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的城市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5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精品PPT课件

第5章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精品PPT课件
海北有十六组建筑群和数十处供游赏的景点,海 南有五个小湖
苑内不少景点均以建筑为中心,用十六组建筑群 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是 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
苑内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极多
❖ 大内御苑
大明宫
❖位于长安禁苑东南的龙首原上,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宫城
❖格局呈典型的宫苑分置 南半部为宫廷区(正殿含元殿) 北半部为苑林区(即大内御苑,是多功能园林), 中央为太液池
❖ 观赏植物栽培的园林艺术有了很大进步 唐代无论宫廷和民间都盛行赏花、
品花的风习图为牡丹花
第二节 隋唐都城---长安与洛阳
❖ 隋朝的大兴城(长安在隋朝称“大兴”,) 由宇文恺主持兴建 总体规划形制(保持北魏洛阳的特点)
❖宫城偏处大城之北,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中心区 ❖中轴线自北向南通过皇城和朱雀门大街,直达大城正南
门,形成大兴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 ❖纵横相交成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形成居住区“坊”和
“市”,市坊严格分开 ❖开凿四条水渠解决城市供水,为城市的风景园林建设提
供用水的优越条件,促进皇家园林发展
隋 唐 长 安 城 平 面

唐 代 长 安 城 平 面 图
唐 长 安 城 里 坊 复 原 图
❖ 隋唐的洛阳城
第四节 私家园林
❖ 历史背景
盛唐之世,政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的生活水 准和文化素质提高,民间追求园林享受之乐趣 ❖中原、巴蜀有关私家造园活动的记载很多 ❖长安、洛阳民间之风更胜
唐代确立了科举制度;园林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士 人(入世者)的避世愿望,在“显达”与“穷通”之间 起到缓冲作用→催生出新的风格:士流园林
在天然植被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人工绿化种植 ❖杜牧有《过华清宫绝句》

关于唐长安

关于唐长安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墓室壁画(永泰公主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代壁画
章怀太子墓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文化 唐代书法家辈出。欧阳询、虞世南是初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颜真 卿和柳公权是唐朝中后期的书法家;世人称颜柳二人书法为“颜筋柳 骨”。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4、唐长安城的规划建设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隋朝的初建: 隋朝时建成宫城、 皇城及外郭城(局部); 开凿永安渠、清明渠、 龙首渠等引水入城;开 辟道路、划分里坊,城 市布局与结构初显。
宫城
皇城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3)唐长安城的建设历程
永安渠
清明渠
龙首渠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宗教建筑——佛塔 法门寺老塔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二、隋唐时期的城市建设概况 (1)城市分布与发展重心南移 南北朝后,由于北方关 中地区战乱频繁,大量人口 南移,城市分布及发展重心 由中原转向江淮流域,引起 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分 离。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第五章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唐朝的社会背景
疆域
唐朝,是继隋 朝之后的大一统王 朝,也是版图最大 的中原王朝。唐朝 的国土在西部以及 北部超出了现代中 国的疆域。唐朝与 当时的阿拉伯帝国 并称世界上最强盛 的国家。唐盛时期 的疆域北至贝加尔 湖以北和外兴安岭, 西至中亚威海,东 至库页岛,南至越 南北部。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城市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5讲 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二、隋代大兴城 三、唐代长安城 四、隋唐洛阳城 五、唐代扬州城
一、社会背景
隋代
①隋代结束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中国中世纪的盛世 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 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仍然居民不多,设计中对城市发展预留空间的考虑。 • 宫城北有禁苑,实际上取代了北廓。
2.规模: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达84平方 公里,比包括外城在内的整个明清北京城还大出三分之一, 是古代中国最宏大的城市。
3.街道棋盘式:大兴城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 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二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 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都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 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 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7.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 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比洛阳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三、唐代长安城
唐代京畿区规划示意图

