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下册《4.1地球的自转》教案 浙教版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2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太阳东升西落是否真的象我们看到的如此。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提问: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
小组讨பைடு நூலகம்回答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活动探究
解决问题
教师
指导
当地球旋转到图中A、B、C三个不同位置,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到结论
科学初一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明白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明白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差不多特征、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缘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张容易产生视觉的错觉图来导入新课。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解决问题
晨昏线的含义
教师评价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恒星等天体没有
教师评价
昼夜交替是怎么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
教师评价
拓展
昼夜交替的周期对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进展有没有好处?什么原因?
小组讨论
尽量给予正面评价
课后练习
【三】小结:
学生小结。
【四】作业布置。
进行组间交流
以同学互评为主
对观测者来说,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同上
从地轴北端观看,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逆时针旋转
同上
从地轴南端观看,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么样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不断运动的地球 复习教案

第四章不断运动的地球复习教案第一节地球的自转1.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资源网(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资源网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资源网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东升西落 (2)昼夜交替5.昼夜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资源网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资源网6.晨昏线(圈):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晨线和昏线构成。
(1)昏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昼变成夜的界线。
(2)晨线: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夜变成昼的界线。
资源网第二节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东边的地方时总是比西边的来得早。
资源网2.时区:把全球划分成24个 150经度宽的地区,每个地区就叫做一个时区。
资源网区时: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
资源网区时计算原则:东正西负,东加西减3.北京的时间和“北京时间”。
(1)北京的时间:北京的地方时,即东经1160经线的地方时(2)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0经线的地方时。
资源网4.日界线:以1800经线为基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资源网它是曲折。
资源网(1)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的时刻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资源网(2)从西十二区越过日界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资源网(3)西十二区在日界线东侧(昨天)资源网,东十二区在日界线西侧(今天)资源网。
资源网(4)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反之就要减去一天。
资源网(5)日界线的西侧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
资源网第三节地球的绕日运动1.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西向东绕太阳不停地旋转,周期为365.2422天2.太阳高度:太阳光与地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资源网(1)一天中太阳高度正午最大,杆影最短。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4章第节 地球的自转教案 浙教版

2021年七年级科学下册第4章第1节地球的自转教案浙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4、通过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学习,加深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知识背景学生在小学了解了一些地球运动的常识,初步具备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知识,但其建立的运动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的阶段。
学习需求对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等天文现象的形成原因较感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自转特征。
难点:晨昏线(圈)的含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情景形式探索研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仪、白纸板、橡皮泥和火柴。
学生准备:地球仪、硬纸板、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1、提问:在小学中我们已经学过太阳和地球间的运动规律,请一个同学说说: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2、抽生回答。
(结合一册《科学》中“太阳系”的知识,说明地球是绕着太阳转。
播放课件“地球的绕日运动”,加深印象)3、提问:我们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我们会有什么感觉?【生】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4、抽生回答(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车窗外的景物在不断后移,但不觉得我们自己在向前移动。
)5、由此引出:地球虽然实际上是绕日运行的,但我们像坐在平稳行驶的汽车上专心观看窗外的景物时一样,会产生看上去像太阳在绕地球旋转这样一种错觉。
6、引入地球的自转:为什么每天太阳会东升西落呢?(出示地球仪)那是载着我们的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
我们今天就研究地球的自转。
二、新课展开(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1、地球的自转【师】(1)播放课件“地球的自转”(教参附带)第一部分“地球绕地轴自转”。
(2)定义:我们把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
最新新浙教版科学七下第四章第2节地球的自转教案

学习过程 一.阅读与思考:
毛泽东主席的诗中有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写 得极有气魄。而这“坐地日行八万里”又是怎么来的呢? 教 学 流 程 设 计
二、新课教学:地球的自转 1.探究一:地球自转方向
提出问题: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哪几种? 建立假设:1、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2、地球可能是自东向西自转的。 检验假设 1 地球可能是自西向东自转的。 汇报与交流:对地球上的观测者来说: A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B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C 图:太阳位于观测者的___________ 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 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太阳的运动方位: _______________ 若太阳假定静止不动,那么地球绕地轴 转动的方向:自___向____
★温故知新
1.地球仪是‗‗‗‗‗‗‗的模型。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2.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3.在太阳系中,地球围绕‗‗‗‗‗‗‗运动,同时,地球也围绕地轴‗‗‗‗‗‗ ‗。 4.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日月星辰都是从‗‗‗‗‗‗‗升起,‗‗‗‗‗‗‗落下。
总结
(1)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是 。
第2页
共4页
( 2)晨昏线是 半球和 构成。随着地球的自转,逐渐由 之处;逐渐由 变成 线,是日出之处。
半球的分界线(圈) ,它由 和 变成 的界线是昏线,是日落 的界线是晨
课后练习 ★课堂巩固
1.地 球 自 转 的 周 期 为 ( ) A.一天 B.一 年 C.一周 D. 几小时 2.地球的自转中心是( ) A.地轴 B.太阳 C.地球的中心 D.太 阳的中心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形成原因是( ) A.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转 B.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 C.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 4.关于地球自转的正确说法的是( ) A.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在南极上空看呈 是、逆时针方向 B.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产生了昼夜现象 C. 由 于 地 球 自转,地球表面产 生了四季的变化 D. 地 球 自 转 的周期是一天 5. 右 图 示 表 示地球自转方向正确的是: (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6.下列现象是自转造成的是: ( ) ①昼夜现象 ②日月星辰东升西落 ③昼夜交替 ④一天内,杆影的变 化 ⑤一年内,杆影的变化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 A ④ D.①③⑤ 7. 地 球 上 昼 夜 交 替 现 象 产 生 的 主 要 原 因 B ( ) D A.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 B. 地球本身不发光 C C.地球自转的结果,并且地球不透明 D. 太阳绕地球运动的结果 8.① 该图是以地球 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理由是 ② 图 A、B、C、D 四地中,处在正午的是 ,处在黑夜是 ,处 在晨 线上的是 ,处在昏线上的是 。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②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③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窗外风景相对运动的现象联想地球的运动②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②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二.教学难点、重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难点: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的推断以及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2.教学重点:昼夜交替现象和地球自转之间的联系3.解决办法: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三.教学内容安排1.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2.地球自转的周期:24小时,即一天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四.教学器材转椅、小红旗、小绿旗、地球仪五.教学方法提问法、启示法、演示法六.教学过程【章节导入】旧的一天落下去了,新的一天又升起来了。
太阳飞到了半空中。
现在的时间是……①2003年十月的中国人民对天空有了更多的自豪,有了更多的期待。
10月16日凌晨,承载着中国人希望与梦想的“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遨游21个小时后安全返回地球。
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梦终于变成了现实!神州五号飞船是在我国酒泉发射的。
那么你们知道我们人类发射卫星一般是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答案是----在赤道。
为什么不是在南、北极呢?南、北极发射不是更好吗?《发射图片》②北极熊和南极企鹅,憨态可掬,十分可爱。
可是为什么它们只呆在南北极呢?是因为我们海南岛不够美丽吗?(学生回答:是因为不够冷)那么为什么海南岛就不可能再冷一点呢,不肯给我们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呢?《北极熊、企鹅图片并配有声音》③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写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4.2地球的自转教案

