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合集下载

城市道路与交通_城市道路网规划解读

城市道路与交通_城市道路网规划解读
道路类型 设计车速(km/小时) 交叉口间距(米) 城市快速路 ≥80 1500~2500 城市主干路 40~60 700~1200 城市次干路 40 350~500 支路 ≤30 150~250
4.2 道路网密度
城市道路网密度δ路为城市道路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城 市道路总长度包括所有城市道路的长度,街坊内部道路通常不列入
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设计

针对现状存在的交通问题,考虑城市发展和用地的调整, 从骨架和功能的角度提出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
3.交通规划初步方案

包括车辆、交通量增长的预测,交通的产生、分布和道路 上交通量的分配预测以及根据交通量对道路面积和密度的 预测
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

根据土地使用规划和交通规划的方案修改道路系统初步规
(3)满足城市环境的要求 使建筑取得良好的朝向;有利于通风;过境道路和货运道路应避 免直穿生活区;充分考虑历史、地方特色和自然条件
(4)满足各种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二、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划程序为:

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 (1)城市用地现状和地形图:包括城市市域或区域范围 和中心城区范围两种图,比例分别为1:25000(或1: 50000)、1:10000(或1:5000),一般还有1:1000

道路红线宽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 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内的用地包括车行道、步行道、绿化带、分隔带四部 分。 确定道路红线宽度时,应根据道路的性质、位置、道路与两侧
建筑的关系、街景设计的要求等,考虑街道空间的尺度和比例。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引

第二章 城市道路网规划技术指引

盐城
淮安 徐州 常熟 吴江 昆山 太仓
2007
2006 2003 2007 2003 2005 2007

0.36 — — — — —
1.12
1.41 1.91 0.85 1.81 1.16 1.62
0.92
0.71 1.30 0.80 1.47 0.96 1.33
0.98
1.75 1.22 1.14 0.21 1.53 1.57
2.1.4 规划思路与工作流程
准备工作
现状调查与资料 收集 现状分析与问题 诊断 上位与相关规划 解读 交通发展趋势分 析
方案制定
方案优化
规划方案测试与 评价 调整优化方案 近期实施方案
交通模型建立 交通需求预测 道路网规划方案
道路交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城市发展背景分析
交通需求预测
功能分级 Ⅰ Ⅱ Ⅲ Ⅳ Ⅴ 快速路 城市对外联络通道 城市组团间联络通 道 组团间辅助通道、 城市交通走廊 组团内部主要骨架 道路 部分快速路与主 干路的集散道路 主干道 次干道 支路

城市生活性道路 、疏散道路
出入与联系道路, 次干路联络道路 特殊道路或街巷 内部道路


表2-2 城市道路分类与功能对应关系
镇江 常州 无锡 苏州 扬州 连云港 2007 2004 2007 2005 2007 2006 — — 0.05 0.3 — — 1.07 0.95 1.00 0.7 0.67 1.58 0.48 1.15 1.09 0.8 1.18 1.39 0.56 1.6 2.51 1.14 1.17 1.05 1:0.45:0.52 1:1.21:1.68 0.05:1:1.09:2.51 0.47:1:1.13:1.63 1:1.76:1.75 1:0.88:0.66 7.07 10 — 11.26 5 6.88 道路网密度 2.52 2.11 3.7 4.65 2.94 3.02 4.02

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汽车使用量的增加,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成为了城市规划的重要部分。

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现有交通技术的发展和新的交通技术的应用,同时需要考虑城市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城市公共交通、自动驾驶技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交通智能化。

一、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交通道路网络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需要更加注重公共交通的发展和优化。

城市公共交通需要考虑通达性、舒适性、高效性和环保性。

通达性:未来城市公共交通需要保证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连接。

公共交通需要提供多种出行方式,包括地铁、巴士、有轨电车、轻轨等。

公共交通需要合理规划站点,使公共交通成为城市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

舒适性:未来城市公共交通需要注重车辆的舒适性和乘坐环境。

公共交通需要规范乘客的行为,防止走私和乱丢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公共交通也需要安装洗手间、WiFi等便民设施,提高乘客的舒适度。

高效性:未来城市公共交通需要提高运营效率,缩短等待时间和换乘时间。

公共交通需要实现快速换乘和快速支付,提高使用效率。

公共交通还需要考虑司乘人员的安全,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环保性:未来城市公共交通要注重环保。

