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_以电影_满城尽带黄金甲_为例_才凤伟

合集下载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

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大众传媒作为影响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渠道,扮演着塑造社会认知和认同的重要角色。

然而,在传媒的表现中,性别刻板印象往往被过度夸大和强化,导致了对男性和女性的不公平定位和评判。

本文将探讨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现象,分析其影响和解决途径。

首先,大众传媒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广告中,男性往往被描绘为强壮、理性、成功的代表,而女性则被定位为柔弱、感性、家庭的主要责任人。

电视剧和电影中,男性英雄主义和女性的依赖性常常被夸大,强化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

此外,在新闻报道中,对男性和女性的关注点和评判标准也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进一步加剧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传播。

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不仅影响了社会对男女性别的认知,也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对男性的过度强调成功和理性,容易导致男性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愿表现出脆弱和情感,增加了心理压力和沟通障碍;而对女性的弱化和依赖定位,则限制了女性的自我发展空间,使她们难以在社会和职场中获得公平对待和机会。

为改变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传媒机构应加强自律,审慎选择和呈现性别形象,避免过度夸大和强化性别刻板印象。

其次,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大众传媒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促使传媒更加客观、公正地呈现男女形象。

此外,教育部门也应加强性别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性别平等和尊重,培养男女平等意识和行为习惯。

总之,大众传媒中性别刻板印象的塑造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关注。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逐步改变传媒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促进男女平等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的传媒环境能够更加多元、包容,为每个个体提供公平的表达和展示空间。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张萧(青岛农业大学经管学院10.16)摘要:现代社会,大众传媒形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并深深影响了人们的性别社会化和性别关系。

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社会性别”的角度分析大众传媒中出现的女性形象,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通过对报纸、杂志、电影、网络等具体媒介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所折射的社会现象。

第二部分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层面追溯传媒中女性形象扭曲异化的根源,认为东西方历史文化中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同时与消费文化的兴盛和传媒中女性从业人员数量少、地位低有关。

第三部分着重思考怎样采取富有成效的具体行动来改善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实现良性和谐发展。

通过学习性别平等理论,建立多元化的官方和民间传媒评估机制,促进全社会性别平等观念的形成。

文章通过分析大众媒体对女性的忽略和女性形象在媒体中的再现,以促进大众传媒增强性别意识,进而打破传统性别角色定型,营造有利于女性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形象健康发展从封建社会的发展到新中国的建立,人类历史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文明,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

在这样漫长的发展中,男性占据了主体地位,而女性大部分人士作为附属而存在的,不管是从古代皇帝的三宫六院,还是古代正常男性的三妻四妾来看,足以证明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距。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突破了封建的桎梏,打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人们开始倡导男女平等,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也日益加剧。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获得了现代的文明,在大众传媒分速发展的今天,对女性的歧视还是会在主流文化中不同程度的出现。

我们需要好好的分析这些问题,并且找到解决的方法。

一、大众传媒中的女性文本分析1.电影。

现在电影事业的飞速发展,俨然已经成了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在大众传媒中所涉及的影片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很多的女性形象,那一种文化的传播几乎都离不开女性的参与,最近这些年的影片除了《士兵突击》是全部由男性演员构造人物形象之外,还没有哪一部影片中没有女性。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文档资料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等-文档资料

从大众传媒看性别平、社会性别论和传媒社会性别”概念是西方女性主义的核心概念,它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言,般来说,是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1] 随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女权运动的发展,女权主义者们为男女平等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努力。

1966 年成立的美国“全美妇女组织”把妇女解放运动推向了高潮,并极大推动了对性别歧视的研究。

女性主义者认为,“传媒”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做了定型化。

[2] 如女性多以“贤妻良母”为正面形象,而男性多以“勇敢、进取”为主要特征。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 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 [3]二、大众传媒中固有的性别形象表现在大众传媒中,不难发现对女性的性别成见、偏见甚至歧视的报道,这里罗列出常见的八类:(一)“贤妻” “妻贤家兴”素来是中国传统古训,至今仍在广为“传唱”,仍然站在封建道德的高度,约束着众多准备嫁人或者已经嫁人的女性。

