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聚焦中考语文(辽宁省)专题复习课件:第十篇 湖心亭看雪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全ppt课件

• 这女学生穿着白洋布短旗袍、白线袜、 白运动鞋,手里捏着一条素白的手绢, 浑身上下全是白色。她没有同伴,只 一个人坐在车厢一角的硬木位子上, 动也不动地凝望着车厢外边。她的脸 略显苍白,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
-------白描
本文的写景、叙事表现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和
淡淡的愁绪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
其总的印象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 )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 写湖心夜景
全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特写
渺小
湖 心 亭 看 雪
上下一白
奇景
独—与众不同
· 2、是日更定,余 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都 消失
这
晚上八 点左右
我 撑,划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 冰花一片弥漫 只 一道长堤 一点湖心 的痕迹 亭的轮廓 我的一 叶小舟
全白 舟中两三个人影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第二段: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题临安邸》
林升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PPT优秀课件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 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 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 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心态与情趣。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美的语言。
拓展阅读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 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 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 壁,充栋连床;鼎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 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
词语积累:
一、一词 多义是日更定 这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是日更定 是古代夜间计时
湖中焉得更有单此人位 还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见余大惊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 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 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 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 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文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美的语言。
拓展阅读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蜡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 不到。后窗墙高于槛,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 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 壁,充栋连床;鼎猝尊罍,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 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译文: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
词语积累:
一、一词 多义是日更定 这
是金陵人 判断动词,
是日更定 是古代夜间计时
湖中焉得更有单此人位 还
上下一白 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酒杯
见余大惊喜 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
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我。 今义:剩下。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89年),字宗子, 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晚明小品文的代表作家, 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 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
代表作:
文学名著《陶庵梦忆》《西 湖梦寻》《夜航船》《琅嬛文 集》《快园道古》等;
史学名著《石匮书》。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明朝灭亡后,大约1645年, 它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追忆 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 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课时《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课件课件课件-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3.[2007·永州] 试简要分析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一句中 “独”字的表达效果。 ___①__映__衬__出__环__境__的__幽__静__、__空___旷__;__②__充__分__展__示__出__作__者__遗__世___ 独__立__的__高___洁__情__怀__和__不__随__流__俗__的__生__活__方__式__;__③__暗__示__作__者__的__“__ 痴__”__(_或__“__不__同__常__人__”__)_,__为__下__文__埋__下__伏__笔__。_______________
口算:
6÷2 = 3 60÷ 2 = 30
8÷4 = 2 80÷4 = 20
9÷3 = 3 93÷3 = 31
36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36÷ 3= 12(块) 36元可以买12块。
36÷ 3= 12(块)
可以用乘法验算:
12 商
× 3 除数 3 6 被除数
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还剩多少元?
36÷ 3= 12(块) 36元可以买12块。
36÷ 3= 12(块)
可以用乘法验算:
12 商
× 3 除数 3 6 被除数
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还剩多少元?
65÷ 3=21 (块 ··)····2(元) 65元可以买21块,还剩2元。
65÷ 3=21(块)······2(元)
可以用乘法验算: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10课时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
核心考点聚焦
思路图解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10课时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
考点三:内容理解 中考真题演练
1.[2014·南昌]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 “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_奇__景__“__奇__”__在__:__万__籁__俱__寂__;__天__地__一__色__;__万__物__渺__小__。__痴__人__“__ _痴__”__在__:__不__顾__天__寒__地__冻__,__独__往__赏__雪__,__醉__心__于__雪__景__,__闲__情__雅__ _趣__异__于__常__人__。__(大__意__相___同__即__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口算:
6÷2 = 3 60÷ 2 = 30
8÷4 = 2 80÷4 = 20
9÷3 = 3 93÷3 = 31
36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36÷ 3= 12(块) 36元可以买12块。
36÷ 3= 12(块)
可以用乘法验算:
12 商
× 3 除数 3 6 被除数
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还剩多少元?
36÷ 3= 12(块) 36元可以买12块。
36÷ 3= 12(块)
可以用乘法验算:
12 商
× 3 除数 3 6 被除数
65元可以买多少块蛋糕? 还剩多少元?