公共交通需要使用清洁能源,降低污染排放。

公共交通也需要规范垃圾处理、车内空气净化等环保标准,保证乘客的健康和环境的质量。

二、自动驾驶技术未来城市交通道路网络的规划和设计需要考虑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

自动驾驶技术将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

自动驾驶技术需要规范自动驾驶车辆的生产和使用标准,保证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和稳定性。

自动驾驶技术也需要考虑与其他交通工具的配合和交互,保证交通的流畅性和安全性。

自动驾驶技术将提高城市道路资源的利用率和交通效率。

自动驾驶车辆可以提高车辆的载客量,减少城市交通拥堵。

自动驾驶技术可以提高交通安全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完整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完整版城市道路网络规划
2)旧区道路: A、两侧建筑物按照红线逐渐改建,逐步形成; B、近期一次拓宽到红线宽度(目前少用)。
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红线定位的方法:
1)尽量与原有道路平行 2)规划红线根据少拆迁原则,以一侧拓宽为宜 3)原有的道路中线不动,两侧拓宽
红线宽度较大,分期两侧拓宽; 两侧都有永久性建筑物,做骑楼式人行道
一般情况下,大城市应采用各类道路中 的Ⅰ级标准;中等城市应采用Ⅱ级标准;小 城市应采用Ⅲ级标准。
项 级 设计车速 双向机动车 机动车 分隔带 道路断面形式
目 类别
别 (km/h) 道数(条) 道宽 设置 (m)
快速路 \
80
≥4
3.75 必须设 二、四幅路
Ⅰ 60,50
≥4
3.75 应设 一、二、三、四
作用: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不允许侵入红线规划的道路 用地范围(包括围墙不能侵入)。
(二)红线规划内容
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也即路幅宽度,它是道路横断面中机 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设施带、绿化带等各种用地 宽度的总和,包括远期发展用地。 考虑因素:①交通功能所需宽度②绿化所需宽度③通风、日照所需
宽度④防震⑤市政设施所需宽度⑥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建筑物高:红线宽度=1:2 原则:远近结合、以近为主
道路红线宽度推荐值
城市快速路 城市主干路
红线宽 度m
60-100
40-70
城市次干路 支路
30-50
20-30
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道路红线的平面位置依赖于道路中线的定位。
1)新区道路: 先定红线,两侧建筑物依照红线逐步建造。
城市主干路
设计车速: 40~60km/h 行车道: 4条以上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行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

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与设计是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任务。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大城市普遍面临的挑战之一。

合理有效的交通网络规划和设计对于改善交通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城市交通规划的意义城市交通规划不仅仅关乎人们的交通需求,更关乎城市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

一个良好的交通规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车辆排放,降低能耗,并为城市经济注入活力。

同时,合理的交通规划还可以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的宜居性。

二、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原则1. 综合性原则:城市交通网络规划应该整体考虑,统筹兼顾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用地规划、产业结构、城市功能等因素,确保道路、公交、轨道交通等立体交通网络的协调发展。

2. 优化性原则:合理优化交通网络结构和布局,提升交通运输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道路网、公交线路和轨道交通线路,减少交通阻塞点,便于市民的出行,提高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和便捷性。

3. 绿色性原则:倡导绿色出行方式,推广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出行等低碳环保的交通方式。

合理规划与设计鼓励步行和骑行,减少单车出行,以减少机动车排放对于空气质量和环境的影响。

4. 公平性原则:追求交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减少交通资源的浪费和滥用。

通过合理设置交通枢纽,优化公交线路,提高交通效率,确保不同人群的交通需求得到平等满足。

三、城市交通网络规划的设计1. 道路规划设计:在城市交通网络规划中,道路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路规划需考虑道路的宽度、长度、连通性以及交通流量等因素。

道路宽度应根据城市功能和交通流量合理设置,以及便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通行。

2. 公交规划设计:公共交通是减少城市交通拥堵和改善交通状况的重要手段。

在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市民的交通需求和出行特点,合理设置公交线路,确保公交线路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

城市道路网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道路交通问题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是为了解决城市道路交通问题而展开的,它是城市交通规划的核心之一。

合理的城市道路规划布局及优化设计,对于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缓解拥堵、优化交通结构、改善居民出行环境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意义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及优化研究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能够促进城市交通流畅,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能够优化城市交通结构,改善居民的出行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它还能够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保障城市道路交通的安全稳定。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主要围绕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及优化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识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 探究城市道路网络优化的原则和方法,寻找合适的优化方案;3. 实施优化方案,构建城市道路网络的新格局;4. 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估和验证,并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计划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模拟分析、专家评估等。