在这样的标准里,“贤妻”应服从丈夫,为丈夫的事业做好牺牲的准备,承担全部家务,侍奉公婆并任劳任怨。

大众传媒中对这一角色的渲染也一直如火如荼:广告或电视剧中女性总以温柔贤淑的角色站在厨房或客厅为丈夫解忧等等,新闻往往对能处理好家庭关系、做好贤妻的事业女性更为赞赏,而相反, 如果一个女性为事业忽略家庭,往往为人诟病不耻。

“良母”“无私奉献”的母亲一直以坚稳的姿态傲然在我们的课本、新闻、电视剧等等地方,为家庭无私奉献,为儿女无私奉献往往成为子女、媒体歌颂一位母亲的主要噱头。

每年母亲节,媒体集中颂扬母爱,无一例外、千篇一律、连篇累牍具是母亲为家庭的牺牲。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及女性的价值体现对女性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及女性的价值体现对女性

大众媒体中的性别意识及女性的价值体现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徐海燕1( 辽宁 沈阳 110031 )[摘 要]目前大众媒体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和传播,已经与女性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有了相当程度的弥合,当在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仍存在男性话语霸权的话语环境特征,并表现出女性角色的传统化和商品化倾向,以及评判视角的刻板模式化。

说明大众媒体在男权文化控制和操纵下,对女性的价值体现及女性的自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仍不可小觑。

[关键词]大众媒体 性别意识 女性价值大众媒体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它的媒介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各种印刷媒介(报纸、期刊、图书)以及新兴的电子媒介如录象、光盘、计算机网络等。

同时,大众媒体还具有传播速度迅速、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等特点。

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年)》统计显示,全国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0.5%,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报纸总印数318.4亿份,杂志总印数28.5亿册,图书总印数73.2亿册。

可以说,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媒体的广泛介入,特别是当大众媒体对女性发展的影响在逐渐加强之时,大众媒体中所反映出的性别意识对女性的价值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众媒体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及对两性形象的塑造 社会性别意识即指在承认两性生理差别的基础上,对男女两性所具有的人格、尊严、权力和发展机会的认识,其根本意义在于瓦解社会对男女两性的诸多刻板规定,无论这些规定有着多么“合理”或“自然”的存在理由,主要包括对男女两性是性格、形象、能力、社会及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通过对社会规范、角色定位、行为及思维方式的制约,将被强化的性别成见内化为受众的一种社会期待,影响着受众的性别认识和价值评判。

而基于商业化基础的大众媒体,1 虚海燕,女,1952-,汉族,籍贯为内蒙突泉县,社会学专业,曾在日本北九州大学进修,现供职于辽宁社会科学院民俗文化研究所,传统文化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其公众性和驱利性,使它在商业化运作过程中,倾向于迎合大众心理,利用受众最熟悉的价值和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来建构不同性别的模式,因此在展现社会主流文化时,难免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意识。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观念的传播摘要:大众传媒在传播性别观念方面有两面性,一方面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成见,主要表现为对男女两性的性格、形象、智力、社会分工、家庭角色等方面的定型化。

媒介所强化的性别成见最终影响受众的性别观念和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媒体从人文主义立场出发,以社会性别为视角,以具有生命的个体为着眼点,发现和建构入的主体精神,使两性构成平等、对话、互补的良性关系,将有助于改变社会的性别成见,推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关键词:大众传媒;性别成见;社会性别理念现代社会人与传播媒介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以致有人说21世纪是传媒的世纪。

传媒不仅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媒介还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塑造者。

尤其是在大众传媒力量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媒介所传播的性别意识和价值观对大众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传媒神话与性别成见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超越了人际传播的局限,将信息和观念传播到更为广阔的地域空间,使不同国家、种族、地区、性别、阶层都能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达到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创造。

