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知识拓展:古诗接龙

合集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 古诗三首(第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基本意思;能够简单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通过古诗学习,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内容- 古诗《静夜思》:介绍作者李白,解释诗句,理解诗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 古诗《登鹳雀楼》:介绍作者王之涣,解读诗句,体会诗中展现的壮阔景象。

- 古诗《寻隐者不遇》:介绍作者贾岛,解析诗句,感受诗中寻找与不得的意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每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情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 难点:解释古诗中较难理解的词汇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和朗读示范;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关键词汇和诗句。

- 学具:课本,用于阅读和学习古诗;笔记本,用于记录重要信息和感想。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每首古诗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3. 诗句解析:逐句解释每首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中的意思和情感。

4.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并进行集体或个人背诵练习。

5. 活动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绘画或其他形式的活动,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6.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鼓励学生表达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板书设计- 板书:简洁明了地展示每首古诗的关键词汇、作者和基本结构;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作业设计-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背诵所学古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并与家长分享。

课后反思- 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评估学生对古诗的接受程度和兴趣,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3. 提问:“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它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以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将详细解读《春晓》这首诗,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古诗的魅力。
1. 逐句解读诗句,分析重点词汇,如“春晓”、“花落”、“鸟啼”等。
2. 讲解古诗的韵律、节奏,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文化、启迪智慧、培养审美等多项功能。小学一年级下册的《古诗两首》选取了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一首是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李白的《静夜思》。这两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能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诗意,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4.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以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
1. 利用图片展示春天的美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2. 播放《春晓》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二)问题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例如,在教授《春晓》时,可以提问:“诗中的‘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处处闻啼鸟’又描绘了怎样的景象?”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让学生分组探讨古诗中的意象、意境,然后进行汇报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又能让他们在互动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及解答参考(2024年)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语文面试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结构化面试题(10题)第一题题目:请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你对“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具体实施。

第二题题目:假如你是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一次课堂上,发现一位学生小王在课堂上频繁走动,不认真听讲。

在你试图纠正他行为的过程中,小王突然站起来大声喧哗,影响了课堂秩序。

请问,你会如何处理这一情况?第三题题目:请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你对“情景教学法”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一方法。

第四题题目:请以“家乡的桥”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流畅,字数不少于100字。

第五题题目:请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六题请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七题题目:如果你在上课时发现一名学生举手发言,但你注意到他一直在偷看手机,你会如何处理这种情况?第八题题目:请你谈谈如何结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第九题题目:请描述一次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遇到学生课堂纪律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并分析您这样处理的原因。

第十题题目:请描述一次你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并详细说明你是如何解决这个挑战的。

在此基础上,谈谈这次经历对你的教育理念有何影响?二、教案设计题(3题)第一题题目要求:请根据以下教材内容,设计一节小学语文教学活动。

教材内容:《荷叶母亲》荷叶是我的母亲,荷叶是我的摇篮。

我在荷叶里出生,我在荷叶上玩耍,我在荷叶下成长。

荷叶是我的遮阳伞,荷叶是我的雨衣,荷叶是我的避风港。

荷叶是我心中的港湾,荷叶是我灵魂的归宿。

第二题题目:假设你是一位即将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小学语文教师,现在需要为四年级的学生设计一堂关于《古诗三首》的教学课程。

请根据以下要求设计你的教学方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接龙

小学语文:古诗接龙

第一单元1、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心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4、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新嫁娘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7、送灵澈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8、画清高鼎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0、一去二三里佚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1、书窗即事宋朱淑真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12、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3、风鸢图明徐文长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的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14、咏石牛明侯尧封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15、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忆住一师唐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烟炉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17、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8、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自题墨竹宋刘延世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20、赠窦家小儿唐张祜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厅听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第二单元1、长歌行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北山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3、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诗接龙word版本

古诗接龙word版本

古诗接龙小学古诗接龙第一单元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长安秋望唐杜牧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秋色与南山,气势两相高。