通过对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及优化的深入研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通过实例验证和优化,达到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目的。

五、论文结构本研究的论文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研究背景与意义该章节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文献综述该章节主要对国内外关于城市道路网络规划布局及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章:城市道路网络现状分析该章节主要对本研究所涉及的城市的道路网络进行现状分析,包括道路交通流量、道路通行能力、交通拥堵情况等指标。

第四章:城市道路网络优化方案设计该章节主要对城市道路网络的优化原则、方法和方案进行设计和实现,并对优化方案进行模拟分析。

第五章:城市道路网络优化方案验证该章节主要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估和验证,包括对新方案的功能、实用性、安全性等进行专业评估,并对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第6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第6章城市道路网规划

二、城市道路网布局影响因素
(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 (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 (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
三、城市道路网布局结构
(一)干道网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干道网的结构形式: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
由式、混合式 1、方格网式(棋盘式)
优点:布局整齐,有利于建筑布置和方向识 别;交通组织简便,有利于机动灵活 地组织交通。
4、混合式
是三种干道网形式的混合,如使用得当, 既可以发挥它们的优点,又可避免它们的缺点。
5、线形或带形道路网
是以一条主干道为轴,沿线两侧布置工 业与居用建筑,从干道分出一些支路联系每侧 的建筑群。
6、方格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中心区为方格形,向四周呈环形放射式发 展。我国城市多采用这种形式。
7、手指状(巴掌式)道路网
第二节 各级城市道路规划
(5)变速车道 是加速车道与减速车道的总称。有直接式和平行式 两种,加速车道一般多用直接式,有的也用平行式; 减速车道原则上用直接式。车道宽度一般为3.5m。 (6)匝道 是起连接两条相交道路作用的道路。有三个相关的 几何因素:匝道与快速路的连接点、匝道车行道、匝 道与道路的连接点。 (7)匝道连接点 是驶入及驶出匝道与快速路的连接点。是一个紊流 区。
3.道路网系统性分析
(1)城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用地布局之间的 协调关系;
(2)城市道路网与对外交通设施的配合衔 接关系;
(3)城市道路系统的功能分工及结构的合 理性。
4.道路网布局的检验与调整
检验的标准是拟订的道路网是否能满足道路 交通需求和环境质量要求。规划方案的调整分为 两个层次。
城市总体交通结构
优点:可以减少车流对沿街地区的干扰和噪声, 横向道路可以跨越,有利于交通控制。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2篇)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2篇)

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一、引言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道路管线的规划是至关重要的。

合理的道路管线规划可以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交通需求分析、道路网络规划、道路交通管线设计等多个方面,制定2024年城市道路管线综合规划方案。

二、城市交通需求分析根据城市的人口增长、居民出行方式变化以及经济发展,我们可以预计2024年城市的交通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为满足这一需求,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增加道路容量、改善交通运行效率以及提升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三、道路网络规划1. 道路网密度提升根据城市规模和交通需求,我们将制定道路网密度提升规划。

重点是在市中心和交通繁忙区域增加道路,以提高交通容量和流动性。

同时,应合理考虑环境、历史遗产和居民需求等因素,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 多层次道路网络规划针对不同层次的交通需求,我们将建立多层次的道路网络规划。

一级道路主要用于城市快速通行,连接城市的主要交通枢纽和重要区域。

二级道路则负责连接居民区和商业区,以满足居民日常出行需求。

此外,我们还将建设高架道路、地下道路等,提高交通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四、道路交通管线设计1. 道路交通信号控制合理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交通管线设计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科学规划信号灯的时序和配时,可以优化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我们将引入智能交通信号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和路况来调整信号灯的配时,提高交通的智能性和效率。

2. 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规划城市道路上的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是提高交通效率和鼓励环保出行的重要措施。

我们将规划公交车道和自行车道的位置和宽度,确保公交车和自行车的通行畅顺,并提供安全、便利的出行条件。

3. 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在道路交通管线设计中,我们还将注重道路绿化和景观设计。

