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现状
公职人员吸毒总结汇报

公职人员吸毒总结汇报标题:公职人员吸毒问题分析及防控对策摘要:公职人员作为承担着国家公务的重要人群,吸毒问题对其身心健康和工作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公职人员吸毒问题的调研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控对策,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倡导全社会对该问题的关注。
一、引言公职人员作为服务社会、管理国家的重要群体,其思想道德和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国家机关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稳定。
然而,近年来公职人员吸毒情况的增多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对人员本身传统美德形成威胁,也对工作效率和公众对公职人员的信任产生负面影响。
二、吸毒现状及危害分析1. 吸毒现状:公职人员吸毒问题存在普遍性和隐蔽性,涵盖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以及公共服务机构等多个领域。
精神腐蚀的影响逐渐侵蚀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从业态度。
2. 吸毒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还可能导致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吸毒者还可能为了获取资金而滋生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冲击。
三、形成原因分析1. 压力:公职人员工作压力大、责任重,常常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长期紧张情绪易导致心理负担加重。
2. 环境因素:一些公职人员处于特殊环境和工作岗位,接触到毒品的机会较高。
同时,一些公职人员通过聚会、交际等社交途径被牵扯到吸毒人群圈子中。
3. 宣传教育不足:对公职人员进行毒品宣传教育的力度和覆盖范围不够,使得一些公职人员对毒品危害的认知不足。
四、防控对策1. 完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公职人员吸毒问题防控的制度机制,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日常管理,包括健全问责机制和加强监督。
2. 增强宣传教育力度: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增强公职人员对毒品的认知和防范意识,通过针对性的培训、讲座等活动普及毒品知识。
3. 加强社会关爱:完善职工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帮助公职人员缓解压力,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
4. 加强监测和打击力度:建立健全公职人员毒品问题监测和打击机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打击毒品犯罪行为。
吸毒现状调研报告

吸毒现状调研报告吸毒现状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当前吸毒现状,探究吸毒的原因以及应对措施。
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包括吸毒者的基本信息、吸毒频率和方式、吸毒动机等方面的问题,共发放100份问卷,并收回了90份有效问卷。
个别访谈则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吸毒者进行深入交谈。
二、吸毒现状从调研结果来看,吸毒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且呈上升趋势。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有60%的吸毒者开始吸毒的时间在三年内,说明吸毒问题在年轻人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在吸毒频率方面,大部分吸毒者(70%)每周吸毒1-2次,而有部分吸毒者(20%)每天都吸毒。
这表明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程度较高。
调查结果还显示,吸毒者的主要吸食方式为吸烟(70%),其次是注射(20%)。
这也说明了毒品对人体的直接伤害程度。
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吸毒者选择吸毒的动机主要有四点:逃避现实(40%)、寻求刺激(30%)、追求快感(20%)和社交需要(10%)。
三、吸毒原因分析从吸毒者提供的吸毒动机来看,逃避现实是主要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的高度竞争和压力给年轻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年轻人难以承受,通过吸毒来逃避现实。
另一方面,寻求刺激和追求快感也是吸毒者选择吸毒的原因之一。
