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背景下经典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策略

合集下载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进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

在新时期,如何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强化文化挖掘,打造独特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文化和旅游,首先需要在文化方面做文章。

各地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丰富和完善文化资源。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艺术表演等多种形式,将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方特色文化向外展示,向游客推介。

要注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历史遗迹、古建筑、传统技艺等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形成旅游资源;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游客感受到当地的独特魅力,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受。

二、拓展旅游服务领域,提升旅游体验在旅游服务方面,要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体验。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升景区和旅游景点的设施和服务水平,改善游客出行的舒适度和便利程度。

针对不同的人群需求,提供不同的旅游线路和旅行体验,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在旅游线路规划上,可以将文化场所和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文旅一体的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游览景点的也可以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底蕴。

在旅游项目开发上,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开发一些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三、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地方知名度为了更好地融合文化和旅游,地方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地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节、民俗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提升地方的文化品味和知名度。

在新媒体时代,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做好地方旅游的宣传推广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当地的文化和旅游资源。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

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摘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家正处于数字化时代,各种各样的数字技术及数字资源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长时间以来,整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国家及普通民众对这一工作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由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存在限制,因此,在实际的保护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损坏、丢失等状况发生。

但如若运用了数字化技术,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还可以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工作,提升保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从微观层面上来看,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具有促进作用;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基于此,本文就将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发展策略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对相关从业人员能有所帮助,以期实现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前言: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文化自信是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宽广、更为深刻的自信。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重要的记忆载体,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底蕴。

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眼下的当务之急。

自1990年代因特网问世以来,民众进入麦克卢汉所说的那个“地球村”。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共享与传播的权力下放,每名民众都是信息的传递者,民众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接受需要的信息,与此同时,大量的资讯信息也通过不同的方式,充斥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在此情况下,对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新的希望。

一、文旅融合视域下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保护的意义(一)文旅融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过程中,其中“狮舞(广东狮舞)”于二○○六年五月二十日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而中国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被合并为国家文化旅游部,同时,随着当地文旅景区的发展,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就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在新时期,随着全球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将“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通过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既能提升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资源,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发展。

为了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我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加大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重要内涵和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至关重要。

要加大对历史遗址、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同时注重对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使之能够更好地为旅游产业提供支持和动力。

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在深化“文化+旅游”融合过程中,必须注重研发和创新旅游产品。

除了传统的旅游景点和观光项目外,还可以开发一些结合文化体验和互动的旅游项目,如文创产品设计、文化艺术表演、传统工艺制作等,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品的推广和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要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就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这可以通过政策支持、金融扶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来实现。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投资和创业,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从事文化旅游产业的人员素质和能力,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文化旅游是跨国界的产业,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对于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旅游合作,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还要加强各国之间的政策交流和经验分享,共同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随着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文化+旅游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制定相关的策略和措施,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构建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在产品开发上做文章。

传统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中,文化旅游产品占比较低,需要加快文化产业产品和旅游产品对接。

通过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如文化主题公园、文化体验游等,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还需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管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增加游客体验的满意度。

二、加强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旅游目的地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对其建设和发展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和规划。

在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加大对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改造和提升力度,提升其文化旅游品质。

在普通旅游目的地,引入文化元素,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其文化旅游吸引力。

建设一批有特色、高品质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形成精品旅游路线,带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推动。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在项目立项、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支持,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的扶持力度。

还可以加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调管理,搭建政府与企业的对接平台,打通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通道。

四、培育文化旅游人才队伍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开设文化旅游专业,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对文化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从业水平。

培育一批懂文化、懂旅游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加强文化和旅游宣传推广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更多的宣传推广力度。

政府可以加大宣传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品等的力度,吸引更多游客。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在新时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了推动国内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此背景下,为了实现“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策略,以促进两者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发展。

要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

文化资源是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整合和利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等多种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在整合过程中,要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破坏性开发,保持其独特性和原汁原味。

要加强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

创新是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旅游场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提升游客体验,增加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要加强文化旅游宣传推广。

宣传推广是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体,如互联网、电视、移动应用等,向社会大众传播文化旅游的魅力和价值,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