65÷ 3=21 (块 ··)····2(元) 65元可以买21块,还剩2元。
65÷ 3=21(块)······2(元)
可以用乘法验算: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10课时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
核心考点聚焦
思路图解
基础考点聚焦
核心考点聚焦
第10课时 ┃《湖心亭看雪》知识清单
考点三:内容理解 中考真题演练
1.[2014·南昌] 这篇文章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 “奇”在哪里?痴人“痴”在何处?请分别概括。 _奇__景__“__奇__”__在__:__万__籁__俱__寂__;__天__地__一__色__;__万__物__渺__小__。__痴__人__“__ _痴__”__在__:__不__顾__天__寒__地__冻__,__独__往__赏__雪__,__醉__心__于__雪__景__,__闲__情__雅__ _趣__异__于__常__人__。__(大__意__相___同__即__可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语文《湖心亭看雪》复习ppt课件

段落大意
首段总领全文,点明时间、地点 、人物;中间段落具体描绘雪景 ,展现清冷寂静的氛围;尾段收 束全文,抒发感慨。
关键语句理解与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夸张手法,突出雪之大、环境之寂静,为下文描写雪景做铺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运用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描绘出雪后西湖的全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中考语文《湖心亭看 雪》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题型分析与应试技巧 • 拓展延伸与课外阅读推荐 • 备考建议与复习方法指导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者张岱生平事迹
文学家、史学家
独特的文学风格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学创作涉及散文、诗词、戏曲等 多种体裁。
引导学生对推荐篇目进行深度阅 读,理解作品内涵和思想感情,
提升阅读素养。
积累优美词句
鼓励学生摘抄和背诵课外阅读中 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积累,提
高写作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反复诵读、默写、解释等方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解题 速度和准确率。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推荐阅读篇目
推荐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课 外阅读篇目,如作者其他作品、 时代背景资料等,帮助学生拓宽
视野。
引导深度阅读
模拟试题三
探究《湖心亭看雪》一文所表 达的人生哲理。
答案解析
针对上述模拟试题,提供详细 的答案解析及解题思路指导。
首段总领全文,点明时间、地点 、人物;中间段落具体描绘雪景 ,展现清冷寂静的氛围;尾段收 束全文,抒发感慨。
关键语句理解与赏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通过夸张手法,突出雪之大、环境之寂静,为下文描写雪景做铺垫。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运用白描手法,简洁生动地描绘出雪后西湖的全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
中考语文《湖心亭看 雪》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题型分析与应试技巧 • 拓展延伸与课外阅读推荐 • 备考建议与复习方法指导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作者张岱生平事迹
文学家、史学家
独特的文学风格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 其文学创作涉及散文、诗词、戏曲等 多种体裁。
引导学生对推荐篇目进行深度阅 读,理解作品内涵和思想感情,
提升阅读素养。
积累优美词句
鼓励学生摘抄和背诵课外阅读中 的优美词句,丰富语言积累,提
高写作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通过反复诵读、默写、解释等方式,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练习和模拟测试,提高解题 速度和准确率。
加强课外阅读积累,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推荐阅读篇目
推荐与《湖心亭看雪》相关的课 外阅读篇目,如作者其他作品、 时代背景资料等,帮助学生拓宽
视野。
引导深度阅读
模拟试题三
探究《湖心亭看雪》一文所表 达的人生哲理。
答案解析
针对上述模拟试题,提供详细 的答案解析及解题思路指导。
中考一轮文言文复习《湖心亭看雪》课件(共36张ppt)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一)
江 雪 柳宗元 千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拓展延伸(一)
江 雪 柳宗元 千 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从诗句“独钓寒江雪”和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 中的“独”字,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和 生活态度?
4.文章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收束全文,意在表明“痴” 人不止“我”一个,这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 【解析】文中写舟子的喃喃之语属于侧面描写。
5.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正面描写大雪后人声 鸟鸣断绝。“绝”字传达出万籁俱静的寒意之感。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与后文中的“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这种以此含彼的手法,既简洁明快,又含蓄 深婉。 C.作者记述湖心亭赏雪的往事,表现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 亭上遇人之乐,其中隐含着故园之思、故国之悲。 D.“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往”写出了作者孤独一人, 无人陪伴赏雪,表现了作者独来独往的潇洒。
堤亭舟人,
特写景物是( 痕点芥粒
)
特写
渺小
5.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人—— 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6.亭中人对我的态度是: 大喜,拉余同饮
热情好客 充满惊喜
7.我的态度是: 余强饮三大白
偶逢知己而无限喜悦
痛快喝下
8.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痴
为什么?