追求刺激和快感是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毒品的作用可以令他们暂时获得快感和刺激。
最后,一些吸毒者也选择吸毒是出于社交需要。
毒品在某些特定的社交圈子中具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吸毒成为一种社交娱乐方式。
四、应对措施针对吸毒现状,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教育是最重要的方面。
我们需要加强对年轻人的毒品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毒品的危害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社会的关爱,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年轻人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压力。
另外,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更严厉的毒品管控政策,加大对毒品的打击力度。
五、结论吸毒现状调研结果表明,吸毒问题在当前社会依然存在且呈上升趋势。
毒品及中药戒毒现状简述

野婴粟、延胡索、白屈菜、青风藤、防风、金不换、地不容、白芍和肉桂等,均具有镇痛 作用,但不具成瘾性,因此,它们多用来替代吗啡镇痛。另外,延胡索和酸枣仁还具有镇静、 解热作用,能治疗狂躁症状【12l。
l中药戒毒的特点 目前我国对阿片类物质依赖稽延性症状的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阶段的 研究表明,应用某些中药对于早期戒断症状确有一定的缓解效果【31。中药戒毒虽然让患者看到 了希望,但是如何有效的、彻底的治疗稽延性戒断症状是防止复吸的当务之急.也是时下中药 研究的重中之重。 中医认为鸦片辛香、酸涩、性温、有毒,归十二经。辛香走窜、苦温躁烈,最能伤阴耗气, 吸毒日久逐渐形成阴阳两虚、气阴两虚或气血两虚,而以阳虚或气虚为主。因此,邪实正虚是 阿片戒断的主要病机。病位涉及五脏六腑、三焦,病理基础为气血津液受损,其总的特点是脏 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虚实兼见,寒热错杂。因此治法以扶正驱邪为原则,或攻或补, 或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具体治法有:疏风散热法、清热解毒法、通腑泄浊法、活血化寮法、 健脾化痰法、息风止痉法、疏肝解郁法、补益气血法、滋补肝肾法和温通阳气等。总的说来, 中药治疗戒毒主要根据辨证施治,将一法、两法或多法并用,将祛邪与扶正有机的结合起来, 以谨守病机为重山。 2我国中药戒毒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如上所述,辩证治疗为中药治病的精髓所在。近年来,运用中药辩证治戒毒取得了一定进 展,特别是研制和开发抗稽延性戒断症状的药物,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戒毒工作者的共同目标, 在整体戒毒疗效上,目前中药越来越晕现出独特的优势【4J。 有研究报道,海洛因依赖者服用中药福康片或可乐定lOd,都具有抗阿片戒断症状的作用。 富康片组戒断症状逐口递减并优于可乐定组,以控制流涕和改善睡眠方面较突出pJ。刘东亮16J 等自研戒毒宁方(以大柴胡汤和黄连泻心汤为基础方),对近800例海洛因、鸦片吸食者采用中医 辨证论治,收到满意效果。邹定辉【7l等对64例吸毒者做了戒毒中药克瘾宁胶囊(illl8种中药组 成,具有镇静催眠、止痛安神的功效)与洛非西定治疗阿片类戒断症状的对照研究,均服药lOd。 结果显示在治疗前两组病人戒断症状总分差异无显著性。可比性较好,在治疗后,克瘾宁胶囊 组的效果要好于洛非西定治疗组。 郝伟【8l等将维尼康与丁丙诺菲对照研究,将符合入组标准的42例连续入院的海洛因依赖 者随机分为两组即维尼康组与丁丙诺啡组,每日评定戒断症状量表及副作用量表,结果发现, 在控制渴求方面,维尼康优于丁丙诺啡,控制躯体方面戒断症状方面,两者相当。 浙江中医学院王泽等人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基础组方,精选而成的纯中药制剂“神农栓剂” 经临床药理学研究表明是对阿片类药物成瘾戒断有优良作用的制剂,实验表明,神农栓对吗啡 成瘾大鼠能明显抑制戒断症状。急慢性毒理实验表明,当用量大于临床5.20倍时也未发现毒 副作用。 除上述研究外,现在已研制出一些中药能减轻稽延性戒断症状、对药物的心里渴求方面作
中国禁毒进展现状及强制隔离戒毒所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禁毒进展现状及强制隔离戒毒所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一、概况戒毒是指吸毒人员戒除吸食、注射毒品的恶习及毒瘾。
一般采用自然戒断法、药物及非药物戒断法。
二、禁毒现状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毒品滥用问题稍微有些严重。
毒品不仅使得吸毒人员生理及心理健康受到损害,同时对吸毒人员的家庭乃至社会都产生较大伤害,因此,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对其自身以及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2019年中国破获毒品犯罪案件为8.3万起,同比下降24.3%。