还可以加强与媒体的合作,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第四,要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养。

人才是实现“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障。

可以通过加强高等院校的文化旅游专业设置,培养专业化、国际化的文化旅游管理人才。

还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研讨等活动,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保证文化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政策支持和监管。

政策支持和监管是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保证。

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并规范文化旅游的发展,包括优惠税收政策、文化旅游项目评审制度等。

还需要加强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监管,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和秩序。

“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国内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向。

通过加强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宣传推广、人才培养和政策支持监管等策略,可以推动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

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

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

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全国各地探索的重点项目之一。

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文物保护在文旅融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文物保护与利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古老的文物延续下来,更是要让文物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作用,增加其对当地经济和文化的价值。

本文将浅谈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就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行探讨。

文物保护需要与旅游业相结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会参观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这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在文旅融合中,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将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和遗迹纳入到旅游景点中,让游客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文物。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也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和重视文物的保护。

文物保护需要注重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以文化资源为原料,通过创新性的设计、开发、制作、推广和交易活动而获得经济效益的产业。

在文旅融合的过程中,文物保护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深度融合,通过将文物进行再创作,设计一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相关文化创意衍生品等方式,将文物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与现代商业价值结合起来,实现文物的再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文旅融合还需要加强文化和旅游人才的培养。

文化和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成功与否,离不开人才的支持。

在文旅融合中,需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领域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对文物保护有深刻理解、对旅游有丰富经验的人才队伍,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带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的不断发展。

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文物保护和利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只有不断加强文物的保护工作,创新文物的利用方式,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才能够实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让文物在当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希望今后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旅融合,推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新时期“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策略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文化旅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发展,还可以提升旅游体验和经济效益。

为了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下面将从政府支持、资源整合、产品创新以及市场推广等方面提出几点措施。

政府应该给予文化旅游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投入,为旅游景区、文化遗址和文化活动提供补贴,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文创企业和旅游企业合作,提供税收减免和其他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创新发展。

需要加强资源整合。

文化旅游需要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来支撑,各地需要充分发掘自身的传统文化、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独特资源,并进行整合,打造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的整合,构建一体化的文化旅游资源平台,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和参与体验。

产品创新是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关键。

传统的旅游产品往往只注重景点的观赏,而忽视了文化的深度体验。

可以开发文化导览、互动体验、主题讲解等新型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本地的文化内涵。

可以将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相结合,比如文化+美食、文化+健康等,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市场推广是确保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成功的重要手段。

可以借助新媒体、社交平台等渠道,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文化旅游节、展览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关注和参与,搭建文化旅游交流的平台,促进不同地域之间的合作和共享。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与此同时,文化也成为了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更具吸引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策略。

一、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文化资源是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

要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

这包括文化遗产、传统工艺、民俗风情等。

例如,一些古城、古镇可以通过保护和开发文化遗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历史的魅力;同时,传统工艺展示和民俗表演也能够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二、文化与旅游产品的融合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表现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

旅游产品应该能够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元素。

例如,设计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活动,使游客有机会感受当地的文化魅力。

这样一来,旅游既能满足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又能够让游客感受到文化的独特之处。

三、文化与旅游的互动体验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还可以通过提供互动体验来实现。

这不仅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度,还能够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当地文化。

例如,安排与当地民间艺术家的互动活动,让游客亲自体验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又如,举办文化节庆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感受节日的喜庆氛围。

四、文化与旅游产品的创新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通过引入新的技术与元素,让旅游产品更加吸引人。

例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的魅力;又如,开发文化类手机APP,提供文化背景、旅游导览等功能,为游客提供更便捷的旅游体验。

五、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支持。

因此,要提升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能力,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加强文化与旅游专业的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同时,吸引更多人才投身文化与旅游产业,推动行业的发展。

六、加强与其他产业的合作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还需要与其他产业进行深度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旅融合背景下经典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提升策略作者:李国顺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20年第06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核心理念。

近年来,随着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经典文化资源逐渐凸显出独特的价值和蓬勃的生命力。

众所周知,经典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给养。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独具特色的经典传统文化不仅塑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还造就了多姿多彩的区域人文景观。

