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黑板报资料:中元节的来历

合集下载

中元节的手抄报资料:中元节传说

中元节的手抄报资料:中元节传说

中元节的手抄报资料:中元节传说传说一: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

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倒悬”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

后后来得到释迦协助。

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

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历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传说二: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个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个天就定为“鬼节”。

鬼节这天,人们要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对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

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实行。

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

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

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

校籍辰和自恣日仅仅仅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

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所以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即使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

首先是那名目。

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能够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一、“鬼月”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

”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

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

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盂兰盆节花灯在汉民族传统的阴阳五行观念中,春夏秋冬分别是少阳、太阳、少阴、太阴。

寒季是阴,暑季是阳。

南是阳,北是阴。

纯阴之鬼与冬、寒、北之阴相对应。

五行之水气开始显现的时间正是申,即七月。

水气,于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第二年三月消亡。

相应地,纯阴之鬼正是在七月开始活跃,十一月达极盛,次年三月沉寂。

反应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节的出现:七月鬼节,十一月寒衣节,次年三月清明节。

故俗语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

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

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

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

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

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节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

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

地官清虚大帝赦罪,诞于七月十五,称中元节。

水官洞阴大帝解厄,诞于十月十五,称下元节。

我们熟悉的元宵节即上元节,或称上元灯节。

三元节时,三官下界巡游,履行职务。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来历(精选15篇)中元节的来历1中元节的来历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

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

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习俗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2019年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2019年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
我们的编辑为您准备了关于《中元节手抄报内容:中元节文化》的文章,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鬼月”
汉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时之气的风俗,先秦时就有“迎秋于西郊”的记载。”郑玄解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于西郊之兆也”。所谓白帝即是秋神,主杀伐,为死神。汉族又有四时荐享祖先、秋尝之祭的风俗,此俗一直传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时间,迎秋、秋尝与秋祭之俗逐渐在民间形成了七月为神鬼之月的俗信。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举行“中元斋醮”,俗称“道场”,为民众祈福。是日殿上设“太上中元七气赦罪洞灵清虚大帝平等应善天尊”的神位,广陈供养。卯刻,道众闻鼓上殿,经师们加披五彩云鹤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头戴五老冠,金莲盖顶,身披天仙法衣,手执朝简,在钟鼓齐鸣中拈香、宣表,称“庆贺朝科”,便拉开了法会序幕。法会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诵《玄门功课经》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锡福宝忏》。晚间唪诵《铁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后化的祖师,并普渡十方孤魂。
七月十五日这天,民间家家祭祀祖先。在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称瓜节。在民间的中元节俗中,放灯是最盛大的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以纸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节也用灯,但于陆地,中元节则在水中。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间认为,整个七月为鬼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所以叫做鬼门开。民间以路边点火、河中放灯、提供鞋子等办法,满足鬼出门活动的需要,以免它们连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满足,无法出行而在原地为非作歹,当然,点灯引路等办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够“远走他乡”。七月时,鬼门初开群鬼纷出,一时“群鬼乱窜”,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中元节(鬼节)的来历与禁忌

中元节(鬼节)的来历与禁忌

中元节(鬼节)的来历与禁忌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元节。

中元节,又名鬼节,佛教也称盂兰盆节。

我们先来说一下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的来历。

1、中元节中元节的名称来源于道教。

在道教中,有三位大神,分别为天官、地官、水官。

这三位大神的职责也不一样,天官又名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薇大帝,主正月十五天官赐福;地官又名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主七月十五地官赦罪;水官又名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明大帝,主十月十五水官解厄。

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

”。

三官又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又被认为是三官的神诞之日,所以七月十五又被称为中元。

2、鬼节鬼节名称的来历,实际上也跟道教有关,七月在道教里也被称为鬼月。

三元中的地官大帝所管的就是地府,在经书中讲,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地府打开鬼门,赦放出鬼魂到人间来接受阳间亲人的祭祀,七月三十日返回。

同时,也是地官大帝校籍众生罪过之时。

在道教的经文典籍和传说中,七月十五之天,地官大帝会拿出众生的薄籍,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画赦罪免刑。

所以到了这一天,太乙救苦天尊也会广开宏恩,大赦地狱,由地官负责赦罪解愆,鬼门大开而慈法普施,广度鬼魂。

所以阳间的生人们,在这一天也会为自己的已故的亲人朋友烧纸祭祀,诵经超度,期待他们在阴时能过的更好。

后来这一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祭祀祖先的节日,人们也认为在这一日为已故的人的祭祀物品,他们都可以收到,故这一日也是人们体现孝道的重要节日。