大众传媒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公共权力,有着构建公共空间、增强信息与意见交流、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大众传媒也有公权私用、为了某种政治和经济利益歪曲事实制造虚假新闻、违背公平与正义的媒介审判以及传播错误理念误导受众的负面影响。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美国新闻理论家李普曼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他不仅对大众媒介的性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与“刻板成见”(stereotype)。

这两个概念戳穿了传媒神话,准确揭示了传媒神话的本质。

所谓“拟态环境”是说大众传媒呈现给受众的内容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通过对客观事件或信息进行主观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

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

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
引言
我 国 最 早 的传媒与性别研究起源自20世纪 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 主义电影研究领域,目前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性别角色建构的言论相对来说仍不是 很多,且多局限于二元对立思维只针对媒体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现象的量化内容 分析,在负面影响的考察上也多只考虑女性所受的伤害,却基本忽略了男性 (及
突破性别的框架,使社会能够以多元化的思维对待每一个体,承认人与人之间的 个体差异多于性别群体差异,承认每一独立个体身上都有着多样化的潜能,从而 能够公正地对待人,给予人们平等的机会及合理的资源配置,使人们在和谐、平
等的性别环境中自由、充分、协调地发展,学会尊重多元化的社会价值。
第一章 性别刻板印象概说
酷儿queer)所受的栓桔与压抑,或者仅对其中的某一问题分析、阐释。 本 文 以 跨 学科的视角在借鉴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生物学以及
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从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 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多元化思维为指导,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个案分 析与普遍探讨的相互结合,对大众传媒中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问题进行细致、 深入的解读、分析,不仅考察传媒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还 指出被传媒美化、抬高的男性也同样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压迫和异化。同时从历 史角度对于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表现的原因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指 出传媒以先进性别文化为指导,改变性别刻板印象、营造和谐、公平的性别环境 的意义、途径及具体措施,其中提出引导培养双性化人格对营造和谐、公平的性 别环境有建设性意义,同时阐释 了笔者对性别公正、平等的个人看法,即性别公 正、平等不是压抑一方而抬高另一方,也不是以某一性别价值为标准追求形式上 的平等,而是应该在 “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摒弃习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

关于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关于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思考

关于大众传媒中女性形象的思考作者:贺江平来源:《大学教育》2013年第09期[摘要]大众传媒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也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但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时,经常不自觉地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内容,如大众传媒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沿袭着“男尊女卑”的传统性别文化。

如何应对大众传媒的女性形象,提出改进的办法和措施,从而促进女性社会功能的发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促进先进的性别文化的弘扬,这是一个值得关心和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众传媒女性形象性别意识性别文化弘扬[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9-0048-02大众媒体中所反映出的性别意识对女性的价值体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大众传媒已成为人们日常余暇消遣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而大众传媒在丰富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常表现出其商业性和趋利性,为了提高民众对大众传媒的关注度和收视率,迎合受众的心理,难免会表现出一些由传统文化积淀而来的性别意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两性形象差异化大众媒体在节目制作和传播信息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传承和复制着传统文化的有关思想文化,在对男女两性的性别形象和角色定位上表现出传统的定型模式:男性是勇敢、坚定、智慧、沉稳、创新、进取的形象,而女性则是多愁善感、弱小怕事、保守自卑、不堪重负、甘愿默默奉献的家庭主妇形象。

于是逐渐形成了男女两性在大众传媒上的两性形象差异。

(二)女性角色定位定型化“男主外,女主内”、“男公女私”、“男强女弱”的传统性别角色期待,致使千百年来社会对男人、女人成功的评判标准截然不同:评价男性往往是以男人事业成功、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获得了多高的社会地位和多大的社会影响作为标准的;而对女人历来是以相夫教子、料理家务、侍奉公婆、忠守妇道等等传统角色定型模式作为评价女性成功的标准。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一、何谓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图书、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作为一种向社会传送信息的行业,它己经渗透进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它传播快速,掩盖面广,渗透力强,对于政府的决策的宣扬、社会道德伦理的建构及对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的重塑都具有不行轻视的影响力。

