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中国鲎意义深远
六年级一班中国鲎调查报告

七、课题研究成果及分析:
我发现:中国鲎一般生活在深海区,每年6-8月回到沙滩上产卵,对沙滩的沙质和温度等自然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入秋后,从浅海游回深海过冬。幼鲎在滩涂上长到9岁才移居浅海,一般要到13岁才达到性成熟。成年后就很耐饥,连续10个月不吃东西也不会饿死,主要吃小型无脊椎动物、薄壳小贝类、海豆芽、海葵等。平时生活于水深40m以内的泥沙质海底,以蠕虫、环节动物、腕足动物及软体动物为食,昼伏夜出。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肉——辛、咸、平,清热解毒,可明目,治青光眼、脓泡疮。壳——咸、平,有活血祛瘀、解毒作用;含溴、铁、锌、铜、镍、锰、钙、钛、氯、硫、硅、铝、镁等元素;主治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烫伤、疮疖。尾——咸、温,有收敛止血功效,用于治肺结核咯血、疮疖。
五、课题行动计划:
1、在网上查阅关于鲎的资料进行了解、分析、总结。
2、研究鲎的专家进行交流,获取知识。
3、去生物馆、科技馆查看、记录相关资料。
六、课题研究过程:
(一)问卷调查
鲎的繁殖
鲎的生长环境
鲎的食物
鲎的习性
鲎的状况
鲎的外貌
(二)实地访查
中国鲎,体似瓢形,深褐色,全长可达70cm,宽约30cm,雌性成体一般体重都在2kg以上。
2、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出现的时期,可以追溯到(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截至(2009年),世界上已发现的鲎化石种类约(31)种,鲎在进化过程中形态变化不大,因此被称为“(活化石)”。
3、中国鲎(学名:Tachpleus tridentatus),体似(瓢形),(深褐)色,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全体覆以(硬甲),背面(圆突),腹面(凹陷)。中国鲎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被称为“活化石”。中国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由于(环境破坏、人类偷捕)等原因,成为了(濒危)物种。中国鲎生长周期长,需要近(13年)时间才能繁殖,保护形势严峻。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

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中国鲎(Meretrix meretrix)是一种著名的贝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口、沿海湾、潮间带等沙质底质生境中。
作为一个重要的底栖动物,中国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命周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进行生态监测和评价,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沙质潮间带是中国鲎的主要栖息地,它是潮汐作用下海水与陆地交汇的地带。
沙质底质的特点使得该地带富含有机质,并且介质孔隙度大,透水性好,这些特性使得沙质潮间带成为适合中国鲎生存的环境。
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鲎的生态需求和栖息地特征,进而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生态监测是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来获取数据和信息的过程,从而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在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可以通过定期采集和样本分析来监测中国鲎群落的组成、密度、体长分布等相关指标。
同时,还可以对中国鲎的生存环境进行调查,如沙质质地、水质条件、温度等因素的监测,以了解这些因素对中国鲎生态需求的影响。
生态评价是对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状况和功能进行评估的过程。
对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进行生态评价可以评估鲎群落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
通过生态评价,可以了解中国鲎种群的数量和分布,评估其受到的威胁和压力,以及生态系统对中国鲎的容纳能力。
此外,还可以评估中国鲎栖息地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制定相关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监测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鲎生态需求和栖息地特征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中国鲎栖息的生境,维护其种群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
此外,生态监测和评价还可以对中国鲎及其生境进行长期的动态监测,为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健康提供及时的反馈和建议。
因此,加强对中国鲎栖息的沙质潮间带的生态监测与评价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中国鲎,濒危!

