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务贸易理论

服务贸易结构不断优化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占 比逐渐提高,传统服务贸易占比相对 下降。
自由化面临的挑战
服务贸易壁垒仍然存在
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服务业发展,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限 制了服务贸易的自由化。明显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导 致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
(国际服务贸易)第二章国际服 务贸易理论
目录
CONTENTS
•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应用 •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与措施 • 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与挑战 • 总结与展望
01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不同国家之间 进行的,以提供或接受服务为标 的的国际交易活动。
谢谢
THANKS
鼓励企业加强服务贸易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加强服务贸易人才培养
加强服务贸易领域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我国服务贸易 的国际竞争力。
ABCD
深化服务贸易开放
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准入,降低服务贸易壁垒,吸引更 多外资进入我国服务市场。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制定和谈判,维护我国利益 和发展空间。
产业内贸易理论
理论概述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具有相似要素密集度或不同要素密集度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该理论认为,产业内 贸易的产生是由于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和消费者偏好等因素引起的。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应用
服务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往往具有同时性,且服务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因此服务产品的产业内贸易较为普 遍。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需要关注服务产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促进产业内 贸易的发展。
第二章 国际贸易服务理论 国际服务贸易

(三)服务商品的市场价值和市场价格
第三节 服务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三、服务商品的价值构成 (一)服务产品的概念 1.一般概念 2.经济学概念 (二)服务商品的特征 1.服务产品是无形的 2.服务提供商和服务消费者的同时性 3.服务质量差别大 4.服务具有不可储存性 5.服务价格差别大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一)新贸易理论对贸易动因和贸易基础的解释 1.从供给角度揭示了规模经济性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下的企业的垄断竞争行为成为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与基础 。 2.新贸易理论还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产生和贸易结构的 影响。 3.技术差距论以不同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为分析前提, 认为技术差距和模仿时滞决定了现实的贸易格局。
•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同时,兴起了新贸易保护主义 。管理贸易政策的内容是:国家对内指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和条例,加 强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有秩序的发展的管理,对外通过协商,签订各种对外经 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和发展缔约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四节 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二、自由的服务贸易政策
可逆转。
5.两国的生产资源都被充分利用,且要素密集度不
6.两国消费者需求偏好相似。
7.自由贸易而且各国贸易平衡。
第一节 国际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 二、传统贸易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
(一)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服务贸易的基础
(二)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对生产要素禀赋说的 补充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服务贸易学说
(一)相关概念 1.生产要素禀赋与要素丰裕度 2生产要素密集度.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第一部分比较优势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假设我国生产手表需8 个劳动日,生产自行车需9 个劳动日,而印度生产这两种产品分别需要12 个和10 个劳动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则( )A、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B、中国生产和出口自行车C、中国生产和出口手表和自行车D、两国各自都生产两种产品2、按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分工的理论是由( )提出的。
A、大卫李嘉图B、亚当斯密C、赫克歇尔D、约翰穆勤3、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的思想是由( )创立。
A、亚当斯密 B 大卫李嘉图C、凯恩斯D、托马斯孟4、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1)和咖啡(2)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 上,a11=2 和a12=3,相应的。
外国的单位劳动投入分别为a11*=2.5 和a12*=4,则本国与外国的比较优势分别为( )A、生产计算机;生产咖啡B、生产咖啡;生产咖啡C、生产咖啡;生产计算机D、生产计算机;生产计算机,5、一个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那么就应努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个思想源于( )A、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B、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C、H-O 的要素比例说D、凯恩斯的外贸乘数理论6、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出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 )A、进口国B、出口国C、消费者D、不确定7、对于比较成本理论,以下评价不正确的是( )A、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B、揭示了一个客观规律一一比较利益定律C、是一种静态分析D、理论假设符合客观实际二、判断题( )1、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比较成本低于另一个国家。
则表明本国拥有比较优势。
( )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认识基础上。
( )3、在2*2*2 李李嘉图模型中,如果贸易条件越接近于进口国的贸易前国内交换比率,则贸易的最大收益者是进口国。
( )4、一国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强度越大,它就越能从交换中获利( )5、如果本国生产计算机和咖啡的劳动工资率关系是w j>w c,则本国应该完全专业化生产咖啡。
国贸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陈岩第四版)

• 下面用例子来说明绝对利益学说的理论: • 假定英国和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生产情况如表2-1(a)
所示。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进行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对两国都 有利,分工后的生产情况如表2-1(b)所示。分工后,两国均以各 自的绝对优势产品进行交换,即英国用毛呢与葡萄牙的葡萄酒以1: 1的比例向交换,交换后两国拥有产品的情况如表2-1(c)所示。
W1ssily Leontief(1906-1999)
三、里昂惕夫之谜
• 里昂惕夫的研究发现,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与事实不符,因而得出了 相反的结论,所以里昂惕夫之谜也叫里昂惕夫反(悖)论。