因此,作为"第四权力〃,媒介通过选择和建构社会学问和社会影像从而对人类的进展与变化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何谓生理性别人类基于生理差异形成了性别,这只是生物学上的区分,也就是生理性别.一)性别的鉴定:1、诞生时,生理发育要符合医学鉴定,顺当取得诞生证明上明确的性别归属,这共性别证明一般通过第一性特征来确定。

2、在成长过程中完成其次性征的完全发育。

3、染色体来辨别:X和y染色体构成的差异三、什么是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则是男女两性在生理因素基础上,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的性别特征与差异,主要基于社会文化的建构。

社会性别是人在成长过程中被渐渐培育成的,它可以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被转变。

因此,社会性别和性别不肯定是全都的,社会性别与性别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任何人都是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合一。

□社会性别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每个人都有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源于社会建构,社会性别法律规范人的行为,打算人的社会角色和行为特征。

而这一理论渊源来自于波伏瓦在《其次性》中的闻名的话:“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社会性别具有以下几点含义:1、社会性别与性别是相互嵌入的关系。

2、社会性别讨论的动身点是揭示两性不公平的状况。

3、社会性别讨论的内容是分析性别不公平和再生产的缘由。

四、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的关系女性主义媒介讨论都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相互作用的关系,对大众传媒在社会性别特征建构方面发挥的作用进行评估和推断,形成了一种新兴的传媒批判类别一一女性主义传媒批判。