中国鲎,濒危!2019年3月,三棘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也就是中国鲎,在IUCN红色名录里的等级从原本的数据缺乏(DD),更新为濒危(EN)。
看似一条普通的新闻背后,却是一个物种因人类过度利用而走上濒危的苦难之路,也是专家学者以及保护工作者不断呼吁、极力推动保护的艰辛之路。
从繁盛到濒危,只需一瞬间鲎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距今已经有4.5亿年的历史,经过了多次物种大灭绝的考验;时至今日,世界上共有四种鲎: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三棘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也就是中国鲎)。
可正是这种久经考验的古老的生物,在最近的几十年,其中之一的中国鲎,却因为人类的过度利用而成为了濒危物种。
中国鲎曾经遍布中国南方沿海地区,自浙江到海南都有数量巨大的野生中国鲎种群的分布。
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人们对鲎的利用仅限于沿海渔民“偶食鲎”、或者用鲎壳制作水瓢、锅铲、辟邪用的虎头牌等。
现在,沿海的渔民们还时常能想起,几十年前,每当夏季来临、大潮之际,成对成对的成年中国鲎就会挤满海滩交配产卵。
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鲎的命运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折。
上世纪50年代,人们发现鲎的血液可以制作成一种重要的细菌检测剂——鲎试剂,能够最快速,准确的检测出细菌。
于是专门生产鲎试剂的工厂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鲎试剂被引入中国,中国的鲎试剂厂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对于需要10年以上才能成年的中国鲎来说,市场对鲎血的巨大的、激增的需求带来严重的野外捕捞。
而大量从野外捕捞而来的中国鲎,在进入鲎试剂厂后,由于取血技术还不过硬、采血规范还不成熟等原因,走向死亡。
那些没有在采血过程中死亡的中国鲎,又因为人们本着“物尽其用”的处理思想,将鲎作为食物卖到市场,将鲎壳作为几丁质原料卖给工厂、将鲎的尸体用于堆肥……北海的鲎私宰场,梦马拍摄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鲎野外种群急剧减少,鲎试剂产业也受到重创跌入谷底,许多鲎试剂厂倒闭;像几丁质和堆肥这样“浪费”的利用方式也逐渐消失。
保护鲎的演讲稿三分钟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保护鲎。
鲎,这种古老的海洋生物,被誉为“活化石”,在我国有着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
然而,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鲎的数量急剧减少,保护鲎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责任。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鲎。
鲎,学名“鲎形目”,是一种古老的海洋节肢动物,距今已有4亿多年的历史。
它的身体扁平,有坚硬的外壳,尾部较长,生活在大海中。
鲎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为它保存了许多古代生物的特征,对于研究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鲎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血液中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治疗某些疾病具有显著疗效。
然而,在人类活动的冲击下,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以下是几个导致鲎数量减少的原因:一、过度捕捞。
由于鲎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大肆捕捞鲎。
这使得鲎的数量逐年减少,甚至濒临灭绝。
二、水质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水、废气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鲎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三、栖息地破坏。
人类在沿海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如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严重破坏了鲎的栖息地。
四、外来物种入侵。
一些外来物种进入我国沿海地区,与鲎争夺生存资源,导致鲎的数量减少。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保护鲎呢?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贩卖鲎等违法行为。
同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震慑。
