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生态学课件第五章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 3、分解作用测定 • 网袋法: • 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以观察土壤动物 的分解作用。 • 网袋具有不同孔径,允许不同大小的土壤动物出 入,从而可估计小型、中型和大型土壤动物对分 解的相对作用,并观察受异化、淋溶和碎裂三个 基本过程所导致的残落物失重量。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P= R × C × 3.7 k
• P=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R=相对光合速率; k=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C=水中的 叶绿素含量。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
• • • • • • 4、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收获量测定法 氧气测定法 CO2测定法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叶绿素测定法
生态系统次级生产
食物链与营养级
• 2、食物网(food web) • 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形成一个网状结构。
食物链与营养级
• 3、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所有生物种的 总和。 • 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一般只有四、五级,很少 有超过六级的。
营养级(trophic levels)
• 分解作用过程包括碎裂、异化和淋溶。
生态系统分解作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分解者
• 细菌、真菌和土壤动物。 • • 动物分四个类群: • ①小型土壤动物(microfauna):包括原生动物、线虫、 轮虫、最小的弹尾和螨; • ②中型土壤动物(mesofauna):包括弹尾、螨、线蚓、 双翅目幼虫和小型甲虫; • ③大型(macrofauna)土壤动物:包括千足虫、等足目 和端足目,蛞蝓、蜗牛; • ④巨型(megafauna)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等。
• 能量锥体或金字塔(pyramid of energy)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2 教学内容生态系统的定义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要素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概念和重要性讲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位、生态过程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第二章:森林生态系统2.1 教学目标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2 教学内容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2.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森林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三章:湿地生态系统3.1 教学目标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2 教学内容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3.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湿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四章:草原生态系统4.1 教学目标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2 教学内容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4.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4.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草原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五章:海洋生态系统5.1 教学目标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2 教学内容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5.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5.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海洋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海洋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六章:淡水生态系统6.1 教学目标了解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2 教学内容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6.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淡水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淡水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淡水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七章:城市生态系统7.1 教学目标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2 教学内容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7.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7.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城市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城市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八章:农田生态系统8.1 教学目标了解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2 教学内容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8.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农田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农田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农田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第九章:人工生态系统9.1 教学目标了解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掌握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2 教学内容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人工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9.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图片展示法: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生物多样性9.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分布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特点展示人工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其特点讲解人工生态系统的分布区域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10.1 教学目标展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2 教学内容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探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10.4 教学活动讲解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点学生分组讨论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发展方向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环节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因为它们可能包含学生理解上的难点或者是课程内容的重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

生态系统知识点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包括动植物种群)和其所在的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所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大类。