尽管中国减少毒品需求工作成效明显,治理毒品滥用问题取得一定成效,但滥用人数规模依然较大、吸毒活动隐蔽性增强、新类型毒品增多,治理巩固难度加大。
2019年中国抓获毒品犯罪嫌疑人为11.3万名,同比下降17.8%;缴获各类毒品数量为65.1吨,同比下降4.1%。
《禁毒法》提出了戒毒工作新思路,将重点放在社区戒毒及康复、强制隔离戒毒,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在社区戒毒中,需教育、挽救吸毒人员,促进戒毒者保持操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开展社区戒毒及康复的主要目的是教育及挽救吸毒人员,吸毒者作为违法者及受害者,可危害吸毒者身心健康。
2019年中国处置强制隔离戒毒22万人次,同比下降21.1%;责令社区戒毒社会康复30万人次,同比增长24%。
数据显示:吸毒人数持续下降,毒品滥用形势继续好转。
2019年中国现有吸毒人员为214.8万名,同比下降11%;查处吸毒人员次数61.7万人次,同比下降14%。
三、强制隔离戒毒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由于国家戒毒要求,戒毒工作人员必须采用强制性的手段帮助戒毒者进行心里康复、行为矫治以及劳动、身体锻炼等活动。
戒毒者在强制戒毒过程中,大多存在着一种仇视、抵制等心理,自制力差,缺乏自控能力。
部分戒毒者经常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而采用暴力手段。
戒毒工作者不得不采用暴力来对抗戒毒者,很难采用文明有力的手段进行管理。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毒品滥用问题越来越严重。
禁毒考核数据分析报告

禁毒考核数据分析报告
分析报告:
根据最新的禁毒考核数据,我们对禁毒工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1. 毒品危害的严重性:根据数据显示,毒品对社会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大量的毒品使用导致了许多不良社会事件的发生,如贩毒、吸毒和相关犯罪活动。
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 毒品滥用的现状:据数据分析,毒品滥用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体中,毒品滥用率明显增加。
这需要我们加强对青少年的毒品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警惕性并提供他们正确的毒品知识。
3. 禁毒工作的成效:禁毒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成功地缴获了大量的毒品和犯罪分子。
这表明禁毒工作对于控制毒品滥用和毒品犯罪的蔓延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4. 需要加强的禁毒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禁毒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警惕性。
同时,还需要加大打击毒品犯罪活动的力度,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合力。
5. 需要综合治理的禁毒工作:禁毒工作需要综合治理,包括从
源头上控制毒品的生产和流通,加强康复与戒毒工作,改善社会环境等。
只有综合施策,才能有效地降低毒品滥用率和毒品犯罪率。
综上所述,禁毒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打击犯罪活动和综合治理,我们有望有效控制毒品的滥用,并为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毒品现状及防治措施

中国毒品现状及防治措施内容摘要:现阶段,毒品犯罪在整个国内仍然呈上升趋势,成为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新型威胁,成为中国经济建设的一大毒瘤,也成为当代我国政府首当解决的问题之一。
因此,研究中国毒品问题的现状和防治措施,对于中国建设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毒品的一系列现状,并针对其现状阐述了其防治措施。
关键词:毒品现状贩毒发展吸毒因素禁毒措施正文:当前吸毒者已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00多个县(市)。
曾以"无毒国"享誉世界的中国,已很难找到一片无毒物污染的净土。
在某些城市吸毒人数亦在几年内呈几十倍的增长态势,有暴发流浪行的迹象。
不难看出这样庞大的吸毒者队伍,必然需要消费大量的毒品,因此,从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逐渐形成一个毒品的消费市场。
国内毒品消费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以及国际贩毒集团的大量输毒、制毒,使中国的禁毒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形势。
冰毒、摇头丸等兴奋剂类毒品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迅速发展蔓延。
尤其是近几年来,此类犯罪活动愈演愈烈。