环节4:
地球自转的证据——傅科摆
环节5:地球自转的意义
环节6:总结3分
钟
5分
钟
极上空所观测到的地球自
转的方向。
总结地球自转的规律。
思考:上述这些现象能否
完全证明地球在自转?
展示学生课外拓展傅科摆
作业,请学生上台演示说
明傅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假如有一天地球停止了自
转会怎么样呢?对于地球
上的生物会有什么影响?
视频
回顾我们整节课从托勒密
提出的地球是静止不动
的,到现在我们认识到地
球自转如此重大的意义,
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科学的发展并不是
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
展、进步的。
学生思考回答,涉及
运动的相对性。
学生上台演示说明傅
科摆证明地球自转的
原因。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思考。
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及多方面思考问题
的能力。
通过模具,让学生介
绍给学生听,把课堂
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从惯性知识
去分析地球自转停止
可能带来的影响。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
保护地球的意识。
引发大家对科学史的
认识。
加深对科学的
理解。
科学七年级下浙教版4.1地球的自转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3.能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张容易产生视觉的错觉图来导入新课。
二、新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评价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太阳东升西落是否真的象我们看到的这样。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
提问:哪些现象可以证明地球是在不停地绕地轴旋?
小组讨论回答
小组互评
教师评价
活动探究
解决问题
教师
指导
当地球旋转到图中A、B、C三个不同位置,太阳分别位于观测者的什么方向?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得到结论
进行组间交流
以同学互评为主
对观测者来说,正处于中午的是_____图,日出的是_____图,日落的是_____图。
同上
从地轴北端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逆时针旋转
同上
从地轴南端观察,地球仪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顺时针旋转
同上
提出问题2பைடு நூலகம்
以一些体育比赛的例子
学生思考:为什么?
同学互评
为什么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在同一时间里会出现白昼与黑夜之分呢?展示图片
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解决问题
晨昏线的含义
教师评价
宇宙中的天体都有昼夜现象吗?
恒星等天体没有
教师评价
昼夜交替是怎样产生的?
地球自转
教师评价
拓展
七年级科学下册 4.2 地球的自转教案 (新版)浙教版

4.2 地球的自转教材分析《地球的自转》是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教学核心是地球的自转、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是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但这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学情描述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有关地球运动的常识,已经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产生的。
但是这一结论大多基于教师简单的知识传授,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建立空间运动概念还处于朦胧想象阶段。
我们身在地球上,是无法感受地球的自转的,必须借助一些学生能够感受的实例去推到空间运动关系,需要合理的模型才能研究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
如果学生接受了地球在自转这一现实,那么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的教学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气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理解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等活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用身边能够观察到的事实结合模型去解决验证理论知识,掌握也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并不神秘,树立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整体设计思路设疑引入新课学生活动体会并接受地球自转的事实通过133页的活动验证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及南北极点看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晨昏线(圈),晨线、昏线思考地球自转对地球生命形成和发展的意义课堂小结巩固练习拓展铺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回顾已有知识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
根据我们已有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和太阳都位于太阳系中,而相对于太阳系,太阳是静止的,那为什么我们会感觉太阳在绕地球旋转呢?(评述:对于这个问题,似乎非常简单,学生已经有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会说这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1 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地球自球特征,知道地球自转方向
2.通过讨论了解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知道晨昏线(圈)的含义和昼夜交替周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可以在有关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地球自转以及自转方向和周期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2.学生能够认识到探索事物的规律必须要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学习重点】
地球的自转特征及其产生的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难点】
地球自转的方向、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解释
【解决办法】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推断地球自转的情况;
通过动画和实例演示来阐述昼夜交替现象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学习
【学习准备】
地球仪、制作十字方向标、画上太阳平行光线的纸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谈论的地球话题导入新课
(二)新课
创设情境
,日落
同
从地轴南端观察,
同一时间里会出现
白昼与黑夜之分呢?
地球是一个不发
教师
教师
(三)小结
学生小结
(四)作业布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在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1.地球自转
2.地球自转方向
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
2.昼夜交替现象
3.晨昏线晨线
昏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