目前,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基本思路的指导下,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方向,着力提升经典文化资源的利用价值,推进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

引言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地处江苏省中部,位于长江北岸、江淮平原南端,气候温润,物产丰饶。

扬州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国“淮扬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还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

扬州市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国家A级景区54家,加之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2018年,扬州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 044.23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917.90亿元,其中,接待国内游客7 036.56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04.76亿元。

一、民俗文化——探寻文旅融合新契机在旅游学理论中,民俗文化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指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集聚的广大劳动人民创造和传承的民間文化,包括衣、食、住以及艺术、节庆、游戏、体育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

”探寻独特深厚的民俗文化反映出旅游者已经不再满足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式旅游,而更加注重体验式、参与型的现代新型文化旅游方式。

(一)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格造就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

古人所说的“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指这种现象。

具有2 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文化璀璨,民俗文化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岁时习俗、婚嫁习俗、饮食习俗、娱乐休闲习俗等,丰富多彩而且各具特色。

时至今日,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在扬州依然被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时节风俗中,扬州就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外孙)”“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指五颜六色的衣物)”等说法;在生活风俗方面中,“扬州三把刀”中的“菜刀”代表了饮食文化、“剃头刀”代表了美容美发文化、“修脚刀”代表了休闲沐浴文化,而“皮包水、水包皮”则形象地诠释了扬州人的早茶和沐浴文化。

如今,这句“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扬州,你早晚得来!”已经成为扬州文化旅游对外宣传的金句;在口承语言民俗方面,扬州弹词、扬州评话等展示了扬州民间艺术的杰出成就。

(二)民俗传承的独特性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倡导和奉行民俗文化旅游成为一种旅游新时尚。

扬州市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俗文化有沉淀,更有传承。

文化旅游部门要根据扬州民俗文化资源现状做科学规划,分门别类地加以开发,如对老字号的大清盐号、陆陈米铺、富春、冶春、绿杨春、谢馥春及三和四美等,要挖掘其历史流变,注入时代创新元素,使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对于地方戏曲艺术文化,如扬剧、扬州弹词、扬州评话、扬州民歌等,除了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还要加大文化传承力度,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这对调节人们的娱乐生活、愉悦身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以扬州地方戏剧——扬剧为例,自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就一直注重戏曲艺术传承。

从确定扬剧流派的传承人,到扬州戏校重新开设扬剧班,再到深入中小学课堂教习扬剧经典剧目,并利用互联网,开设“扬剧网”等,为扬州地方艺术及民俗文化的发展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二、文化名人——打造文旅融合新名片文化名人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文化名人资源对打造文化名城、传播城市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核心资源。

在现代旅游活动中,人们更愿意前往名人生活过、居住过、登临过的地方,感受文化名人资源载体往往表现为名人故里、名人遗迹、名人纪念馆等。

(一)文化名人的丰富性文化名人资源是传播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吸引旅游者体验参与、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内核要素。

自汉代以来,扬州一直是诸侯王的封地。

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促进了经济发展。

隋唐以来,扬州成为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为成都古称);明清时期,扬州的文化地位世界第一。

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明,吸引了大量文人墨客流连忘返。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道出了文人骚客、富商巨贾对扬州城的无限向往;大诗人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句已成千古绝唱;诗人杜牧留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至今仍然让人唏嘘不已。

《古城史话》一文中说到:“扬州人李善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能诗善文,工书法,尤擅行书,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

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春江花月夜》有‘以孤篇压全唐’之誉。

”宋代时期,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

清代的扬州空前繁华,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捐资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兴建园林,对扬州的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其间,出现了以金农、汪士慎、黄慎、李鱓、郑燮、李方膺、高翔、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任大椿、汪中、焦循、阮元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

扬州戏剧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

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八十寿辰,以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他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以后,扬州文化艺术领域名家辈出,比较有影响的有朱自清、刘师培、李涵秋、贡少芹、张丹斧、陈含光、潘月樵和革命作家李进、李俊民、韩北屏、许幸之、江树峰等。

其中,朱自清是对中国文学影响力很大的人物。

(二)城市名片的创新性文化名人是一个城市的核心资源,在旅游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依托文化名人资源,传播名城文化,扬州市的做法可圈可点。

