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课件12.1《杠杆》(共33张PPT)

画出各力和力臂
L1 O
L2
F2
F1
F1 A
B 画出图中各力的力臂
F2
F1
B
O
(1)找出支点的位置
A
F2 L1
(2)沿动力、阻力的作用 方向将力的作用线画出
(3)从支点作动力、阻力 作用线的垂线
O L2
想一想
画出图中杠杆各力的力臂
L1
F1
O
L2 F2
O
F2
L1
L2
F1
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 提出问题: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 (3)等臂杠杆:l1=l2,则F1=F2,使用这类 杠杆,既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各式各样的剪刀都是一对对杠杆, 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使用哪种剪刀最合 适( )
①剪铁皮的剪子、②钓鱼杆、③动
滑轮、④定滑轮、⑤天平、⑥电工钳,其 中省力的杠杆是_________________省 距离的杠杆________________,等臂的 杠杆是_______________.
O L2
F1=G1=600N F2=G2=200N
钢丝钳
杆秤
瓶盖起子
道钉撬
火钳
独轮车
这些用具是杠杆吗?
古代的杠杆
汲 水 的 桔 槔
古代的杠杆
提问:什么是力臂? 想 一 想?
回答: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 垂直距离。
思考讨论:
1 力臂是一定在杠杆上吗? 答:不是
2 杠杆是否都是直的?
答:杠杆可以是直的,也 可以是弯的
2 猜想与假设: 假设一: F1+L1=F2+L2 假设二:F1–L1=F2–L2 假设三: F1/L1=F2/L2 假设四:F1 ·L1=F2 ·L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二单元《运动和力-惯性及惯性现象》PPT课件

图8-1-21
高频考题实战练
课堂训练
18.202X·南京 下列现象中,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B ) A.载重汽车装有很多车轮
B.拍打刚晒过的被子,灰尘脱落
C.手中的石头释放后,下落得越来越快
D.汽车在结冰的路面行驶时,车轮上缠绕铁链
课堂训练
19.202X·广州 向前直线行驶的车内,小明给小芳连拍两张照片,如
图8-1-13
课堂训练
6.沾上灰尘的衣服,用手轻轻拍打几下,就干净多了。小刚用下面的四
句话解释了这一过程,最公道的排列顺序是( A )
①灰尘由于具有惯性,继续保持本来的静止状态;
②一手拿着沾有灰尘的衣服,用另一只手轻轻拍打;
③灰尘与衣服分离落向地面,衣服便干净了;
④衣服受力后运动状态产生改变,由静止运动起来。
图8-1-20
课堂训练
17.如图8-1-21所示,老王骑车上班途中,前方停在路边的轿车司机 突然打开车门,老王急刹车却仍撞上车门受伤。请你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 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为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请提出一条公道建议。
解:老王骑车上班途中,人和车都处于运动 状态,当前方停在路边的轿车司机突然打开 车门,老王虽然急刹车,即车轮停止运动, 而车身和人由于惯性仍然向前运动,所以使 得老王撞上车门受伤。
图8-1-17
课堂训练
14.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每隔1 s从飞机上轻轻 释放一个小球,当三个小球落下但均未落至地面时,若不计空气阻力, 则这三个小球在空中的排列情况应是图8-1-18中的( C )
图8-1-18
课堂训练
15.如图8-1-19所示,在一辆表面光滑且足够长的小车上,有质量为 m1和m2的两个小球,两个小球随车一起以相同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 动,忽略空气阻力,当小车突然停止时,小球由于__惯__性__,要继续向右运 动,两小球____不_(选会填“会”或“不会”)相撞。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12.1-杠杆(共85张PPT)

=
200N×9m
0.07m
=2.57×104N
m
=
F2 g
= 2.57×104N
10N·kg—1
=2.57×103kg = 2.57t
思考与讨论2:
称质量小的和质量大的物体 操作上有什么不同?