3、出郊明杨慎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4、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早春唐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6、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7、早发白帝城唐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8、浣溪沙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9、宫词唐朱庆馀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10、春游曲唐张仲素烟柳飞轻絮,风榆落小钱。

蒙蒙百花里,罗绮竟秋千。

11、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2、竹枝词明袁宏道雪里山茶取次红,白头孀妇哭春风。

自从貂虎横行后,十室金钱九室空。

13、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4、观祈雨唐李约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15、咸阳值雨唐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16、和周廉彦宋张耒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出长衬马蹄。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

17、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18、送朱大人入秦唐孟浩然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19、点绛唇宋汪藻新月娟娟,夜寒江静山衔斗。

起来搔首,梅影横窗瘦。

好个霜天,闲却传杯手,君知否?乱鸦啼后,归兴浓于酒20、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21、金陵十二钗贾探春清曹雪芹才子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教学内容刻板、学生兴趣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本文首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接着,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进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对策略的有效性进行验证,以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经验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新时代青少年贡献力量。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内容上,一些教师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而忽略了诗词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领略其真正的美。

在教学方法上,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导致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教学资源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些学校的古诗词教学资源有限,缺乏丰富的教学材料和辅助工具。

这使得教师难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学生也难以接触到更多的古诗词作品。

评价体系也是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分数和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审美素养。

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评价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小学生古诗词拓展-古诗接龙100首

小学生古诗词拓展-古诗接龙100首

第一单元1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 夏日绝句宋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 商歌宋罗与之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4 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6 新嫁娘唐王建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7 送灵澈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8 画唐王维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9 山中唐王维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10 一去二三里佚名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11书窗即事宋朱淑真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啼。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12 旅夜书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3 风鸢图明徐文长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的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14 咏石牛明侯尧封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15 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6 忆住一师唐李商隐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17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8 悯农唐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9 自题墨竹宋刘延世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毫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20 赠窦家小儿唐张祜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听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第二单元21 长歌行汉乐府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2 北山宋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陂,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23 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石灰吟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石灰吟

石灰吟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表达的情怀。

2. 掌握文中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引导学生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诗人于谦的高尚情操和爱国精神。

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一)理解《石灰吟》的诗意和诗人的情感。

(二)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一)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高尚品质。

(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与背景介绍(1)课堂导入: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石灰,你们知道石灰是怎么制成的吗?它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2)背景介绍: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播放石灰石到熟石灰转变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石灰的制作过程。

视频结束后,简单介绍明代诗人于谦的生平和《石灰吟》的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2. 课文朗读与初步感知(1)朗读课文:请几位学生轮流朗读《石灰吟》,注意语速和语调,让其他同学聆听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初步感知:朗读结束后,引导学生谈谈对这首诗的第一印象,比如诗歌的节奏、情感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教师适时给予正面的反馈和引导,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学生齐读《石灰吟》,教师指导注意语调、节奏,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朗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分享朗读时的感受,如何通过声音表达诗人的情感。

2. 逐句解析与讨论(1)诗句解读"qiān千chuí锤wàn万záo凿chū出shēn深shān山":教师首先解释“锤”和“凿”字义,然后讨论“千”和“万”字的重复使用,如何突出石灰石开采的艰辛。

"liè烈huǒ火fén焚shāo烧ruò若děng等xián闲":讲解“烈”和“焚”字词,探讨“若等闲”所表达的从容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这种态度背后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语文知识拓展:古诗接龙
1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2 夏日绝句或乌江
【宋】李清照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3 商歌
【宋】罗与之
东风满天地,贫家独无春。

负薪[xīn]花下过,燕语似讥人。

春色充盈於天地之间,独是家境贫穷的人,没有什么春天不春天,仿佛是被什么排挤出春天的怀抱里。

整天去斩柴负薪,以换得零钱,那有(富裕人家的)闲情欣赏春光。

就连在树上花间呢喃的燕子,都好像是在讥笑这些不懂珍惜春光的人!
4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jiàn]中。