隋唐区域规划
– 隋对营国制度体系王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强化对南方统治,经济上依靠南方补给北方
• 采取东西两都制度,一畿两都
• 大兴城为京师,洛阳为陪都
– 唐继承隋东西两都制度,京畿区域由京畿道和都畿 道组成
第一层次:城市网络以长安为首,统领境内各州(郡) 城及与之相当的经济都会;
第二层次:各州城所辖县城及相当的经济都会,构成地 区性城市群; 第三层次:县城内聚邑组成城市群的基层组织。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推动南方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如长江下、中、上游 的建康、江陵和成都;南方的京口(今镇江)、广陵 (今扬州)、寿春、襄阳和番禺等。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2:
沿大运河、沿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 沿大运河发展轴线:隋文帝修起西起长安、东至潼
关,衔接黄河的广通渠;隋炀帝继开了南迄杭州,西北
至洛阳、长安,北至涿郡的“卧人”字型大运河;
置格局;
• 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 加。
第二节:重要城市建设布局
曹魏邺城 的规划
重要的城市 建设布局
北魏、隋 唐洛阳
六朝都城 建康
隋唐都城 长安
一、曹魏都城邺城的规划
1.建城背景
春秋时齐桓公所筑 ,汉代置魏郡。战国时西门豹在此大兴水利,东汉末年袁绍 在此经营多年,基础好。长安、洛阳先后被毁,曹操实行“唯才是举”、 “以法治军”在政治以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后为加强后方根据地, 巩固统治,建立新都邺城。
❖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城市建设发展停滞 ❖三国三足鼎立时期,城市得到发展 ❖西晋建都洛阳,实现短暂统一 ❖东晋建都建康(邺),政权偏安与江南,江南得到发展
❖北魏统一,定都平城(山西大同),后迁都洛 阳,洛阳得到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的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及闽粤一带,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增加,城 市规模扩大
佛教传入中国,促成了宗教建筑及建筑群 的出现,并成为重要建筑,影响城市
二、城市发展主要特点
特点1: 发展和分布的中心南移——发展呈“南升北降”
的态势,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了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
人口南迁 南、北方农民技术交流,南方经济长足发展,如三吴

隋唐长安城课件

隋唐长安城课件

二、隋唐长安城总体布局(二)
• 宫城: • 是全城的核心,位于城内北部
中央,是供皇帝、皇室居住和 处理朝政的地方,包括太极宫 (隋称大兴宫,称作“大 内”) 、东宫(在东侧,为太 子居所)和掖庭宫(在西侧, 为后宫人员的住所),其南北 长1492.1米,东西宽2820.3米, 周长8.6千米,面积约4.2平方千 米,没有一条南北向的街道作 为中轴线,以区别于皇城和外 郭城。 • 可能是防御要求,宫城的四周 道路加宽,因而影响了周围的 坊、市。
二、隋唐长安城总体布局(二)
• 唐长安城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 总体是东西对称。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 皇城和外郭城。宫城位于全城北部中心,皇城在 宫城之南,外郭城则以宫城、皇城为中心,由宇 文恺所确定的全城的中轴线,向东西南三面展开。
• 唐长安城的中轴线是以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 雀门和外郭城的明德门为南北一线,即承天门街 和朱雀门街。由于有一条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平 面布局井井有序。
• 在城市的规模上,道路的宽度,坊里的面积都大的惊人,远 远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处处以大来反映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 力,以致在唐代全盛时期,Leabharlann 安城南部许多坊里始终未完全 建成。
三、对隋唐长安城规划的总结
• 隋唐长安城也吸取了以上优点,也将统治阶级和一般的人 民的居住地区严格分开,以改变汉长安城的“宫殿和民居 相参”的情况(但由于规模很大,仅皇城部分就以大于邺 城,不可能采用两半的分区方式,而是宫城、皇城居中偏 北,被外墙三面包围)。不仅如此,唐长安城还规划了城 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道路,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二、隋唐长安城总体布局(三)
• 唐长安城的风景区除城内的住宅园林小巧玲珑、景色别致 外,还有位于城外规模宏大的园林区,这就是位于城北的 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都 景色壮丽,各有特点。禁苑“东距浐,北枕渭,西包汉长 安城,南接都城,东西二十七里,南北二十三里,周一百 二十里”。苑中楼阁相望,渠水清流,湖泊棋布,林木葱 郁,景色宜人。曲江池水面达0.7平方千米,少陵原紧环 四周,秦岭突兀耸起近在眼前,不似西湖而胜似西湖。华 清宫以骊山、温泉为依托,尽有河山之胜。樊川也就是今 长安县杜曲与韦曲之间的带状盆地,为唐代达官贵人的别 墅区。这里南望终南,挺拔秀丽,北倚少陵,雄伟壮阔, 神禾原青翠起伏,真是江山美如画。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第10讲隋唐时期的城市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北达涿郡, 南至余杭,全长两 千多公里,是古代 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 公元605年,费时 六年,大运河全线 贯通。 它分为永济渠、通 济渠、邗(邗 Hán 水
名,即邗沟,又名邗江。春秋 时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在江 淮间开凿的一条古运河名)
沟和江南河四段, 地跨北京、天津、 河北、山东、河南、 安徽、江苏、浙江 8个省、直辖市, 连接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和钱塘 江五大河流,成为 我国南北交通的大 动脉。
2、唐代长安的郭城 唐代长安的郭城呈长方形,周围共长36.7公里,面积8的坊与商业的市分布在郭城的三面。这种布局,实际上是 沿用汉魏洛阳的体制,只是四面筑了方正的郭城,坊与市的布置更加整齐而有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长安东西两“市”附近“里”里面现现有经宫手工业和商业的。并 不是什么新风气,更不能认为是“市”制度的瓦解。而是沿袭北魏的“市”的制度。
总体布局——宫城、皇城和外城郭
1.平面成规整的长方形; 2.宫城在城市中部偏北,主要宫殿坐北朝南;宫城今实测东西2820m,南北 1492m,周长8.6km,面积约4.2km2。 3.皇城在宫城之南,规整长方形;内有中央高级衙署和太庙、社稷;东西 2820m,南北1843m,周长9.2km,面积约5.2km2。 4.外城郭东西南三面拱卫宫城与皇城,是居民和官僚的住宅区,也是长安的商 业区;南北长8.6km,东西长9.7km,周长36.7km,面积84km2。城墙皆为 版筑的土墙,厚度9-12米,城高一丈八尺,城外有壕沟。
4、市场位置从城北移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寺建筑大量增加。
三、隋唐长安城
唐代五都指的是唐代的五大都城。分别为上都长安,东都洛阳,西都凤 翔,南都成都,北都太原。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件(共32张PPT)