二、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鲎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提高人们对保护鲎的认识和意识。
三、开展科研工作。
加大科研投入,深入研究鲎的生物学特性、繁殖习性等,为保护鲎提供科学依据。
四、保护鲎的栖息地。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治理,恢复和改善鲎的栖息地,为鲎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五、推广鲎的替代品。
鼓励企业研发鲎的替代品,减少对鲎的需求,从而降低鲎的捕捞压力。
同学们,保护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对鲎的观点

对鲎的观点
鲎,又称海鞘,是一种海洋生物,外形类似蝴蝶,常常被人们认为是非常神秘的生物。
对于鲎,人们有着不同的观点。
一些人认为鲎是一种非常神秘的生物,因为它们在海洋中生活,常常只在特定的季节和地点出现,很少有人能够亲眼见到它们。
这种神秘感让人们对鲎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有人甚至将其视为幸运的象征,希望能够在海洋中见到它们,以求得好运。
鲎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生物,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上千万年,这也增添了它们的神秘色彩。
另一些人则认为鲎并不那么神秘,它们只是海洋中的一种普通生物。
他们认为,鲎在生物分类学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一种寻常的海洋生物而已。
这些人认为,对鲎的神秘观点只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投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无论是哪种观点,人们对于鲎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但无论是神秘还是寻常,鲎都是海洋生物中的一种,值得我们尊重和保护。
毕竟,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鲎作为海洋中的一种生物,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和尊重鲎,同时也应该更多地保护海洋环境,让鲎和其他海洋生物能够在一个更加清洁、健康的环境中生存。
这样,我们才能够让鲎和其他海洋生物继续为地球生态系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保护中国鲎宣传文案

保护中国鲎宣传文案1. 中国鲎啊,那可是海里的“活化石”,比恐龙还古老的存在,要是没了它,海洋历史都得缺一大块儿,就像历史书突然被撕掉几十页。
2. 中国鲎长得像外星生物一样酷,四只眼睛瞪着你,仿佛在说:“保护我,我可是海中宝,不是盘中餐。
”3. 嘿,中国鲎就像海洋里的神秘大侠,身披硬甲,在海里闯荡了亿万年。
要是我们不保护它,就像把大侠的剑给折断了,多不仗义。
4. 中国鲎像是海洋生物中的“老古董”,珍贵得很呢。
要是伤害它,就如同把博物馆里的千年文物给砸了,简直是大罪过。
5. 中国鲎的血液是蓝色的,多酷啊,像流淌着蓝色魔法药水。
这么神奇的生物要是灭绝了,就像魔法世界失去了魔法源泉。
6. 中国鲎像海里的小坦克,慢慢悠悠地晃悠了这么多年。
我们要是不保护,那就是把小坦克给炸了,太残忍啦。
7. 看那中国鲎,就像海里的铠甲勇士,它的存在是海洋的骄傲。
要是把它弄丢了,海洋就像掉了一颗最闪亮的星星。
8. 中国鲎仿佛是海洋送给人类的珍稀礼物,它那么独特,就像在大海这个大宝藏里最独一无二的宝石,我们可不能让这宝石蒙尘。
9. 中国鲎像一位来自远古海洋的隐士,低调又神秘。
如果我们不保护它,就好比把隐士的小茅屋给拆了,让它无处安身。
10. 中国鲎就像海洋里的时间胶囊,装着亿万年的秘密。
要是它消失了,那些秘密可就永远被尘封了,就像把一本绝世秘籍给烧了。
11. 这中国鲎啊,好似海里的定海神针,虽然小小的,但对海洋生态平衡起着超级大的作用。
要是没了它,海洋生态就像失去了平衡木的杂技演员,晃悠得厉害。
12. 中国鲎像一个背着硬壳房子的海洋小居民,在海里住了好久好久。
要是我们破坏它的家,就像一群强盗闯进了一个宁静的小村庄。
13. 瞧那中国鲎,像海中的蓝色精灵,它的一举一动都充满了古老的韵味。
要是不保护它,就像把精灵的魔法棒给折断了。
14. 中国鲎是海洋生物界的“老寿星”,岁数大得能把海洋里其他生物都惊掉下巴。
我们要是不守护好它,就像把寿星的长生不老药给打翻了。
说明文中华鲎450字

说明文中华鲎450字
中华鲎,又称中国鲎,是一种长相奇特的海洋生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鲎科,鲎属。
它们的体形像马蹄,体长可达70厘米,体重可达6公斤。
中华鲎的外骨骼主要由钙质构成,形似盾牌,可以有效地保护身体。
它们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头胸部、腹部和尾部。
中华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特别是福建和广东。
它们常生活在近海的浅海区和潮间带,属于水底栖息动物。
中华鲎的生存面临着许多威胁。
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中华鲎的数量正在逐渐减少。
此外,它们的生殖方式是卵生,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孵化和繁殖。
