随矩阵 对角矩阵 矩阵分块 多项式等 引 言 在我们学习《高等代数》时,求一个矩阵的逆矩阵是一个令人十分头痛的问题。但是,在研究矩阵及在以后学习有关数学知识时,求逆矩阵又是一个必不可缺少的知识点。为此,我介绍下面几种求逆矩阵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定义: n 阶矩阵A 为可逆,如果存在n 阶矩阵B ,使得E BA AB ==,这里E 是n 阶单位矩阵,此时,B 就称为A 的逆矩阵,记为1-A ,即:1-=A B 方法 一. 初等变换法(加边法) 我们知道,n 阶矩阵A 为可逆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它能表示成一系列初等矩阵的乘积A=m Q Q Q 21, 从而推出可逆矩阵可以经过一系列初等行变换化成单位矩阵。即,必有一系列初等矩阵 m Q Q Q 21使 E A Q Q Q m m =-11 (1) 则1-A =E A Q Q Q m m =-11 (2) 把A ,E 这两个n 阶矩阵凑在一起,做成一个n*2n 阶矩阵(A ,E ),按矩阵的分块乘法,(1)(2)可以合并写成 11Q Q Q m m -(A ,E )=(11Q Q Q m m -,A ,E Q Q Q m m 11 -)=(E ,1-A ) (3) 这样就可以求出矩阵A 的逆矩阵1-A 。 例 1 . 设A= ???? ? ??-012411210 求1-A 。 解:由(3)式初等行变换逐步得到: ????? ??-100012010411001210→ ????? ??-100012001210010411 →???? ? ??----123200124010112001→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三篇时间计算是继二十四时计时法的学习之后安排的一个内容。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时间计算》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 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 早锻炼; 8:30-9:00 吃早饭; 9:00-11:00 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 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 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 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 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 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 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 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 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练习题

课题: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教学内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24时计时法第二课时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P53-55. 教学期望(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能正确解答一些求经过时间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好习惯。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材、生活等教学资源)重组教学策略 (互动或讲述等) 预期 效果 导入新授一、创设问题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吗? (2)出示节目表: 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 你知道这个节目是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什 么时候结束的? (一)整时段时间的计算 (1)你知道“六一剧场播”放多长时间吗? 自己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四人小组说 一说。 反馈方法: 数一数:从14:00到15:00是1小时,从 15:00到16:00也是1小时,所以是2小 时。 拨钟面:14:00就是下午2时,出示2时 钟面,时针走了一大隔,指着3,这时是几 时(15时),时针又走了一大隔,指着4, 也就是16时。时针共走过几大隔(2大隔), 也就是过了2小时。 计算: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计算的过程。 (16-14=2(小时)) (3)教师小结:你们看,“六一剧场”开 始的时刻和结束的时刻都正好是整时的,所 以我们还可以用结束的时刻减去开始的时 刻来计算播出的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随 机板书节目名称、 开始的时刻、结束 的时刻等。 及时肯定学生的方 法,激励学生用多 种方法去解决问 题。 把学生的 注意力集 中起来, 情绪调动 起来。 让学生把 自己的想 法与同学 交流,然 学生多种 方法去思 考问题。 学生体验 时间流逝 的过程 让学生对 于此类问 题有比较 清楚的认 识,也为 后面解决 问题做铺 垫。

小学数学8种简便计算方法归类(精编版)

小学数学8种简便计算方法归类(精编版) 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简便运算,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算式原来的运算顺序,根据运算定律、性质重组运算顺序。如果学生没真正理解运算定律、性质,他只能照葫芦画瓢。在实际解题的过程当中,学生的思路不清晰,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1.提取公因式 这个方法实际上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将相同因数提取出来,考试中往往剩下的项相加减,会出现一个整数。 注意相同因数的提取。 例如: 0.92×1.41+0.92×8.59 =0.92×(1.41+8.59) 2.借来借去法 看到名字,就知道这个方法的含义。用此方法时,需要注意观察,发现规律。还要注意还哦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考试中,看到有类似998、999或者1.98等接近一个非常好计算的整数的时候,往往使用借来借去法。 例如: 9999+999+99+9 =9999+1+999+1+99+1+9+1-4

3.拆分法 顾名思义,拆分法就是为了方便计算把一个数拆成几个数。这需要掌握一些“好朋友”,如:2和5,4和5,2和2.5,4和2.5,8和1.25等。分拆还要注意不要改变数的大小哦。 例如: 3.2×12.5×25 =8×0.4×12.5×25 =8×12.5×0.4×25 4.加法结合律 注意对加法结合律 (a+b)+c=a+(b+c) 的运用,通过改变加数的位置来获得更简便的运算。 例如: 5.76+13.67+4.24+ 6.33 =(5.76+4.24)+(13.67+6.33) 5.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结合 这种方法要灵活掌握拆分法和乘法分配律,在考卷上看到99、101、9.8等接近一个整数的时候,要首先考虑拆分。 例如: 34×9.9 = 34×(10-0.1) 案例再现:57×101=? 6.利用基准数

尺寸链概念及尺寸链计算方法

尺寸链的计算 一、尺寸链的基本术语: 1.尺寸链——在机器装配或零件加工过程中,由相互连接的尺寸形成封闭的尺寸组,称为尺寸链。如下图间隙A0与其它五个尺寸连接成的封闭尺寸组,形成尺寸链。 2.环——列入尺寸链中的每一个尺寸称为环。如上图中的A0、A1、A2、A3、A4、A5都是环。长度环用大写斜体拉丁字母A,B,C……表示;角度环用小写斜体希腊字母α,β等表示。 3.封闭环——尺寸链中在装配过程或加工过程后自然形成的一尺寸,称为封闭环。如上图中A0。封闭环的下角标“0”表示。 4.组成环——尺寸链中对封闭环有影响的全部尺寸,称为组成环。如上图中A1、A2、A3、A4、A5。组成环的下角标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5.增环——尺寸链中某一类组成环,由于该类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同向变动,该组成环为增环。如上图中的A3。 6.减环——尺寸链中某一类组成环,由于该类组成环的变动引起封闭环的反向变动,该类组成环为减环。如上图中的A1、A2、A4、A5。

7.补偿环——尺寸链中预先选定某一组成环,可以通过改变其大小或位置,使封闭环达到规定的要求,该组成环为补偿环。如下图中的L2。 二、尺寸链的形成 为分析与计算尺寸链的方便,通常按尺寸链的几何特征,功能要求,误差性质及环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位置等不同观点,对尺寸链加以分类,得出尺寸链的不同形式。 1.长度尺寸链与角度尺寸链 ①长度尺寸链——全部环为长度尺寸的尺寸链,如图1 ②角度尺寸链——全部环为角度尺寸的尺寸链,如图3

2.装配尺寸链,零件尺寸链与工艺尺寸链 ①装配尺寸链——全部组成环为不同零件设计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如图4 ②零件尺寸链——全部组成环为同一零件设计尺寸所形成的尺寸链,如图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