社会性别与大众传媒关系的讨论主要包括对大众传媒以下三个方面的检视和批判。

1、制作领域2、文本事域3、对受众的影响1、制作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日益
意义总是带有语言使用者本人的个体风格, 改变了和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由于
与语言使用者所关联的社会权力关系和文化 大众传媒的生存是建立在对主流社会价值和
在自觉不自觉中会入侵这个表达系统,如使 角色规范的内化和传播基础之上的,所以大
用者的社会位置和价值观念等,所以语言在 众传媒开始成为人们认知和了解社会角色规
参考文献 [1]苏珊.布朗米勒.女性的人体形象.社会性别研 究选译.王政、杜芳琴主编.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 店..1998 [2] 罗伯特.C. 艾伦编.重组话语频道.麦永雄等 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 Gamman , L. and Marshment, M. The Female Game :Women as Viewer of Popular ,Culture, The women’s Press ,1988 [4] 李岩.媒介批评:立场、范畴、命题、方式.浙江大 学出版社 .2005. [5]/web/webportal/ W3804600/Ulih/A219249.html [6]/0606/2006/12 -19/021@040750.htm
一起,也起到了类似的叙事意义。迎接大王回 同性别的角色预期,所以当传媒所刻画的人
宫时整齐的仪仗队,颇具震撼力的音乐,厚重 物形象片段和观看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有所契
宫门的依次打开,衬托出一种男性的威严和 合时(例如很多女性在生活中都获多或少有
力量;天圆地方的菊花台,代表了传统不可更 过失败的经历且和男性相关联),这个片断就
深远影响。近些年来,各个领域的学者都对此 要披上一条“披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 美
进行了研究“, 性别意识主流化”的呼声也越 术服装设计奚仲文强调,宫女未有“披帛”,是
来越高。但不容忽视的是,大众传媒中女性的 因为剧照中宫女正在后宫穿装“, 披帛”还未
弱势形象并没有太大改善,因为大众传媒中 披上。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实质上这是为影
其投资规模大、演员阵容强、表现形式新的优 房作为女性的重要性征,其暴露总能引起男
势,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自2006年12月14 性的遐想。在影片中,宫女们全都袒胸露背排
日全国放映以来,截止一周时间内票房接近1 排站的镜头一共出现了8次(共同的一个场景
亿元。但《满城尽带黄金甲》在美国上映时也 暴露次数算1次,以下同),1次特写,其中3次给
事,而对规范的违背会引起角色的偏离,被人
在笔者看来,影片中所展示的不仅仅是
们看作是不正常的----因为它引起了日常行 “波涛汹涌”的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一种性别
为连续性的中断。
意识在大众传媒中的具体表现。我们先从对
大众传媒中所蕴含的性别意识一直为 《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质疑开始分析。有学者
人们所关注,由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男尊女 指出,唐朝在武则天统治下女权高涨,女性的
作者简介: 才凤伟,男,籍贯:辽宁朝阳,单位:兰州大学哲学社 会学院,研究方向:文化社会学,学历:硕士。刘彤, 女,籍贯:陕西西安,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院,研究方向:应用传播学,学历:硕士。
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定为R级(限制级),因 王后送药都是正式场合,奚仲文仅仅用“宫女
为影片涉及较多的暴力镜头。在国内《, 满城 正在后宫穿装”作为理由来解释显然是不充
尽带黄金甲》获得赞扬的同时,批评的声音也 分的。女主角王后(巩俐饰)的暴露次数在18
不绝于耳:来源于《新京报》一位学者的评论 次,有2次特写,1次长镜头,比较特殊的宫女小
2.特写
规范。这种遵守是自觉的,犹如英国哲学家边
一个插入的特写镜头可以强调在叙事 沁描绘的“全境式监狱”“,‘全景式监狱’重视
中具有一定意义的细节,影片中通过对人物 的是监视,即使在监视者不在时也形成了一
的特写,起了塑造着叙事标志的作用.例如王 种新的监视,即自我的控制和自我规训。”[6]
后见祥王子(刘烨饰)的场景, 通过对祥王子 内化了传媒所传达的女性弱势形象再到自我
位。而在影片中,透过权力关系,更深层次的, 借用葛兰西德理论来分析这个过程。
我们看到了男性的优势和女性的弱势。在影
在葛兰西的视野里,阶级意识形态形态
片开头部分,大王对杰王子说“: 天地万物,朕 的运作轨迹是:生产——传播——认同,意识
赐给你,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不能抢。”影片 形态生产出来后,就在学校、报纸、杂志、书籍
[关键其定性为一部“反常”的大片,因为它缺少
性别意识是对每个人对自己性别身份 大片应有的内涵,成了形象工程;网友则将其
的认可和内化,它以社会的认可为基础。个体 片名戏称“满城尽是大波波”,因为影片的开
依据社会期望的规范和自己的主观意识而行 始满眼望去“波涛汹涌”…