了解生态系统的知识点对于我们认识大自然、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介绍生态系统的知识点。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
1.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指某一地区内不同物种的群体与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自然单位。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可以相互依赖、共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生物群落的特点包括物种组成、种群数量和空间分布等。
2. 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自然要素。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重要基质,其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和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水是维持生物生活所必需的物质,它参与了生物体的许多基本生活过程。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是动植物生存所必需的。
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其中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服务等。
1. 物质循环:生态系统是物质循环的基本单位。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和生物降解等方式进行循环。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固定碳元素形成有机物质;动物通过食物链摄取植物的有机物质,并将其转化成自己的组织和能量;死亡的生物体通过分解作用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质,再次进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
2. 能量流动: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要素,生态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依赖于能量的流动。
能量从太阳辐射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一级一级地传递,最终以生物体的代谢消耗掉。
能量的流动是生物群落维持稳定状态的重要条件。
3. 生态服务: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包括供水、气候调节、水文调节和土壤保持等。
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蒸腾作用维持了地球的水循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起到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作用;通过湿地的保护和河流的调节,为人类提供了水资源和防洪功能;通过植物的根系固定土壤,减轻了水土流失的程度。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世界植被带
世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纬度地带性:
1.西欧北非系列(大陆西部):由北向南更替的 植被带为:
冻原—泰加林(寒温性针叶林)—针阔叶混交 林—落叶阔叶林—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亚热带、 热带荒漠—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
2.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大陆 中部):
冻原—泰加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 漠
3.东亚系列(大陆东部):
冻原—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 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
世界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经向地带性:
1.东欧平原表现最为清楚 :
植被自西北至东南,依次为:冻原→森林冻原→ 泰加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草原→荒漠
2.北美洲植被的经向变化也表现的非常明显:
经向地带性
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
内陆发生更替,这种分布格式,称为经向地带性。 它和纬向地带性统称为水平地带性。
由于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
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因此,在 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也发 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我国温带地区分布夏绿阔叶林;离海较远
我国植被分布格局
经向地带性:在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 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 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 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 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 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 度地带性分布。
2、世界植被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性 3、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
纬向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寄生现象突出
(2)热带雨林群落特征
d.无明显的季相交替 组成雨林的每一个植物种都终年进行生长活
动,但仍有其生命活动节律。乔木叶子平均寿命 13~14个月,零星凋落,零星添新叶。多四季开 花,但每个种都有一个多少明显的盛花期。
(3)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功能特征
①热带雨林的物质生产高
光能利用效率约为1.5%,为农田平均光能利用率的2倍。热带雨林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是最高的。
②热带雨林能量流动:速度快,强度大,效率高
光能利用效率高,地上生物量大,净第一生产力高; 呼吸消耗很大; 食物网及其复杂,能量流动渠道多,强度大。
③热带雨林物质循环: 速度快,强度高
有时达240米。其中大藤本可达第一乔木层或第二乔木层,主干不分枝,达天顶 时则繁茂发育。小藤本多单子叶植物或蕨类,一般不超出树冠荫蔽的范围。
空中花园——附生植物生长在乔木、灌术或藤本植物的枝叶上,其组成
从藻、菌、苔藓、蕨类到高等有花植物均有。
绞杀植物——有的植物开始附生在乔木上,并常杀死藉以支持的乔木,
成因:① 环境优越;②热带陆地的古老性;③自第三纪 以来,这里的环境很少发生剧烈的变化。
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
24
(2)热带雨林群落特征
②外貌结构特殊复杂
a.群落层次复杂而不明显
乔木一般可分三层,第一层高30~40米以上,树冠宽广,有时呈伞 形,往往不连续;第二层一般20米以上,树冠长、宽相等;第三层10 米以上,树冠锥形而尖,生长极密。再往下为幼树及灌木层,最后为
林
热带雨林的分布
热带雨1林9 的分布
热带雨林的分布
(1)热带雨林环境特征
生态学-第五章 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

森林:58 ×109 T,占56.8%(草 地20.8 ×109T
农作物占:10.5 ×109 T)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指热带高温高湿地区那种茂密高耸而常绿的森林类 型。 1)、位置 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区域。 2)、气候特点 a、终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6度以上。年降雨2500-4500毫米,全年 均匀分布,无明显旱季。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b、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土 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为酸性。 c、雨林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几乎全储存在植物中,每年一部分植物死 去,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直接被的树根和真 菌所吸收,形成一个几乎封闭的循环系统。
以内蒙古草原为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的总经济价值为3325.9*108元/a;在各种服务 功能中,水土保持的价值最为重要
4、荒漠生态系统
荒漠:是地球上最耐旱的,以超旱生的灌木、半 灌木或小半灌木占优势的地上部分不能郁闭的生态 系统。 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干旱区,年降水少于200毫米, 有些小于50毫米或终年无雨,形成戈壁或沙漠。
(4)、北方针叶林