近年来,作为一座千年文化名城,扬州在重建名人故居,营造名人文化氛围,塑造扬州名城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尝试和创新。

“春江花月夜”艺术馆的建成开放,正是扬州文旅融合发展、文旅创新的成功典范。

这个艺术馆是以唐代诗人张若虚及其诗作《春江花月夜》为内容的主题展馆,再现了千年古镇、诗渡瓜洲的胜境,为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千年古镇瓜洲焕发新生机做出了积极贡献。

文化名人汪曾祺先生,出生于扬州高邮,是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有《受戒》《沙家浜》《大淖记事》等。

汪曾祺一生创作颇丰,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文学评论、艺术小品等内容,他的创作继承了明清笔记和散文的传统,深谙“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东方古训和布莱希特标榜的“间离效果”的西方现代理论,以含蓄、空灵、淡远的风格,努力建构作品的深厚文化意蕴和永恒美学价值,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在扬州高邮的文游台中,当地专门辟有“汪曾祺纪念馆”,以陈展汪曾祺先生的生平事迹、文学作品等。

近几年,当地政府还围绕“聚文化人”“聚才创新”工程,在原有纪念馆的基础上,增扩建“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区”,借以扩大“名城、名人、名片”效应,丰富城市文化名片的元素。

三、文化遗产——丰富文旅融合新体验在旅游活动中,文化遗产见证了过去和历史的辉煌。

“作为人类在发展历程中对自身和社会做出物化的遗存,文化遗产从各个不同的层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状况,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涵盖了文物、考古、山水、建筑、园林等方面,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宝藏。

岁月更迭,时代变迁,文化遗产是旅游者认识过去、了解历史的物证,也是提升文化旅游品质的最佳物证。

扬州市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主要体现在园林、山水、遗迹、宗教名胜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比如,扬州市的园林众多,瘦西湖、个园、何园以及盐商的私家园林秀丽典雅、精致玲珑,充满诗情画意;观音山、高旻寺、大明寺等宗教胜地,以建筑风格迥异、宗教氛围浓郁著称,每年农历六月十九的观音庙会,是佛教文化与扬州当地文化紧密结合发展演变成的扬州老百姓的一种民俗文化。

(一)文博再挖掘,文旅提品质文博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其他旅游景观无法比拟的。

历史上的扬州、如今的广陵古城,占地面积虽然只有5.09平方千米,却有500多处历史建筑、148个文物保护单位,是扬州历史文化瑰宝的集中体现。

扬州市的文博资源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其中,博物馆类的有:扬州博物馆、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扬州广陵王墓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博物馆、扬州盆景博物馆等;纪念馆类的有:崔致远纪念馆、史可法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朱自清纪念馆、张玉良纪念馆等。

这些文博资源,串联起扬州2 500多年的人文、历史记忆,展示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巨大魅力,极大地吸引了旅游者。

特别是近年来,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工程的牵头城市,扬州市积极探索,在打造世界运河文化名城,科学规划运河遗产保护、运河文化研究、运河生态建设、运河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2019年5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筹)奠基仪式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举行,这是一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休闲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

建成后的大运河博物馆将成为保存大运河历史记忆、传承大运河文化发展、彰显大运河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城市文化旅游创新亮点,真正做到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提升文化旅游的品质。

(二)老街换新颜,文旅新发展隋唐、明清时代的扬州经济繁荣、文化昌明,特别是清康乾时期,“扬州出现了空前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人,成为当时中国八大城市之一,也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世界十大城市之一”。

当时的扬州,盐商聚集,河下街区、辕门桥——左卫街街区、东圈门街区、东关街街区是最负盛名的“盐商群落街区”,这些街区在历史更迭的过程中,“多有盐商筑园居住,在盐商带动下,官员、文人也不断移来居住,逐渐形成了‘园林多是宅’‘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琅琅书声香飘全城的历史文化街区。

”东关街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完好的商业古街,也是扬州市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古街、旅游名街,这里曾经是运河沿线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聚集地,也是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的发祥地和展示窗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