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0)(含解析)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一百天[10](含答案解析)阅读一百天10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写作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停留。

问渠那得明如许?为存有源头活水去。

1、“源头活水”在诗中比喻_____________。

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关于_________的心得体会。

2、恳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出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认知,搞好此题,必须深入细致念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回去认知。

二、文言文写作薛谭学讴薛谭学讴于秦青,未愁紫之技,诸家尽之,遂致仕。

秦青弗终了,设宴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属于。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①未愁紫之技()②秦青弗终了()③响遏行云()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救赎?请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要谈谈薛谭身上的可取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写作(一)记叙文写作一码稻草那一码稻草被人们忘却了,堆上在田埂上,像是一只淋了水后偷在堤上的桶。

收完了谷,那堆在田里的一捆捆稻草就被人们拖回家去,垫栏或者喂牛,灶里的湿柴燃不着时,也会抽一把塞进灶去,然后哄的一声蹿出火苗。

但是这一码稻草却被人们遗忘在田地里了。

或者就是一板车甩不出,那板车的稻草已上装得像是一座山,trained着大几日再来放回来,但是那板田已田不好,油菜已种上,人们该忙碌的已经忙碌回去,那一码稻草已被人们忘掉了。

在清寒的晨气中,秋天的阳光抹在田野,也抹在这一码稻草上,于是那枯黄的稻草透出一层明黄,像已经熟透了的季节。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5)(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5)(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阅读第9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韩愈【唐】刘禹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封:这里指谏书。

B、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C、八百里:形容军营地域广,范围大。

D、天下事:指收复中原,统一天下的大业。

【答案】C【解析】词中的“八百里”代指“牛”。

2.(甲)诗中"左迁" 的意思是;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

(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所涉及到的人物分别是谁和。

【答案】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注意品味诗中流露出的情感,把握关键词语的含义,还需识记古诗词中所用典故涉及到的人物。

3.(甲)(乙)两诗在情感方面有哪些异同点,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注意品味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别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0)(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0)(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1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见来烟”用烟岚弥漫表现了山高的特点,“竹中窥落日”通过写竹林的( )表现山( )的特点【答案】密(茂密、蔽天遮日)(意近即可)幽【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抓住诗中“窥”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透过物体看细微的东西,表现竹林之密),抓住“烟”字想像山间炊焑袅袅,结合“际”字理解山的“幽深”。

2.有人认为"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与"望"字意思差不多,改为"望"字,诗歌的意境也不会改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我认为不能改为"望"字。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解析】解答词语能否互换的题目时,分以下几个步骤:A、能或否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二、文言文阅读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1)(含解析)

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1)(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2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写出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优美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句子【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解答好此题的关键是需要掌握句子翻译。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2,请展开想象, 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在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3,你认为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此诗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二、文言文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4.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划分句子朗读节奏。

(1)怒而触不周之山(2)故水潦尘埃归焉【答案】(1)怒/而触不周之山(2)故/水潦尘埃/归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8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雨寄北李商隐 (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秋”即秋季,点明季节。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答案】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本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答案】(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答案】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21)(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21)(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22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字用得好,请分析原因。

【答案】“敲”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燥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字词的能力,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概括总结。

“敲”既是动作描写,又是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约客久候不到,内心十分焦燥的心情。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诗的前两句景色。

【答案】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

【解析】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以及语言的运用能力,要求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述的画面尽量符合作者的心情即可。

示例:池塘边的青草因为雨水而湿漉漉的,水面上漾起薄薄的水汽,远处的黄梅树静静地立在夜中,蛙声清脆悠远。

二、文言文阅读口技(节选)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

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重点词语。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3)几欲先走走: (4)宾客无不变色离席色:【答案】(1)夹杂(2)说出 (3)跑 (4)脸色【解析】考查学生文言实词的掌握,在平素的学习中要注重积累,尤其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词语形象,如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现象。

在解释这些词语时,要注意(2)名:名词活用做动词(3)走:古今异义词4、用现代汉语描述下列句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第一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9)(含解析)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第100 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答案】B 【解析】画线句子对景物的描写运用了奇异的想象,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式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

只有B项没有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在像霜一样洁白的月光的照耀之下白光一片的夜间景象。

或者答“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

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只直译给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解答此类题目时,要紧扣诗句中的关键意象词语,然后借助于想象、联想展开描绘诗句所表现的画面,尽量要做到描写细腻传神,语言优美流畅。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要点:思念家乡。

【解析】有“一夜征人尽望乡”一句分析可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分析,做题时注意围绕所对应的重点语段或字词,对作者的情感进行提炼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2)(含解析)

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2)(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3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案】顺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解析】“平”“风正”说明路途很顺利。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答案】“生”“入”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词的赏析,做好此题,要分析诗词的特点,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3、本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案】表现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可以看出。