杠杆的分类
杠杆平衡条件: F1l1=F2l2
三类杠杆:
F1 F2
=
l2 l1
若l1>l2,则F1 < F2 省力杠杆 ,费距离
练习一
在下列工具中省力的是哪一组( ) A. 铡刀、汽车上的刹车闸、羊角锤起钉子; B. 镊子、钓鱼杆、剪子; C. 铡刀、天平、钓鱼杆; D. 镊子、汽车上的刹车闸、钓鱼杆。
A
B
C
D
练习三
图中的等臂杠杆处于水平位置并静止,B端 绳子的拉力F与A端重力G相比( )
A. F=G;
A
O
B
B. F〈 G;
Ah
SB=4Fh1
F2 F2
省力,费距离
举例生活中省力标杆(4种以上)?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F1
l1
O F2 l2
o L2
L1
F2
F1
F1
L2
L1
F2
L1
F1
L2
O
F2
F2
F1 l1 l2
F1
l2 F2 l1
省力杠杆
生活·物理·社会
生活中的剪刀
思考:什么情况下,人们会选用费力杠杆? 使用费力杠杆有什么好处?
力臂的作法(动力及阻力在支点同侧)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杠杆
F2
l1
O
l2
F1
杠杆示意图的作法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功和机械能-机械能及其转化》PPT课件

铁球紧缩弹簧过程中,铁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的弹性势能增大,动能 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过程中,弹簧的弹性势能减小,铁球的动能增大,弹性势能 转化为动能。
合作探究 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合作探究
结论一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合作探究
结论二
合作探究
水力发电站
合作探究
风力发电
课堂练习
1.分析章首图的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解:当过山车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最大,在过山车下滑的过程中重力 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到最低处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当过山 车由低处向高处爬升时,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课堂练习
2.怎样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本来拋球的位置?说明 这种抛法的理由。 解:用力向下抛出乒乓球,使球抛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根据机械 能守恒,球弹跳到最高点时的势能等于球抛出时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这样就能使球弹跳到高于本来抛出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新知探究 一、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2、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3、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
合作探究 学生制作: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4.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第五单元
课程结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授课老师: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1)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变化, 而且一定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的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4)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形变大小的变化来判断。
合作探究 过山车为什么能够不断地翻滚?
合作探究
结论一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合作探究
结论二
合作探究
水力发电站
合作探究
风力发电
课堂练习
1.分析章首图的过山车在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解:当过山车在最高处时,重力势能最大,在过山车下滑的过程中重力 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到最低处时,重力势能最小,动能最大;当过山 车由低处向高处爬升时,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课堂练习
2.怎样向地板抛乒乓球,才能使它弹跳到高于本来拋球的位置?说明 这种抛法的理由。 解:用力向下抛出乒乓球,使球抛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根据机械 能守恒,球弹跳到最高点时的势能等于球抛出时的动能与势能之和, 这样就能使球弹跳到高于本来抛出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认识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初步理解机械能守恒的含义。
新知探究 一、机械能
机械能:动能与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1、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2、动能是物体运动时具有的能量。 3、势能是存储着的能量。
合作探究 学生制作:
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 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不变 4. 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第五单元
课程结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授课老师: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条件 (1)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必定有动能和势能各自变化, 而且一定是此增彼减。 (2)动能的增减变化要以速度的增减来判断。 (3)重力势能的增减变化要以物体离地面高度的增减变化来判断。 (4)弹性势能的增减要根据形变大小的变化来判断。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五单元《功和机械能-章末小结与提升》PPT课件

越大,对木块做功越多,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②质量不同的钢球从斜面上同一高度由
静止向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一定,质量越大,所具有的动能越大,对木块做功越
多,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
【答案】 ( 1 )大
大
( 2 )高 大
实验活动
【针对训练】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甲、
乙两图装置相同,分别是同一小球先后从 A、B 两处由静止滚下,钻
力势能,所以动能减小,小于200 J,A项错误;小球从a点抛出时具有300 J的机械
能,其中动能为200 J,则重力势能为300 J-200 J=100 J,由于a、c在同一水平面
内,所以小球在a、c两点的重力势能相等,均为100 J,B项正确;小球在d点的重力