而因为鬼门大开的缘故,所以这一日也被称为鬼节。

3、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名称的来历,这个名称的来历与佛教有关,在《佛说盂兰盆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目犍连(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修行得了六通,就忽然想起了自己已经故去的母亲,于是就想救度自己母亲,报答她的养育之恩,于是就以道眼观看世间。

这一看,了不得了,他死去的母亲,竟然投生到了饿鬼道中受苦,喉咙细小不得饮食,皮骨相连,瘦弱不堪。

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

中元节的由来及中元节习俗中元节的来历及习俗介绍篇一中国人自古讲求孝道,所以才促使中元节代代相传。

人们认为逝去的人也有只是到了另一个空间,生活还是照样的'过。

只不过不能够与阳间的人接触,而中原节也算是团结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冥司会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让逝去的人回到阳间与家人相见。

所以中元节的来历是因为阳间的人为表孝道、体现对家人的思念而设立的日子。

什么是中元节。

为和被成为鬼节呢?鬼节就是农历七月中元节,相传七月十四,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

传说这一天的子夜时分,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

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会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

所以这一夜,不宜外出。

因为夜间是人阳气弱,鬼阴气重的时候,如外出游荡,容易撞见“不干净”的东西。

说完了中元节的来历,我们在来浅谈中元节的祭祀。

中元节白天,家中要准备好吃食祭祀祖先,有些还要举行家宴,供奉时行礼如仪。

酹酒三巡,表示祖先宴毕,合家再团坐,共进节日晚餐。

到了傍晚,一家老小便携带好携带炮竹、纸钱、香烛,找一块僻静的河畔或塘边平地,用石灰撒一圆圈,表示禁区。

这样做的寓意是让逝者认准亲人,前来领去祭供之物。

画圈之后需在禁区中心点燃纸钱、衣物,让逝者在阴间能够吃饱穿暖有钱花,才不至于滋扰阳间的人,烧完钱纸便要开始送祖先上路,回归阴曹地府了。

如今中元节、清明节这类祭祀的日子早已深入人心,每年的这两个日子,几乎家家都会参与其中,前去坟头祭祀,或是夜晚焚香,为了就是表现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

除了祭祀家人之外,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还会请出地藏菩萨、钟馗像、目连尊者等佛像放置高台、供奉参拜,希望他们能够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

保佑家宅一方平安,免受不洁之物的干扰。

中元节传统习俗篇二中元普渡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不少人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卅日之间,择日以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鬼魂,并祈求自己全年的平安顺利。

中元节的手抄报内容: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手抄报内容:中元节的来历

中元节的手抄报内容: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源头,应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祖相关。

道教盛行后,附会传统,创立了天、地、水三官神祗。

据说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日,称上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赐福。

地官生日在七月十五日,称中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赦罪。

水官生日在十月十五日,称为万元节。

其主要职责是为人间解厄。

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个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

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节希望早日托生。

后来人们把这个天就定为中元节。

按佛教典故,关于“盂兰节”的起源,有着以下一个典故: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连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因为目连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他们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

目连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使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连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很多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连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

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大全)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大全)

中元节的来历故事(大全)中元节的来历故事“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

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

”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

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

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

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

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

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

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

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习俗每逢七月,民间必定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全国各地,无论是商业区还是组屋区,都可以看到庆中元的红色招纸,张灯结彩,设坛酬神。

“普度”仪式是中元节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大致可分为街普、市普、庙普等,以街坊为主的普度称为“街普”,以市场为主的普度称为“市普”,由庙宇住持的普度称为“庙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元节的黑板报资料:中元节的来历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
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任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
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
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

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
的传说。

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
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
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

所以,我国很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

其母堕落
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

目连无法解救母厄,
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
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
夺走。

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

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

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

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
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个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
孤台。

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
盘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

过了中午,各家
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
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
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

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
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

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
各种咒语和真言。

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
三次。

这种仪式叫"放焰口"。

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
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描
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

如今我国北方
的人们仍然在这个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
思念之情。

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


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
丰富的人文内涵。

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
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

但“不同年
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
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
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

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
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
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
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

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
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

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能够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