• 1953年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对外 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分析。按照赫-俄的要素禀赋理论,美国应该是出 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里昂惕夫的研究结果 表明,美国进口替代品的资本密集程度反而高于出口品的资本密集程 度。
国际贸易O理h论l与in实(务1(8第949版-1)9陈79岩)
一、赫-俄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一)赫-俄理论的主要内容
狭义的赫-俄理论被称作生产要素供给比例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使用生产要素禀 赋来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进出口商品的特点。
广义的赫-俄理论还包括生产要素均等化定理,其主要内容是说明国际贸易不仅 会使贸易各国的商品价格趋于相等,而且还会使贸易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 相等。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
毛呢产量 (单位)
2.7
所需劳动人数 (人/年)
190
葡萄牙 2.375
190
--
--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4版)陈岩
表2-1(c) 交换后拥有产品的情况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讲义(兰州商学院)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偏好相似理论国家竞争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现代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古典贸易理论相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幼稚产业理论重商主义传统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第二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一节 绝对成本理论一、历史背景和代表人物介绍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
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二、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论点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分工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熟练程度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生产,可以节省和生产无关的时间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一国应该把本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生产费用与外国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相比较,以便决定是自己生产还是从外国进口。
如果一国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低于其他国家,那就出口该商品;如果另一种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地高于其他国家,则进口该商品。
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自然禀赋的优势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二、Smith 的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
国际贸易基本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开篇导读]⏹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学说是西方最早产生的国际贸易理论。
后来分离出两大国际贸易理论流派: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也称之为自由贸易理论;另一派是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对派,也称之为保护贸易理论。
⏹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
⏹传统的保护贸易理论则主要有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说、李斯特的保护幼稚工业论、超保护贸易理论和发展中国家保护贸易理论等。
一直以来,自由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体系中都占据主流地位。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则包括人力资本说、偏好相似说、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说、战略贸易论和管理贸易论等。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前史:重商主义(15c末-16c初,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初)研究中心:外贸如何为一国带来财富(金银)。
观点:出口获利、进口受损;主张:多出口少进口2.创立阶段:古典经济学派(观点及主张)亚当.斯密,《国富论》¡ª¡ª绝对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ª¡ª相对利益理论3.发展阶段:从比较利益论到要素禀赋理论(瑞典学派)赫克歇尔、俄林对李嘉图模型发展。
4.当代贸易理论阶段:40年代以来(特别是二站后)里昂惕夫、萨谬尔森、克鲁格曼等。
第二章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第二节自由贸易理论与政策⏹第三节保护贸易理论⏹第四节西方国际贸易新理论第一节重商主义理论与政策一、强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ª¡ª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一)背景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它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
第二讲国际贸易理论

三、亚当·斯密与绝对成本学说
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论点
英国产
分工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
业革命过程中, 封建主义和重
商主义成为
分工的原则是绝对成本
产业革命的障碍 ,亚当.斯密代表工业
资产阶级的要
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
求,抨击重商 主义,鼓吹自
利条件是国际分工的基础
由放任。
1.基本假设
▲供给方面:2×2×1模型,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固
小麦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100
• 用劳动生产率衡量V=Q/L
中国: VR=1,VW=o.5
美国: VR=o.8,VW=1
用生产成本衡量 a=L/Q
中国:aR=1,aW=2
美国:aR=1 .25,aW=1
②贸易格局的产生
同种产品价格存在差别,就可能会使某 些人从事贸易而套取利润。
第一个聪明的美国人会运出小麦卖到中国 第一个聪明的中国人会运出大米卖到美国
(三)产品生命周期贸易模式 (四)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个动态理论
1、生产要素密集性质的动态变化
产品设计尚需改进
①新产品阶段
技术密集度高
工艺流程尚未定型
需大量科技人员和熟练工人
产品已定型
②产品成熟阶段 资本密集度高
只需投入资本购买机器设备
③标准化阶段
劳动密集度高
产品和工艺流程标准化 劳动熟练程度不再重要 价格竞争成为关键
从这一数字的比率来看,相比较而言,英国 在劳动力方面比较丰裕,土地相对比较稀缺;而 美国土地方面比较丰裕,劳动力比较稀缺。