势能为零,由于机械能总量不变,所以小球在d点的动能为300 J,C项正确;不计空
知识网络
功和机械能
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功 = 1 N·m
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
做功快慢
的物理量
B.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C.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势能的减少量与动能的增加量之差等于 W
D.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重点突破
【解析】因为有摩擦力的存在,少部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机械能总量减少,因此小
;
( 2 )实验现象:
①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钢球开始向下
静止向下运动,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一定,质量越大,所具有的动能越大,对木块做功越
多,木块移动的距离越长。
【答案】 ( 1 )大
大
( 2 )高 大
实验活动
【针对训练】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来验证影响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甲、
乙两图装置相同,分别是同一小球先后从 A、B 两处由静止滚下,钻
力势能,所以动能减小,小于200 J,A项错误;小球从a点抛出时具有300 J的机械
能,其中动能为200 J,则重力势能为300 J-200 J=100 J,由于a、c在同一水平面
内,所以小球在a、c两点的重力势能相等,均为100 J,B项正确;小球在d点的重力
势能为零,由于机械能总量不变,所以小球在d点的动能为300 J,C项正确;不计空
知识网络
功和机械能
定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
功 = 1 N·m
定义: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叫做功率,它是用来表示
做功快慢
的物理量
B.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势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C.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B 点的过程中,势能的减少量与动能的增加量之差等于 W
D.小球从 A 点运动到 C 点的过程中,机械能的减少量等于动能的增加量
重点突破
【解析】因为有摩擦力的存在,少部分机械能转化成内能,使机械能总量减少,因此小
;
( 2 )实验现象:
①同一钢球从斜面上不同高度处由静止向下运动。在水平木板上撞击木块,钢球开始向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44张ppt

(3)甲同学测出了一组数据后就得出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结
论,乙同学认为他的做法不合理,理由是一___组__实___验__数__据___太__少___,__具__有___偶__然 ____性___,__不___便__找__出___普__遍___规__律___。
(4)丙同学通过对数据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 =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与小组同学交流后,乙同学为了证明丙
【解析】横梁对轨道 A 的压力 F 和轨道 A 对横梁的支持力是 一对相互作用力,把 MN 看成一根杠杆,B 为支点,A 对横梁的 支持力为动力,零件的重力为阻力(其他重力和摩擦力不计);由 v =st可得,t 时间内 AD 段的长度 LAD=vt,则零件重力的力臂 LG =L-LAD=L-vt,轨道 A 对横梁支持力的力臂为 L,由杠杆的平 衡条件可得 F·L=G·(L-vt),则 F=G(LL-vt)=G-GLvt=mg- mLgvt。
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做了如图丙的实验,此实验 _能___(选填“能”或“不
能”)说明该结论是错误的,图丙实验中,已知杠杆上每个小格长度为5 cm, 每个钩码重0.5 N,当弹簧测力计在A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
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动力臂 __等__于_(选填“等于”或“不等于”)
L1
L2
F1
F2
L2 O L1
F2 F1
例题解析
例题解析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动力的力臂用L表示,图
中所画力臂正确的是( D )
L
o
o
L o
L o
G
FG
L
F
G
FG
F
A
八年级物理下册功-PPT

3
一、力学中的功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 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马拉车
F
F
4
s 拉力对车做了功
起重机吊起货物
F
s F
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5
你知道用什么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
F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必要因素
s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二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一不可。 F
公式
功=力×距离 W = Fs
17
二、功的计算
2.功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单位:焦耳
W = Fs
焦耳
牛米
(J) (N) (m)
即:1 J=1 N ·m
18
意义: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 m的 距离时所做的功为1 J。
练一练
例1 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 箱子,前进了10 m,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 m,他做了多少功?
第十一章 第1节 功
1
想想议议
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 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F支 F阻
F支
F 对小车 做了功
F F阻
F支
F
G
G
G
2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有了“成效”?有了“贡献”呢?
叉车举高货物
Fs
物理学中的功主要是吸收了“贡献”的意思。 如果某个力对物体的移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成 效,说这个力对物体作了功。
提箱子在水 平路上走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14
s 不做功
s
s
15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PPT教学课件

2. 力
单位: 牛顿,简称牛,符号为 N 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课堂感想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还有什么疑惑? 说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谢谢观赏!
第七章 力 第二节 弹力
复习提问
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产生哪些效果?