(二)重点问题梳理
1.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归结写作特色:
1.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湖心亭看雪》优秀课件(上课材料)

• 上下一白。
天空与白云,与山峦 和湖水,上下全是一
片白色
基础课件
27
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
望着湖上的物影, 只留下白堤一线, 湖心亭一点,此外
湖心亭一点,
便是我这条小舟,
与余舟一芥,
船上二三个微粒一 样的人而已。
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基础课件
28
到亭上,有 两人铺毡对坐,一 童子烧酒,炉正沸。
基础课件
33
• 都说西湖美,雪中的西湖更别具丰韵, 张岱用其精炼的词汇展示了西湖的美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读一读,细细品 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基础课件
34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基础课件
35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 上下一白。
基础课件
36
•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 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 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基础课件
冬天来了, 假如有一场雪, 那该多好啊!
基础课件
1
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基础课件
2
基础课件
3
基础课件
4
基础课件
5
基础课件
6
基础课件
7
基础课件
8
基础课件
9
基础课件
10
基础课件
11
静
基础课件
谧
12
萧 瑟
基础课件
13
悠 远
基础课件
14
《湖心亭看雪》ppt课件(35页)
白描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 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 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白描
渲染
《背影》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洁朴实 运用白描手法
所谓白描,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
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
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
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 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 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勉强 (名词作动词用)客居
一词多义
一小舟( 一 )
是日更定( 这)
一
是
上下一白( 全 ) 是金陵人( 是 )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
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天气 环境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听觉
(2)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
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
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
√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 要费事些。……我看见他……蹒跚 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 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 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 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辽宁省中考语文重点篇目专题复习 第十篇《湖心亭看雪》课件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大雪.三日 原意为:天上飘落的雪花 ,句中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__下__雪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原意为:客人 ,句中意为:__客__居____ (2)名词作状语 与余舟一芥. 原意为:小草,句中意为:像__小__草__一__样__微__小___
4.重点实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__消__失____ (2)是日更.定.矣 更定:__初__更__以__后__,__晚__上__八__点__钟__左__右__ (3)拥毳.衣.炉火 毳衣:___用__毛__皮__制__成__的__衣__服______ (4)雾凇沆.砀. 沆砀:_____白__气__弥__漫__的__样__子____ (5)惟.长堤一痕 惟:__只_____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_勉__强__,__尽__力__,__文__中__指__痛__快__ (7)及.下船 及:___等__到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__表__反__问__,__哪__里___ (2)更有痴似相公者. __代__词__,__…__…__的__人__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 古义:_我___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__酒__杯____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3)是.日更定 古义:这__,__代__词__ 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2.一词多义 (1)一①②上长下堤一一..白痕
【写作特点】1.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2.写景时运用白描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交代游 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特别是作者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一痕、 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数笔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下。
九年级《湖心亭看雪》 PPT学习课件
诵
品名家朗读,理解文 意,把握情感基调,处 理好语速快慢、语音轻 重、语调抑扬,读出自 身体会情感。
返回
参照注释,同桌 配合翻译,并标 示疑难问题。
陶 庵
一、揣摩加点字词,注意古今 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1、是.日,更定矣。 (代词,此,这)
2、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都,一概)
3、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 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 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 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
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 的描写方法。
题秋江独钓图
—— 清 ·王士祯
——唐 ·柳宗元《江 雪 》
一 蓑 一 笠 一 扁 舟, 一 丈 丝 纶 一 寸 钩。 一 曲 高 歌 一 樽 酒, 一 人 独 钓 一 江 秋。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明确:看到我十分高兴,说:“湖中 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呢?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明确:船夫不停地小声念叨着:“别 说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二、疏通句意,体察句子语气。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 相公者。”
时间: 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
地点: 湖心亭
人物: 我、湖中所遇游人 事件: 是日更定时分,我独往湖心亭看雪,
遇游人,同为“天涯沦落人”,志 趣相投,煮酒赏雪,“痴人”话 别。
返回
找出文中描 写雪景的文字,发 挥想象,把作者描绘 的画面用自己的语 言表述出来,说
《湖心亭看雪》PPT优秀课件
➢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由远及近,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也包含了诸 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 的情味。
知识精讲
知识拓展延伸
白描,一种描写的方法。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
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
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
随堂测试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5.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
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①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②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③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知识精讲
知识拓展延伸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 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 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知识精讲