1)、分布 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2)、气候特点: 处于寒温带,年均温0度以下。冬季寒冷,夏季温 暖而短暂,土壤有永冻层。年降水400-500毫米,集 中在夏季。土壤为棕色针叶林土。
3)、森林特点
种类贫乏,乔木以松、云杉、冷杉、铁杉、落叶松等 树种占优势,多为单优种,树高20米上下。灌木层 稀疏,草本组成的地被层很发达,并常具各种蕨类。 枯枝落叶很厚,分解缓慢,形成毡状层,树木根系较 浅。
植被类型呈现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 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这种现象称为植被 水平分布。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 和亚洲的赤道附近地区, 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 生态过程。
寒带森林
主要分布在北极和亚北极 地区,以针叶林为主,适 应寒冷的生境条件。
重要物种与生态过程
重要物种
包括各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 、大型真菌以及各种鸟类、哺乳 动物、昆虫等动物类群。
02
在亚洲、欧洲、南美洲和非洲等 大陆的高海拔地区都有分布。
重要物种与生态过程
重要物种
高山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包括高山植物、高山动物和微生物等。这些物种具有适应高 山环境的特殊生理和形态特征,如高山植物的矮小、密集和厚实的叶片,高山动物的耐
寒、抗缺氧等特性。
生态过程
高山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这些过程在维持高山生态 系统的稳定和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高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为整个生态系统 提供能量来源;同时,高山动物通过食物链和营养级将能量传递给其他生物,维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范 围也在不断扩大,逐渐覆盖周边农村和自然
区域。
重要物种与生态过程
要点一
重要物种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包括人类、家养动物、野生动 物和植物等。
要点二
生态过程
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过程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 息传递等,这些过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
07 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
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目 录
• 引言 • 森林生态系统 • 草原生态系统 • 荒漠生态系统 • 高山生态系统 • 城市生态系统 • 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1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同种生物总和
所有种群
生物个体
种群
群落
最大
生物圈
生态系统
+无机环境
一.生态系统
(1)概念: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 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
改变 决定种类
无机环境
√ √ √ 【 判断】下列是否属于生态系统? 1、一片树林、一条河流、一个池塘、一片草原的 所有生物。
2、一个动物园中的全部动物是一个系统吗? 不是
分解者
(必备成分)
主秃要鹫是等细腐菌生、生真物菌、蜣螂、蚯蚓、(异养型)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
生产者再次利用。
根据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作用分析它 们之间的关系?
紧密联系 缺一不可,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整体
三、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
无机环境
消费者
生产者
分解者
思考: 生产者 和 分解者 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
森
草
林
原
生
生
态
态
系
系
统
九寨沟原始森林
统
农
城
田
市
生
生
态
态
系
系
统
统
淡 水 生 态 系 统
海 洋 生 态 系 统
思考:池塘里都有些什么呢?
太
空气
阳
浮游植物
鱼虾
水
草
水
土 壤
细菌和真菌
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
太阳、水、土壤、水草、鱼、虾、浮游植物、团藻、细菌和真菌等
非生物
太阳、水、土壤、 空气
生物
水草、鱼、浮游植物、团藻、细菌和 真菌等
第五章 第一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白山天池的 植被垂直带谱
天山的植被 垂直带谱
垂直带与水平带的关系
植被类型在山体垂直方向上的成带分布和地球表面纬度水
平分布顺序有相应性
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也基本相似 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 纬向带是相对连续的,而垂直带在是相对间断的 虽然纬度带、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但,植 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垂直带与水平带
局部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坡向
南坡 北坡
坡度
平地
陡坡
缓坡
非地带性植被
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平分布格局
本章结束
基础生态学
14 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本章内容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陆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局域地形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
植被的概念
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水热条件:水分和温度
水热条件变化的主要因素
纬度:纬向地带性 经度:经向地带性 海拔: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水平地带性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或沿经度方向从高到低的有规律分布
纬向地带性
经向地带性
纬向地带性
随纬度升高温度有规律变化
纬度引起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量不同,产生热 量差异 从赤道到两极,每增加一个纬度,温度降低0.5-0.7度 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 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
湿润森林→
半干旱草原→ 干旱荒漠
垂直地带性
温度、降水随海拔变化 Nhomakorabea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度。相当于平地北移60公里 降水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限后,降水量又降低
垂直地带性:
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交替
垂直带谱
随着海拔的升高而依次出现的植被带 具体顺序依不同地区而异
经向地带性
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
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
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
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 半干旱的草原→ 干旱区的荒漠
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
我国东西横跨经度约62度
陆地上大气降水的主要来源是海洋蒸发的水汽,我国东临 太平洋,西连内陆,受海洋季风影响的程度不同 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分 布三大植被区域
纬向地带性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北方针叶林→ 苔原
我国植被分布纬度地带性
从南自南沙群岛,北至黑龙江,跨50多个纬度
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
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 寒温带针叶林区→
台湾玉山的 植被垂直带谱
垂直带特点
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一致 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 垂直带重合 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 如长白山(东经128度)、西部的天山(东经86度),两 者均北纬42度。但长白山距海较近,属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天山位于内陆,属荒漠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