目前,吸毒人员仍以吸食海洛因为主,但滥用冰毒、摇头丸的人员越来越多,全国各省都发现了吸食冰毒、摇头丸问题,许多城市的娱乐场所吸食摇头丸问题十分严重。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的贩毒集团目前有几个发展趋向:第一,中国的吸毒群体通过黄、堵、毒三者连在一起来支撑他们的毒品消费。
另外,贩毒集团为了巩固贩毒渠道,发展吸毒群体已经把触角伸向了警方、政府等部门。
贩毒集团跟当地政府包括跟警察合作。
目前的案例显示这种合作是存在的,而且这种合作还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犯罪集团国际化倾向比较普遍。
中国是国际贩毒市场很重要的通道,出现了中国警方所称的一条龙的贩毒形式,跟国际毒品贩子连在一起;第三,以暴养毒。
毒贩往往装备好了先进的军事设备,有案例显示,广西云南的一些地方贩枪非常利害的地方,而往往贩枪和贩毒都是同时进行的。
据报导,中国有些地方的公安部门把收缴的毒品再通过毒贩线人抛售出去;也有的戒毒所干警把缴获的毒品再卖给戒毒所里面的人。
如何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

如何加强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摘要】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
吸毒行为明显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正逐步成为新滋生吸毒者的主力。
【关键词】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当今,毒品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
吸食毒品现象泛滥全球;国内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滥用多样化和制贩吸毒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吸毒人群不断扩大,吸毒人员低龄化呈上升势头。
面对严峻的毒品形势,禁毒工作责任重大,我们必须践行科学发展,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将青少年毒品教育预防工作置于战略位置,下大力气抓紧抓好,才能消除毒品危害,减少新吸毒人员滋生。
1 当前青少年吸毒现状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禁毒、戒毒的力度,但我国的青少年吸毒人群仍在不断增加。
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吸毒?尽管我国已经加大了禁毒、戒毒的力度,但我国的青少年吸毒人群仍在不断增加。
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要吸毒?对毒品的常识、危害认识不足前面我们说到,87%的青少年吸毒者在滥用毒品之前对毒品知识了解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72%的青少年吸毒者不知道吸毒是一种违法行为。
有的青少年认为吸毒不过像吸香烟一样,虽然总说吸烟有害,还不是有那么多人吸烟嘛!吸毒不可怕,想抽就抽,玩够了就不抽了。
等到成瘾后,他们才发现不想玩已经不行了。
吸毒就是这样,当体会到毒品的危害时,已经悔之晚矣!更何况如今新型毒品大量出现。
现实中,青少年吸毒已成为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
吸毒行为明显呈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正逐步成为新滋生吸毒者的主力。
同时,值得强调的是,仍有许多社会闲散青少年吸食毒品但因取证困难而未被列入统计范围。
2 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成因2.1 因心理上择求而产生盲目和好奇。
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问、好学、好奇、好动对任何事物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尤其是成人越不让做的事,往往越引起他们的探求欲望,非要弄个水落石出,缺乏辨别事非的能力,有的青少年当听说吸毒后“其乐无穷”时便想试一试,从而陷入毒窟不能自拔,也有的明知吸毒有害,但在冒险、侥幸的心理驱动下,误入毒魔,毒品的魔力是无法比拟的,千万不要去尝试,吸毒只要有了第一次,就无法再停止,这是吸毒者的忠告。
吸毒、贩毒现状分析

际 毒 品市 场 。 据了 解 , 仅缅 甸掸帮紧 邻我 国边境 的部 份地 区 , 年产 鸦片 3 0 多万 两 , 设有 二 十 多个 海 洛因 加 工 厂 , 所 生 产 的毒 品大 部份假道 我 国转运 港 、 澳投 入 国 际毒品市场 。 1 9 9。年 由
霜 、 敌 敌 畏 、 氯化物 等可 以直 接致人 死亡 的剧 毒 品。
毒 品 种类很 多 。 目前世 界 上 大 约 有 1 60 多种麻 醉药 品和 精神药 品 被 置于 国 际公 约 规 定 的
户生吐甲才比电
控制之 下 , 受 到 国际管 制 。 我国根 据 国际公 约及 国家实 际使 用的情 况 , 大 约 2 0 多种 麻醉药 品
破的毒 品案件 的数 字如 下:
查获数 (起 )
海关 查 获 18 起毒 品走私 , 缴 获海 洛因 6 0 . 2 7 5 克
缴 获 鸦片 ( 干克)
缴获海洛 因 ( 千克)
抓获 境内外 贩 毒者 (人 )
二少