婵(李曼饰),胸部暴露的次数也有13次。如此 频繁的暴露,除了特殊的历史背景(在唐朝或 五代十国女子可以低胸)之外,作为当今父权 制和商品经济的合谋时代的商业电影,为了 经济利益----吸引更多的眼球,取悦男性成 了必然的选择----无论是片中的男性角色抑 或男性观众。因为女性是使男性产生视觉快 感的重要因素----女性已经成为男性的观赏 品。[2]男性观众在观看中,依据自己的阅读策 略,选取某个片段,可以和影片中的男性角色 同时获得了快感满足。同时,通过对乳房的凝 视,男性可以体会到对女性控制的权力,凸显 对女性的优越地位。[3]
影视评论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才凤伟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刘 彤
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意识 ——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 [摘要] 大众传媒中通过将女性塑造为一种非理性的弱势形象,而将力量和理性赋予男性, 显现出男性的优势地位。本文以《满城尽带黄金甲》为例,具体分析这种性别意识的建构过 程,并认为这种建构促成了性别意识再生产,巩固并再次产生了社会的性别不平等意识。
最后大王再次重复“: 我说过,朕不给,你不能 等市民社会进行传播,最终实现的机制是“自
抢。”杰王子“: 儿臣造反,不是为了抢王位,儿 我认同”,也就是人们的“同意”或“赞同”。[5]
臣是为了母后。”这样的对白体现了大王对杰 而大众传媒对性别意识的再生产遵循着建
王子的权力关系,但杰王子造反的动因,却是 构----内化及自我规训----强化原有规范
的性别“刻板成见”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本 片中所具有的夹杂利益的性别意识辩护。为
文试图通过近期的一部电影《满城尽带黄金 此笔者从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甲》,来透视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大众传 媒中性别意识的具体建构过程。
(一)影片中女性特征 苏珊.布朗米勒写道“: 每一种文明都要
二、案例解读
对女性的身体提出一个统一的模式,有关女
因为他的母亲----一个有着自己欲求的女 的过程。
性,女性的权利却要通过男性的行动来表达,
1、建构“建构(construction)”就是掌握
男性对女性地优势地位被间接的展现出来。 话语权力的集团创造出的控制其他集团的策
(四)影片拍摄技术的运用
略,它通过把其他集团在话语上指定和分配
1.场景和道具
为“他者”和“另类”,而运用技术手段去改造
面部表情的特写,这种特写一方面预示了情 规训,女性已经把自己纳入了男权统治的框
节的发展--祥王子会 告密(不再和王后站在 架之内。影片中以王后位代表的女性,同样也
一条战线),事态发展将会出现转折,另一方面 内化了男权社会的女性形象,他们的反抗和
留给观众的是王后瑶取悦祥王子,女为悦己 挣扎是很难成功的。
气势,而不是其他物,是由于转喻功能的作用。 影片中王后最后的死亡也变得理所应当。
如果用它来表征中华民族的精神或者其他
2、内化及自我规训 因为人们会通过大
意义,隐喻的功能突现出来。[4]从这个意义上 众传媒中所宣传和刻画的不同性别人的角色
讲,影片中场景和道具的安排和其他元素在 形象来了解社会所认可的规范和社会对于不
传达意义的同时也在表现着权力。正如法国 范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讲,影片中所表现
的后现代主义者福柯所言,在整个社会领域 的这种性别意识,不仅仅显示了男性相对于
中是到处弥散着权力的。语言的交流实际上 女性的优势地位,而更重要的,它参与了男女
体现着对话双方的不平等和权力者的优势地 不平等性别意识的再生产。接下来我们可以
(二)影片情节的发展 影片的是以重阳节前大王(周润发饰)回 宫为背景展开的,大王刚回到宫中,通报者所 说的“大王有旨,各回本宫,免迎车驾”首次显 示了男性的威严,随后大王和杰王子(周杰伦 饰)比武,再次显示了男性的力量;大王监督王 后吃药,并为王后擦拭嘴角遗留的药迹,表面 上是关心,实则也是在显示自己的地位;知道 王后要谋反的时候,大王显得非常的冷静,相 观之下,王后却表现得手忙脚乱,在得知大王 知道重阳晚宴的预谋后,梳妆打扮时拿着簪 子的手在颤抖,脸上的表情紧张,一气之下将 桌子上的梳妆盒打翻。通过这样的叙述,将男 性的理性和女性的非理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最后,王后的谋反失败了,大王撕裂了王后绣 着菊花的衣服,俘虏被杀,流血的菊花… 大王 的“胜利”为整个情节发展的男性优势地位划 上了句号。 (三)影片中语言的运用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媒介,起着传达信 息和表达意义的作用。影片中的语言在所传
《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张艺谋继《英雄》、 性的审美标准往往对女性身体的某些部分或
《十面埋伏》的又一大作----一部迄今为止中 肉体的某些自然表现加以改正…乳房已经成
国投资最大的电影(耗资达3.6亿元人民币), 为男人性欲统治的领域。”[1]在男性制定的
展示了一个王宫之内发生的悲欢离合,依靠 审美标准中,硕大的乳房总是男人渴求的。乳
46
达的信息和意义中,已经包含着对女性的歧 成千上万的士兵在她的尸体旁经过,既表现
视。在影片的中间,大王探望祥王子,说“: 你们 了她的无辜,同时也说明女性的命运是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