但是,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和气候的变化,它们的繁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虽然中华鲎的肉质鲜美,被广泛用于食用,但是在中国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后,人们的餐桌上已经不再出现它们的身影。
并且,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为濒危级别,加强了对其保护的力度。
另外,专家建议建立鲎自然保护区,定期向自然保护区内放流幼苗,严禁滥捕滥杀,以期将中华鲎的数量恢复到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鲎成濒危物种保护迫在眉睫

关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研究员颉晓勇鲨成濒危物种保护迫在眉睫文丨《海洋与渔业》记者周礼雄I颉晓勇丨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疽与遗传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产养殖生态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学、童生物学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国海域的童自然资源严重衰退现状,致力于中国鲨繁殖、养殖、增殖放流、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在地球上已存在4.85亿鱼年之久,早于恐龙和原始鱼类,是极为珍贵的“活化石生物”。
世界上现存的鲨只有4种——中国鲨、南方鲨、圆尾鲨、美洲鲨。
目前在我国海域自然分布的鲨为中国鳖和圆尾鲨。
鲨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科研价值.其血液提取物制成的鲨试剂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以检测内毒素。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域的中国鲨资源急剧下降.尤其在东南沿海许多曾经随处可见中国鲨的海域近10多年来已罕见踪迹,而上岸产卵的中国鲨更是几近绝迹,鲨资源面临枯竭。
从中国药品试剂行业对鳖试剂的刚性需求考虑.中国鳖完全可以被列入国家重要战略生物资源,其种群亟待抢救、复育和保护。
蛍的珍贵鲨属于节肢动物门、肢口纲、剑尾目、鲨科、鲨属。
现代鲨与鲨化石在外形和结构方面都非常相似鲨的外形很独特,身体分为三部分,青灰色或暗褐色呈钢盔状的头胸部、长有锐刺的腹部以及剑尾。
鲨血液里含有50多种活^^物质,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诱导癌细胞分化的生物活性物质。
鲨血浆中有一种非常原始而特别的变形细胞.一旦细菌入侵身体,这种变形细胞就会变形.在其形态改变过程中会释放出凝固蛋白原包围入侵细胞.并使附近的其它细胞产生粘连作用.进而使血液凝集成为胶状物以降低细菌的入侵威胁:1956年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动物学家Ihng F发表论文《賞的一种细菌性疾病》,人们才发现鲨血液的医用价值。
1965年.BangF与合作者制备了没有血液的鲨血细胞溶解物(LAL).1968年被正式命名为鲨试验(Limulus Test)o利用鲨血液的这种特殊反应,科学家研制出特殊的医用检验试剂——“鲨试剂”,作为最灵敏和专一的内毒素检查方法,它被广泛用来筛检侵入式的医疗器械是否被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国鲎保护意义深远
姓名:段松阳班级:养殖1063班学号:200611111311
摘要:开展科研与监测, 加强宣传教育, 广泛进行国际合作,应用科学的管理方式来保障保护区的持续发展, 使中国鲎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地保护,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利用将给人类带来更多福音。
关键词:鲎试剂、中国鲎人工育苗、人工放流。
一、中国鲎及其生存现状:
中国鲎( Tachypleus triden ta tus Leach) 是肢口纲(Mer ost omata) 剑尾目(Xi phosura) 鲎科(Li m2ulidae) 仅存的4种鲎之一, 多数栖息在风浪比较平静、海滩底质为沙泥的海湾内, 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一带, 国内分布于舟山岱山、宁波以南的广大中国海岸, 数量较多的分布区是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
冬季中国鲎需到较深的海域越冬, 春末夏初, 中国鲎从深海游向沿岸沙滩, 产卵并受精, 受精卵就地孵化, 幼中国鲎随着个体的长大, 不断向浅海移行。
厦金海域有几百公里长的优良沙砾潮间带和丰富的沙滩资源, 非常适合中国鲎的繁殖、生长, 曾经是产中国鲎最多的地方。
可是现在这些地方的中国鲎的数量正在急剧下降。
其生存状况实在令人堪忧。
①根据有关学者调查研究:许多海滩甚至已多年难觅其踪.。
现今大部分的海滩已成为旅游闹区, 只在大嶝岛、小嶝岛、集美后田及澳头一带, 由于地偏且尚未开发, 还能偶见中国鲎。
湛江海域原来多见中国鲎,可是近些年来其数量也正在急剧下降。
目前餐馆里所见私宰的中国鲎, 只有极少部分是通过本地海域底拖网获得, 而大部分是从广东、广西走私而来的。
厦门海域的中国鲎资源已濒临枯竭!