从 上 表可 以看 出 , 无论 是从查 获 的案件 以及 鸦片 、 海洛 因 的克数 都是在 逐 年 增加 。 1 9 8 9
精 神药 品 , 是 指直 接作用 于人体 中枢神经 系统 , 使之兴 奋或抑 制 , 连 续使用能 产生 依赖 性 的药 品 。 它 包 括 中枢 神经系 统兴 奋 药和 中枢 神经 系 统抑 制药 。 中枢兴奋药 , 主 要包 括杭 抑 郁 药、 苯 丙 胺类 和 甲基 黄 嗦岭 药 物 。 中枢抑 制药 , 主 要 包 括催眠 药 、 安定 药等。 我国 根 据精 神药品使 人体产 生的 依赖性 和危 害人 体 健 康 的程度 , 分为 第一 类精 神药 品和第二 类 精 神 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吸毒人员情况分析
2007-7-8 21:05:36 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阅读733次
受国际国内毒品形势的影响,目前我国的毒品问题仍然十分严峻,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迅速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吸毒人员数量仍然处于持续增长的态势,青少年吸毒问题突出,因吸毒造成的社会危害日益严重。
一、目前,我国吸毒人员数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增长的幅度有所下降,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比例逐年下降。
2004年全国共有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14.04万人,比2003年上升8.28%。
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仍然呈现男性多、35岁以下青少年多和社会闲散人员多等特点,上述人员分别占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84%、70.4%和53.6%。
在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除死亡、戒断毒瘾巩固三年以上、出国三年以上、劳动教养三年和服刑三年以上以及下落不明四年以上人员外,全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人。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吸毒人员相对集中。
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现有吸毒人员数量占全国总数的25.9%,广东、广西两省、区占25.7%。
其中广东省现有吸毒人员数量占全国的15.6%,居全国首位。
2004年全国共新滋生吸毒人员22256人,同比下降19.7%。
从总体上看,2001年以来,全国每年新滋生吸毒人员数量出现稳中趋降的态势,2001至2003年,全国新滋生吸毒人数分别为25935人、22472人、27732人。
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以来,登记在册吸毒人员中,35岁以下青少年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
2001至2004年,35岁以下青少年所占比例分别为77.0%、75.2%、72.2%和70.4%。
这充分说明近年来开展的以青少年为重点的禁毒预防教育,对遏制新吸毒人员特别是青少年吸毒人员的滋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海洛因仍然是绝大多数现有吸毒人员的首选毒品。
吸食鸦片的人员数量保持稳定,吸食“摇头丸”、冰毒、氯胺酮等新型毒品人员数量上升。
现有吸毒人员中,81.1%吸食海洛因,其次是新型毒品(摇头丸、冰毒和氯胺酮)、鸦片和杜冷丁,吸食人员数量分别占现有吸毒人员总数的9.5%、2.2%和2.0%。
现有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种类,从近年来的统计数字看,国内吸食鸦片的人员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吸食“摇头丸”、冰毒和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人员数量持续上升,2001至2004年,吸食上述新型毒品人员数量分别占现有吸毒人员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5%、4.96%、8.5%、9.5%。
三、与传统毒品的消费群体相比,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消费群体有其突出特点:女性所占比例高、平均年龄低、平均消费支出较低、吸食行为多发生于公共娱乐场所。
根据2004年《药物滥用监测报告》显示,吸食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群体中,女性占36.7%,明显高于吸食海洛因人群中女性的比例(18.1%)。
吸食新型毒品群体的平均年龄为24.9±5.7岁,明显低于海洛因消费群体的平均年龄,32.2±6.8岁。
分析认为,平均消费支出较低也是推动新型毒品在青少年中蔓延的重要因素。
2004年,吸食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毒品的月均耗费为1887.8元,远远低于海洛因的耗费(5831.7元)。