隋中期 结论(表现)
4600多万人 人口激增
垦田 粮仓
1900多万顷 长安太仓
5500多万顷 垦田扩大
洛阳含嘉仓、 兴洛仓
粮仓丰实
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耕 地面积大幅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604年七月,隋文 帝病危,杨广派人入 宫将父文帝杀死,又 假称文帝诏赐兄杨勇 死,缢杀之;遂即位, 为隋炀帝。
3.理解隋朝实现统一、开通大运河的条件以及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一、隋的统一
一、隋朝的统一
1.从三国到隋的政权更迭
北朝


西
魏 国


东魏
北方:
十六国 并存
北魏
(鲜卑族) 西魏
北齐
581年
北周 隋
南方: 东晋 宋 齐 梁 陈 589年
南朝
2.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_5_8_1_年——___杨_坚_建立隋朝,定 都__长_安__,他就是隋文帝。 2.统一:_5_8_9_年,隋朝灭陈,统一全国。 3.影响:隋的统一,结束了__长_期__分_裂___的 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 展大趋势。
二世而亡 38年 581—618
随堂训练
1.隋统一南北的历史条件是 ( A )
①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 ②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
③东晋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
④东晋南朝时北人南迁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A D.②③
2.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 )
A.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B、加强水利灌溉
➢朝廷得到了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_辉煌的隋唐文化(一)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7课_辉煌的隋唐文化(一)PPT课件

唐都长安——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朝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朝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医学: “药王”孙思邈
1.孙思邈生活在什么朝代? 唐朝
2.代表作是什么? 《千金方》
3.后世怎样尊称他? “药王”
在印刷术发明前,人们用手抄书,既费 时耗力,又易出错。到隋唐时期,人们从印 章和拓石中受到启发,把字雕刻在木板上, 使它成为反的凸字。然后刷上墨,铺上纸, 一张一张地就印成了,它大大方便了文化地 传播。
返回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P34.动脑筋: 你能否分别用一句话 概括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各自的诗歌特色?
1. 李白: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2. 杜甫:气魄雄浑,沉郁悲怆。 3. 白居易: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11、提倡诗歌更多的反映现实生活,达到教育目 的的唐朝诗人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维 D.白居易 1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唐朝杰出的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②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③唐洛阳城北的大明宫含元殿气势恢弘,富丽堂皇
④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 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代表作品: 《秦中吟》 《新乐府》
作品特点: 讽喻社会,同情人民, 直白如话,通俗易懂。
1、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建于(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2、我国设计建造的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比欧洲同类的 桥早( )
A.600多年 B.700多年 C.800多年 D.1100多年
3、隋唐时用雕版印刷术印刷的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城:建筑在蜀岗之下的平原上,大部分埋在现代扬州城 之下。近年来考古发现了许多重要遗迹、遗物,其中包括 金属熔铸、制骨、骨雕、贝雕和蚌雕等手工业作坊的遗迹 和遗物,为研究唐代手工业的生产和分工,提供了实物材 料。还发现木船、古河道和桥梁,以及大量的各种釉色瓷 器和生活用具,反映出扬州唐代的交通运输和商业的兴盛。
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交通结构示意图
皇城结构示意图
4、长安城的规划继承古代城市规划的传统,平面布局方 正规则,每面开三门,皇城左右有祖庙及社稷,与《周礼考 工记》中的布局接近。
5、城市布局上“宫殿与民居不相参”的意图十分明显, 采用严格的里坊制,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 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 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 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 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这些都与当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严格 管制与防范有关。
7.大兴城的规划大体上仿照汉、晋至北魏时所遗留的 洛阳城,故其规模尺度、城市轮廓、布局形式、坊市布置 都和洛阳很相似。但大兴是新建城市,比洛阳更为规整,更 为理想化。
三、唐代长安城
唐代京畿区规划示意图