【解析】乡书不知道寄往何处,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二、文言文阅读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①弗②是故③自反④相长【答案】①不②因此③自我反省④互相促进【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语的意思,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注意书写要正确。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答案】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也不知道其中的好处。

【解析】要逐字解释词语,重点词语要解释准确,如“善”要解释为好处。

6、用“/”给下列句子划分两处朗读节奏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答案】是故/学/然后知不足【解析】是故是因此之意,是一个意群,不能分开。

7、你对“教学相长”如何理解?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谈一谈。

【答案】教学相长,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从学生的角度讲——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自身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好处和难处。

学生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体验了成功,兴趣就越高,也就越谦虚,越感到自己的不足,因而进步就愈快;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会体会到自己学问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11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山中杂诗【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1.“山际见来烟”用烟岚弥漫表现了山高的特点,“竹中窥落日”通过写竹林的( )表现山( )的特点【答案】密(茂密、蔽天遮日)(意近即可)幽【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抓住诗中“窥”字,从字义上来理解其表现竹林的特点(透过物体看细微的东西,表现竹林之密),抓住“烟”字想像山间炊焑袅袅,结合“际”字理解山的“幽深”。

2.有人认为"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与"望"字意思差不多,改为"望"字,诗歌的意境也不会改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答案】我认为不能改为"望"字。

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

所以不能改。

【解析】解答词语能否互换的题目时,分以下几个步骤:A、能或否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诗句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

3.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二、文言文阅读夸父逐日夸父①与日逐走②,入日③;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④;河渭不足,北饮大泽⑤。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⑥。

注释①夸父:《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有一个“博父国”。

前人考证,“博父”就是夸父,是一个善跑的巨人。

②逐走:追赶赛跑。

③入日:进入太阳光圈。

④河、渭:指黄河与渭水。

⑤大泽:神话里的大湖,传说在山西雁门山北,纵横千里。

⑥邓林:清代毕沅注释《山海经》说“邓林即桃林,邓桃音相近”。

《列子·汤问》记载:“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即河南、河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附近。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 ) ⑵河.渭不足( )⑶北.饮大泽( ) ⑷弃其.杖 ( )【答案】(1)竞跑、赛跑(2)黄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

注意⑶中“北”是词类活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译:(2)弃其杖,化为邓林译:【答案】(1)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2)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如:“逐走”是竞跑、赛跑的意思。

6.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品以恢宏、壮烈的浓墨重彩,塑造了一个追赶太阳的巨人形象,始终把人物置于人(夸父)与自然(太阳)的矛盾冲突中,从而突出了人物。

B.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大泽的水,又向北去饮黄河、渭河的水。

C.神话结尾,那曾经与他一起奋斗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就以浪漫主义的出奇想像,为夸父的形象增添了绚丽的一笔。

D.“夸父与日逐走”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渴求了解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勇于探索太阳的雄心壮志。

【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B项根据文意应改为:夸父为了追赶太阳,一口气喝干了黄河、渭河的水,又向北去饮大泽的水7.如何理解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答案】丰富了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时要联系神话的内涵和夸父的形象来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⑴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⑵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⑶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⑷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⑸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⑹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⑺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8.说说你对题目“心田上的百合花”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百合花的精神令人感动,作者从内心流露出赞美之情。

或“百合花的精神令无数人感动,触动人们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题目含义的理解。

解答时从“百合花”的努力绽放,以及人的精神追求这个角度来理解。

解答这类题目,要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题目的特殊含义、言外之义、深层含义。

9.说说百合花这一人格化了的形象有什么性格特质?(至少三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信、努力上进、淡泊。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百合花形象的把握。

根据“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可理解百合花的自信,“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可理解其的努力上进,“不管有没有人欣赏”可理解其淡泊。

10.请写出本文的线索。

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

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线索以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本文以“百合花的成长过程”贯穿全文。

作者用百合花的努力绽放来象征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也要学会坚持自我、开出属于自己的百合花。

寻找线索的几种技巧:1、看题目;2、注意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反复出现的事物;3、注意议论抒情的句子。

11.根据文章内容品味加线的词语。

(1)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体现出了百合的决心。

尽管他知道想要开花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他的信心从未动摇,坚信自己能够做到(2)“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

“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句、品析词语的能力。

(1)划线词语起强调作用,突出表现出百合花的药努力开花的决心。

(2)解答加点词语时从百合花的品质来分析即可。

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

12.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问:因为野草心胸狭窄,它嫉妒百合花。

第二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解答此题,言之有理即可。

13.联系全文,发挥想像,把文章结尾“第一株百合的教导”补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我要努力开花,以此来证明自己的美丽,证明生命的庄严和存在的价值。

(不设统一答案)【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短文内容以及百合花的形象来思考。

注意要写出“百合花决心努力开花,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的意思。

(二)说明文阅读让塑料成环境之友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它体轻、防水、价廉,是包装的首选材料。

但如众所知,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