通过种植树木、花草等植被,可以改善路面环境,减少尾气污染。

同时,合理设计道路景观,可以提高城市形象和品质,增加行人的出行满意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在状态法:弗莱特(Fratar)模型
1 FODij ODij Fi G j ( Li L j ) / 2
k 1 k k k FODij ODij Fi k G k ( L L j i j)/2
L O / (OD G )
k i k i j 1 k ij k j
1
道路网络结构与基本指标
1.1 道路网络结构与道路分类
道路网的结构和特性主要由路网基本形态和路网交通
流特征决定。由于道路所在区域土地利用和土地开发 的差异,以及管理体制原因,我国道路规划、建设、 管理甚至设计标准,均分为公路与城市道路两大类。 这种区分与我国城市混合交通条件也有很大的关系。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空间上没有非常严格的界限。通常
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由4个子模型组成:出行生成、出行分 布、方式选择、交通分配。
I 类 G-MS Ⅱ类 G Ⅲ类 G Ⅳ类 G
MS D D D-MS
D
MS
A
A
A
A
(a)
G-出行生成;
(b)
D-出行分布;
(c)
MS-交通方式划分;
(d)
A-交通分配
(a)
(b)
(c)
(d)
2.2 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

出行生成预测指对每一个小区产生和吸引的出行数量 的预测,即预测发生在每一个小区的出行端数量;
2.3 交通量预测模型—交通分布
交通分布预测模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现状出行OD分 布求算未来OD表,称为现在状态法,也称增长率法,包 括均衡增长率法、平均增长率法、底特律法、费雷特法; 另一类是考虑区间距离、时间等因素与交通量的关系求算 未来交通分布,这类模型称为综合法,包括重力模型、机 会模型等。
道路上行驶的车流,不因外界因素干扰而停车,称为
连续流。如果车流由于交叉口信号或标志等原因,可 能导致车流行驶中断,称为间断流。
城市道路网络以间断流为主,公路网络以连续流为主
路网特征指标有平均路网密度、道面面积率(城市)、
人均道路长度、车均道路长度、人均道路面积、车均 道路面积以及衡量各级道路相对比重的路网技术等级 等指标。
n
k L D / (ODij Fi k ) k j k j i 1
n
Fik: 第k次迭代i分区预测年对基年的交通发生量之比;
Gjk: 第k次迭代j分区预测年对基年的交通集中量之比; 模型的前提假设为从某个分区出发的交通量与该区现在的
交通出发量成正比,且未来分布正比于区域分布系数
2.3 交通量预测模型—交通分布
集中城市化区域内的道路作为城市道路;集中城市化 区域之外的道路作为公路。
城市道路分类:交通功能,行车条件/道路管理 公路分类方法:行政等级,技术等级
城市道路基本分类
规划设计分类: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 支路、小区道路、步行街 交通管理分类:机动车专用道、非机动车专用道 公交专用道、客运车辆专用道
ODij : 基年从i分区到j分区的交通分布
Q: 基年各分区的发生集中量总和; FQ: 预测年各分区的发生集中量总和。
模型应用的前提条件为该地区的交通布局不发生变化,适 合各分区间经济发展差异很小且经济与交通格局几乎不变 的地区,也可用于那些土地利用形态及强度稳定的地区的
OD调查数据的校正与调整。
2.3 交通量预测模型—交通分布
2)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假设各分区间的交通分布与分区间的引力成正比 而与分区间的阻力成反比。重力模型考虑不同土地利用之 间存在的竞争,能反映分区间出行成本变化对分布的影响 (1)基本重力模型
Tij K Oi D j
tij
(2)美国公路局重力模型
Tij Oi
D j f (tij ) K ij



2.2 道路交通量调查与分析
2)主要交通量指标

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 ADT:平均日交通量,为任意期间各日交通量的总和 除以该期间日数所得的值。 WADT:周平均日交通量,为一周交通量总和除以7 所得之值。


MADT:月平均日交通量,是一个月的交通量总数除 以该月的天数所得之值。
高峰小时交通量:全天交通量最大的一个小时称高峰 小时,该小时内的交通量谓高峰小时交通量。分早高 峰或晚高峰交通量 年最大小时交通量和年第30位最高小时交通量
公路网技术等级
(公路里程 公路等级值) 公路里程
2
道路交通量预测
2.1 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

城市道路的路段和交叉口交通预测必须在网络背景下分 析,通常采用经典四步骤模型。道路机动车交通量不仅 与机动车保有量有关,而且与城市土地利用、交通政策 、交通方式等诸多因素有关。
与城市道路交通量对区域开发强度、交通管理因素变化 比较敏感不同,公路网络形态、运量分担率相对比较稳 定。公路交通量预测首先考虑现状基础上的增长,再考 虑公路建成或交通服务条件变化对沿线土地开发产生的 影响和增加交通量,以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相互竞争 和运量转移。一般在四步骤模型基础上,考虑诱增交通 量和转移交通量。