知识拓展延伸
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思》马致远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随堂测试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
知识精讲
写作背景
张岱“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因此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 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中,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窥知一二。文章首先 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 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湖心亭在杭州西湖 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亭西为南高峰、 北高峰,景色壮观。今亭为1953年重建。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 亭为其中一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重点实词
消失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________ 初更以后,晚上八点钟左右 (2)是日更定 矣 更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3)拥毳衣 炉火 毳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白气弥漫的样子 (4)雾凇沆砀 .. 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了雪夜西湖云、天、山、水素雅、宁静、淡远的景致和游湖人
的雅趣,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和避世、清高、脱俗 的情怀,同时也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写作特点】1.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2.写景时运用白描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交代游 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特别是作者能抓住景物突出的特征,一痕
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
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 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 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 在岸上,湖上能看到的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 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5)惟 长堤一痕 惟:_______ 只 .
勉强,尽力,文中指痛快 (6)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 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等到 (7)及 下船 及:_________ .
5.虚词意义及用法
表反问,哪里 (1)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_______________ .
代词,……的人 (2)更有痴似相公者 . ________________
考情搜索 辽宁各地区近 5 年均未考查。
原文呈现 崇祯五年十二月, 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 粒而已。
课文翻译
章节精解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 、鸟的声音都没有了。这天起更 以后,我划一条小船,穿着皮衣 ,带着火炉,独自到湖心亭看雪 景。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天 和云、山、水,上下全是白色的 。湖上(映出的)影子,只有像一 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 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草叶的小船、 船中像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罢了 。
全 ___ _________ 数词,一
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①是日更 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更 还 有痴似相公者 ____ ②更 .
①是 日更定 . (3)是 金陵人 ②是 .
这 ___ 表判断 ______
白色 ①上下一白 _____ . (4)白 而去 ②余强饮三大白 .
、一点、一芥、两三粒Leabharlann 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数笔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无一语多设,无一字多下。
一、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 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 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 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 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炽。
6.重点句子翻译 (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我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 沸。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痴迷,还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______ 酒杯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大雪 三日 .
下雪 原意为:天上飘落的雪花 ,句中意为:_______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
客居 原意为:客人 ,句中意为:________
(2)名词作状语 与余舟一芥 . 原意为:小草,句中意为:像小草一样微小 _______________
6.(2016·预测)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
之语来收束全文? 用意: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作者痴迷于山水之乐的雅情雅致的称 赞,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作用:画
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
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二、重点字词句 1.古今异义 (1)余 住西湖 .
我 古义:____ 今义:剩余,多余。
(2)余强饮三大白 而别 .
酒杯 古义:________ 今义:像霜或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3)是 日更定 . 古义:这,代词 ________ 今义: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2.一词多义
①上下一 白 . (1)一 痕 ②长堤一 .
4.(2016·预测)文中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 什么思想感情? 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 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5.(2016·预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的“强”和“
拉”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情?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三、文章理解与探究
1.(2016·预测)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
效果。 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 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作伏 笔。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句子是哪些?运用什么描写方式?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
第一段总 写雪的环 境和雪夜 舟中看雪 。
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 炉正沸。见余,大喜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 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书童在温酒
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7.文章说“独往湖心亭”,可后文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况 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是否前后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 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 的孤高自赏的情感态度。
,酒烧开了。(他们)看到我,十分高
兴,说:“湖上怎么还有(您)这样(有 闲情逸致)的人呢!”便拽着我一起
第二
段写 亭中
喝酒。我痛饮三大杯就告辞了。问他
们的姓氏,(他们回答)是金陵人,客 居此地的。等到下了船,船夫不停地
与人
共饮 。
小声念叨着:“别说相公您痴,还有
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中心概括】 本文用淡淡的笔触描述了作者一次雪夜游西湖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