国家 俄 罗斯 加 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土地面积 (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国际贸易理论一、单项选择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博弈”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D、俄林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5、一国拥有充足的资本要素,所以该国应该专门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进行对外交换,这种说法来自()A、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B、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C、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D、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6、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赫克歇尔和俄林D、李斯特7、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最重要代表人物是()A、李斯特B、托马斯·孟C、凯恩斯D、凯能8、人力资本说最先是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C、基辛D、凯能9、里昂惕夫之谜的存在表明()A、有些国际贸易现实与要素禀赋理论的结论不相符B、产业内贸易是个别经济学家的妄想C、有些国际贸易现实并不能增进各国福利D、发达国家之间极少发生贸易10、俄林认为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是()A、价格的国际绝对差B、成本的国际绝对差C、不同的成本比例D、生产者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11、从需求角度解释国际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A、产业内贸易说B、技术差距说C、人力资本说D、偏好相似说12、亚当·斯密在其发表的()中,首次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A、《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B、《政治经济学原理》C、《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D、《国际贸易纯理论》13、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是主张()的贸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 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两国的国民福利水平都得到提高。在贸易理论界 ,这一学说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Absolute Advantage)。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分析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设之上: (1)两个国家,且各自只能生产两种产品,即2×2模型。 (2)劳动是构成这两种产品生产成本的唯一生产要素。 (3)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可以流动,但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4)两国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5)当生产要素在一国内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不变。 (6)自由贸易,产品可以在两国间自由流动,没有运输或其他交易成本。 (7)完全竞争市场。
为扩大出口,晚期重商主义比较重视扶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所 以又被称作重工主义,但一般被称作贸易平衡论或贸易差额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
重商主义认为国际贸易是财富的源泉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也是不
科学的。这是重商主义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它的思想局限性。
•
重商主义着重从贸易利益角度来认识国际贸易问题,但没有或很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时期的经济学家。他是在亚当斯密之后另一位著 名的古典经济学家。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On the Principle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一书中,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 础,建立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人们将他与亚当斯密并 称为自由贸易学说的奠基人。
然而,这一理论本身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表明只有在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 国家之间才能开展国际贸易,而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利益而只是受害者 。这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因为在现实社会中,有些国家比较先进发达,有可能在各种产品的 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而另一些国家在任何产品上可能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是贸易仍然在这两种 国家之间发生,且能各自受益。而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这一现实情况。这一缺陷被后来另一位著名 的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所弥补。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The Mercantilism)是西欧资本主义初期即商业资 本活动日益活跃的时期,从商业资本运动呈现出的表面现象出 发,对现代生产方式进行探索的结果。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 时期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
重商主义出现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 纪,衰落于18世纪。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 义。
第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分析
对产品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用劳动生产率来衡量,或用生产成本来 衡量。劳动生产率定义为投入1单位生产要素(单位劳动)的产品产量,生产成本 即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生产要素(劳动)投入数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 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换句话说,一国如 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低的生产成本,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少过问国际贸易的起因。
•
尽管重商主义者的贸易思想有不少错误和局限性,但他们提出的
许多重要概念为后人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打下了基础,尤其是关
于贸易的顺差、逆差概念,及进一步发展到后来的“贸易平衡”、“
收支平衡”概念。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 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意义及缺陷
绝对优势理论在历史上首次阐明了产生国际贸易的部分原因,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 与交换中获得利益、实现“双赢”的思想,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为推动国际贸易提供了理 论依据。因此,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无疑做出了开拓性的历史贡献。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在其理论论述中,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其原因是: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 度,从事专门的分工劳动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并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如果各 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由于这 个理论指出按各国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所以该分工理 论 又 称 地 域 分 工 说 (Theory of Territorial Division of Labor)或绝对成本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Cost)。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晚 期 重 商 主 义 始 于 16 世 纪 下 半 叶 , 其 代 表 人 物 是 英 国 的 托 马 (Thomas Mun)。晚期重商主义也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但干预的 重点是保证对外贸易保持顺差,且不反对在短期内对个别国家的个别 商品的贸易出现逆差,也不绝对禁止金银出口。
第一节 重商主义
第一节 重商主义
早期重商主义始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止于16世纪中叶。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 斯(John Hales)和威廉.斯塔福德(William Stafford)。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对外贸易出超和金银货币入超,并严格禁止 金银货币外流,从而增加国家的财富。恩格斯曾形象地指出,这个时期的重商主义者“就像守 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