隋唐区域规划
– 隋对营国制度体系王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 强化对南方统治,经济上依靠南方补给北方
4.大兴城的平面布局整齐划一,形制为长方形。全城 由宫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组成,完全采用东西对称布 局。
5.外郭城面积约占全城总面积的88.8%,居民住宅区 的大幅度扩大是大兴城建筑总体设计的一大特点,不同于 汉长安。
5.水系:为了都城各项物品的供应和满足宫苑用水, 广开水源
6.“六坡”是大兴城的骨架:皇宫、政权机关和寺庙 都高高在上,冈原之间的低地,一般居民区,开渠引水,挖 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兴城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 增大立体空间,显得更加雄伟壮观。
隋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 城市水系——隋时曾经 开辟了3条渠道,唐代又进一 步开发,既提供了生活用水, 又便利了城市航运,而且为 宫苑造园提供了条件。 • 道路网规划——经纬涂 道路网,网络部署疏密得体, 灵活又有严谨的规律和统一 性。南北主干道首选,东西 交通量大次之、其它再次、 环涂最次。
隋代洛阳城
隋唐城市规划模式的国际影响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
公元698—926年
日本平城京
公元710-794年都城
日 本 平 安 京
公元794至 1868年 都城
平安京大内(皇城)复原图
平安宮内裏(宫城)復元図
五、唐代扬州城
分为子城和罗城,总面积大约20平方公里。
子城:亦称衙城,即官府衙门集中之地。建筑在蜀岗之上, 可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制罗城。据测城周约7000余米,从残垣可知城高约 10米,四周环以深壕。城墙为夯土版筑,门砖砌。
唐长安城平面布局
1、分为外廓城、皇城、宫城三个部分。 宫城是唐代的政治中心,最初有太极宫,唐太宗在太
极宫东北扩建大明宫,加上唐玄宗建的兴庆宫,形成三大 宫殿区,也称三大内。太极宫为西内,是唐初政治中心; 大明宫为东内,是高宗以后的政治中心;兴庆宫为南内, 是唐玄宗处理政务及与杨贵妃长期居住的地方。其建筑高 大雄伟、气势磅礴,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
2.西北隅地势最高的位置,高地上建造宫城、 皇城,并形成夹城。
3.宫城南置皇城,北建重城,东隔东城,西面 连苑。宫城、皇城又都内外彻砖。东城,其北建含嘉 仓城(粮窖密集,存储来自河北、河南诸道的官粮。 洛阳戒备的坚固严密,远在京城之上)。
4.皇城之南并界以洛河,外郭城东北部及洛水南 岸为里坊区,洛阳城的建筑规模略小于京城长安城。
当时从三大内沿东城墙夹城(夹道),皇家车马穿行其 中而外人只闻其声。夹城道路可直通曲江池,设计构思可 谓周密。
2、唐长安城设计非常严整规范, 街道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
全城共有南北大街11条,东西大 街14条,将居住区分为108个坊。
3、市场分为东市、西市。 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 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 集中点。 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 坊。
唐建长安城改隋大兴 城为长安城,并进行增修 和扩建:
1.唐太宗在原外郭城 东北龙首原上营建大明宫。
2.唐高宗曾两次 整修外郭墙,在东、 西、南三面9个城门 上修建起高大城楼。 又对大明宫进行大规 模扩建。
3.唐玄宗李隆基 又在外郭城东面春明 门内的隆庆坊营建兴 庆宫。
在外郭城东、北 两墙外面修筑3段与 之平行的城墙,名为 “夹城”。
6、唐长安历经几次大规模的修建,人口逐渐增加,总人 口近百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长安的规划也对 其他都城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
隋唐长安城规划简图
分区规划