连续几年的监测报告显示,公共娱乐场所是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主要地点,占90.6%,这明显区别于吸食海洛因的人员,81.1%的海洛因吸食者在家中吸食。
四、青少年是新滋生吸毒人员的主体,抵御毒品的能力较低是导致青少年吸毒的主要原因,社会和家庭因素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家药物滥用监测中心2004年《药物滥用监测报告》显示,30岁以下青少年占
当年新滋生吸毒人员数量的61.8%。
通过对2004年新滋生吸毒人员吸毒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有82.7%的新滋生吸毒人员是由于无知、好奇,追求欣快、刺激,无聊或无事可干,或者遇到心烦苦恼的事情,为消愁解闷等心理方面的原因而吸毒;社会交往(同伴压力、影响、亲友吸毒影响、被诱骗、逼迫、被冷落、歧视等)的影响占17.3%。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十分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并做了大量专门研究。
专家们对青少年吸毒行为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青少年吸毒的原因首先是个人因素,包括不分是非的好奇、年龄较小时与吸毒者交往、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对毒品的认识缺乏、寻求刺激、解除忧愁、反社会人格倾向、情绪问题、情感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
其次是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养方式多溺爱、关注过多、缺乏亲子间的感情交流、对待子女父母间的态度不一致、缺乏相互承诺、缺乏互相帮助和支持、缺乏责任感、家庭成员吸毒、父母关系紧张或离异、虐待儿童、家庭放任不管、以训斥体罚的教育方式等。
第三是社会因素,包括毒品的可获得性,社会变迁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改变、就业困难和社会禁毒宣传不足等。
五、因吸毒造成的社会危害十分严重。
一是吸毒过量造成死亡。
据统计,目前全国因吸毒过量造成的死亡累计达33975人。
二是共用注射器吸毒造成艾滋病等疾病传播。
共用注射器吸毒仍然是我国目前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根据2003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现有吸毒人员注射吸毒比例的平均数为53.8%。
注射吸毒者中共用注射器的比例为45.0%。
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报告的89067例艾滋病毒感染者中,因共用注射器吸毒而感染的占43.2%,其中以新疆、云南和广西三省(区)最为严重。
三是吸毒诱发大量的社会治安和刑事案件。
吸毒者多靠偷盗、诈骗、卖淫和贩毒等违法犯罪行为获取购买毒品的钱财。
据资料表明,在青少年吸毒者中, 90%的男性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其涉及的案件性质有抢劫、杀人、故意伤害、盗窃、贩毒等;女性则几乎全部以卖淫养吸,少数涉及刑事犯罪。
上海地区药物滥用流行病学回顾性调查发现,戒毒人员中,48.8%有违法犯罪行为,其中,卖淫占29.2%,盗窃占17.2%,诈骗占14.5%,抢劫占11.7%,贩毒占11.4%。
四是吸毒人员戒毒后的复吸率高。
许多研究表明,吸毒成瘾者戒毒后的复吸率较高,多在90%以上。
根据专家对北京市吸食阿片类毒品成瘾者戒毒后复吸情况的调查发现,285例戒毒者1年后的复吸率为98.9%。
浙江省温州市615例海洛因成瘾者复吸原因的调查显示,脱毒后1年内的复吸率高达97.9%。
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对268例海洛因成瘾者的调查发现,戒毒治疗后半年的复吸率为92.6%。
根据对广州443例海洛因成瘾者的随访调查,结果发现其戒毒出所后一周内复吸率为59.91%,第二次戒毒后,一周内复吸率为85%,第三次戒毒后一周内复吸率为97.28%。
五是吸毒浪费大量社会财富。
根据2004年全国药物滥用监测结果,吸食海洛因的人员月耗费的平均数为人民币5831.7元,其中5000元以上占38.0%,5000至2000元占25.2%,2000元以下占36.8%。
目前,我国海洛因、摇头丸及其他多种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已经形成。
吸食传统毒品的人数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将继续增长,冰毒、摇头丸、氯胺酮、“麻谷”等新型毒品蔓延发展的势头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各级公安机关将充分利用国家禁毒委部署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有利时机,切实加强禁毒预防教育和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加大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力度,从源头上减少新吸毒人员的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