1、对物体施加力时,会使物体发生 形变;
形变包括形状和体积的改变,形变可以是很明显的 也可以是非常微小的。
反作用力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反作用力 作用力
反作用力 作用力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
压路机
施力
接触 受力
物体
? 物体
不接触
地球对苹果的万有引力
磁铁对小球的磁力
地球与月球之间有引力
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小结
物体发生形变
1. 力的两个作用效果
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 作用点
2.使用弹簧测力计不必要的是( A ) A.弹簧测力计竖直或水平放置,不得倾斜 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 C.使用过程中,弹簧、指针不得与外壳有摩擦 D.拉力不得超过弹簧测力计所能承受的最大的力
2、下列关于弹力产生条件的说法中, 正确的是( D )
A、物体间不相互接触,也能产生弹力。 B、只要两物体接触就一定会产生弹力。 C、只有弹簧才能产生弹力。 D、两个物体直接接触且互相挤压发生
——力的方向
用同样大小的力推门时,每次手的位置离门 轴远近不同,力的效果也不同。
——力的作用点
打台球时,力 的大小、方向、作 用点都很重要
3.力的示意图
力的表示方法
力的图示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动滑轮: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特点: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且 费二倍距离
G物
G物
G物
G物
n= 0 n= 2 n= 3 n= 2 n= 5 n= 4
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的自重时
F= G物 F=G物 /2 F=G物 /3 F=G物 /2 F= G物 /5 F=G物 /4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伊春市带岭区第一中学 孙永宁
第七章 力
• 力--定义: 物体 对 物体 的作用 (施力) (受力)
• 单位:牛顿(牛)N • 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2、船 排水量m排,(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浮力求法: F浮=G 排=m排g
• 关于船的常见问题 1.同一只船从长江进入大海,浮力是否发生 变化 2.航母上的飞机飞走之后,船受到的浮力是 否发生变化
• 应用3、潜水艇 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与下沉
关于潜艇的常见问题
同一艘潜艇从长江潜行至大海,浮力是否发 生变化,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3.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4.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 摩擦力: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 (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 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
2.竖直方向f=G
动摩擦: 1.滚动摩擦 2.滑动摩擦:探究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 1.接触面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弹力:弹性:受力发生形变,能够自动恢
复原来形状的
•
塑性:受力发生形变,不能自动
恢复原来形状的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
•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 的伸长量与收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略
• 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 到的力
•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G=mg(g =9.8N/kg 含义:每千克
(原理:二力平衡) 改进方案:
第九章 压强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 只有物体放在水平地面时,重力与压力大
小才能相等,且仅仅是数量上的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 结论:
• 1.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 果越明显
• 2.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 果越明显
物
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 方向:竖直向下(铅垂线) • 作用点:重心(降低重心可以增强稳定性)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只有形状规则质地 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几何中心
第八章 运动和力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 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
对比一下两个相似的实验
• 小车在斜面的同一位置释放的主要原因: 使小车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 惯性简答题的四个步骤: 1.描述原来的运动状态 2.指出其中哪部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研究主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所以出现……结果
• 平衡状态:物体受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 二力平衡的条件:
相互作用力: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转换法
*影响动能的主要因素:
1.质量
2.速度
• 势能: •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 高度
•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 的能量 影响因素: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 (形变的材料)
• 机械能及其转化:在无摩擦的情况下机械 能守恒(总量保持不变)
• * .要会判断卫星从近地点到远地点运动时 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P功率(w)
P = FV
V速度(m/s)
1m/s=3.6km/h
* 测定某人上楼的平均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有:人的体重(G)、登楼的竖直高度(h) 登楼所需的时间(t)
• 能量: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那么
•
这个物体就有能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称
•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本实验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 压强: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 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 计算公式:
F(压力)---N
S(受力面积)---㎡
P(压强)---Pa
•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1、增大压力
1、减小压力
2、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 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转换法)
• 1、液体深度 • 2、液体密度
• 计算公式:P=ρgh ρ(密度)--kg/m³ h(深度:到液面的距离)--m P(压强)--Pa
• 注:本计算公式不仅仅适用于液体,还适用于 均匀的实心柱体压强计算与比较
第十章 浮力
•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 1.称重法:
F浮=G - F拉
• 2.产生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F浮= F下表面 - F上表面 • 3.当物体漂浮时:F浮= F下表面 m物= m
排
• 浮力的影响因素:1.浸入液体的体积
2.液体的密度
• 阿基米德原理
•
4.G - F拉= F浮=G 排=G总 - G 桶
• 4. F浮=G 排=m排g=ρ液v排g
• 物体的浮沉的条件及应用
应用1、密度计 A比较同一只密度计在两个容器内的浮力 B比较两个容器内液体的密度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 功: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计算:W=FS F力(N)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 W功(J)
克服重力做功:W=Gh
• 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功和所需时间之比
• 公式:
W功(J)