2.2 道路交通量调查与分析
2)主要交通量指标

高峰小时流量比:高峰小时交通量占日交通量的百分 比。我国公路高峰小时流量比一般为8%—10%,城市 道路高峰小时流量比一般为9%—13%。 高峰小时系数(PHF):为高峰小时交通量与t分钟高 峰流率折算交通量之比。 车种比率:不同车种交通量占总交通量的比例。 KD:方向不均匀系数,表示道路不同行车方向的交通 不均衡现象 地点车速,行程车速和行驶车速调查

2.1
城市道路网交通量预测流程
现状基础资料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机动车增长
城市总体规划
人口空间分布
交通基础设施规划
工作岗位空间分布
出行发生模型
出行生成模型
出行吸引模型
出行分布模型
出行方式划分模型
出行分配模型
每车次载客数
道路交通量
2.1 公路网交通量预测流程
社会经济历史 资料 规划区经济发 展及影响研究 未来社会经济 交通量现状调 查及历年资料 综合运输现状 及历年资料 交通与经济发 展关系和弹性 系数
2)函数模型法
以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为因变量,以影响分担率变化因 素的特性值为自变量,建立交通方式划分函数模型。
P a e bx
P 1 c 1 ae bx
P 1
c 1 ae bx
a,b,c,d为系数,可以通过出行调查结果确定。而x为 自变量,可以交通方式之间的距离比或费用比 。
1.1 路网基本指标
平均路网密度 规划区域路网总长度 (Km / Km 2) 规划区域面积 规划区域道路用地面积 (%) 规划城市总面积
道路面积率(城市)
人均(车均)道路长度
规划区域道路网长度 (m / 人(辆)) 规划区域人口数(车辆数)
人均(车均)道路面积
规划区域道路网总面积 (m 2 / 人(辆)) 规划区域人口数(车辆数)
发展指标预测
FRATAR法 基年规划区 交通分布
容量限制均衡分配
未来年规划区 交通生成量
区域综合交通 运输研究
未来年规划区 交通OD矩阵
其它运输方式 运量及流向
诱增及转移 交通的考虑
未来年份路网方案
未来年各种方案 预测交通量结果
2.2 道路交通量调查与分析
1)流量调查

交通量调查分为区域交通量调查、区域境界线调查、 核查线调查和特定地点(专项)调查。
出行分布预测是指从起点小区到终点小区 (OD)的交通 量预测,即指定二个小区(地点)的出行交换量; 方式划分预测是指对每组起、终点间各种可能的交通 方式所承担比例的预测。在城市内部的出行需要考虑 轨道交通、公共汽车、自行车、出租车、私人小汽车 等方式,城际出行则需要考虑飞机、铁路、公路、水 运等运输方式; 路网分配是将每种交通方式起、终点(OD)间的流量 在指定网络上分配到特定线路,最常用的网络是道路 网和公交网。
1.1 城市道路网基本形态
道路网络的基本形态指空间布局特征,包括道路的走
向、连接方式和各类道路的组合。道路网的基本形态 既与城市特性有关,也与路网的发育程度有关。
基本的路网形式有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以
及混合式等。
方格网式也称棋盘式,主要道路由两组大致互相垂直的
平行道路组成;
环形放射式道路网由自城市中心向各主要方向延伸的辐
Ti c0 c1 x1i c2 x2i cn xni
T i : i年的交通生成量; x i : 与第i年交通生成量有关的指标值,如国内生产总值 GDP、车辆拥有量、土地利用(总人口、职工岗位)、社 会商品零售总额、客货物周转量、客货运量等; C 0 、C 1 、C 2 、C n 为待定参数。


3)车速调查

2.2 机动车OD调查与分析
1)城市机动车OD调查

私用小客车:通过居民OD调查获得数据,家访调查 营运车辆:发表调查


出租车
卡车
2)公路机动车OD调查

出入口:询问方式
路网:到达地点;出行目的、时间;
装载;路径;费用
2.3 交通量预测模型—四步骤方法
射状道路及若干环绕市中心不等距的环形道路组成;
自由式路网一般为滨江(海)或坡地城市顺应地形而形
成的道路系统;
混合式路网指的是前述三种不同形态路网混合而成的道
路系统。
1.1 交通流与路网基本指标
道路上的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与人流统称为交通流。
如无特殊说明,一般情况下交通流主要指机动车流。 通常用流量、密度、速度等三个最重要的参数来描述 其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