• 城:政治活动的 城更加净化,无居住 区。宫城小区,宫廷 区,大内。主体为太 极宫,分为外、中、 内三朝。皇城小区, 宫城的前导空间。 • 廓:主要职能 为经济职能,市是廓 的规划结构主体,分 为东西二市。除市外, 廓中还包括手工作坊、 居住、文教、官署、 宗教、军营较场、园 林,以居住比重最大。
隋长安城规划
• 隋代大兴城,由宇文恺主持规划 • 选址——和汉长安选址的比较 • 规划匠意——“以高为贵”,宫
城居北 • 城市形制——上承北魏,集中式
规划
• 总体规划结构:城、廓、苑 • 城:政治中心,出现宫前区发展而来的皇城,“城”中无
居住区,权贵府邸全部纳入廓的范围中。 • 廓规模庞大,全廓置108坊,盛唐时人口近百万,而南廓
④对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进一步对外开放。 ⑤文化上具有全国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 的特点。
二、隋代大兴城
隋开国之初,都城仍在长安旧城,久经战乱,残破不堪。 宫室形制狭小,不能适应新建的统一国家都城的需要。 几百年来城市污水沉淀,饮水供应也成问题。 因此,隋文帝放弃龙首原以北的故长安城,于龙首原以 南汉长安城东南选择新址。 隋文帝杨坚夺得北周政权后,在旧城东南龙首山南面选 了一块“川原秀丽,卉物滋阜”的地方建造新都。 先造宫城,次造皇城,最后筑外郭罗城。 新都定名为大兴城。
第5讲 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二、隋代大兴城 三、唐代长安城 四、隋唐洛阳城 五、唐代扬州城
一、社会背景
隋代
①隋代结束国家的长期分裂,实现南北统一。 ②经济的繁荣和国力的强盛,开启中国中世纪的盛世 局面。 ③大运河的开通,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 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④创建和改革的制度律令,对唐朝和后世的中国以至 东亚,都有深远影响。
唐代的改革
修建上阳宫, 成为东都主要宫殿。
避开洛阳原来 的宫城布局。
上阳宫选地傍 皇城,开门方向又 以东为上,这是为 了继续使用洛阳皇 城的设备,有意地 和皇城组成一体, 这是都城建设方面 的一个创举。唐君 主移居洛阳前后共 40余年。
隋唐洛阳城的布局
1.宫城、皇城位于都城的西北隅。这是有意区 别于京城,这样的规划是下京城一等的。
• 采取东西两都制度,一畿两都
• 大兴城为京师,洛阳为陪都
– 唐继承隋东西两都制度,京畿区域由京畿道和都畿 道组成
第一层次:城市网络以长安为首,统领境内各州(郡) 城及与之相当的经济都会;
第二层次:各州城所辖县城及相当的经济都会,构成地 区性城市群; 第三层次:县城内聚邑组成城市群的基层组织。
唐代大明宫布局 示意图
仍然居民不多,设计中对城市发展预留空间的考虑。 • 宫城北有禁苑,实际上取代了北廓。
2.规模: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达84平方 公里,比包括外城在内的整个明清北京城还大出三分之一, 是古代中国最宏大的城市。
3.街道棋盘式:大兴城城内除中轴线北端的皇城与宫 城外,划分109个里坊和二个市,东为都会市(唐东市), 西为利人市(唐西市),每个坊都有名称。城内道路宽而 直,宫城与皇城间的横街宽200米,皇城前直街宽150米, 其他街道最窄的也有25米。
四、隋唐洛阳城
• 隋炀帝营建。
• 仿长安规划,据高建宫城, 中轴对称。隋人有意效仿 秦始皇以天极观念规划城 市的意图。 • 城市结构及分区制度与长 安类似。城、廓、苑组成、 道路分级等等…… • 市肆,由三市为主干组织 廓。南市为主体,并且设 河南府衙于南市附近,西、 北市附近有县治。 • 由于经济发达,集中式的 设市形式开始有所变化, 坊内开始出现设店之举。
唐代
①政治稳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繁荣,封建社会进 人鼎盛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实行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制度上有很多 建树(均田制、租庸调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
③边疆少数民族有了较大发展,同中央政权的关系更加密 切(实行宽容的民族政策、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