t时间(s)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
•
的硬棒
• 实验时,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的目的是:
1.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 2.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 • 多次测量的目的: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 关于杠杆最小力的画法 • (即:最长的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
距离)
•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G物
G物
G物
G物
n= 0 n= 2 n= 3 n= 2 n= 5 n= 4
不计摩擦、绳重和动滑轮的自重时
F= G物 F=G物 /2 F=G物 /3 F=G物 /2 F= G物 /5 F=G物 /4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
伊春市带岭区第一中学 孙永宁
第七章 力
• 力--定义: 物体 对 物体 的作用 (施力) (受力)
• 单位:牛顿(牛)N • 作用效果:1.使物体发生形变
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方向)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大小、
方向、 作用点 力的示意图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应用2、船 排水量m排,(满载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浮力求法: F浮=G 排=m排g
• 关于船的常见问题 1.同一只船从长江进入大海,浮力是否发生 变化 2.航母上的飞机飞走之后,船受到的浮力是 否发生变化
• 应用3、潜水艇 靠改变自身重力实现上浮与下沉
关于潜艇的常见问题
同一艘潜艇从长江潜行至大海,浮力是否发 生变化,重力是否发生变化
3.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4.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 摩擦力:定义: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 (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 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 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 反)
2.竖直方向f=G
动摩擦: 1.滚动摩擦 2.滑动摩擦:探究滑动摩擦的影响因素 1.接触面压力的大小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 弹力:弹性:受力发生形变,能够自动恢
复原来形状的
•
塑性:受力发生形变,不能自动
恢复原来形状的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拉力、压力、支持力)
•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 的伸长量与收到的拉力成正比
• 使用:略
• 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 到的力
• 大小: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G=mg(g =9.8N/kg 含义:每千克
(原理:二力平衡) 改进方案:
第九章 压强
• 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 • 只有物体放在水平地面时,重力与压力大
小才能相等,且仅仅是数量上的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 结论:
• 1.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 果越明显
• 2.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 果越明显
物
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 方向:竖直向下(铅垂线) • 作用点:重心(降低重心可以增强稳定性)
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只有形状规则质地 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几何中心
第八章 运动和力
•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 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
对比一下两个相似的实验
• 小车在斜面的同一位置释放的主要原因: 使小车到斜面底端时具有相同的初速度
• 惯性简答题的四个步骤: 1.描述原来的运动状态 2.指出其中哪部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3.研究主体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所以出现……结果
• 平衡状态:物体受力而处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 直线运动状态
• 二力平衡的条件:
相互作用力: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2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转换法
*影响动能的主要因素:
1.质量
2.速度
• 势能: •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
影响因素:质量 高度
•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 的能量 影响因素: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 (形变的材料)
• 机械能及其转化:在无摩擦的情况下机械 能守恒(总量保持不变)
• * .要会判断卫星从近地点到远地点运动时 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P功率(w)
P = FV
V速度(m/s)
1m/s=3.6km/h
* 测定某人上楼的平均功率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有:人的体重(G)、登楼的竖直高度(h) 登楼所需的时间(t)
• 能量:如果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那么
•
这个物体就有能量
•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称
•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本实验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法
• 压强: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 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 计算公式:
F(压力)---N
S(受力面积)---㎡
P(压强)---Pa
• 增大压强:
减小压强:
1、增大压力
1、减小压力
2、减小受力面积
2、增大受力面积
• 液体压强:受到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 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方法: 控制变量+转换法)
• 1、液体深度 • 2、液体密度
• 计算公式:P=ρgh ρ(密度)--kg/m³ h(深度:到液面的距离)--m P(压强)--Pa
• 注:本计算公式不仅仅适用于液体,还适用于 均匀的实心柱体压强计算与比较
第十章 浮力
• 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 1.称重法:
F浮=G - F拉
• 2.产生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F浮= F下表面 - F上表面 • 3.当物体漂浮时:F浮= F下表面 m物= m
排
• 浮力的影响因素:1.浸入液体的体积
2.液体的密度
• 阿基米德原理
•
4.G - F拉= F浮=G 排=G总 - G 桶
• 4. F浮=G 排=m排g=ρ液v排g
• 物体的浮沉的条件及应用
应用1、密度计 A比较同一只密度计在两个容器内的浮力 B比较两个容器内液体的密度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 功:判断一个力是否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 计算:W=FS F力(N)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m) W功(J)
克服重力做功:W=Gh
• 功率: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 定义:功和所需时间之比
• 公式:
W功(J)
t时间(s)
第十二章 简单机械
• 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某一固定点转动
•
的硬棒
• 实验时,调节平衡螺母,使杠杆水平平衡 的目的是:
1.便于测量力臂的长度 2.避免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造成影响 • 多次测量的目的:避免结论的偶然性
• 关于杠杆最小力的画法 • (即:最长的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
距离)
• 定滑轮: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实质:等臂杠杆 特点: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