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地上。

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不时地传响。

5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鸟儿们高高地飞得没有踪迹,天上的白云也独自慢慢,悠闲地飘去。

我和敬亭山互相不满足地看着,只有高大的敬亭山能理解我此时的寂寞。

6、《新嫁娘词三首》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gēng]汤。

未谙[ān]姑食性,先遣[qiǎn]小姑尝。

新婚三天就下厨房,洗净双手开始做羹汤。

不熟悉婆婆的饮食口味,先送给小姑品尝品尝。

(小姑丈夫的妹妹)
7、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yǎo]钟声晚。

荷[hè]笠[lì]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苍翠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晚钟的声音。

背着斗笠,披着夕阳的余辉,独自向青山归去。

①杳杳:深远处。

②荷笠:斗笠挂在背上。

荷:负。

此写行僧形象。

8、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9、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这首小诗描绘初冬时节山中景色。

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

入冬天寒,红叶变得稀少了。

尽管冬令天寒,但整个秦岭山中,仍是苍松翠柏,蓊郁青葱,山路就穿行在无边的浓翠之中。

10、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
【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

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一枝,两枝,三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

”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11 书窗即事
【宋】朱淑贞
花落春无语,春归鸟自鸣。

多情是蜂蝶,飞过粉墙西。

这首诗写春去夏来的景色,后两句借蜜蜂蝴蝶飞来飞去,烘托出一种生机活跃、令人欢悦的气氛。

12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岸边微风低拂细草,旅夜孤舟桅杆高耸。

广阔的原野上空星辰低垂,翻滚的江潮里月轮奔涌。

名声难道要凭文章流播,官位只该因为年老多病断送。

我漂泊一生,究竟象什么?就如同那茫茫天地之间一只孤飞的沙鸥!
13 风鸢图
【明】徐渭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青天。

一群孩子使劲地搓呀搓,等放纸鸢的线搓得够长了,大家便兴致勃勃地来到郊外。

春风需要花多少气力,才能把纸鸢一个一个送上天去,任意翱翔;而长辈又需要花多少心血,才能把孩子一个一个培养成才,送上青云路呢?
14 咏石牛
【明】侯尧风
田入乡间少,时将孟夏终,
如何尚高卧,不起助农功。

山乡田地本来就少,现在又是农事繁忙中,石牛你怎么还安然高卧,不赶快起来勤奋劳动。

15 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16 忆住一师
【唐】李商隐
无事经年别远公,帝城钟晓忆西峰。

炉烟消尽寒灯晦,童子开门雪满松。

没有什么事一年了,告别了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公,京城的晓钟响起,让我回忆起在你处的西峰。

炉中烟气消尽了,寒灯光焰在黎明中更暗淡,童子打开房门,大雪压满了青松。

表达了和大师彻夜长谈不知疲倦和寒冷的亲近之情。

17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18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19 自题墨竹
【宋】刘延世
酷爱此君心,常将墨点真。

豪端虽在手,难写淡精神。

此君心:指竹子的气质与襟怀。

点真:犹言写真。

点,点染。

这是一首题画诗,也是竹子的赞歌。

诗人说,由于我非常喜爱秀竹的襟怀与气质,所以常常展纸泼墨来为它画像写真。

但是,虽然手里握着霜毫,眼睛盯着实景,却难以刻画出它那清高淡雅的精神。

20 赠窦家小儿
【唐】张祜[hù]
深绿衣裳小小人,每来厅里解相亲。

天生合去云霄上,一尺松栽已出尘。

穿着深绿衣裳的那个小小的孩子,每次来听我讲道理(里通理)那理解问题的样子(解相、“相”读四声)都让人感到亲切。

我看他天生就应该到云霄上去,才像小松树那么高就已经不同凡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