中国鲎数量锐减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 中国鲎味道鲜美, 鲎肉是闽南著名的名点小吃之一。
因此很大一部分中国鲎作为菜肴遭到滥捕滥杀,甚至在每年2—3月份就开始底拖网扫荡式捕中国鲎,这是造成中国鲎资源剧减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 鲎试剂法目前已经成为检测内毒素的高效工具, 厦门鲎试剂产业发达, 鲎试剂产量高, 应用广泛, 此用途消耗一部分中国鲎资源; 第三, 中国鲎的生长周期相当长, ②从卵细胞受精至性成熟需要13~15年的时间, 这也给中国鲎资源的恢复造成一定的困难; 第四, 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扩大, 填海造地使海滩面积不断减少、退化, 而目前仅剩下不多的海滩, 而且有的受到严重污染, 有的成为旅游用地, 使中国鲎失去生息繁衍的场所, 直接威胁其生存.
二、中国鲎的各种价值:
第一、生态学价值,中国鲎生活于海洋中的较低的营养级,对于其生态学价值很少有人去做仔细的研究。
但是从其所生活的空间和海底分布的习性来看中国鲎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应该是不可缺少的。
第二、食用价值,虽然人们觉得中国鲎味道鲜美,可是从其生成速度,单只体重方面来看中国鲎并不适用于食用。
一只中国鲎从其出生到其长到可以食用的体重至少也要13年。
而且一只成年的中国鲎最大体重也不到3公斤。
第三、其他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中国鲎的重要价值就应该体现在
它的这些价值上。
首先中国鲎的血液可以用来制造鲎试剂,而抽取过部分血液中国鲎又可以放回大海而不会导致其死亡。
鲎试剂作为一种天然来源的试剂其灵敏度是任何人工合成的试剂所无法相比的③。
其次,中国鲎可以用来监测海水中各种重金属污染,尤其是铜离子。
第四、研究价值,中国鲎有海底活化石之称,早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就生活在地球上,至今仍保持其形态,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它与恐龙是同一个世纪的动物,因此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与生态学价
值。
三、开展科研人工育苗,合理人工放流,加强宣传教育保护中国鲎:
近年来人们对鲎资源的破坏实在是太大了:有网友描写道:这种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上均有重要价值的海洋动物,正一步步走向种族灭绝,不是被宰杀端上饭桌,就是被抽光血制成鲎制剂。
鲎需要15年时间才能成年,医学工作者在采鲎血时只抽取1/3或2/3的血,保证鲎仍能成活。
现在中国鲎却遭到“抽光血、吃尽肉”的毁灭性掠夺。
除了制鲎制剂,食客纷纷把贪婪的筷子对准中国鲎,北海、防城一带的餐馆,鲎壳堆积如山。
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鲎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以才会造成很多人争相吃鲎的结局。
更有甚者,很多渔民在捕到中国鲎之后并不是随地放流而是拿到市场上出售,有关部门检查时他们竟然不知出售中国鲎违法的。
由此可见我们的宣传教育力度非常不到位。
监督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国鲎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有一次有关单位搞中国鲎的放流,可是往往是放流者刚刚过去而捕捞者就接踵而至。
因此加强宣传教育,是渔民懂得保护中国鲎的重要意义,是中国鲎的食客们知道他们的可耻行为。
当然中国鲎繁殖周期实在太长了,想尽快恢复中国鲎的数量单纯靠宣传教育还不行,还必须加强科研,重视人工育苗,并合理放流。
这样才能较快地恢复我国南部海域的中国鲎的数量。
从而使中国鲎的数量达到可以利用的程度。
参考文献:
①《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创设厦门海域中国鲎自然保护区〉》翁朝红, 肖志群, 谢仰杰, 洪水根等
②网络博客〈〈玫瑰花的葬礼〈中国鲎〉〉〉
③〈〈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基因工程抗菌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