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地区土地荒漠化的现状,成因及其防治
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

第28卷第16期2012年8月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28No.16Aug.2012甘肃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郭鹏,王小军(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监督管理局,甘肃兰州730020)摘要: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区现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166.5万hm2。
土地沙漠化对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危害。
为了防治和减轻河西地区的沙漠化危害,提出了几点防治对策:首先是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现有沙区植被;其次是科学制定规划,确保治理工作有序开展;第三是控制人口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第四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第五是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关键词:河西地区;沙漠化;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S288土地沙漠化是指各种气候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半干旱、亚湿润干旱和湿润区)在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在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叠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1]。
河西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北部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毗邻。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是河西地区文明、繁荣的象征。
然而,“丝绸之路”如今已辉煌不再,昔日丰采荡然无存,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和人类活动的作用,大面积的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严重,不少地方“沙进人退”的现象依然发生,土地沙漠化危害程度不断加强[2]。
根据国家林业局的要求,甘肃省林业厅于1994年开始,每隔五年进行一次荒漠化和沙漠化监测,截至目前已进行了1994年、1999年、2004年和2009年四次监测。
本文依据2009年结束的甘肃省第四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1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河西地区沙漠化土地分布范围包括酒泉市、嘉峪关市、张掖市、金昌市和武威市共计5个市(州)19个县(市、区),见表1,分属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内陆河流域,分布区域总面积2127.1万hm2。
关于西部地区沙漠化治理的思考——以甘肃省古浪县为例

前全面完成了 2 0 1 3年治沙造林任务 3 . 5万亩 ,机关义务压
沙造林 5 3 0 6亩. 在不断实践 中, 古浪县形成 了以国有林场为
主体 、 个体承包治沙为辅助 、 全 民义 务治沙为补充的防沙治
第2 9卷 第 7期( 上) 2 0 1 3 年 7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C h i f e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部干旱缺水 ,大 面积土地荒漠化 和沙尘暴肆虐 的结果 . 因
主体 , 采取重点生态工程同义务压沙相结合的方式 , 以金色
大道 、 民调渠沿线 为重点 , 抢时间 、 抓进度 , 于部地区沙漠化 可以有效推进西部大开发. 甘肃 省古 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 ,东南分别 与甘肃省 景泰、 天祝两县 相连 , 西北 与武威市凉 州区接壤 , 北邻 腾格 里沙 漠 , 为古丝绸之路要 冲. 地理坐标为北纬 3 7 。0 9 3 ’ 7 。
地 沙漠化将严 重影响着西部大开发 的脚步. 作 为西部 山区的古浪县 , 虽然结合 自身实际环境和条件 , 采取 了一 系列有 效的造
林 治沙措施 , 并取得一定成效 , 但 防沙治沙工作仍不可停滞不前 , 必须充分认识治理工作 的急迫性 与重要性 , 努力改善 西部 生
态环 境 , 为 西部 大开 发 做 好 一 个 生 态基 础 与保 障 . 关 键 词 :西部 地 区 ; 土地沙漠化 ; 防 沙治 沙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民勤绿洲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马尚有,白生才,张龙儒(民勤勤锋林业实验站,甘肃民勤 733300)摘要:民勤绿洲生态脆弱,生物能量低,沙化、荒漠化面积较大,是全省乃至全国风沙、荒漠化危害最严重县份之一,探究生态劣变因素,分析目前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民勤客观实际提出民勤荒漠化防治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民勤;荒漠化成因;防治对策1 自然概况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除西南一角与金昌、凉州区绿洲相接外,其余均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是一个典型半封闭内陆荒漠区。
地理位置在东径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全县辖1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总土地面积1.6万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面积1.45万km2,占总面积的90.9%,绿洲面积0.15万km2,仅占总面积的9.1%。
民勤属温带大陆性极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蒙新沙漠气候特征,风大沙多,干旱缺水。
气候特点是常年干燥,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寒冬长、夏热短、昼夜温差悬殊、日照充足、风大沙多;据统计,平均年风沙日数139天,8级以上大风29天,最大风力11级。
沙暴日37天,年均气温7.8℃,无霜期162天,年均降水1l0 mm,而蒸发量则高达2 644 mm,为降水量的24倍,干燥度大于4。
光热资源充足,而水资源严重不足,境内无地表径流产生,当地地表水资源均为客水,唯一的地表水资源是发源于祁连山区汇流入县境内的内陆河——石羊河,是民勤绿洲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命脉。
民勤三面环沙,沙源深广,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面积大、危害最严重的县份之一,绿洲内沙丘星罗棋布,风沙线长达408 km,是一块“无边沙海一叶舟之地”。
全县各类荒漠和沙化土地面积152.53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94.51%,在地理和环境梯度上,处于全国荒漠化监控和防治的前沿地带。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在土地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两个方面。
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信息,供大家参考!
1土地荒漠化是怎幺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变异为荒漠化形成、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其过程缓慢,人类活动则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风蚀加快,引起荒漠化。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全球变暖、北半球日益严重的干旱、半干旱化趋势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剧。
气候因素
赤道地区的上升气流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由于地球旋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北纬30°附近,大部分空气不再前进,而在高空积聚,并辐射冷却下沉,近地面气层常年保持高气压,气象学上称之为“副热带高压带”。
这一地带除亚欧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外,其他地区气候干燥,云雨少见,而成为主要的沙漠分布区。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土地承受的压力过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和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严重退化,森林被毁,气候逐渐干燥,最终形成。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1.气候因素:气候干旱、高温和低降水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气候因素。
极端的气候条件导致土地水分短缺,植被无法生长,从而形成荒漠。
2.土壤因素:土壤质地差、肥力低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土壤因素。
贫瘠的土壤难以养活和支撑植被生长,进一步导致土地的退化。
3.生物因素:过度放牧和过度砍伐是导致土地荒漠化的重要生物因素。
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植被被动物过度利用,无法恢复;过度砍伐导致植被大量减少,土壤暴露,进一步加剧土地荒漠化。
4.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不合理的耕作、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等也是引发土地荒漠化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土壤侵蚀的风险;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针对土地荒漠化,可以采取以下治理措施:1.植被恢复:通过植物人工播种或引种,加快土地植被恢复的进程。
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帮助土壤保持水分,固定土壤,加速土地的恢复。
2.水资源管理:合理管理水资源,包括引水、灌溉和防止水土流失。
修建水利设施,收集雨水,增加土地水分,为植被生长提供条件。
3.控制过度放牧:强化对牧民的管理和监督,限制草原的放牧数量和时间,避免过度放牧引发土地荒漠化。
4.合理利用土地:采取科学合理的耕作方式,避免大规模破土、频繁翻耕和单一农作物种植,保持土壤的健康状态。
5.确立保护政策: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监管,依法追究违法行为,增强公众对土地保护的认识。
6.国际合作: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土地荒漠化问题。
借鉴他国的治理经验,互相学习和借鉴最佳实践。
总之,土地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可以减缓和遏制土地荒漠化的发展趋势,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荒漠化表现与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 办法。
人口增长与荒漠化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点拨:
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 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 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 可以得到解决。
西部
东部
降水 少
以下 200mm以上
多
海陆位置 距海远 载畜量 小
近 大
自然景观 沙漠、戈壁
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
干旱和极端干 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绿洲农牧业 草原牧业、灌溉农业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5.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漠荒化的自然原因
(2)气候异常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4.荒漠化防治的具体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林体系
经过多年围封禁牧和生态治理,内蒙古浑善达 克沙地生态环境逐步好转、恢复 。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3.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
(1)过度樵采
为了增加收入 无节制采挖药、菜
严重破坏草场
人口激增 过度樵采 加速荒漠化
燃料需求多 樵采天然植物 破坏固沙植物
荒漠化的表现和防治措施(以我国西北 地区为例)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

