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6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
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__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
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
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
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
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
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
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
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
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
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
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
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
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心怀家国者为大。
“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
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
“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
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
“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

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王国维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际路”;其次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许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抱负、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方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冗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净无瑕,一切都是新奇的、生疏的,眼睛观察什么就是什么,你告知他这是山,他就熟悉了山;告知他这是水,他就熟悉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洁,结果谁都不敢马上抢答,而是苦苦思考。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珍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备自己的思想太冗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洁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冗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不再轻易信任眼前的一切,而是专心、用脑去熟悉这个世界。
发觉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冗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妙,常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推荐6篇)》。
第一篇:《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

《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8篇(全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词话寻得亦人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
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才拜读了《人间词话》这一本著作。
饶是知道了王先生的盛名,我依旧没有想过这本名作竟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
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
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
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
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写文章首先应有境界。
无论描写的任何事物,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
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虽然境界有大小,但不因为这点去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哪里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宝帘闲挂小银钩”又怎么比不上“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呐?文章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
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
可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
梦窗之后,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
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虽作艳词,但终有品格。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求学之路,首先在于立志,志存高远,方能在求学的道路上披荆斩棘,望尽路之尽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求学的过程中唯有历经苦辛,努力打拼才会有所成就吧。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1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自古以来,千秋数载,明月,一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
相思情谊、离愁别绪、贬谪之苦、家国大义,都在朦胧的月光下一一展现,至今仍未褪色。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今夜,你为何如此惆怅?你才华横溢,与文采非凡的他宛如一对璧人,天造地设,比翼连理。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那是他为你谱的曲啊!你忘了吗?即使他数尽世间皆无“亿”,就算他欲纳茂陵女为妾。
但“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这样的情意却永远也不会改变。
你与他两地相隔,只得独守空窗,来时芳华已变白头,可在朝堂上,他却是意气风发。
纵是百思想、千系念,最终却都化为万般无奈把郎怨。
这一切,只能怪造化误算,因果错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高楼送客,自是依依惜别,心情悲戚,却道酒不尽兴。
寒江寂寂,惆怅如滚滚江水流不尽;明月高悬,友情似皎皎霁月照人心。
为何今夜不能眠?恨你深情厚意;为何今夜不能醉?怨你恩重情浓。
友人远去,你遥望江北远山,孤寂之情必会油然而生吧!“一片冰心在玉壶”,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浑然一体,于浓淡相间中倾诉着你的愁苦。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你从性灵咏物语,传神至极。
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梧桐;含恨的,究竟是孤鸿还是幽人?静夜如此寂寞,又何须漏壶提醒辰次?月儿依然残缺,不见有清满的佳期!疏淡的笑墨,似写凄淡的夜色;清美的词境,难歇哀愤的心情。
虽然你左迁黄州,孤苦难泄,恰逢花甲之年,更是体衰年迈,却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
这正是你才学、气度,与大家思想的体现啊!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金陵的王气黯然已收,但缓缓流淌的秦淮河,依然承载着六朝金粉和风流韵事,见证着兴衰成败,经历了沧海桑田。
我知道,你一定希望你的国家永葆盛世,也一定期盼你的才华卖与皇家。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读后感(一)《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王国维先生一部《人间词话》,便把宋词吟咏的种种情致均囊括其中。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里的核心。
王国维先生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做批评标准。
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
境界是一种微妙的东西,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境界之说如此,词人亦是如此。
李煜、姜夔、李清照、晏殊、晏几道……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人,在王国维先生的笔下,在《人间词话》里演绎着不同的才情。
他们的词亦或洒脱,亦或悲壮。
晏几道矜持华贵有余,秦观的词境最为凄婉悲凉,周邦彦极为工致精巧。
词人笔下的《烟雨》、《斜阳》、《梅蕊》在《人间词话》里有了别样的延伸。
岁月的流河中,我们都会慢慢老去。
唯有经典,会与世常留。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优秀模板三篇人间词话读后感1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
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
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之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之体例,格式,并无显著的差别,实际上,它已初具理论体系,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甚至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这是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的极大评赞。
在学习的生活中,我早就听身边的朋友和老师介绍过这本书,趁着空当我便也仔细的品读了一遍。
《人间词话》写得很有见地很有特色。
这是我个人的最大感触。
书里面大多穿插着诗词、注释和评论。
咋一看很凌乱很散的样子,其实不然。
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是形散而神不散罢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人生的三种境界:一、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三、梦里寻她千百度,漠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而我和一些人一样喜欢将它喻为“立志”、“勤奋”、“成功”三个阶段。
第一境界为立志,也是最初层次的境界。
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诗人独上高楼,登高极目远眺,找到出路。
第二境界为勤奋,即表述如何去奋斗的。
为了伊人,人瘦了、憔悴了,但始终不后悔。
第三境界为成功。
经过打拼、努力、千辛万苦地奋斗,终于水到渠成,获得了成功。
人之成功,都必须经过立志、奋斗。
成功是每个人的梦想,是每个奋斗的目标。
立志是前提,奋斗是保障。
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

《人间词话》读后感(优秀5篇)《人间词话》读后感篇一《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本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每天我们会分享一篇文章,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师生加入我们的读书分享活动,用阅读点亮人生!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这段时间我一直在读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读诗词的感觉与我而言,是极棒的感觉,每当我泛读诗词的时候,往往也是我感情最丰富的时候。
所以我将此书推荐给你,让我们一起与诗词来一场酣畅淋漓里的对话。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在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书作者王国维,字静安,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该书的理论核心是境界说。
他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读了他的词论后,再去读宋词三百篇,就更能体会到词的意境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段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第一种境界,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潇洒的风景,西风黄叶,山长水阔,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理解成做学问、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的一种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一人独上高楼,遥望不尽的是天涯漫漫长路,是为孤独寂寞。
但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明确目标与方向。
第二种境界,这句话引用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
王国维则别具匠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直至人瘦带宽也无怨无悔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第三境界,这句词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文境与人境——《人间词话》读后感1500字: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
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
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
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
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
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
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
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
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
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
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
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
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
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
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
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
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心怀家国者为大。
“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
”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
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
“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
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
“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
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
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
《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
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
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
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
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读后感·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
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作者:王立娜
相关:人间词话读后感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