甘肃土地荒漠化与人类活动摘要: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大部分区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荒漠化土地分布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既有风蚀沙化为主的风蚀荒漠化,又有水土流失为主的水蚀荒漠化,还有以不合理灌溉等人为作用为主形成的土壤盐渍荒漠化。
本文就甘肃省荒漠化土地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对策以及人类在其中的影响进行论述。
关键词:荒漠化;产生;危害;防治;荒漠化涉及到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土地资源日渐减少。
荒漠化在我国也是最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
严重的荒漠化,恶化了生态环境,加剧了贫困,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损失达540多亿元。
加快防治荒漠化,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中华民族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1 荒漠化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将荒漠化定义简要归纳为:“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的现象和过程。
”2 荒漠化自然和人为因素分析《防治荒漠化公约》认为:“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种自然、生物、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的复杂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人为和自然两类因素。
可以认为荒漠化乃是人为强度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地关系矛盾的后果。
2.1 自然因素是其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风是引起土壤风蚀、土地砂质荒漠化的直接动力条件。
大风对地表、植物的风蚀破坏作用十分强烈,能极大地加速土地砂质荒漠化进程和沙化面积。
甘肃河东荒漠化区的黄土层,其抗蚀力和抗冲击力很弱,易受侵蚀,为加速水蚀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
气候干旱、地表的强烈蒸发作用是盐渍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条件。
而高温多风则是土地盐渍化的主要间接作用条件。
在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水量的变化,往往可以影响荒漠化的进程。
2.2 人为过度经济活动成为其的诱发因素。
防治荒漠化公约临时秘书处在1995年6月出版的《脚踏实地》一书中指出,“最直接的成因通常是四种人类活动:过度种植使土地衰竭;过度放牧毁掉赖以防止土壤退化的植被;砍伐森林砍掉赖以固定陆地土壤的树木;而排水不良的灌溉方法则使农田变碱”。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土地沙漠化原因及林业防沙治沙措施
沙漠化是指土地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退化,而导致土地逐渐变为沙漠的过程。
沙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活动是主要的原因。
造成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如下:
1.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会导致植被破坏,从而增加土壤的暴露,而过度开
垦则会破坏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2.不合理的森林经营: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是导致森林退化和植被破坏
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规模采石和开采矿产资源:这些活动也会直接破坏土地植被,导致土地的沙漠
化。
为了防止和治理土地沙漠化,林业防沙治沙措施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具体措施如
下:
1.植树造林:在适宜的区域,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能增加土地的绿化覆盖率,从而有效地防止沙漠化。
2.防风固沙:在沙漠化面积较大的区域,采用防风固沙措施可以有效地阻止沙漠化的
发展。
3.合理开展畜牧业:畜牧的数量和密度的调整有助于减轻草地的过度牧放,防止因过
度放牧而导致的土地退化。
4.建立生态环保区和绿化带:在合适的区域建立生态环保区和绿化带,有助于改善生
态环境,减轻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
总之,防止和治理土地沙漠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并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